柴霄很愛讀《三國演義》,
裏麵提到過,關羽的胡須很漂亮,也很自得,連漢獻帝都稱他“美髯公”。
曹操看他很珍視胡須,就命人專門用紗錦製做了一個囊袋,送給他來保護胡須。
關羽很感激。
由此,也看出曹操的惜才愛才。
從這回去後,也給先生送一個吧!
倒不是“以示恩惠”,而是發現了就“即時獎勵”。
正向強化不是?
再看母親雲淑妃,峨眉仍輕皺,但麵目不再像之前那麽僵硬。
尤其是在聽到一個副廚說“效仿大唐,絕對說得通”之後,整個人都放鬆了。
有禮可循,有製可依,就不是“亂來”!
這最艱難的觀念壁壘,已經打破了!
就看接下來,如何更順理成章了!
出人意料的是,貴為君上的柴霄,也做了一個起舞動作。
雙腿小跳,側身半步,右手在胸前繞了兩圈。
再微微低下身去,伸手向前,停住。
很是彬彬有禮。
雲淑妃、少傅,還有張保、伊太和等人,當時就愣住了。
這位九皇子,之前也跳過舞。
隻不過,都是亂舞。
常用兩個自創動作。
一是雙手捧著大肚子,好像不是肚子而是腰帶一樣,左右橫走,大家戲稱“螃蟹藏爪”。
二是雙手舉起,全身亂動,包括腦袋,毫無章法,戲稱“肥吒鬧海”。
從來也沒見過,他會跳這等有禮之舞啊!
這又是哪來的戲精上了身?
柴霄見眾人呆呆發愣,不禁微微一笑。
他方才跳的,其實是現代交誼舞的“起手邀請式”。
張保跳的“儺舞”,一時半會兒學不會。
隻能自己跳會的。
穿越前,在軍校裏,頭一個學期辦的交誼舞會,他和舞伴得了亞軍。
之所以沒得著冠軍,是因為軍校女生實在太少。
好容易找著一個搭檔,離比賽開始就差一天了。
於是,他和她加緊訓練,增加默契。
後來奪得亞軍,離那頂萬眾矚目的“新生之冠”,隻差一步之遙。
“亞軍就亞軍吧!也挺好!”
這是他們共同站上領獎台時,互相安慰的話。
時光飛逝,一轉眼,挺長時間過去了。
但是,這“趕工”練出來的交誼舞姿,卻像烙印一樣,深深刻在了腦海裏。
所以,一想到舞,就不由自主做出了“起手”動作。
雖然,對麵女孩不在,隻是獨舞。
不過,這與方才張保的“儺舞”匯在一起,也算“聯合”,應當叫中西合璧吧!
當然,最彰顯中西合璧的,還得是剛才張保舉例的唐玄宗。
那時的宮廷宴會,絕對四方來賀。
西域各國,紛紛前來。
比如康國進獻的“胡旋美女”。
“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
還有東南亞、南亞,阿拉伯也就是波斯。
甚至還有“昆侖奴”,也就是非洲人。
“效牽酷肖渥窪馬,獻寶遠致昆侖奴。”
隻可惜,已是前朝。
什麽時候,大許甚至大齊能再現唐朝盛世,當為一大幸事!
當前,還是把握好眼下,一步步來吧!
柴霄借著“起手”,問了張保一句。
“大唐時候,還有什麽祭祀的舞蹈麽?”
而實際上,他的心裏,已經跳脫開去。
由唐玄宗時的“宮廷盛宴”,聯想到了另一位千古一帝的著名一宴。
誰呢?
正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千叟宴”。
當時,這位“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帝王,為了向天下展示太平盛世,一共辦了兩次。
第一次在暢春園,過六十大壽。
先請漢臣,再請八旗、蒙族等六十五歲以上老者,共五千人。
第二次在乾清宮,過七十大壽。
共請滿、蒙、漢等六十五歲以上老者,共一千人。
期間,九十歲以上賓客,由皇帝親賜禦酒。
席中演奏“中和韶樂”,還以聯句為樂,皇帝與大臣、眾人一同作千叟宴詩。
對此,後世有過積極評價。
有助於弘揚傳統道德,形成“尊老敬賢”的社會風尚。
增強民族凝聚力,擴大對外影響力。
但也有消極評價。
過於突出歌功頌德,導致巨大開支,耗費民力。
如何規避消極,突出積極呢?
他已經想好了!
這時,張保說出了另外一種祭祀舞蹈。
“麒麟獅象燈舞!”
“與‘儺舞’作為宮廷祭祀儀式不同,這是起源於鄆州萬安郡的民間祭禮。”
“裏麵用細篾紮好,外麵用油紙糊上,做成麒麟、獅子、大象等形象的燈具。”
“要說這舞,和抵禦洪災還真有聯係。”
“當時,河東一帶大災,民不聊生。”
“山民們根據當地傳說,製作出來這三樣。”
“麒麟坐屋頂——壓邪。”
“獅子守大門——繁華。”
“大象進家門——富貴。”
“其中,大象、麒麟各一燈,守門獅子一邊一個,兩燈。
“於是,四人一組,各執一燈,來回起舞。”
“說來也是驚奇,一舞過後,此處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慢慢的,傳統沿襲下來,在咱們大許的南方,就特別盛行!”
“啪!啪!啪!”
“好!好!好!”
見張保說完,柴霄雙掌連拍數下,又一連叫了幾聲好,然後轉向伊太和。
“大廚,說說,怎麽弄?要是弄,行不行?”
伊太和遲疑一下,但也知道被君上點名,肯定躲不過去,索性直言。
“君上,我認為可行。先用宮廷祭禮,再用民間祭禮。”
“我們穿插著端上飯菜,供大家享用。”
“有銀兩或銀票的,現場付賬。”
“如果沒帶足或不能現付的,我們用賬本記下,回頭再去要!”
柴霄點了點頭,卻並未表態,望向少傅,做了一個“請”的動作。
蘇仲景沉吟片刻,才自言自語似的說出一句。
“這頭一天這樣,沒問題。前三天,也沒什麽問題。隻是,如果十天都這樣……”
柴霄接過了話頭。
“是啊!由‘祭’轉‘樂’,固然可行,但連辦十天,百姓就該罵我們巧立名目賺錢了!”
雲淑妃、張保、伊太和等人都問。
“那怎麽辦?”
柴霄卷起袖子,數起了手指頭。
隻這一下,就令雲淑妃、少傅和張保都不禁狠狠皺眉。
這小祖宗,不是在用早膳的時候,就已經可以心算節省各類銀子了麽?
怎麽又數上手指頭了?
裏麵提到過,關羽的胡須很漂亮,也很自得,連漢獻帝都稱他“美髯公”。
曹操看他很珍視胡須,就命人專門用紗錦製做了一個囊袋,送給他來保護胡須。
關羽很感激。
由此,也看出曹操的惜才愛才。
從這回去後,也給先生送一個吧!
倒不是“以示恩惠”,而是發現了就“即時獎勵”。
正向強化不是?
再看母親雲淑妃,峨眉仍輕皺,但麵目不再像之前那麽僵硬。
尤其是在聽到一個副廚說“效仿大唐,絕對說得通”之後,整個人都放鬆了。
有禮可循,有製可依,就不是“亂來”!
這最艱難的觀念壁壘,已經打破了!
就看接下來,如何更順理成章了!
出人意料的是,貴為君上的柴霄,也做了一個起舞動作。
雙腿小跳,側身半步,右手在胸前繞了兩圈。
再微微低下身去,伸手向前,停住。
很是彬彬有禮。
雲淑妃、少傅,還有張保、伊太和等人,當時就愣住了。
這位九皇子,之前也跳過舞。
隻不過,都是亂舞。
常用兩個自創動作。
一是雙手捧著大肚子,好像不是肚子而是腰帶一樣,左右橫走,大家戲稱“螃蟹藏爪”。
二是雙手舉起,全身亂動,包括腦袋,毫無章法,戲稱“肥吒鬧海”。
從來也沒見過,他會跳這等有禮之舞啊!
這又是哪來的戲精上了身?
柴霄見眾人呆呆發愣,不禁微微一笑。
他方才跳的,其實是現代交誼舞的“起手邀請式”。
張保跳的“儺舞”,一時半會兒學不會。
隻能自己跳會的。
穿越前,在軍校裏,頭一個學期辦的交誼舞會,他和舞伴得了亞軍。
之所以沒得著冠軍,是因為軍校女生實在太少。
好容易找著一個搭檔,離比賽開始就差一天了。
於是,他和她加緊訓練,增加默契。
後來奪得亞軍,離那頂萬眾矚目的“新生之冠”,隻差一步之遙。
“亞軍就亞軍吧!也挺好!”
這是他們共同站上領獎台時,互相安慰的話。
時光飛逝,一轉眼,挺長時間過去了。
但是,這“趕工”練出來的交誼舞姿,卻像烙印一樣,深深刻在了腦海裏。
所以,一想到舞,就不由自主做出了“起手”動作。
雖然,對麵女孩不在,隻是獨舞。
不過,這與方才張保的“儺舞”匯在一起,也算“聯合”,應當叫中西合璧吧!
當然,最彰顯中西合璧的,還得是剛才張保舉例的唐玄宗。
那時的宮廷宴會,絕對四方來賀。
西域各國,紛紛前來。
比如康國進獻的“胡旋美女”。
“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
還有東南亞、南亞,阿拉伯也就是波斯。
甚至還有“昆侖奴”,也就是非洲人。
“效牽酷肖渥窪馬,獻寶遠致昆侖奴。”
隻可惜,已是前朝。
什麽時候,大許甚至大齊能再現唐朝盛世,當為一大幸事!
當前,還是把握好眼下,一步步來吧!
柴霄借著“起手”,問了張保一句。
“大唐時候,還有什麽祭祀的舞蹈麽?”
而實際上,他的心裏,已經跳脫開去。
由唐玄宗時的“宮廷盛宴”,聯想到了另一位千古一帝的著名一宴。
誰呢?
正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千叟宴”。
當時,這位“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帝王,為了向天下展示太平盛世,一共辦了兩次。
第一次在暢春園,過六十大壽。
先請漢臣,再請八旗、蒙族等六十五歲以上老者,共五千人。
第二次在乾清宮,過七十大壽。
共請滿、蒙、漢等六十五歲以上老者,共一千人。
期間,九十歲以上賓客,由皇帝親賜禦酒。
席中演奏“中和韶樂”,還以聯句為樂,皇帝與大臣、眾人一同作千叟宴詩。
對此,後世有過積極評價。
有助於弘揚傳統道德,形成“尊老敬賢”的社會風尚。
增強民族凝聚力,擴大對外影響力。
但也有消極評價。
過於突出歌功頌德,導致巨大開支,耗費民力。
如何規避消極,突出積極呢?
他已經想好了!
這時,張保說出了另外一種祭祀舞蹈。
“麒麟獅象燈舞!”
“與‘儺舞’作為宮廷祭祀儀式不同,這是起源於鄆州萬安郡的民間祭禮。”
“裏麵用細篾紮好,外麵用油紙糊上,做成麒麟、獅子、大象等形象的燈具。”
“要說這舞,和抵禦洪災還真有聯係。”
“當時,河東一帶大災,民不聊生。”
“山民們根據當地傳說,製作出來這三樣。”
“麒麟坐屋頂——壓邪。”
“獅子守大門——繁華。”
“大象進家門——富貴。”
“其中,大象、麒麟各一燈,守門獅子一邊一個,兩燈。
“於是,四人一組,各執一燈,來回起舞。”
“說來也是驚奇,一舞過後,此處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慢慢的,傳統沿襲下來,在咱們大許的南方,就特別盛行!”
“啪!啪!啪!”
“好!好!好!”
見張保說完,柴霄雙掌連拍數下,又一連叫了幾聲好,然後轉向伊太和。
“大廚,說說,怎麽弄?要是弄,行不行?”
伊太和遲疑一下,但也知道被君上點名,肯定躲不過去,索性直言。
“君上,我認為可行。先用宮廷祭禮,再用民間祭禮。”
“我們穿插著端上飯菜,供大家享用。”
“有銀兩或銀票的,現場付賬。”
“如果沒帶足或不能現付的,我們用賬本記下,回頭再去要!”
柴霄點了點頭,卻並未表態,望向少傅,做了一個“請”的動作。
蘇仲景沉吟片刻,才自言自語似的說出一句。
“這頭一天這樣,沒問題。前三天,也沒什麽問題。隻是,如果十天都這樣……”
柴霄接過了話頭。
“是啊!由‘祭’轉‘樂’,固然可行,但連辦十天,百姓就該罵我們巧立名目賺錢了!”
雲淑妃、張保、伊太和等人都問。
“那怎麽辦?”
柴霄卷起袖子,數起了手指頭。
隻這一下,就令雲淑妃、少傅和張保都不禁狠狠皺眉。
這小祖宗,不是在用早膳的時候,就已經可以心算節省各類銀子了麽?
怎麽又數上手指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