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北狄居無城郭,隨逐水草,勢利則南侵,勢失則北遁,長山廣磧,足以自立,饑則捕獸飲乳,寒則寢皮服裘,奔走射獵,以殺為務,未可以道德懷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漢不與戰,其略有三:漢卒且耕且戰,故疲而怯,虎但牧獵,故逸而勇,以疲敵逸,以怯敵勇,不相當也,此不可戰一也。漢長於步,日馳百裏,虜長於騎,日乃倍之,漢逐虜則齎糧負甲而隨之,虜逐漢則驅疾騎而運之,運負之勢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戰二也。漢戰多步,虜戰多騎,爭地形之勢,則騎疾於步,遲疾勢懸,此不可戰三也。不得已,則莫若守邊。守邊之道,揀良將而任之,訓銳士而禦之,廣營田而實之,設烽堠而待之,候其虛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謂資不費而寇自除矣,人不疾而虜自寬矣。


    譯文


    北方地區的遊獵民族,沒有固定的處所,哪裏水草豐富,他們就到哪裏去居住,遇至有利的形勢,他們就南下入侵中原,反之,如果他們沒有充足的力量就逃避到更遠的北方。他們憑借險要的陰山和廣闊的沙漠,有較強的自衛能力。餓的時候,他們就捕食野獸,寒冷的時候,他們就用獸皮作成衣被,每日奔走射獵,以捕殺動物為每天必做的事情,這樣的民族,既不能被道德感化,也不會因戰爭所臣服。漢朝不對他們用兵,理由有三點:一是漢朝的士兵一麵耕作一麵戰鬥,故十分疲憊膽怯,北方的民族以狩獵為生,過的是遊牧生活,安閑而勇敢,以漢軍的疲力對抗北狄的安閑,以漢軍的膽怯對抗北狄的勇敢,是無法取勝的。二是漢軍以步兵為主,每日隻能行程百裏,而北狄擅長騎馬,每日的行程數倍於漢軍,漢朝士兵追擊北狄蛙要攜帶所有的糧餉和鎧甲,而北狄追擊漢軍時用戰馬就運載了這些軍需品,雙方的運輸形式不同,互相追擊的速度也不相等。三是漢朝士兵徒步作戰,北狄以輕騎作戰,雙方爭奪最好的地勢,總是騎兵快於步兵,速度懸殊很大。所以對付北狄,不能用戰爭的辦法,最好的方式為守衛邊疆。派遣將士戍邊,要選擇賢能的人作將帥,訓練精銳的士兵進行防禦,大規模地運用種糧使倉庫充實,設置烽火台探望敵情,等到北狄內部虛弱時就乘機而入,乘其勢力衰竭時一舉打敗他。這樣的話,不必動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使北狄自取滅亡,也不必興師動眾,因北狄入侵邊境出現的緊張局勢就會鬆緩下來。


    解析


    本篇文章明確正確地分析了北方遊牧民的特性,並比較了漢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優劣,從而提出了守邊之道:派良將戍邊,訓練精兵實行屯田策略,以逸待勞,待機破敵。諸葛亮沒有親自對付過北狄,但後來曆朝多實行諸葛亮提出的策略,證明這個策略是正確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將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諸葛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諸葛亮並收藏將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