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與敵戰,三軍必要得其地利,則可以寡敵眾,以弱勝強。所謂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利,勝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則亦不全勝。法曰:「天時不如地利。」


    宋武帝討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議拒晉師。公孫五樓曰:「晉師勁果,所利在速戰,初鋒勇銳,不可擊也。宜據大峴,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可徐揀精兵二千騎,循海而南,絕其糧道;別遣段暉率諸州之軍,緣山東下。腹背擊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險自固,較其資儲之外,餘悉焚蕩,芟除粟苗,使敵來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釁,中策也。縱賊入峴,出城迎戰,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戶口眾多,非可以一時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設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據五州之強,帶山河之固,戰車萬乘,鐵馬萬群,縱令過峴,至於平地,徐以精騎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鎮曰:「若如聖旨,必須平原十裏而軍,軍壘成,用馬為便宜,出峴逆戰而不勝,猶可退守。不宜縱敵人峴,自貽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陘之險,終屈於韓信;諸葛瞻不守劍閣之險,卒擒於鄧艾。臣以天時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峴,策之上也。」超又不從。而攝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揀士馬,蓄銳以待之。其夏,晉師已次〔東莞〕,超遣其左軍段暉等步騎五萬,進據臨朐。俄而,晉師渡峴,慕容超懼,率兵四萬就段暉等於臨朐,戰敗,超奔廣固,數日而拔,燕地悉平。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全軍必須占據有利地形條件,這樣就可以用較少的兵力抗擊兵力眾多的敵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隊戰勝力量強大的敵人。人們通常所說的,知道了敵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隊能夠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條件,勝利的可能性隻有一半。此話也就是說,既知道了敵方情況,又知道了己方情況,但不知道借助於有利地形條件,那麽,也就不能取得全勝的戰果。誠如兵法所說:“天候氣象雖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條件有利。”東晉安帝派遣大將劉裕率軍進討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晉軍之策,征虜將軍公孫五樓獻計說:“晉軍強勁果斷,利於速戰速決,他們初來鋒銳氣盛,不可以立即迎擊它。應當據守大峴山險,阻截晉軍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曠日持久的戰法,來消磨晉軍的銳氣。我們可以從容不迫地選拔精銳騎兵二千人,沿著海邊南下,切斷晉軍的運糧道路;再派左將軍段暉率領大軍,順大峴山東進,從而對晉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這是上策。命令各地將吏憑險固守,計點軍資倉儲而留足所需物資之外,其餘的一律焚毀,鏟除田間禾苗,使敵人來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東西,以堅壁清野的辦法,來等待敵人可能出現的破綻,這是中策。放縱敵人越過大峴山,我們再出城迎戰,這是下策。”慕容超聽後說:“我們京都地區繁榮昌盛,人口眾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們遷入城內固守;青苗已布滿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鏟除,假如說采用此種鏟苗守城的辦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話,我也不能同意這樣幹。我們現在是據有五州地盤的強國,山河環繞而地形險固,戰車萬輛,戰馬萬群,即便讓敵人越過大峴山而進到平原地區,再從容不迫地用精銳部隊襲擊它,敵人則必為我們所擒獲。”尚書令慕容鎮則建議說:“倘若依照陛下的旨意去做,也必須是在平原地區每十裏處駐紮一支部隊,構築好工事,以便利於使用騎兵為條件,因此,我們應當越出大峴山去迎戰敵人,而一旦迎戰不勝,還可以退守大峴山。不應當放縱敵人進入大峴山以裏,而給自己造成被動挨打的困難局麵。從前成安君陳餘不堅守井陘之險關,終於被韓信所打敗;諸葛瞻放棄馬閣山險不守,最後為鄧艾所擒殺。我認為天時不如地利,扼守大峴山以阻截敵人,是諸種對策中最好的對策。”慕容超聽後還是不予采納,隻是命令駐莒、梁父二地的部隊,整修護城牆,選練兵馬,養精蓄銳以等待晉軍的到來。這年夏天,晉軍已進至東莞,慕容超派遣左將軍段暉等率領步騎兵五萬人,進據臨朐。不久,晉軍順利越過大峴山。慕容超這時才害怕起來,於是急忙率兵四萬奔赴臨朐與段暉等合兵一處。晉軍來攻,燕軍一戰大敗,慕容超逃回京都廣固。數日後,廣固也被攻克,南燕土地全部淪陷。


    【賞析】


    本篇以《地戰》為題,旨在從戰略的高度進一步闡述地理條件與戰爭實踐的關係,揭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乃是實現“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重要條件。它認為,戰爭指導者僅僅從兵力對比上知道敵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夠打,這僅有一半勝利的可能性,而隻有知道敵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夠打,同時又能得“地利之助”,即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條件時,才有取得作戰全勝的把握性。戰爭總是在一定的空間進行的,換言之,空間則是戰爭賴以進行的載體。因此,任何戰爭無一不受地理條件的影響。本篇再次強調“地利之助”對作戰勝負的重要性,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得“地利”者得勝利,失“地利”者遭失敗,這在戰爭的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十六國時期,南燕主慕容超因主動放棄險要地形而終於敗亡於東晉的事實,就是一個失“地利”者遭失敗的典型戰例。東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四月,晉安帝派遣大將劉裕率兵十萬北攻南燕,僅用八個月就滅亡了南燕。南燕的敗亡,除了政治上的腐敗和內部不團結等原因外,在戰略指導上犯了棄險不守、縱敵深入的錯誤,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它從反麵說明了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條件對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作用,這是戰爭指導者不可疏忽的大問題。晉軍北進,必經大峴山險要地帶。據明清之際著名學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稱:大峴山位於今山東臨朐縣東南一百五十裏,山勢十分險峻,山高七十餘丈,周圍二十裏,其上有穆陵關,路狹僅容一車通過,素有“齊南天險”之稱。顯而易見,這裏無疑是南燕抗禦東晉軍北進的戰略要地。如果南燕皇帝慕容超能夠傾聽並采納將軍公孫五樓所提建議的上策,以兵扼守大峴山,不僅可以阻止晉軍長驅北進,而且運用持久疲敵的戰法,還有伺機反攻取勝的可能。但是,慕容超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有險不守,縱敵深入,最後落得個國破身亡的可悲下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百戰奇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基並收藏百戰奇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