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希利爾講世界史(三)(10)


    這個故事的題目我要放到最後才說,因為除非你聽完這個故事,否則根本沒法明白題目的意思,所以提前看題目也沒什麽用。


    耶穌被釘死後的很多年中,那些聲稱信仰基督的人都遭到了殘酷的對待——我們稱之為“宗教迫害”。就因為是基督徒,他們被鞭打,被石頭砸,被鐵鉤子撕扯,還被用火烤,乃至活活燒死。然而,奇怪的是,盡管基督徒被這樣迫害,成為基督徒的人卻與日俱增。他們堅定地相信有死後的世界,並且認為如果是為了基督而死,那死後的生活一定會更加幸福,因此,他們甚至樂於承受折磨,也坦然麵對被殺的命運。最終,還是羅馬皇帝下令製止宗教迫害。事情的原因是這樣的:


    大約在公元300年,羅馬有個皇帝叫君士坦丁,他不是基督徒。他敬奉的是古羅馬的那些神靈,不過,可能他對這些神也並沒有多少信仰。


    有一次,君士坦丁帶兵和敵人作戰,在一天晚上,他做夢看到天空中有一個火焰般的十字架,十字架下方有一行拉丁文字“inhocsignovinces”,意思是“以此為記,必將得勝”。君士坦丁認為,這就是說如果他帶十字架參加戰鬥,他就一定能征服敵人。他想,看看基督徒的神是否靈驗至少也沒啥壞處,值得一試。於是,他讓士兵們把盾牌都做個十字架標記,然後上陣殺敵,這次他果然打了勝仗。為了慶祝這次勝利,羅馬元老院建了一座凱旋門叫君士坦丁凱旋門,這座凱旋門就在羅馬的廣場上,由三個圓拱組成。之後,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合法化。據說,在君士坦丁死前,他正式受洗成為一名基督徒。自君士坦丁後,所有的羅馬皇帝——隻有一個除外,都是基督徒了。


    君士坦丁的母親叫海倫娜,她也成了一名基督徒。她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基督教的事業,並在伯利恒和橄欖山建造了許多教堂。據說,她還去了巴勒斯坦,在那裏找到了三百年前耶穌受難的那個十字架,帶了其中一部分回到羅馬。她死後被封為聖徒,現在,人們都稱她為聖海倫娜。


    君士坦丁在聖彼得受難的地方建了一座教堂。許多年後,這座教堂被拆除,並在原地建了一座更大、更宏偉的教堂來紀念聖彼得。


    君士坦丁對羅馬城不是很喜歡,他更願意住在羅馬帝國東部的另一個城市,這個城市叫拜占庭。所以,他從羅馬搬到拜占庭去住,並把那裏作為都城。拜占庭又叫新羅馬,之後改名為君士坦丁的城。在希臘語中,表示城市的詞叫polis(音為波利斯,意思是城邦),這個詞經常和地名組合在一起表示某個城市,比如,annapolis(美國的安納波利斯)和indianapolis(美國的印第安納波利斯)。所以,君士坦丁(constantine)的城也就是constantinepolis,後來這個詞簡化為constantinople,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君士坦丁堡。


    羅馬帝國接納基督教沒多久,基督徒內部就發生了一場爭論,辯論雙方各執一詞。他們爭論的主要焦點在於耶穌基督是否等同於聖父上帝的問題。君士坦丁就把兩派人馬召集到一個叫尼西亞的地方共同解決這一問題,在此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終,會議達成一致,認定在基督教會中都應堅信聖父等同於聖子。然後,他們同意把達成的共識用文字記錄下來,它被稱為《信經》,也就是信奉的意思。因為這《信經》是在尼西亞製定的,所以也被稱為《尼西亞信經》,現在很多基督徒在每個禮拜日還要念誦它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希利爾講世界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維吉爾·莫裏斯·希利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維吉爾·莫裏斯·希利爾並收藏希利爾講世界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