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原文:</strong>
夫高顯尊貴,利天下之徑也,非仁者之所以輕也。何以知其然耶?日之能燭遠,勢高也;使日在井中,則不能燭十步矣。舜之方陶也,不能利其巷下;南麵而君天 下,蠻夷戎狄皆被其福。目在足下,則不可以視矣。天高明,然後能燭臨萬物;地廣大,然後能載任群體。其本不美,則其枝葉莖心不得美矣。此古今之大徑也。是 故聖王謹修其身以君天下,則天道至焉,地道稽焉,萬物度焉。古者明王之求賢也,不避遠近,不論貴賤,卑爵以下賢,輕身以先士。故堯從舜於畎畝之中,北麵而 見之,不爭禮貌。此先王之所以能正天地,利萬物之故也。今諸侯之君,廣其土地之富,而奮其兵革之強,以驕士。士亦務其德行,美其道術以輕上,此仁者之所非 也。曾子曰:“取人者必畏,與人者必驕。”今說者懷畏,而聽者懷驕,以此行義,不亦難乎?非求賢務士,而能致大名於天下者,未之嚐聞也。夫士不可妄致也, 覆巢破卵,則鳳皇不至焉;刳胎焚夭,則麒麟不往焉;竭澤漉魚,則神龍不下焉。夫禽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於火食之民乎?是故曰:待士不敬,舉士不信,則 善士不往焉。聽言,耳目不瞿,視聽不深,則善言不往焉。孔子曰:“大哉河海乎,下之也!”夫河下天下之川故廣,人下天下之士故大。故曰:下士者得賢,下敵 者得友,下眾者得譽。故度於往古,觀於先王,非求賢務士而能立功於天下,成名於後世者,未之嚐有也。夫求士,不遵其道而能致士者,未之嚐見也。然則先王之 道可知,己務行之而已矣。
<strong>譯文:</strong>
高顯尊貴的權勢地位,是為天下謀利益的途徑。不是仁人誌士所輕視的。根據什麽知道是這樣的呢?太陽能夠普照大地,是因為它處勢高,假使太陽在井裏,連十步 遠也照不到。舜正在作陶工的時候,不能給他的鄰裏以好處,一旦登上天子之位,就連蠻夷戎狄都廣受他的福澤。眼睛如果長在腳下,就不能遠視了。天高明,然後 才能夠照臨萬物,地廣大然後才能夠承載群體。根本不美,那麽它的枝、葉、莖也一定不能美。這就是古今治天下的大道。
因此,聖王謹慎地修養自身以統治天下,就天道可至,地道可合,萬物有度了。古時候聖賢君王尋賢務士,不回避關係疏遠者,無論地位高貴還是低賤,都屈尊而謙 讓賢者,輕視自身而以賢士為先。所以堯在田間尋找到舜,麵朝北而見他,不拘禮節。這是為什麽先王能使天地正和造福萬物的緣故。今天諸侯爭相擴充土地和兵 力,對賢士傲慢不屑;士人修身養性,完美品行也為的是輕視君王。這是仁者所反對的。曾子說:“接受別人的東西必畏縮,給別人東西就會驕橫。”,如今講話者 恐俱而聽者驕橫,這樣推行“義”事,能不困難嗎?不求賢納士而能名聲遠揚天下,還沒有聽說過。賢士不可妄加招致,把鳥巢打翻,蛋卵破碎的地方,鳳鳳不來; 剖腹母體,燒死幼獸的地方,麒麟不去;淘幹河澤而捕魚,神龍不入。禽獸愚昧無知都不可妄自招來,何況熟食之人?所以說,對待賢士不敬重,任用賢士卻不信 任,賢良之士不去。聽話態度不認真,不深刻付度,良言難聞。孔子說:“黃河、大海真大呀!是因為它謙讓容納百川的緣故。”黃河退讓天下河川,所以廣大。人 能在天下賢士麵前屈尊,所以能一統天下。因此說屈尊求士能得到賢能之人,屈尊敵人能化敵為友,屈尊萬民就會有美好的名聲。所以古往今來的先王,不訪求賢良 而能建功立業,流芳百世,還沒曾有過。訪求賢良不得法而能招致賢士,還未曾見過。這樣求士方法便可知了,我們隻努力去做就可以了。
夫高顯尊貴,利天下之徑也,非仁者之所以輕也。何以知其然耶?日之能燭遠,勢高也;使日在井中,則不能燭十步矣。舜之方陶也,不能利其巷下;南麵而君天 下,蠻夷戎狄皆被其福。目在足下,則不可以視矣。天高明,然後能燭臨萬物;地廣大,然後能載任群體。其本不美,則其枝葉莖心不得美矣。此古今之大徑也。是 故聖王謹修其身以君天下,則天道至焉,地道稽焉,萬物度焉。古者明王之求賢也,不避遠近,不論貴賤,卑爵以下賢,輕身以先士。故堯從舜於畎畝之中,北麵而 見之,不爭禮貌。此先王之所以能正天地,利萬物之故也。今諸侯之君,廣其土地之富,而奮其兵革之強,以驕士。士亦務其德行,美其道術以輕上,此仁者之所非 也。曾子曰:“取人者必畏,與人者必驕。”今說者懷畏,而聽者懷驕,以此行義,不亦難乎?非求賢務士,而能致大名於天下者,未之嚐聞也。夫士不可妄致也, 覆巢破卵,則鳳皇不至焉;刳胎焚夭,則麒麟不往焉;竭澤漉魚,則神龍不下焉。夫禽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於火食之民乎?是故曰:待士不敬,舉士不信,則 善士不往焉。聽言,耳目不瞿,視聽不深,則善言不往焉。孔子曰:“大哉河海乎,下之也!”夫河下天下之川故廣,人下天下之士故大。故曰:下士者得賢,下敵 者得友,下眾者得譽。故度於往古,觀於先王,非求賢務士而能立功於天下,成名於後世者,未之嚐有也。夫求士,不遵其道而能致士者,未之嚐見也。然則先王之 道可知,己務行之而已矣。
<strong>譯文:</strong>
高顯尊貴的權勢地位,是為天下謀利益的途徑。不是仁人誌士所輕視的。根據什麽知道是這樣的呢?太陽能夠普照大地,是因為它處勢高,假使太陽在井裏,連十步 遠也照不到。舜正在作陶工的時候,不能給他的鄰裏以好處,一旦登上天子之位,就連蠻夷戎狄都廣受他的福澤。眼睛如果長在腳下,就不能遠視了。天高明,然後 才能夠照臨萬物,地廣大然後才能夠承載群體。根本不美,那麽它的枝、葉、莖也一定不能美。這就是古今治天下的大道。
因此,聖王謹慎地修養自身以統治天下,就天道可至,地道可合,萬物有度了。古時候聖賢君王尋賢務士,不回避關係疏遠者,無論地位高貴還是低賤,都屈尊而謙 讓賢者,輕視自身而以賢士為先。所以堯在田間尋找到舜,麵朝北而見他,不拘禮節。這是為什麽先王能使天地正和造福萬物的緣故。今天諸侯爭相擴充土地和兵 力,對賢士傲慢不屑;士人修身養性,完美品行也為的是輕視君王。這是仁者所反對的。曾子說:“接受別人的東西必畏縮,給別人東西就會驕橫。”,如今講話者 恐俱而聽者驕橫,這樣推行“義”事,能不困難嗎?不求賢納士而能名聲遠揚天下,還沒有聽說過。賢士不可妄加招致,把鳥巢打翻,蛋卵破碎的地方,鳳鳳不來; 剖腹母體,燒死幼獸的地方,麒麟不去;淘幹河澤而捕魚,神龍不入。禽獸愚昧無知都不可妄自招來,何況熟食之人?所以說,對待賢士不敬重,任用賢士卻不信 任,賢良之士不去。聽話態度不認真,不深刻付度,良言難聞。孔子說:“黃河、大海真大呀!是因為它謙讓容納百川的緣故。”黃河退讓天下河川,所以廣大。人 能在天下賢士麵前屈尊,所以能一統天下。因此說屈尊求士能得到賢能之人,屈尊敵人能化敵為友,屈尊萬民就會有美好的名聲。所以古往今來的先王,不訪求賢良 而能建功立業,流芳百世,還沒曾有過。訪求賢良不得法而能招致賢士,還未曾見過。這樣求士方法便可知了,我們隻努力去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