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者、狷者與好好先生(2)


    【原文】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1,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2,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3!”


    【注釋】


    1萊朱:湯的賢臣。2散宜生;文王賢臣。3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解釋認為:前半句“然而無有乎爾”指沒有“見而知之”者;後半句“則亦無有乎爾”指五百餘歲之後更不會人“聞而知之”者了。因此,是孟子對沒有人繼承孔子聖人學說的憂慮。


    【譯文】


    孟子說:“從堯舜到湯,經曆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堯舜之道而繼承的;像湯,則是聽說堯舜之道而繼承的人。從商湯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萊朱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商湯之道而繼承的;像文王,則是聽說商湯之道而繼承的。從周文王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文王之道而繼承的:像孔子,則是聽說文王之道而繼承的。從孔子到現在,一百多年,離開聖人在世的年代這樣的不遠,距離聖人的家鄉這樣的近,但是卻沒有親眼看見聖人之道而繼承的人了,以後恐怕也沒有聽說聖人之道而繼承的人了吧!”


    【讀解】


    這是《孟子》全書收尾的一章,編《孟子》的人把這一章編在這裏,是很有深意的。


    一方麵,本章從“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公孫五下》)的觀點出發,曆述過去時代那些具有裏程碑性質的聖賢,形成了一個世代相傳的“道統”。


    另一方麵,孟子感歎孔子以來沒有眾望所歸的繼承者,對聖人的事業、聖賢的道統將會中斷流露了深深的憂慮。但是,不知孟子有沒有預見到,正是他自己,身後有一天會被人們推為聖人事業的繼承者,“道統”的捍衛者。並被戴上“亞聖”的桂冠。


    誰來繼承聖人的事業?


    不就是孟子自己嗎?


    孟子以後呢?


    那就是源遠流長的儒學傳統了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孟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孟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孟子並收藏孟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