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楊礫離家後,馮芸和雨萱終於安然入眠,一覺睡到早上八點,差點錯過了心理治療。
半小時的治療結束後,醫生對馮芸說,孩子已經用非藥物療法幹預了一個多月,仍未見起色,建議開始口服抗焦慮藥物。
“必須要服藥嗎?”馮芸內心掙紮,既怕耽誤孩子病情,又擔心藥物副作用。
“拖久了更不利於恢複,而且現在還出現了抽動症狀。”
“我再試著改善家庭環境,您看可以嗎?”馮芸近乎哀求地問。
醫生皺起了眉頭:“不管是否服藥,都需要溫馨和諧的支持型家庭氛圍。我們說好的家庭治療,到現在都沒有開始,最好再勸一勸孩子爸爸。”
“好的,我想辦法。”馮芸嘴上這樣說著,心裏卻已放棄了對楊礫的指望。
自己和他之間鬧成這樣,家中熱戰與冷戰交替,哪裏還談得上“溫馨和諧的支持型家庭氛圍”?父母吵架,孩子遭殃。他不在家興許更好。
她不希望他回家,一半是為了雨萱,另一半則是為了自己。
住院的幾天裏,身體上的疼痛和對腹中胎兒的擔憂分散了她大部分注意力,她還來不及照顧自己的情緒感受。然而,當確定胎兒無虞,自己臉上的紅腫也消退後,精神上的折磨才正式拉開序幕。
她做夢都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家暴的對象。她既非性格懦弱,又非經濟不獨立,怎麽突然就變成了挨打的弱者?
一股強烈的屈辱感湧上她的心頭。她不能接受尊嚴像這樣被踩在地上踐踏,她要反抗。
體力上的硬碰硬是不現實的,她想到了報警。但在這之前,她得先大致了解一下楊礫可能受到什麽樣的懲罰。
她沒有問自己的律師朋友。她覺得這件事太丟人了,不想熟人知道。於是她找了幾家網絡上的在線法律谘詢。
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對於這一耳光屬不屬於家暴,竟然還頗有爭議。有人說打耳光是暴力行為,屬於身體傷害。有人說並未產生嚴重後果,所以無法追究法律責任。
原來,法律上對家暴的認定和她想的大相徑庭。
她的情況夠不上輕傷,也沒法證明流產症狀與那一耳光直接相關——醫生詢問病情時,她承認了在那之前已有疲憊和腰酸的症狀。再說,她身體情況也很快好轉,暴力並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況且,由於沒有當天報警,她錯過了法醫驗傷的最佳時機。
她沒想到,自己有老譚和急診護士作人證,有住院的病曆作物證,居然仍奈何不了楊礫。
法律也許能保護每一位身處家暴陰影下的女性,但在它出手之前,還是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
要報警嗎?她猶豫了。
家暴總被大事化小地描述為夫妻間的小打小鬧,外人不方便幹預,幹預也多是勸和。調解到最後,無非又落到夫妻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套話上,等於雙方各打五十大板,她這個挨打的人也顯得不那麽無辜了。
這不是她能接受的結果。
內心一番掙紮後,她還是撥打了報案電話。
“事情是什麽時候發生的?當時為什麽不報警?”
“大約兩周前。現在報警已經晚了嗎?”
“倒也不晚,半年內都可以。”
接電話的輔警簡單詢問了事情的過程,讓她抽時間去派出所做個筆錄。
“我這種情況……算家暴嗎?”她忐忑地問。
“甭管算不算,《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總不是形同虛設的吧。你別怕,我們對家暴案件一向非常重視。”
這句話令馮芸重新燃起了希望,特別是你別怕這三個字,讓她脆弱的心感受到了支持和保護。
“處理結果會是什麽樣的呢?”
“依據嚴重程度,有警告、罰款、拘留,至少也是批評和訓誡。你得先來做個筆錄,我們需要了解詳細情況。”
“好的。謝謝!”
馮芸掛掉電話,淚流滿麵。她還沒想好什麽時候去做筆錄,但她已確信,那一耳光絕不會白挨。
要怎樣向警察描述當時的情況呢?她回想起了當天的場景,自己與婆婆激烈爭吵的聲音在耳邊回蕩。句句犀利,直戳人心窩。
“是我活該嗎?”她自問,似乎陷入了不可思議的自我懷疑。
她承認,自己那天對楊礫的母親的確不夠尊重,但她也不覺得尊重這種東西是仗著身份就能理所當然享用的。
是楊礫的母親挑起的戰火,在那之前,她還闖下那麽多禍事,再往前追溯,所有的安寧都是自己用金錢和忍耐換來的,那個所謂的婆婆根本就不值得尊重。
自己隻是忍無可忍了,卻招來如此暴行。為什麽?
她錯在哪?是錯在一時衝動的口不擇言,還是這些年來毫無原則的忍讓?
在這些問題沒有搞清楚前,她無法麵對楊礫。
“讓他在你家多住幾天好嗎?我不想見到他。”她給譚銘之發去信息。
譚銘之又給楊礫打去電話,轉達了馮芸的意思。楊礫同意暫不回家打擾她們母女,卻也拒絕了去他家住。他打算繼續睡在辦公室裏。
這天晚上,他趿拉著拖鞋,端著漱口杯,正往男廁所走,不想卻撞見一對學生情侶在黑暗中鬼鬼祟祟。
兩人都是楊礫的大課學生,他記不得他們,他們卻認得他。
“這麽晚了還不走?快回宿舍,要熄燈了。”楊礫催促著兩人。
“對不起,對不起……馬上走。楊老師再見。”兩人一邊道歉,一邊慌張逃走。
當晚,八卦便在學生的微信群裏傳開了——楊老師被老婆趕出家門。
“隻是加班吧?有什麽好大驚小怪的。”
“他都在男廁所洗漱了,有人還看見他辦公室裏的折疊床。”
“楊老師犯了什麽事,師母這麽生氣?”
“是不是和m國來的章教授有關?他倆整天出雙入對的。”
“是又怎樣,章教授是我女神,楊老師是我男神,我就磕他倆cp。”
“可楊老師是有家室的人啊,這不是出軌嗎?”
“是啊,妻女都不顧了,他女兒還那麽小。”
“我見過他女兒,譚老師帶到教室裏來過。”
“不會是因為譚老師吧?他跟楊老師的老婆好像很熟的樣子。”
“好複雜的多角關係,三觀震碎了。”
……
學生中的閑言碎語很快傳到了院長耳朵裏,他找來楊礫談話。
一開始,楊礫還極力掩飾,說住辦公室是為了加快課題進度,後來不得不承認,最近的確和妻子鬧了點矛盾。
院長心領神會地笑笑,表示理解,小兩口拌拌嘴也是常事,年輕人嘛,但長期住辦公室還是影響不好,希望他盡快與妻子和好如初。
什麽影響不好?楊礫心中忿忿道,是怕傳出去被人說學校壓榨老師吧?近期又爆出幾則高校教師猝死的新聞,院校領導們風聲鶴唳,生怕自己沾上這檔子麻煩事。
院長並沒有提及他和章薇的傳聞,他內心的邏輯是這樣的:既然無家可歸的楊礫隻能睡辦公室,那不就恰恰說明他和章薇之間是幹淨的嗎?
再者說,這個課題還是靠章薇的背景才落到經管學院的,無憑無據地為那點捕風捉影的事情興師問罪,豈不是間接得罪了章教授?
傻子才這麽做!
從院長辦公室出來,楊礫犯了愁:辦公室不讓住了,他總得有個落腳的地方。
住酒店成本太高,工資還得用來還房貸。譚銘之那裏,他是不想去了。思慮再三,他還是給馮芸發去信息。
“我晚上回家住,等你們睡著後再進門,早上六點出門上班,以後都這樣。”
如此一來,他倆就不用打照麵了。
他知道她不想見他,卻不知道她對他依舊心存恐懼。
那一耳光徹底破壞了馮芸的安全感,她不再相信楊礫的自控力——他能突破一次底線,就有可能再次下探新的底線。
雖有警察的那句“你別怕”撐腰,但在單獨麵對楊礫時,她還是無法做到淡定。
白天,她尚能打起精神陪伴雨萱。一到夜晚,她就莫名緊張,早早把房門反鎖,躺下睡覺,然後又不放心地一遍一遍下床檢查。
從楊礫轉動門鎖的那一刻起,她就懸著心、屏住呼吸聽他洗漱完畢,走進小臥室,然後關門、關燈。直到他不再發出聲響了,她才獲得一種靴子落地的踏實感,昏昏睡去。
這樣的狀態令她很抓狂,她問譚銘之:“我是不是得了什麽病?”
“可能是太緊張了,不要胡思亂想。”
“怎麽辦,我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下去了。”
“要不,你回老家住段時間吧。”
“回家?……是有些想家了。可是我現在這個樣子,怎麽回家呢?”
“正好學生們放暑假了,我打算回去一趟。一起走吧,我可以護送你們。”
馮芸查了查下次產檢的時間,算算這回可以在家小住一個多星期。她又詢問了雨萱的醫生,如果孩子暫停兩次治療,會不會有問題。醫生說沒事,偶爾換換環境也許對孩子恢複有利。
譚銘之得到她的答複後,立刻訂了三張車票。
七個多小時的動車,將他們從燕京帶回省城。又坐了一個小時的出租車,他們終於回到了熟悉的故鄉——逸江市。
這座依山傍水的西南小城,是馮芸從小生活的地方。長江的支流將城區一分為二,隔江相望,一座九拱大橋又將分離的兩半城區連接起來。
車子駛過大橋,行至馮芸家的巷口停下。一眼望去,本就狹窄的巷子,隔幾米就停著一輛私家車,司機怕倒車出來麻煩,不願往裏開。三人隻好就地下車。
譚銘之爽快地付了車費,又從後備箱裏取出兩箱行李,然後領著馮芸和雨萱直奔馮家老宅。
半小時的治療結束後,醫生對馮芸說,孩子已經用非藥物療法幹預了一個多月,仍未見起色,建議開始口服抗焦慮藥物。
“必須要服藥嗎?”馮芸內心掙紮,既怕耽誤孩子病情,又擔心藥物副作用。
“拖久了更不利於恢複,而且現在還出現了抽動症狀。”
“我再試著改善家庭環境,您看可以嗎?”馮芸近乎哀求地問。
醫生皺起了眉頭:“不管是否服藥,都需要溫馨和諧的支持型家庭氛圍。我們說好的家庭治療,到現在都沒有開始,最好再勸一勸孩子爸爸。”
“好的,我想辦法。”馮芸嘴上這樣說著,心裏卻已放棄了對楊礫的指望。
自己和他之間鬧成這樣,家中熱戰與冷戰交替,哪裏還談得上“溫馨和諧的支持型家庭氛圍”?父母吵架,孩子遭殃。他不在家興許更好。
她不希望他回家,一半是為了雨萱,另一半則是為了自己。
住院的幾天裏,身體上的疼痛和對腹中胎兒的擔憂分散了她大部分注意力,她還來不及照顧自己的情緒感受。然而,當確定胎兒無虞,自己臉上的紅腫也消退後,精神上的折磨才正式拉開序幕。
她做夢都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家暴的對象。她既非性格懦弱,又非經濟不獨立,怎麽突然就變成了挨打的弱者?
一股強烈的屈辱感湧上她的心頭。她不能接受尊嚴像這樣被踩在地上踐踏,她要反抗。
體力上的硬碰硬是不現實的,她想到了報警。但在這之前,她得先大致了解一下楊礫可能受到什麽樣的懲罰。
她沒有問自己的律師朋友。她覺得這件事太丟人了,不想熟人知道。於是她找了幾家網絡上的在線法律谘詢。
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對於這一耳光屬不屬於家暴,竟然還頗有爭議。有人說打耳光是暴力行為,屬於身體傷害。有人說並未產生嚴重後果,所以無法追究法律責任。
原來,法律上對家暴的認定和她想的大相徑庭。
她的情況夠不上輕傷,也沒法證明流產症狀與那一耳光直接相關——醫生詢問病情時,她承認了在那之前已有疲憊和腰酸的症狀。再說,她身體情況也很快好轉,暴力並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況且,由於沒有當天報警,她錯過了法醫驗傷的最佳時機。
她沒想到,自己有老譚和急診護士作人證,有住院的病曆作物證,居然仍奈何不了楊礫。
法律也許能保護每一位身處家暴陰影下的女性,但在它出手之前,還是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
要報警嗎?她猶豫了。
家暴總被大事化小地描述為夫妻間的小打小鬧,外人不方便幹預,幹預也多是勸和。調解到最後,無非又落到夫妻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套話上,等於雙方各打五十大板,她這個挨打的人也顯得不那麽無辜了。
這不是她能接受的結果。
內心一番掙紮後,她還是撥打了報案電話。
“事情是什麽時候發生的?當時為什麽不報警?”
“大約兩周前。現在報警已經晚了嗎?”
“倒也不晚,半年內都可以。”
接電話的輔警簡單詢問了事情的過程,讓她抽時間去派出所做個筆錄。
“我這種情況……算家暴嗎?”她忐忑地問。
“甭管算不算,《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總不是形同虛設的吧。你別怕,我們對家暴案件一向非常重視。”
這句話令馮芸重新燃起了希望,特別是你別怕這三個字,讓她脆弱的心感受到了支持和保護。
“處理結果會是什麽樣的呢?”
“依據嚴重程度,有警告、罰款、拘留,至少也是批評和訓誡。你得先來做個筆錄,我們需要了解詳細情況。”
“好的。謝謝!”
馮芸掛掉電話,淚流滿麵。她還沒想好什麽時候去做筆錄,但她已確信,那一耳光絕不會白挨。
要怎樣向警察描述當時的情況呢?她回想起了當天的場景,自己與婆婆激烈爭吵的聲音在耳邊回蕩。句句犀利,直戳人心窩。
“是我活該嗎?”她自問,似乎陷入了不可思議的自我懷疑。
她承認,自己那天對楊礫的母親的確不夠尊重,但她也不覺得尊重這種東西是仗著身份就能理所當然享用的。
是楊礫的母親挑起的戰火,在那之前,她還闖下那麽多禍事,再往前追溯,所有的安寧都是自己用金錢和忍耐換來的,那個所謂的婆婆根本就不值得尊重。
自己隻是忍無可忍了,卻招來如此暴行。為什麽?
她錯在哪?是錯在一時衝動的口不擇言,還是這些年來毫無原則的忍讓?
在這些問題沒有搞清楚前,她無法麵對楊礫。
“讓他在你家多住幾天好嗎?我不想見到他。”她給譚銘之發去信息。
譚銘之又給楊礫打去電話,轉達了馮芸的意思。楊礫同意暫不回家打擾她們母女,卻也拒絕了去他家住。他打算繼續睡在辦公室裏。
這天晚上,他趿拉著拖鞋,端著漱口杯,正往男廁所走,不想卻撞見一對學生情侶在黑暗中鬼鬼祟祟。
兩人都是楊礫的大課學生,他記不得他們,他們卻認得他。
“這麽晚了還不走?快回宿舍,要熄燈了。”楊礫催促著兩人。
“對不起,對不起……馬上走。楊老師再見。”兩人一邊道歉,一邊慌張逃走。
當晚,八卦便在學生的微信群裏傳開了——楊老師被老婆趕出家門。
“隻是加班吧?有什麽好大驚小怪的。”
“他都在男廁所洗漱了,有人還看見他辦公室裏的折疊床。”
“楊老師犯了什麽事,師母這麽生氣?”
“是不是和m國來的章教授有關?他倆整天出雙入對的。”
“是又怎樣,章教授是我女神,楊老師是我男神,我就磕他倆cp。”
“可楊老師是有家室的人啊,這不是出軌嗎?”
“是啊,妻女都不顧了,他女兒還那麽小。”
“我見過他女兒,譚老師帶到教室裏來過。”
“不會是因為譚老師吧?他跟楊老師的老婆好像很熟的樣子。”
“好複雜的多角關係,三觀震碎了。”
……
學生中的閑言碎語很快傳到了院長耳朵裏,他找來楊礫談話。
一開始,楊礫還極力掩飾,說住辦公室是為了加快課題進度,後來不得不承認,最近的確和妻子鬧了點矛盾。
院長心領神會地笑笑,表示理解,小兩口拌拌嘴也是常事,年輕人嘛,但長期住辦公室還是影響不好,希望他盡快與妻子和好如初。
什麽影響不好?楊礫心中忿忿道,是怕傳出去被人說學校壓榨老師吧?近期又爆出幾則高校教師猝死的新聞,院校領導們風聲鶴唳,生怕自己沾上這檔子麻煩事。
院長並沒有提及他和章薇的傳聞,他內心的邏輯是這樣的:既然無家可歸的楊礫隻能睡辦公室,那不就恰恰說明他和章薇之間是幹淨的嗎?
再者說,這個課題還是靠章薇的背景才落到經管學院的,無憑無據地為那點捕風捉影的事情興師問罪,豈不是間接得罪了章教授?
傻子才這麽做!
從院長辦公室出來,楊礫犯了愁:辦公室不讓住了,他總得有個落腳的地方。
住酒店成本太高,工資還得用來還房貸。譚銘之那裏,他是不想去了。思慮再三,他還是給馮芸發去信息。
“我晚上回家住,等你們睡著後再進門,早上六點出門上班,以後都這樣。”
如此一來,他倆就不用打照麵了。
他知道她不想見他,卻不知道她對他依舊心存恐懼。
那一耳光徹底破壞了馮芸的安全感,她不再相信楊礫的自控力——他能突破一次底線,就有可能再次下探新的底線。
雖有警察的那句“你別怕”撐腰,但在單獨麵對楊礫時,她還是無法做到淡定。
白天,她尚能打起精神陪伴雨萱。一到夜晚,她就莫名緊張,早早把房門反鎖,躺下睡覺,然後又不放心地一遍一遍下床檢查。
從楊礫轉動門鎖的那一刻起,她就懸著心、屏住呼吸聽他洗漱完畢,走進小臥室,然後關門、關燈。直到他不再發出聲響了,她才獲得一種靴子落地的踏實感,昏昏睡去。
這樣的狀態令她很抓狂,她問譚銘之:“我是不是得了什麽病?”
“可能是太緊張了,不要胡思亂想。”
“怎麽辦,我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下去了。”
“要不,你回老家住段時間吧。”
“回家?……是有些想家了。可是我現在這個樣子,怎麽回家呢?”
“正好學生們放暑假了,我打算回去一趟。一起走吧,我可以護送你們。”
馮芸查了查下次產檢的時間,算算這回可以在家小住一個多星期。她又詢問了雨萱的醫生,如果孩子暫停兩次治療,會不會有問題。醫生說沒事,偶爾換換環境也許對孩子恢複有利。
譚銘之得到她的答複後,立刻訂了三張車票。
七個多小時的動車,將他們從燕京帶回省城。又坐了一個小時的出租車,他們終於回到了熟悉的故鄉——逸江市。
這座依山傍水的西南小城,是馮芸從小生活的地方。長江的支流將城區一分為二,隔江相望,一座九拱大橋又將分離的兩半城區連接起來。
車子駛過大橋,行至馮芸家的巷口停下。一眼望去,本就狹窄的巷子,隔幾米就停著一輛私家車,司機怕倒車出來麻煩,不願往裏開。三人隻好就地下車。
譚銘之爽快地付了車費,又從後備箱裏取出兩箱行李,然後領著馮芸和雨萱直奔馮家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