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棟自建的小二層樓,推開門是小小的院落,角落裏的石榴樹上,星星點點地冒出小燈籠一樣的紅色果實,一旁的桂花樹也已分化花芽,正醞釀著八月的芬芳。
沿著牆邊種下的海椒、豇豆、茄子和黃瓜,無一不是碩果累累。父親正在專注地加固爬藤架。
不用說,這一院子的勃勃生機,都是他的功勞。
“爸,我回來啦!”
看著門口的三人,父親喜出望外。
“這麽快就到家了,動車就是快喲,我還以為要一天時間呢。”
不怎麽愛出遠門的他,對火車的記憶還停留在綠皮車的年代。
“叔叔好。”譚銘之禮貌地打著招呼。
“小譚也一起回來了,好啊。楊礫呢?”
“他在忙課題的事,抽不開身。”譚銘之立刻替馮芸解釋,楊礫是她最不想提及的人。
“噢,這麽忙啊?”父親將信將疑,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他見女兒臉色不大好的樣子,想追問又礙於有外人在,隻好暫時收起疑慮。
很快,他恢複了微笑,在衣擺上擦了擦手,一把抱起雨萱:“好久沒見到我的外孫女了,外公給你切西瓜吃好不好?”
雨萱開心地點點頭。
不一會,母親也回來了,她胳膊上挎著書包,身後跟著小侄子馮千裏。
才一年不見,小家夥居然戴上眼鏡了。
“回來做啥子嘛?我還準備帶著千裏去燕京住一個月呢。”
見到遠道歸來的女兒,李淑蘭張嘴就是一句埋怨,那麽與眾不同卻又那麽自然。
馮芸內心並無波瀾,她將此理解為特殊的問候方式,母親對她說話,從來都是這麽直來直去,對父親也是。
隻是今天有老譚在場,她稍稍覺得有些尷尬。
“芸兒好不容易回來一趟,雨萱也在,你就不要說這樣子的話嘛。”父親提醒母親。
隻見黑皮西瓜在他刀下“哢嚓”裂成兩半,露出鮮紅的瓤。
“我就住幾天,下周還有產檢呢,到時你們和我一起回燕京。”她本想多住些日子的,但無奈母親另有打算。
“那也可以。”李淑蘭笑了——女兒向來懂事。
她看看馮芸的肚子:“有八個月了吧?”
“快了,31周。”
“我就說嘛,還是得有個兒子。你看你現在多好,一兒一女,最幸福的人就是你。”
李淑蘭衡量女兒幸福與否的標準和外人沒什麽兩樣。
馮芸不語,心中五味雜陳。
“李阿姨,你更幸福呢,有兒有女,有孫子有外孫。”譚銘之岔開話題。
“哎——”李淑蘭長舒一口氣,望著孫子道,“我現在全部希望就在他身上……馮千裏,快告訴姑姑你的期末考試成績。”
“語文一百,數學一百,英語九十九。”馮千裏自豪地回答,又從書包抽出一張獎狀,對大家炫耀,“你們看,我是校級三好學生哦。”
聽著孫子的匯報,李淑蘭得意地笑了。鵬程那個“大號”雖然練廢了,千裏這個“小號”卻長勢喜人——她總算為馮家培養了一個像樣的男孩。
母女二人正聊著,忽然聽到一聲叫嚷。
“不要,我不要這一塊!”馮千裏衝著爺爺大聲喊道。
“這一塊和那一塊不是一樣的嗎?”馮父問。
馮千裏指著雨萱手中的西瓜,不依不饒:“她的是第一塊,我的是第二塊。”
“妹妹是客人,第一塊當然要給她吃。三好學生連這都不懂?”
“我不要第二,就要第一!”
說罷,他上前去搶雨萱手中的西瓜。
譚銘之立刻伸手擋在雨萱麵前,馮父則一把拉住千裏。
見他倆都維護雨萱,馮千裏撒潑耍賴起來,一邊佯裝哭泣,一邊向奶奶告狀。那樣子一點兒也不像三年級的學生,倒像個三歲的小娃。
李淑蘭見寶貝孫子受了委屈,心疼不已,一股腦的火氣都發在老公身上,劈頭蓋臉一頓責罵。
“你就慣著他吧,看以後倒黴的是哪個。”馮父氣不過,又撂下這句話說過上百次的話。依舊無人在意。
他隻好放棄爭吵,牽著雨萱去前院了。
晚上,一家人在哥哥開的餐館吃飯,馮父執意邀請譚銘之參加。
盛情之下,老譚隻好先把行李送回家,和父母打了個照麵,然後來到這家位於小城繁華地帶的餐館——“橋邊人家”。
這家原本以河鮮、水產為特色的飯館,近兩年因為經營慘淡而不得不轉型為大眾家常菜。
店裏的生意主要由哥哥馮鵬程打理,母親空閑時會去幫忙,若店裏出了什麽狀況,必定也是第一時間趕到。
嫂子胡美霞嫌後廚油煙大,從來都不願進去看一眼。前些年尚能在前廳幫著結賬收銀,後來連這點事也不做了。她偶爾來店裏,必是從收銀機裏拿錢,或者打包一兩個好菜帶回家吃。
菜上齊後,哥哥來包間和馮芸簡單聊了幾句,又匆匆跑回後廚幫忙。
馮芸見哥哥滄桑了許多,不過三十八歲的年紀,頭發竟已花白——生意不好,哥哥壓力很大。
母親說:“這頓飯錢,該怎麽算就怎麽算,不能讓鵬程吃虧,他的生活太不容易了。”
馮芸點點頭。她懂母親的意思,最應該體諒哥哥不易的人,就是她這個做妹妹的,這頓飯理應由她來結賬。
譚銘之默默聽著母女二人的對話,夾了一塊魚肉到馮芸的碗裏:“別光顧著說話,吃點魚。”然後起身假裝上廁所,悄悄去收銀台把賬結了。
馮父忙著給兩個孩子剝蝦,嘴裏念念有詞:“哥哥一隻,妹妹一隻,要公平……”
閑聊間,一陣清脆響亮的皮鞋聲由遠及近傳來,包間的門被推開,嫂子胡美霞姍姍來遲。
“回來啦,馮芸。”嫂子語氣生硬地打了聲招呼,然後就近找了個位子,一屁股坐下。
服務員連忙在胡美霞麵前添上一副碗筷。
“不用了,我不吃,坐會就走。”她擺擺手,讓服務員把碗筷撤掉。
胡美霞儼然一副餐館老板娘的姿態,她往那兒一坐,全家人都沉默了。
她在馮家有極高的地位。馮鵬程29歲才娶得這位美嬌妻。婚後第二年,她不負眾望地給老馮家添了一名男丁。自此,馮家上下越發拿她當寶,哄著、寵著、供著。
隻是近兩年來,隨著餐館的生意越來越差,胡美霞也變得越來越難伺候了。
李淑蘭盯著兒媳婦新染的頭發和一身時髦的打扮,敢怒不敢言,心想她最近一定又沒少花錢。
“馮芸,你到底有沒有給你同學打電話啊?”胡美霞擺弄著美甲上的水鑽,漫不經心地問道。
“打電話?”馮芸一臉詫異。
“罰款的事,你不會忘記了吧?”嫂子抬起眼皮。
馮芸猛地想起,她住院時曾許諾母親,幫哥哥搞定罰款的事。
“哎呀,我忘嘍。”
“你啷個搞的嘛?怎麽這麽大的事還能忘了?”母親責怪道。
接著,她不問青紅皂白地對馮芸一頓數落。身為婆婆的她,不敢嘮叨兒媳婦半句,但作為母親的她,教訓起女兒來卻毫無顧慮。
譚銘之看不下去,卻又不好插手他們的家務事,況且李淑蘭還是長輩。
“你有完沒完啊,芸兒好不容易回家一趟。”馮父鬥膽小聲抗議。
“我說兩句怎麽了?她就是不對啊。”李淑蘭立刻大聲反駁。
“好啦,莫吵。這件事我已經搞定了,人家說隻罰一千。”嫂子白了這家人一眼,露出得意的表情。
“搞定了?那就好。嫂子認得他們?”馮芸好奇嫂子從哪裏攀上的人脈。
“算是新交的朋友吧,你們就不用打聽了。”胡美霞故作神秘,又說,“剩下的四千,算我的公關費了啊,我從收銀機裏拿走了,跟你們說一聲。”
說罷,她摸了摸兒子的頭,起身告辭。
李淑蘭氣得直打哆嗦,嘴裏不停念叨著“吃裏扒外、吃裏扒外”。馮父也搖頭歎氣。馮芸則敏銳覺察出:嫂子很可疑,恐怕和哥哥早就不是一條心了。
難得的家宴,就這樣被攪和了,桌上的菜還剩很多,大家卻都沒了食欲。
回到馮家老宅,母親向馮芸大倒苦水,控訴嫂子這些年來的種種不是。直到小侄子說他困了,她才放了馮芸去休息。
馮芸帶著雨萱住在二樓。自己原先的房間已變成專供小侄子寫作業的書房,她隻能住在原先哥哥住的房間裏。
江風習習,吹去一天的悶熱,給夜晚的小城帶來幾分涼爽。
巷子裏傳來幾聲犬吠,鄰居家的麻將牌時而嘩嘩作響。馮芸聽見大門打開又關上的聲音——這麽晚了,會是誰呢?
她搖晃著蒲扇,替睡著的女兒驅趕蚊子。不一會兒,父親拿著電蚊香器走了進來。
“用這個,家裏蚊子多。”說著,他將電蚊香器插在了床頭。
“好,你們不用嗎?”
“也用,一個房間一個,你這裏沒有,我剛去外頭買的。”
“謝謝爸。”馮芸用風油精擦拭腿上的蚊子包。她數了數,大概快十個了吧。
父親拉過來一把椅子,在她床邊坐下,小聲問道:“芸兒,雨萱怎麽不會說話了?是不是病了?”
“嗯,前段時間被她奶奶弄丟了,找回來後就這樣了。”
“搞丟了?這麽大的事你不跟我們講。你婆婆啥子時候去的燕京?”
“她已經回去了。”馮芸避重就輕地回答,不想提及那些糟心事。
“你是不是跟楊礫吵架了?”父親忍不住問,他在她下午一進門的時候就覺察出了端倪。
“爸,你早些休息吧,明天再說。”
父親沉默良久。他了解馮芸,她明天也不會說的。
可是,就算告訴他的確吵架了,他又能做什麽呢?也不過是蛤蟆鼓肚子——幹生氣而已。
他不是那種遇事挺身而出的父親,她也不是凡事都向父母求助的孩子。不過,他能過問一句,共情幾分,她就滿足了。
沿著牆邊種下的海椒、豇豆、茄子和黃瓜,無一不是碩果累累。父親正在專注地加固爬藤架。
不用說,這一院子的勃勃生機,都是他的功勞。
“爸,我回來啦!”
看著門口的三人,父親喜出望外。
“這麽快就到家了,動車就是快喲,我還以為要一天時間呢。”
不怎麽愛出遠門的他,對火車的記憶還停留在綠皮車的年代。
“叔叔好。”譚銘之禮貌地打著招呼。
“小譚也一起回來了,好啊。楊礫呢?”
“他在忙課題的事,抽不開身。”譚銘之立刻替馮芸解釋,楊礫是她最不想提及的人。
“噢,這麽忙啊?”父親將信將疑,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他見女兒臉色不大好的樣子,想追問又礙於有外人在,隻好暫時收起疑慮。
很快,他恢複了微笑,在衣擺上擦了擦手,一把抱起雨萱:“好久沒見到我的外孫女了,外公給你切西瓜吃好不好?”
雨萱開心地點點頭。
不一會,母親也回來了,她胳膊上挎著書包,身後跟著小侄子馮千裏。
才一年不見,小家夥居然戴上眼鏡了。
“回來做啥子嘛?我還準備帶著千裏去燕京住一個月呢。”
見到遠道歸來的女兒,李淑蘭張嘴就是一句埋怨,那麽與眾不同卻又那麽自然。
馮芸內心並無波瀾,她將此理解為特殊的問候方式,母親對她說話,從來都是這麽直來直去,對父親也是。
隻是今天有老譚在場,她稍稍覺得有些尷尬。
“芸兒好不容易回來一趟,雨萱也在,你就不要說這樣子的話嘛。”父親提醒母親。
隻見黑皮西瓜在他刀下“哢嚓”裂成兩半,露出鮮紅的瓤。
“我就住幾天,下周還有產檢呢,到時你們和我一起回燕京。”她本想多住些日子的,但無奈母親另有打算。
“那也可以。”李淑蘭笑了——女兒向來懂事。
她看看馮芸的肚子:“有八個月了吧?”
“快了,31周。”
“我就說嘛,還是得有個兒子。你看你現在多好,一兒一女,最幸福的人就是你。”
李淑蘭衡量女兒幸福與否的標準和外人沒什麽兩樣。
馮芸不語,心中五味雜陳。
“李阿姨,你更幸福呢,有兒有女,有孫子有外孫。”譚銘之岔開話題。
“哎——”李淑蘭長舒一口氣,望著孫子道,“我現在全部希望就在他身上……馮千裏,快告訴姑姑你的期末考試成績。”
“語文一百,數學一百,英語九十九。”馮千裏自豪地回答,又從書包抽出一張獎狀,對大家炫耀,“你們看,我是校級三好學生哦。”
聽著孫子的匯報,李淑蘭得意地笑了。鵬程那個“大號”雖然練廢了,千裏這個“小號”卻長勢喜人——她總算為馮家培養了一個像樣的男孩。
母女二人正聊著,忽然聽到一聲叫嚷。
“不要,我不要這一塊!”馮千裏衝著爺爺大聲喊道。
“這一塊和那一塊不是一樣的嗎?”馮父問。
馮千裏指著雨萱手中的西瓜,不依不饒:“她的是第一塊,我的是第二塊。”
“妹妹是客人,第一塊當然要給她吃。三好學生連這都不懂?”
“我不要第二,就要第一!”
說罷,他上前去搶雨萱手中的西瓜。
譚銘之立刻伸手擋在雨萱麵前,馮父則一把拉住千裏。
見他倆都維護雨萱,馮千裏撒潑耍賴起來,一邊佯裝哭泣,一邊向奶奶告狀。那樣子一點兒也不像三年級的學生,倒像個三歲的小娃。
李淑蘭見寶貝孫子受了委屈,心疼不已,一股腦的火氣都發在老公身上,劈頭蓋臉一頓責罵。
“你就慣著他吧,看以後倒黴的是哪個。”馮父氣不過,又撂下這句話說過上百次的話。依舊無人在意。
他隻好放棄爭吵,牽著雨萱去前院了。
晚上,一家人在哥哥開的餐館吃飯,馮父執意邀請譚銘之參加。
盛情之下,老譚隻好先把行李送回家,和父母打了個照麵,然後來到這家位於小城繁華地帶的餐館——“橋邊人家”。
這家原本以河鮮、水產為特色的飯館,近兩年因為經營慘淡而不得不轉型為大眾家常菜。
店裏的生意主要由哥哥馮鵬程打理,母親空閑時會去幫忙,若店裏出了什麽狀況,必定也是第一時間趕到。
嫂子胡美霞嫌後廚油煙大,從來都不願進去看一眼。前些年尚能在前廳幫著結賬收銀,後來連這點事也不做了。她偶爾來店裏,必是從收銀機裏拿錢,或者打包一兩個好菜帶回家吃。
菜上齊後,哥哥來包間和馮芸簡單聊了幾句,又匆匆跑回後廚幫忙。
馮芸見哥哥滄桑了許多,不過三十八歲的年紀,頭發竟已花白——生意不好,哥哥壓力很大。
母親說:“這頓飯錢,該怎麽算就怎麽算,不能讓鵬程吃虧,他的生活太不容易了。”
馮芸點點頭。她懂母親的意思,最應該體諒哥哥不易的人,就是她這個做妹妹的,這頓飯理應由她來結賬。
譚銘之默默聽著母女二人的對話,夾了一塊魚肉到馮芸的碗裏:“別光顧著說話,吃點魚。”然後起身假裝上廁所,悄悄去收銀台把賬結了。
馮父忙著給兩個孩子剝蝦,嘴裏念念有詞:“哥哥一隻,妹妹一隻,要公平……”
閑聊間,一陣清脆響亮的皮鞋聲由遠及近傳來,包間的門被推開,嫂子胡美霞姍姍來遲。
“回來啦,馮芸。”嫂子語氣生硬地打了聲招呼,然後就近找了個位子,一屁股坐下。
服務員連忙在胡美霞麵前添上一副碗筷。
“不用了,我不吃,坐會就走。”她擺擺手,讓服務員把碗筷撤掉。
胡美霞儼然一副餐館老板娘的姿態,她往那兒一坐,全家人都沉默了。
她在馮家有極高的地位。馮鵬程29歲才娶得這位美嬌妻。婚後第二年,她不負眾望地給老馮家添了一名男丁。自此,馮家上下越發拿她當寶,哄著、寵著、供著。
隻是近兩年來,隨著餐館的生意越來越差,胡美霞也變得越來越難伺候了。
李淑蘭盯著兒媳婦新染的頭發和一身時髦的打扮,敢怒不敢言,心想她最近一定又沒少花錢。
“馮芸,你到底有沒有給你同學打電話啊?”胡美霞擺弄著美甲上的水鑽,漫不經心地問道。
“打電話?”馮芸一臉詫異。
“罰款的事,你不會忘記了吧?”嫂子抬起眼皮。
馮芸猛地想起,她住院時曾許諾母親,幫哥哥搞定罰款的事。
“哎呀,我忘嘍。”
“你啷個搞的嘛?怎麽這麽大的事還能忘了?”母親責怪道。
接著,她不問青紅皂白地對馮芸一頓數落。身為婆婆的她,不敢嘮叨兒媳婦半句,但作為母親的她,教訓起女兒來卻毫無顧慮。
譚銘之看不下去,卻又不好插手他們的家務事,況且李淑蘭還是長輩。
“你有完沒完啊,芸兒好不容易回家一趟。”馮父鬥膽小聲抗議。
“我說兩句怎麽了?她就是不對啊。”李淑蘭立刻大聲反駁。
“好啦,莫吵。這件事我已經搞定了,人家說隻罰一千。”嫂子白了這家人一眼,露出得意的表情。
“搞定了?那就好。嫂子認得他們?”馮芸好奇嫂子從哪裏攀上的人脈。
“算是新交的朋友吧,你們就不用打聽了。”胡美霞故作神秘,又說,“剩下的四千,算我的公關費了啊,我從收銀機裏拿走了,跟你們說一聲。”
說罷,她摸了摸兒子的頭,起身告辭。
李淑蘭氣得直打哆嗦,嘴裏不停念叨著“吃裏扒外、吃裏扒外”。馮父也搖頭歎氣。馮芸則敏銳覺察出:嫂子很可疑,恐怕和哥哥早就不是一條心了。
難得的家宴,就這樣被攪和了,桌上的菜還剩很多,大家卻都沒了食欲。
回到馮家老宅,母親向馮芸大倒苦水,控訴嫂子這些年來的種種不是。直到小侄子說他困了,她才放了馮芸去休息。
馮芸帶著雨萱住在二樓。自己原先的房間已變成專供小侄子寫作業的書房,她隻能住在原先哥哥住的房間裏。
江風習習,吹去一天的悶熱,給夜晚的小城帶來幾分涼爽。
巷子裏傳來幾聲犬吠,鄰居家的麻將牌時而嘩嘩作響。馮芸聽見大門打開又關上的聲音——這麽晚了,會是誰呢?
她搖晃著蒲扇,替睡著的女兒驅趕蚊子。不一會兒,父親拿著電蚊香器走了進來。
“用這個,家裏蚊子多。”說著,他將電蚊香器插在了床頭。
“好,你們不用嗎?”
“也用,一個房間一個,你這裏沒有,我剛去外頭買的。”
“謝謝爸。”馮芸用風油精擦拭腿上的蚊子包。她數了數,大概快十個了吧。
父親拉過來一把椅子,在她床邊坐下,小聲問道:“芸兒,雨萱怎麽不會說話了?是不是病了?”
“嗯,前段時間被她奶奶弄丟了,找回來後就這樣了。”
“搞丟了?這麽大的事你不跟我們講。你婆婆啥子時候去的燕京?”
“她已經回去了。”馮芸避重就輕地回答,不想提及那些糟心事。
“你是不是跟楊礫吵架了?”父親忍不住問,他在她下午一進門的時候就覺察出了端倪。
“爸,你早些休息吧,明天再說。”
父親沉默良久。他了解馮芸,她明天也不會說的。
可是,就算告訴他的確吵架了,他又能做什麽呢?也不過是蛤蟆鼓肚子——幹生氣而已。
他不是那種遇事挺身而出的父親,她也不是凡事都向父母求助的孩子。不過,他能過問一句,共情幾分,她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