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珂聽著孟珙的奏對,開始還不覺什麽,直到其建議寶慶帝盡起戰兵付於韓淮安,汗都下來了,將一國命運托付一人,這是取死之道也。
帝王最怕是禍起蕭牆,變生肘腋,大將常年出征在外,久而久之,會出問題的。
漢末董卓,東晉劉裕,唐開元安祿山無不是倒反天罡。最終是什麽結果,後人都是看得到。
你這樣建議,官家會放心嗎?你孟家和韓家都是功勳一係,有三百年的交情,而且韓淮安還是你貨真價實的妹婿,你外甥還是韓家的長子長孫,現在就捧在我那姑奶奶老太君的手心裏呢!
把增援襄樊的意義說明白就可以了,為何還要多此一舉,這些話由宰執說出來到不覺什麽,從你口中說出,明顯就變味了,主弱臣強,此乃亂國之兆啊!
大寶上坐的哪位可不是心胸開闊之人。
寶慶帝冷著臉,良久,他淡淡道:“都說說吧。”
和章鑒、程元鳳相比,賈似道對抗擊蠻夷的態度要積極些,他雖然不是正經的武將出身,但常年供職於西府,經孟珙提醒,也看出襄樊的危機來,可以說京湖戰線就是雙方戰事的腰眼所在,確實不容有失。
在考慮一番之後,及時送上近期收到的前線塘報。
西線關中的塘報,是在一個月前到達京師的,東線江淮的塘報是三天前送過江的,不同的是,京湖製置使呂文德的塘報在這十幾天裏每天都有一封,求援的語氣一封比一封急迫。
大太監王春將塘報接過放在柴煜的龍案上,看完塘報,寶慶帝的臉色變得更加蒼白了,“都看看。”柴煜將塘報甩在大殿的地上。
王春急忙撿起交到章鑒手中,章鑒看完傳給程元鳳,然後依次下傳到每位閣僚手中。
當看到襄樊前線在十天前已經丟掉漢水北岸的樊城,南岸的襄陽被圍如此多天時,君臣人等均是晴天霹靂,有若天都要塌了,驚恐之下,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韃靼大軍順九江一路東進,圍困金陵的場景。
莫名其妙的,很多人竟希望韓淮安帥軍擊敗韃靼收複樊城後,再經曆一場大敗,隨後退守樊城,敵我雙方最好來個兩敗俱傷,就連寶慶帝都有這種心理。
這些塘報都不是一味的壞消息,大周的四大戰區,卻有最西邊的鄭國公李明承傳來捷報,還是韃靼犯邊十一年以來未有的大捷。
這些捷報從三月前開始,幾乎六、七日就有一份,從最開始的韃靼大軍西進秦鳳路開始,雙方開始接戰,到鄭國公如何調兵遣將,然後運籌於帷幄之間,決勝於千裏之外,上麵更是大誇特誇,將此次塞外大捷讚得天上地下少有。
李明承的塘報,還將這次大捷歸功於皇帝洪福,歸功於朝廷諸公運籌帷幄,隻將自己名字擺在最後麵,最近的兩份真是用力的吹,拚命的吹,嚇煞人的吹。
標題也是一個取得比一個驚竦奪目,什麽《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什麽《但有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等等等。
特別昨日剛到的最新一期塘報,連《飲馬翰海上,封狼居山下》的典故都用上了。結尾引用了建昭三年,陳湯大敗匈奴所上奏疏不說,更狂熱地高喊:“向戰無不勝的大周將士們致敬!”
這最後一份塘報是昨日晚間送到西府的,賈似道還沒有來得及看,當看到最後時“噗”的一聲,他再也無法忍耐,這位鄭國公的底細他再清楚不過。
多年前兩人就有經貿來往,八年前他也隨自家商隊到過秦州,李明承手下雖有六萬步騎,但基本上都被其變成商貿的護衛了。
利用天然的地理優勢,每每千人護衛車隊遠赴大秦,與極西的歐陸紅毛做商貿,和東南沿海的爭奪貿易。西北李家和泉州的猶太後裔蒲家,成為大周最富有的巨富之家。
多年沒有係統的合練,怎麽可能戰勝如狼似虎的塞外大軍。
這位大周的鄭國公不知如何討得慕容魁的歡心,沒有對他的防線進行攻擊,還配合其演了這場好戲。
不管了,這也算是商人的一番本事,有了這份捷報,無論是官家還是政事堂袞袞諸公都能做很多文章。
可對於西域之事,君臣們還是覺得太過遙遠,麵前要解決的是,襄樊戰場麵臨的困境。
最後寶慶帝拿出由謝道清轉達的韓淮安的奏疏,讓堂上眾臣傳閱。
當然,韓淮安的條程在內閣諸公眼裏,各人是內心百味夾雜,自北人南渡以來,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來打壓北人的自大氣焰,將功勳集團爪牙外派帶兵和韃靼打生打死是陽謀,把其首腦按在京都,也是陽謀。
這位可是眼裏揉不得沙子的殺神,據傳九年前,韓淮安隨父鎮守燕京之時,由於先帝派往燕京的監軍——大太監汪稟,對其父不敬,竟提劍將汪稟斬殺與帳前。
燕京城破,其單人匹馬,從城中一路殺出,突破三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失去一臂還能突出重圍,千裏返回江南。
每當夜深人靜時每每想來,總是背心發涼,有朝一日,韓淮安若來對付自己,他們不敢想象,這結果會是怎樣!
寶慶帝心中也不知是什麽滋味,塞外勝了,還是國朝百年來前所未有的大勝,但他就是高興不起來,隻想著眼下襄樊之事,若救援吧,又不想賦予韓淮安過多兵馬,若不救援又擔心韃靼殺到江南來。
慢慢的,韓淮安的形象浮出水麵,其實很多事情不需要親眼目睹,詳細推敲,慢慢就可以推斷出來。
伴隨他的,總是腥風血雨,真是踏著滿地屍體中屹立不倒的人物。
監軍汪稟的失蹤,到現在人影全無,朝堂中多有猜測,有一些風言風語也傳進自己的耳朵,所謂無風不起浪,寶慶帝也懷疑,汪稟就是死在韓淮安手上,畢竟汪稟在自己做東宮太子時服侍過自己,其人自持服侍過兩代帝王,又與韓像升不和,韓淮安有殺他的動機,也有這個狠心。
從中可看出韓淮安的冷酷無情,肆無忌憚。
穩妥起見還是派兵救援為要,但給多少兵,給什麽樣的兵卻有講究。
此人意誌堅定,心狠手辣,極有自主決斷,有朝一日,自己妨礙到他的抱負,會不會?
想到這裏,寶慶帝心中一種恐懼湧上心頭。
“既然,京湖路危難,那就命鄆國公提兵救援,但五萬禁軍不能動,長江水師作為最後的屏障也不易輕動,都說說,從哪裏調兵,調多少兵合適,眾位愛卿都議一議。”
帝王最怕是禍起蕭牆,變生肘腋,大將常年出征在外,久而久之,會出問題的。
漢末董卓,東晉劉裕,唐開元安祿山無不是倒反天罡。最終是什麽結果,後人都是看得到。
你這樣建議,官家會放心嗎?你孟家和韓家都是功勳一係,有三百年的交情,而且韓淮安還是你貨真價實的妹婿,你外甥還是韓家的長子長孫,現在就捧在我那姑奶奶老太君的手心裏呢!
把增援襄樊的意義說明白就可以了,為何還要多此一舉,這些話由宰執說出來到不覺什麽,從你口中說出,明顯就變味了,主弱臣強,此乃亂國之兆啊!
大寶上坐的哪位可不是心胸開闊之人。
寶慶帝冷著臉,良久,他淡淡道:“都說說吧。”
和章鑒、程元鳳相比,賈似道對抗擊蠻夷的態度要積極些,他雖然不是正經的武將出身,但常年供職於西府,經孟珙提醒,也看出襄樊的危機來,可以說京湖戰線就是雙方戰事的腰眼所在,確實不容有失。
在考慮一番之後,及時送上近期收到的前線塘報。
西線關中的塘報,是在一個月前到達京師的,東線江淮的塘報是三天前送過江的,不同的是,京湖製置使呂文德的塘報在這十幾天裏每天都有一封,求援的語氣一封比一封急迫。
大太監王春將塘報接過放在柴煜的龍案上,看完塘報,寶慶帝的臉色變得更加蒼白了,“都看看。”柴煜將塘報甩在大殿的地上。
王春急忙撿起交到章鑒手中,章鑒看完傳給程元鳳,然後依次下傳到每位閣僚手中。
當看到襄樊前線在十天前已經丟掉漢水北岸的樊城,南岸的襄陽被圍如此多天時,君臣人等均是晴天霹靂,有若天都要塌了,驚恐之下,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韃靼大軍順九江一路東進,圍困金陵的場景。
莫名其妙的,很多人竟希望韓淮安帥軍擊敗韃靼收複樊城後,再經曆一場大敗,隨後退守樊城,敵我雙方最好來個兩敗俱傷,就連寶慶帝都有這種心理。
這些塘報都不是一味的壞消息,大周的四大戰區,卻有最西邊的鄭國公李明承傳來捷報,還是韃靼犯邊十一年以來未有的大捷。
這些捷報從三月前開始,幾乎六、七日就有一份,從最開始的韃靼大軍西進秦鳳路開始,雙方開始接戰,到鄭國公如何調兵遣將,然後運籌於帷幄之間,決勝於千裏之外,上麵更是大誇特誇,將此次塞外大捷讚得天上地下少有。
李明承的塘報,還將這次大捷歸功於皇帝洪福,歸功於朝廷諸公運籌帷幄,隻將自己名字擺在最後麵,最近的兩份真是用力的吹,拚命的吹,嚇煞人的吹。
標題也是一個取得比一個驚竦奪目,什麽《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什麽《但有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等等等。
特別昨日剛到的最新一期塘報,連《飲馬翰海上,封狼居山下》的典故都用上了。結尾引用了建昭三年,陳湯大敗匈奴所上奏疏不說,更狂熱地高喊:“向戰無不勝的大周將士們致敬!”
這最後一份塘報是昨日晚間送到西府的,賈似道還沒有來得及看,當看到最後時“噗”的一聲,他再也無法忍耐,這位鄭國公的底細他再清楚不過。
多年前兩人就有經貿來往,八年前他也隨自家商隊到過秦州,李明承手下雖有六萬步騎,但基本上都被其變成商貿的護衛了。
利用天然的地理優勢,每每千人護衛車隊遠赴大秦,與極西的歐陸紅毛做商貿,和東南沿海的爭奪貿易。西北李家和泉州的猶太後裔蒲家,成為大周最富有的巨富之家。
多年沒有係統的合練,怎麽可能戰勝如狼似虎的塞外大軍。
這位大周的鄭國公不知如何討得慕容魁的歡心,沒有對他的防線進行攻擊,還配合其演了這場好戲。
不管了,這也算是商人的一番本事,有了這份捷報,無論是官家還是政事堂袞袞諸公都能做很多文章。
可對於西域之事,君臣們還是覺得太過遙遠,麵前要解決的是,襄樊戰場麵臨的困境。
最後寶慶帝拿出由謝道清轉達的韓淮安的奏疏,讓堂上眾臣傳閱。
當然,韓淮安的條程在內閣諸公眼裏,各人是內心百味夾雜,自北人南渡以來,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來打壓北人的自大氣焰,將功勳集團爪牙外派帶兵和韃靼打生打死是陽謀,把其首腦按在京都,也是陽謀。
這位可是眼裏揉不得沙子的殺神,據傳九年前,韓淮安隨父鎮守燕京之時,由於先帝派往燕京的監軍——大太監汪稟,對其父不敬,竟提劍將汪稟斬殺與帳前。
燕京城破,其單人匹馬,從城中一路殺出,突破三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失去一臂還能突出重圍,千裏返回江南。
每當夜深人靜時每每想來,總是背心發涼,有朝一日,韓淮安若來對付自己,他們不敢想象,這結果會是怎樣!
寶慶帝心中也不知是什麽滋味,塞外勝了,還是國朝百年來前所未有的大勝,但他就是高興不起來,隻想著眼下襄樊之事,若救援吧,又不想賦予韓淮安過多兵馬,若不救援又擔心韃靼殺到江南來。
慢慢的,韓淮安的形象浮出水麵,其實很多事情不需要親眼目睹,詳細推敲,慢慢就可以推斷出來。
伴隨他的,總是腥風血雨,真是踏著滿地屍體中屹立不倒的人物。
監軍汪稟的失蹤,到現在人影全無,朝堂中多有猜測,有一些風言風語也傳進自己的耳朵,所謂無風不起浪,寶慶帝也懷疑,汪稟就是死在韓淮安手上,畢竟汪稟在自己做東宮太子時服侍過自己,其人自持服侍過兩代帝王,又與韓像升不和,韓淮安有殺他的動機,也有這個狠心。
從中可看出韓淮安的冷酷無情,肆無忌憚。
穩妥起見還是派兵救援為要,但給多少兵,給什麽樣的兵卻有講究。
此人意誌堅定,心狠手辣,極有自主決斷,有朝一日,自己妨礙到他的抱負,會不會?
想到這裏,寶慶帝心中一種恐懼湧上心頭。
“既然,京湖路危難,那就命鄆國公提兵救援,但五萬禁軍不能動,長江水師作為最後的屏障也不易輕動,都說說,從哪裏調兵,調多少兵合適,眾位愛卿都議一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