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君吃的極少,沒一會就放下了筷子,不過看小輩們吃的香甜,內心充滿了幸福。
韓鐸一邊吃飯一邊聽二叔韓淮康講述朝堂與前線之事,當講到秦鳳路李明承取得大捷時,根據自己的判斷,這所謂的大勝有很大幾率是假的,這是根據曆史的發展來判斷的。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戰爭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唐朝以前,農耕民族占優勢,更有一漢抵五胡之說,主要優勢不是體現在個人勇武上,而是體現在裝備上。
第二個階段是中唐以後到清康熙中晚期,這個階段遊牧民族占據絕對優勢,這個階段雙方在裝備上,幾乎不存在優劣。
江淮以南水網縱橫,北人不善水戰,南方有一點點優勢,但這點優勢還不足以成碾壓之勢,雙方實力稍有傾斜就會影響戰爭的最後走向,在淮河以北,遊牧民族就有壓倒性的優勢了。
第三個階段是康熙中晚期,熱兵器的應用,使遊牧民族徹底離開了戰爭的舞台。
韓鐸沒有把自己的猜測說出來,吃完中飯,回到書房,韓鐸試吹這管紫竹簫,唐宋時的簫與後世韓鐸熟悉的簫相差無幾,六孔,前五後一,他很快就能上手,嗚嗚地吹了一支短曲,心裏很歡喜。
與書法一樣,從魏晉時期開始,文人士大夫就極愛好音樂,並且留下了千古傳奇。
大名士劉琨孤軍守並州,五萬匈奴大軍將並州城圍得水泄不通,在那個月圓之夜,名將兼名士的劉琨白衣勝雪,獨自登上高高的城樓,先是仰天悲嘯,低吟詠歎,然後吹奏胡笳(一說是洞簫),簫聲哀傷淒婉,如泣如訴,城外數萬匈奴兵刀槍不舉、鴉雀無聲,音樂的感染力讓這些嗜血的胡人噓唏流涕、翹首思鄉,奇跡就此發生,數萬胡兵竟一夜解圍而去。
紫金山森林蔥蘢、蔚然深秀,最可喜的是烏衣巷離此不遠,抬腳便到,今年韓鐸終於可以跟著家人一起登山望遠了。
重陽日一大早,韓鐸在青枝和雲溪的幫助小梳洗完畢,換上簇新的月白色葛袍,漆紗小冠,高齒木屐,待書看到韓鐸手裏把玩著紫竹簫,問:“少爺,你把豎笛也帶上了?到山上吹嗎?”
抱琴跟著道:“,我和待書夜裏聽到你吹豎笛了,可是早上我到老太君哪裏請安,紫瑤姐姐說她也聽到了,老太君卻說沒聽見。”
韓鐸道:“曾祖母年紀大了,耳朵不靈,對了,你們兩個,不要對曾祖母說我會吹豎笛,聽到沒有?”
兩個小丫頭搶著答應。
到了曾祖母的廳堂,後娘高玉婷親手將一小枝茱萸插在他小冠一側,這枝茱萸上還綴著一顆紅豔豔的茱萸果,好似顫顫巍巍的一顆帽纓。
老太君在兩個婢女的攙扶下從後堂出來,慈祥地招手讓韓鐸過去。
待書開口第一句卻是:“老太君,鐸少爺他沒有吹豎笛,哦,吹洞簫,少爺沒有吹洞簫。”
這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啊,嶽老太君一問:“你們的小主人在書房吹笛是不是?”
兩個乖孩子就一齊點頭說:“是。”
韓鐸無奈看了眼兩個小丫頭,看到曾祖母著笑眯眯看著自己,心裏也想笑,說道:“曾祖母,孩兒學著吹豎笛呢,好歹吹出聲音來了。”
老太君道:“這豎笛是舅老爺送給你的,就是不知道對你的身體有沒有妨礙,等那天問下張道長,如果沒有問題,叫你四爺爺請大家來給你做師傅,到時你在多向其討教。”
這話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的身體能不能吹簫,還要聽專家的意見,在沒有得到答案之前,暫時還是不要吹的好。
九月九日重陽登高,是相傳後漢時,汝南桓景學師於費長房,費長房說:“某年九月九日有災,家人縫囊盛茱萸於臂上,登山可免災。”桓景如言照辦,舉家登山,果然平安無事,三日後還家,見雞犬牛羊皆暴死。此後,九月九登高、野宴、佩戴茱萸,成為習俗傳延下來,漢末大亂,北人南遷,這個習俗也傳到了江左,至今已有千年。
在曾祖母房裏吃過早飯,一家老小,八輛牛車出了烏衣巷,連同三、四十名奴仆隨行,從烏衣巷出行要繞過莫愁湖,才能到達紫金山下,路程約有十裏,韓鐸與抱琴、待書坐著韓犳駕的牛車打頭陣,兩名小廝鋤藥、伴鶴和青枝、雲溪四人步行,在朝陽還未升起之時就出發了。
金風送爽,天空高遠而明淨,山林木葉脫落,山就顯得瘦了,但是另有一種爽朗峻肅之氣,顯示有別於春和夏的秋的莊嚴。
朝陽從迎麵照射過來,將身後的影子鋪得很長,韓鐸盤腿坐在牛車上,看著車前的金黃的落葉在微風吹拂下翩翩起舞、聽著車輪轆轆滾動,這一刻是如此的悠閑,沒有什麽好患得患失的,所謂“有情而無累”,這聖人之境雖然達不到,但可以讓人變得心胸開闊、灑脫豁達。
紫金山山其實並不高,不過百餘丈,到了半山腰,是一塊巨大的平緩之地,韓鐸到達後,卻見滿地鶯鶯燕燕,隻教人看花了眼。
遊藝這種活動,自秦漢時出現萌芽,發展到兩宋時代,已經達到頂峰。
此後異族盜鼎,不識文明,文化發展極具退化,直到五四運動才從頭再來。
活動內容很多,如角提、蹴鞠、投壺、下棋乃至百戲,其實就是趁著春暖花開、風景優美的好天氣,大家一起到戶外玩一玩罷了。
九九重陽登高其實意義和踏春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達官顯貴交際的重要時刻。
兩宋社會,因為文人政治的極大發展,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尚柔之風的再次興起,遊藝活動開始更加偏向文藝,更加風雅。
摔跤、射箭、比武之類,一點都不“柔”,一點都不“風雅”好嗎?
我們需要的是撲麵而來的魏晉風度,需要的是文藝小清新,兩個人滾在地上摔跤實在辣眼睛,不喜歡!
男人都這樣了,女人自然更不喜歡這類活動,於是今日女眷們多在飲茶、弈棋、畫畫、寫字以及詩賦唱和。
不要覺得她們文化水平低,事實上,這個時代士族女子的教育水平是要超過兩漢和盛唐的。
朱熹對儒學的曲解在這個時期還沒有對社會毒害影響太大,他腐朽的思想到明清才顯現出來。
朱熹強調“滅人欲”,男尊女卑的格局十分明顯,極大壓製了女子的教育,即便有,學的也多是禮教方麵的內容。
這時候雖然是男尊女卑,但女子卻沒那麽“卑”,封建倫理的壓製還沒有發展到極致。
儒教的僵化死板乃至向神學方向發展,政治上的腐敗以及常年的戰亂,極大衝擊了原本的價值觀體係。
兩宋士人愈發懷疑人生,舊價值觀逐漸崩潰,新的思想體係尚未建成,以至於社會上像晏幾道、柳永等人放浪形骸、奢靡無度,士人主張追求個性、自由,探索自我價值及生命的意義,在教育方麵,“越名教而任自然”這個主張得到大多數士人的認可。
於是乎,女子教育的成果開始顯現,一大批既精通琴棋書畫,又深諳詩賦歌舞的才女被批量製造出來。她們不再是隻懂封建倫理的“紙片人”,而是更加立體,更加生動了。
其中李清照和當今皇後謝道清就是其中佼佼者。
韓鐸一邊吃飯一邊聽二叔韓淮康講述朝堂與前線之事,當講到秦鳳路李明承取得大捷時,根據自己的判斷,這所謂的大勝有很大幾率是假的,這是根據曆史的發展來判斷的。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戰爭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唐朝以前,農耕民族占優勢,更有一漢抵五胡之說,主要優勢不是體現在個人勇武上,而是體現在裝備上。
第二個階段是中唐以後到清康熙中晚期,這個階段遊牧民族占據絕對優勢,這個階段雙方在裝備上,幾乎不存在優劣。
江淮以南水網縱橫,北人不善水戰,南方有一點點優勢,但這點優勢還不足以成碾壓之勢,雙方實力稍有傾斜就會影響戰爭的最後走向,在淮河以北,遊牧民族就有壓倒性的優勢了。
第三個階段是康熙中晚期,熱兵器的應用,使遊牧民族徹底離開了戰爭的舞台。
韓鐸沒有把自己的猜測說出來,吃完中飯,回到書房,韓鐸試吹這管紫竹簫,唐宋時的簫與後世韓鐸熟悉的簫相差無幾,六孔,前五後一,他很快就能上手,嗚嗚地吹了一支短曲,心裏很歡喜。
與書法一樣,從魏晉時期開始,文人士大夫就極愛好音樂,並且留下了千古傳奇。
大名士劉琨孤軍守並州,五萬匈奴大軍將並州城圍得水泄不通,在那個月圓之夜,名將兼名士的劉琨白衣勝雪,獨自登上高高的城樓,先是仰天悲嘯,低吟詠歎,然後吹奏胡笳(一說是洞簫),簫聲哀傷淒婉,如泣如訴,城外數萬匈奴兵刀槍不舉、鴉雀無聲,音樂的感染力讓這些嗜血的胡人噓唏流涕、翹首思鄉,奇跡就此發生,數萬胡兵竟一夜解圍而去。
紫金山森林蔥蘢、蔚然深秀,最可喜的是烏衣巷離此不遠,抬腳便到,今年韓鐸終於可以跟著家人一起登山望遠了。
重陽日一大早,韓鐸在青枝和雲溪的幫助小梳洗完畢,換上簇新的月白色葛袍,漆紗小冠,高齒木屐,待書看到韓鐸手裏把玩著紫竹簫,問:“少爺,你把豎笛也帶上了?到山上吹嗎?”
抱琴跟著道:“,我和待書夜裏聽到你吹豎笛了,可是早上我到老太君哪裏請安,紫瑤姐姐說她也聽到了,老太君卻說沒聽見。”
韓鐸道:“曾祖母年紀大了,耳朵不靈,對了,你們兩個,不要對曾祖母說我會吹豎笛,聽到沒有?”
兩個小丫頭搶著答應。
到了曾祖母的廳堂,後娘高玉婷親手將一小枝茱萸插在他小冠一側,這枝茱萸上還綴著一顆紅豔豔的茱萸果,好似顫顫巍巍的一顆帽纓。
老太君在兩個婢女的攙扶下從後堂出來,慈祥地招手讓韓鐸過去。
待書開口第一句卻是:“老太君,鐸少爺他沒有吹豎笛,哦,吹洞簫,少爺沒有吹洞簫。”
這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啊,嶽老太君一問:“你們的小主人在書房吹笛是不是?”
兩個乖孩子就一齊點頭說:“是。”
韓鐸無奈看了眼兩個小丫頭,看到曾祖母著笑眯眯看著自己,心裏也想笑,說道:“曾祖母,孩兒學著吹豎笛呢,好歹吹出聲音來了。”
老太君道:“這豎笛是舅老爺送給你的,就是不知道對你的身體有沒有妨礙,等那天問下張道長,如果沒有問題,叫你四爺爺請大家來給你做師傅,到時你在多向其討教。”
這話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的身體能不能吹簫,還要聽專家的意見,在沒有得到答案之前,暫時還是不要吹的好。
九月九日重陽登高,是相傳後漢時,汝南桓景學師於費長房,費長房說:“某年九月九日有災,家人縫囊盛茱萸於臂上,登山可免災。”桓景如言照辦,舉家登山,果然平安無事,三日後還家,見雞犬牛羊皆暴死。此後,九月九登高、野宴、佩戴茱萸,成為習俗傳延下來,漢末大亂,北人南遷,這個習俗也傳到了江左,至今已有千年。
在曾祖母房裏吃過早飯,一家老小,八輛牛車出了烏衣巷,連同三、四十名奴仆隨行,從烏衣巷出行要繞過莫愁湖,才能到達紫金山下,路程約有十裏,韓鐸與抱琴、待書坐著韓犳駕的牛車打頭陣,兩名小廝鋤藥、伴鶴和青枝、雲溪四人步行,在朝陽還未升起之時就出發了。
金風送爽,天空高遠而明淨,山林木葉脫落,山就顯得瘦了,但是另有一種爽朗峻肅之氣,顯示有別於春和夏的秋的莊嚴。
朝陽從迎麵照射過來,將身後的影子鋪得很長,韓鐸盤腿坐在牛車上,看著車前的金黃的落葉在微風吹拂下翩翩起舞、聽著車輪轆轆滾動,這一刻是如此的悠閑,沒有什麽好患得患失的,所謂“有情而無累”,這聖人之境雖然達不到,但可以讓人變得心胸開闊、灑脫豁達。
紫金山山其實並不高,不過百餘丈,到了半山腰,是一塊巨大的平緩之地,韓鐸到達後,卻見滿地鶯鶯燕燕,隻教人看花了眼。
遊藝這種活動,自秦漢時出現萌芽,發展到兩宋時代,已經達到頂峰。
此後異族盜鼎,不識文明,文化發展極具退化,直到五四運動才從頭再來。
活動內容很多,如角提、蹴鞠、投壺、下棋乃至百戲,其實就是趁著春暖花開、風景優美的好天氣,大家一起到戶外玩一玩罷了。
九九重陽登高其實意義和踏春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達官顯貴交際的重要時刻。
兩宋社會,因為文人政治的極大發展,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尚柔之風的再次興起,遊藝活動開始更加偏向文藝,更加風雅。
摔跤、射箭、比武之類,一點都不“柔”,一點都不“風雅”好嗎?
我們需要的是撲麵而來的魏晉風度,需要的是文藝小清新,兩個人滾在地上摔跤實在辣眼睛,不喜歡!
男人都這樣了,女人自然更不喜歡這類活動,於是今日女眷們多在飲茶、弈棋、畫畫、寫字以及詩賦唱和。
不要覺得她們文化水平低,事實上,這個時代士族女子的教育水平是要超過兩漢和盛唐的。
朱熹對儒學的曲解在這個時期還沒有對社會毒害影響太大,他腐朽的思想到明清才顯現出來。
朱熹強調“滅人欲”,男尊女卑的格局十分明顯,極大壓製了女子的教育,即便有,學的也多是禮教方麵的內容。
這時候雖然是男尊女卑,但女子卻沒那麽“卑”,封建倫理的壓製還沒有發展到極致。
儒教的僵化死板乃至向神學方向發展,政治上的腐敗以及常年的戰亂,極大衝擊了原本的價值觀體係。
兩宋士人愈發懷疑人生,舊價值觀逐漸崩潰,新的思想體係尚未建成,以至於社會上像晏幾道、柳永等人放浪形骸、奢靡無度,士人主張追求個性、自由,探索自我價值及生命的意義,在教育方麵,“越名教而任自然”這個主張得到大多數士人的認可。
於是乎,女子教育的成果開始顯現,一大批既精通琴棋書畫,又深諳詩賦歌舞的才女被批量製造出來。她們不再是隻懂封建倫理的“紙片人”,而是更加立體,更加生動了。
其中李清照和當今皇後謝道清就是其中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