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永遠不要質疑中國人的信仰
重生70:大搞集體生產,打造天下第一村 作者:慎思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臨近年關,各家各戶都在忙著采辦年貨。
平時過得怎麽樣,沒人在意,可過年這等大日子,是絕對不能馬虎的。
李家台子分紅的事,也隨著村裏人在大柳鎮集上展現出的消費能力,被傳得沸沸揚揚。
能不能打破彼此不通婚的規矩,尚且不知道,但李學慶下回去縣城開會,估計又有的鬧了。
轉眼到了臘月二十九,還有一天就除夕了。
趕著春節前,又是一場大雪,早上起來,雪都已經頂門了。
今年冬天的雪格外多,沒進臘月就開始下,斷斷續續的沒完沒了。
把門口的雪清幹淨,李天明趕緊忙著做早飯,等會兒大伯要回來祭祖。
飯剛做熟,李學軍就帶著天滿到了,爺倆一人推著一輛自行車,村裏的雪太厚,根本騎不動。
“大哥來啦!”
李學成臊眉耷眼的打著招呼,李學軍隻當沒看見。
“二叔!”
這一聲二叔,算是成功為李學成挽尊。
“天滿也來啦!”
年前,市裏唯一一班來永河縣的公交車也停運了,李學軍家幾個小的就沒來。
“大伯,怎麽來這麽早?”
“夜裏四點就出發了,市裏還行,雪不是很大。”
李學軍說著,進了東廂房,正房那邊連看都沒看一眼。
上次的事,真的是把他給氣得狠了,過去這麽久都不願意搭理李學成。
李學成討了個沒趣,也轉身回屋了。
“等開春,趕緊把房子蓋好了,搬出去再說個媳婦兒。”
繼續住在一起,在李學軍看來,隻會拖累侄子。
“大伯,我都有嫂子了,我大哥不用再說媳婦兒了。”
聽了小五的話,李學軍連忙追問是怎麽回事。
得知李天明居然討了個女知青,李學軍也不知道應該高興,還是應該擔憂。
以侄子的人品,能力,配個女知青也沒什麽。
可怕就怕,女知青的心思不在這裏,到時候變著法的回了城,再把李天明給扔下。
“村裏的知青點離得遠嗎?我過去瞧一眼。”
“就是過去六爺的房子,外麵雪太厚,過去不方便。”
“有啥不方便的,等會兒祭完祖,你就帶我去。”
李學軍現在迫不及待的想見見未來的侄媳婦,最重要的是,幫著侄子把把關。
“你六爺的房子成了知青點,他現在住哪?”
李老六的老伴兒沒的早,有兩個兒子,一個解放後跑了,還有一個原來是海城某大學的老師,現在也被打倒了,不知道是死是活。
上輩子,李老六死後,兩個兒子也沒了音訊。
“學慶叔讓人把飼養室旁邊的小房收拾出來了,六爺住那兒。”
李學軍點點頭:“沒人為難他吧?”
“沒有,都知道咋回事,誰敢為難,也就是縣裏來人檢查工作,把六爺請出來做做戲。”
“這就好,這就好,你六爺也不容易。”
吃完早飯,爺們兒出門祭祖,留李蓉帶著小五看家。
李學成不遠不近的跟在後麵,大概也知道自己不招人待見。
蹚著雪走到村口的時候,三叔四叔兩家已經在等著了。
李家的老墳在村南頭,這年月除了清明節允許掃墓,其他的日子根本不允許任何形式的祭祀活動。
對於這逆人倫的狗屁規定,在李家台子是絕對行不通的。
當年帶頭砸了李氏祠堂的那幾個人,事後李家也沒輕饒了他們。
被打得最慘的一個,現在還在炕上躺著呢。
敢驚動我祖先的神主,沒見個生死,那幾個帶頭的都得感恩生在了新社會。
祭祖都不讓,那更是王八蛋的規定。
對中國人來說,啥都沒有祖宗重要。
外國人嘲笑中國人沒有信仰,那是他們孤陋寡聞。
中國人最為虔誠的信仰,就是祖先。
頂著大風,蹚著沒膝蓋的積雪,再難也阻擋不了老少爺們兒去跟祖宗做年終總結。
靠近祖墳,遠遠的就能聽見有鞭炮聲。
有人已經先到了。
李家老祖當年跟著還是燕王的明成祖遷居京城,後來又搬到了李家台子這個地方,繁衍生息,到李天明這一輩已經是第18世了。
祖宗的墳塋整整占了三十幾畝地,遠遠的看去,一片被白雪覆蓋著的墳包。
“學軍哥來啦!”
“這是天滿吧,都長這麽大了。”
眾人打著招呼。
有祭完祖,跪在雪地裏,恭恭敬敬的行禮磕頭。
李天明拿出昨天在大柳鎮買來的紙錢,就是那個粗布口袋。
現在管這個叫封建迷信,根本不讓賣了,但祭祖哪能空著手,管的再嚴,老百姓也總能找到突破口。
從老祖墳一路燒下來,這麽冷的天,愣是把人累得出汗了。
墳地裏的人越來越多,燒香拜佛或許還能欠上幾回,但祭祖這樣的大事,老李家但凡能動彈的爺們兒,全都要到。
誰不盼著老祖宗的庇佑。
當然了,要是沒能保佑,那也是後輩兒孫不成器,招老祖宗不待見。
“哥,咱媽長啥樣,我都快忘了。”
李天亮說著,折斷了墳頭上的蘆葦。
母親過世的時候,李天明才14歲,天亮更小,才10歲。
可即便過去了這麽多年,哪怕李天明上輩子80多歲了,母親的音容笑貌依舊記得很清楚。
記憶中,母親很愛笑,多大的事,好像也沒法讓她愁上一回。
“媽,我……又回來了,要是能早回來4年,該多好啊!”
李天明小聲念叨著,和天亮一起,清理著墳頭上的蘆葦。
這玩意兒根太硬,那口薄棺未必能禁得住。
“您放心,這回我肯定照顧好天亮、小蓉,還有小五,您在那邊別擔心,我們都會好好的,日子也會過得越來越紅火。”
說著說著,李天明覺得心頭一陣酸澀,強忍著才沒讓眼淚掉下來。
“再和您說個喜事,您知道了一定高興,我有媳婦兒了,不是上回那個,這次是個城裏姑娘,叫宋曉雨,有文化,長得漂亮,性子也好,等來年開春,我把新房蓋好,到時候就成親,我再帶她來看您。”
“這回我保證,一定給您生一窩孫子孫女,您也得保佑我們都好好的。”
李天明蹲在墳前,將紙錢點燃。
“在那邊別省著花,更別再委屈自己了。”
母親之所以走得這麽早,就是鬧災那幾年,把身子給熬壞了。
有吃的,都先緊著李學成,和幾個孩子,自己就吃點兒野菜,身體不垮才怪呢。
可李學成卻在媳婦兒死了還沒過百天,就把喬鳳雲娶進了門。
看看現在,也不知道是心裏有愧,還是根本想不起這個原配,李學成都沒往這邊看一眼。
就連李天明爺爺奶奶的墳,也隻是扔了一遝紙錢,就匆匆離開了。
叮……當……
劈裏啪啦……
雪地裏濃煙滾滾,空氣中彌漫著硫磺的味道。
“媽,我下回再來看您。”
磕了四個頭。
祭祖儀式結束,等李天明他們離開的時候,還有人陸陸續續的來。
有些是外村的,父母埋在這裏,也要趕來燒上幾張紙,磕上幾個頭。
上輩子,哪怕李天明80多歲了,早搬去了城裏,可隻要到祭祖的日子,也是每回必到。
這是中國人對根的一種眷戀,外國人永遠都理解不了的情感寄托。
回到家,隻歇了一根煙的工夫,李學軍就催著李天明出發,想去看看未來的兒媳婦。
可還沒等他們爺倆出門,就見一個裹得嚴嚴實實的姑娘,艱難的挪動著步子進了院兒。
“大伯,那就是……曉雨!”
說著趕緊上前,將險些滑倒的宋曉雨扶住。
“你咋來了?”
宋曉雨被李天明扶著,還有點兒不好意思。
“你昨天說的,大伯今天要回來祭祖,我就想著過來見一麵。”
隻這一句話,便打消了李學軍的所有顧慮。
這姑娘知禮,懂事,是個好的。
扶著宋曉雨進了屋,站在李學軍麵前,大大方方的打了個招呼。
“大伯好!”
她原本就不是個沉悶的性子,曾經的她也愛說愛笑。
隻是在被家人變著法的趕出來以後,將自己給封閉了。
自從和李天明定了親,重新有了依靠,她的性格也漸漸的變回了原來的樣子。
“好,好!”
李學軍放心了,這姑娘是侄子的良配。
平時過得怎麽樣,沒人在意,可過年這等大日子,是絕對不能馬虎的。
李家台子分紅的事,也隨著村裏人在大柳鎮集上展現出的消費能力,被傳得沸沸揚揚。
能不能打破彼此不通婚的規矩,尚且不知道,但李學慶下回去縣城開會,估計又有的鬧了。
轉眼到了臘月二十九,還有一天就除夕了。
趕著春節前,又是一場大雪,早上起來,雪都已經頂門了。
今年冬天的雪格外多,沒進臘月就開始下,斷斷續續的沒完沒了。
把門口的雪清幹淨,李天明趕緊忙著做早飯,等會兒大伯要回來祭祖。
飯剛做熟,李學軍就帶著天滿到了,爺倆一人推著一輛自行車,村裏的雪太厚,根本騎不動。
“大哥來啦!”
李學成臊眉耷眼的打著招呼,李學軍隻當沒看見。
“二叔!”
這一聲二叔,算是成功為李學成挽尊。
“天滿也來啦!”
年前,市裏唯一一班來永河縣的公交車也停運了,李學軍家幾個小的就沒來。
“大伯,怎麽來這麽早?”
“夜裏四點就出發了,市裏還行,雪不是很大。”
李學軍說著,進了東廂房,正房那邊連看都沒看一眼。
上次的事,真的是把他給氣得狠了,過去這麽久都不願意搭理李學成。
李學成討了個沒趣,也轉身回屋了。
“等開春,趕緊把房子蓋好了,搬出去再說個媳婦兒。”
繼續住在一起,在李學軍看來,隻會拖累侄子。
“大伯,我都有嫂子了,我大哥不用再說媳婦兒了。”
聽了小五的話,李學軍連忙追問是怎麽回事。
得知李天明居然討了個女知青,李學軍也不知道應該高興,還是應該擔憂。
以侄子的人品,能力,配個女知青也沒什麽。
可怕就怕,女知青的心思不在這裏,到時候變著法的回了城,再把李天明給扔下。
“村裏的知青點離得遠嗎?我過去瞧一眼。”
“就是過去六爺的房子,外麵雪太厚,過去不方便。”
“有啥不方便的,等會兒祭完祖,你就帶我去。”
李學軍現在迫不及待的想見見未來的侄媳婦,最重要的是,幫著侄子把把關。
“你六爺的房子成了知青點,他現在住哪?”
李老六的老伴兒沒的早,有兩個兒子,一個解放後跑了,還有一個原來是海城某大學的老師,現在也被打倒了,不知道是死是活。
上輩子,李老六死後,兩個兒子也沒了音訊。
“學慶叔讓人把飼養室旁邊的小房收拾出來了,六爺住那兒。”
李學軍點點頭:“沒人為難他吧?”
“沒有,都知道咋回事,誰敢為難,也就是縣裏來人檢查工作,把六爺請出來做做戲。”
“這就好,這就好,你六爺也不容易。”
吃完早飯,爺們兒出門祭祖,留李蓉帶著小五看家。
李學成不遠不近的跟在後麵,大概也知道自己不招人待見。
蹚著雪走到村口的時候,三叔四叔兩家已經在等著了。
李家的老墳在村南頭,這年月除了清明節允許掃墓,其他的日子根本不允許任何形式的祭祀活動。
對於這逆人倫的狗屁規定,在李家台子是絕對行不通的。
當年帶頭砸了李氏祠堂的那幾個人,事後李家也沒輕饒了他們。
被打得最慘的一個,現在還在炕上躺著呢。
敢驚動我祖先的神主,沒見個生死,那幾個帶頭的都得感恩生在了新社會。
祭祖都不讓,那更是王八蛋的規定。
對中國人來說,啥都沒有祖宗重要。
外國人嘲笑中國人沒有信仰,那是他們孤陋寡聞。
中國人最為虔誠的信仰,就是祖先。
頂著大風,蹚著沒膝蓋的積雪,再難也阻擋不了老少爺們兒去跟祖宗做年終總結。
靠近祖墳,遠遠的就能聽見有鞭炮聲。
有人已經先到了。
李家老祖當年跟著還是燕王的明成祖遷居京城,後來又搬到了李家台子這個地方,繁衍生息,到李天明這一輩已經是第18世了。
祖宗的墳塋整整占了三十幾畝地,遠遠的看去,一片被白雪覆蓋著的墳包。
“學軍哥來啦!”
“這是天滿吧,都長這麽大了。”
眾人打著招呼。
有祭完祖,跪在雪地裏,恭恭敬敬的行禮磕頭。
李天明拿出昨天在大柳鎮買來的紙錢,就是那個粗布口袋。
現在管這個叫封建迷信,根本不讓賣了,但祭祖哪能空著手,管的再嚴,老百姓也總能找到突破口。
從老祖墳一路燒下來,這麽冷的天,愣是把人累得出汗了。
墳地裏的人越來越多,燒香拜佛或許還能欠上幾回,但祭祖這樣的大事,老李家但凡能動彈的爺們兒,全都要到。
誰不盼著老祖宗的庇佑。
當然了,要是沒能保佑,那也是後輩兒孫不成器,招老祖宗不待見。
“哥,咱媽長啥樣,我都快忘了。”
李天亮說著,折斷了墳頭上的蘆葦。
母親過世的時候,李天明才14歲,天亮更小,才10歲。
可即便過去了這麽多年,哪怕李天明上輩子80多歲了,母親的音容笑貌依舊記得很清楚。
記憶中,母親很愛笑,多大的事,好像也沒法讓她愁上一回。
“媽,我……又回來了,要是能早回來4年,該多好啊!”
李天明小聲念叨著,和天亮一起,清理著墳頭上的蘆葦。
這玩意兒根太硬,那口薄棺未必能禁得住。
“您放心,這回我肯定照顧好天亮、小蓉,還有小五,您在那邊別擔心,我們都會好好的,日子也會過得越來越紅火。”
說著說著,李天明覺得心頭一陣酸澀,強忍著才沒讓眼淚掉下來。
“再和您說個喜事,您知道了一定高興,我有媳婦兒了,不是上回那個,這次是個城裏姑娘,叫宋曉雨,有文化,長得漂亮,性子也好,等來年開春,我把新房蓋好,到時候就成親,我再帶她來看您。”
“這回我保證,一定給您生一窩孫子孫女,您也得保佑我們都好好的。”
李天明蹲在墳前,將紙錢點燃。
“在那邊別省著花,更別再委屈自己了。”
母親之所以走得這麽早,就是鬧災那幾年,把身子給熬壞了。
有吃的,都先緊著李學成,和幾個孩子,自己就吃點兒野菜,身體不垮才怪呢。
可李學成卻在媳婦兒死了還沒過百天,就把喬鳳雲娶進了門。
看看現在,也不知道是心裏有愧,還是根本想不起這個原配,李學成都沒往這邊看一眼。
就連李天明爺爺奶奶的墳,也隻是扔了一遝紙錢,就匆匆離開了。
叮……當……
劈裏啪啦……
雪地裏濃煙滾滾,空氣中彌漫著硫磺的味道。
“媽,我下回再來看您。”
磕了四個頭。
祭祖儀式結束,等李天明他們離開的時候,還有人陸陸續續的來。
有些是外村的,父母埋在這裏,也要趕來燒上幾張紙,磕上幾個頭。
上輩子,哪怕李天明80多歲了,早搬去了城裏,可隻要到祭祖的日子,也是每回必到。
這是中國人對根的一種眷戀,外國人永遠都理解不了的情感寄托。
回到家,隻歇了一根煙的工夫,李學軍就催著李天明出發,想去看看未來的兒媳婦。
可還沒等他們爺倆出門,就見一個裹得嚴嚴實實的姑娘,艱難的挪動著步子進了院兒。
“大伯,那就是……曉雨!”
說著趕緊上前,將險些滑倒的宋曉雨扶住。
“你咋來了?”
宋曉雨被李天明扶著,還有點兒不好意思。
“你昨天說的,大伯今天要回來祭祖,我就想著過來見一麵。”
隻這一句話,便打消了李學軍的所有顧慮。
這姑娘知禮,懂事,是個好的。
扶著宋曉雨進了屋,站在李學軍麵前,大大方方的打了個招呼。
“大伯好!”
她原本就不是個沉悶的性子,曾經的她也愛說愛笑。
隻是在被家人變著法的趕出來以後,將自己給封閉了。
自從和李天明定了親,重新有了依靠,她的性格也漸漸的變回了原來的樣子。
“好,好!”
李學軍放心了,這姑娘是侄子的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