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陳餘認為陳勝遲早會失敗,便打算另找出路。於是,陳餘對陳勝說:“大王從梁地、楚地起兵而西進,目的在於攻入關中,是來不及收複黃河以北地區的。我曾經遊曆趙國,了解那裏的豪傑與地理環境,因此,希望您派我率領一支奇兵向北攻取趙地。”於是,陳勝任命他以前的好友陳國人武臣為將軍,又任命邵騷為護軍,而張耳、陳餘則擔任左右校尉,率領著三千士兵,向北攻取趙地。


    <b>高歌猛進</b>


    武臣等人率軍從白馬津渡過黃河,來到黃河以北的各縣以後,他們會見當地的豪傑,痛斥秦朝的暴政給天下人帶來的苦難,為豪傑們分析了現今的天下大勢,並且用豐厚的利益來慫恿他們。於是,豪傑們紛紛加入武臣的隊伍,他們一邊行軍一邊招兵,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武臣被稱為武信君。義軍攻占了趙地的十座城邑,但是其他的城邑都進行堅守,不肯投降。於是,武信君決定向東北進軍,攻打範陽(在今河北省境內)。


    範陽人蒯通對範陽縣令說:“我私下裏聽說您就要死了,所以特意前來吊唁。雖然如此,但是我還要慶賀您,因為如果您接受了我的幫助,學會變通,就重新有了生路。”範陽縣令十分迷惑,便問蒯通說:“先生為什麽來吊唁我?”蒯通回答說:“秦朝的法律相當嚴酷。您做範陽的縣令有十年了,殺死多少家的父親,殺了多少家的兒子,砍斷多少人的腳,在多少人的額頭上麵刺字,這樣的事情數也數不完。然而,這些受難者及其家人之所以不敢來向您報仇,隻是因為他們畏懼秦朝那嚴酷的法律罷了。現在,天下大亂,秦朝的法律已經形同廢紙,您的那些仇人可就要來向您報仇,成全他們有仇必報的名聲了。這是我來吊唁您的原因。諸侯們開始反叛暴秦,武信君的大軍就要到來,而您卻打算固守範陽城,殊不知城內外的年輕人都爭著要殺死您,迎降武信君。但是,如果您立即派遣我去會見武信君,就可以轉危為安了,您的生死就在今日的一念之間了。”


    於是,範陽縣令派遣蒯通去會見武信君。蒯通到達義軍的營地以後,麵見武信君,對他說:“君侯一定是認為先打了勝仗,然後才能夠得到土地;先攻破守敵,然後才能夠占領城邑,我私下裏卻認為這樣做是錯誤的。如果您能夠聽從我的計策,就可以不用進攻就能占領城邑,不用交戰就能奪得土地。您一聲令下,就可以平定千裏之地,這怎麽樣?”武信君十分吃驚,問道:“請先生指教我怎麽做才好呢?”


    蒯通解釋說:“現今,範陽縣令本來是應該整頓士兵來守城的,但是他膽怯怕死,貪心而看重富貴,所以打算率先來投降。但是,他擔心您認為他是秦朝所任用的官吏,像您前麵攻下的十個城邑的長官一樣,遭到被殺的厄運。同時,範陽城內外的年輕人也正要殺死他們的縣令,自己守城來反抗您。因此,您為什麽不讓我帶著侯爵的大印,前去委任範陽縣令呢?那麽,他就會把城邑獻給您,而那些企圖滋事的年輕人也就不敢發作了。接著,君侯就讓範陽縣令乘坐著華麗的車子,在燕、趙大地上奔馳往來。當地人在郊野上看見了他,會認出這是秦朝的範陽縣令,他首先投降了義軍,不僅沒有生命危險,反而還得到了重用。如此,這些人就放了心,燕、趙地區的城池便可以不戰而下。這就是我所說的一聲令下便能夠平定千裏之地的計策。”武信君聽從了蒯通的計策,派遣他賜給範陽縣令侯爵的大印。趙地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以後,竟然有三十多個城邑沒有經過交戰便歸降了義軍。


    <b>另立旗幟</b>


    到達邯鄲以後,張耳、陳餘聽說周章的軍隊進入關中以後,到了戲水便被打敗退了回來;同時又得知替陳王攻城掠地的各路將領,大多因為受到讒言的誹謗遭到陳王的誅殺,內心便產生了恐懼。另外,二人怨恨當初陳王沒有采納他們的計策,又不用他們做將軍,而隻是任命為校尉。他們認為陳勝的大業不會長久,便勸說武臣道:“陳王從大澤鄉起義,到了陳縣就稱王,可見,他不一定會確立六國諸侯的後代。將軍現在率領三千兵馬攻占了趙地的幾十個城邑,單獨駐守在黃河以北,如果不稱王,恐怕無法守住這些地方。再者,陳王容易聽信讒言,將軍回去複命,恐怕會有不測,這都是有前車之鑒的。所以,將軍不如擁立自己的兄弟為王,要麽就擁立趙王的後代,號令燕趙大地,這才是長久之計。希望將軍不要失去時機,此事刻不容緩。”武臣聽從了他們的意見,自立為趙王。他任命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陳餘為大將軍,並且派人通報陳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記新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林、劉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林、劉偉並收藏史記新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