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朝有個民族英雄嶽飛,這是婦孺皆知的。嶽飛的故事代代相傳,激揚、鼓勵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而其中頗為流傳的一出,就是“嶽母刺字”。傳統農耕社會宣揚“在人為忠義”,“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嶽母刺字“成為社會各階層倫理道德一大模式,大概是寓忠孝於一爐,寫清了賢母孝子忠臣,所以常見於故事的多元移植,改編為戲劇、電影等形象圖式,或者再現於繪畫、廣告。它的倫理價值早已溶合、超越政治價值和文學價值,成為中國曆史社會化、現實化最為走紅的題材之一。
可是,有關“嶽母刺字”的記載,不見於宋人筆記野史,此中亦包括他的曾孫嶽珂《金陀萃編》等書;僅“刺字”之說,見於元人所編《宋史》本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它沒有點明此四個深入膚理的字出自嶽母的傑作。
我們現在所見“嶽母刺字”的本本,乃是清乾隆年間杭州人錢彩評書《精忠說嶽》。該書第二十二回《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嶽母訓子》,內容以嶽飛不受楊麽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怕日後“又有那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誌,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於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就小說所寫,這四個字,是先在嶽飛背上正脊之中用毛筆寫上,然後用繡花針刺就,刺完,將醋墨塗上,便永不褪色了。對此,清人《倒精忠》傳奇亦宗其說,當源於此。但是嶽母姚氏,係一農村婦女,缺乏文化甚至沒有文化,關於她的事跡,僅見於《百氏昭忠錄》所稱:“王天性至孝,自北境紛擾,母命以從戎報國,輒不忍離,趣之不得已,乃留妻養母。”在嶽飛任大將後,姚氏托人捎帶口信,“為我語五郎勉事聖天子,無以老媼為念也。”看來,她隻能言傳;嶽母刺字的不可能,還在於紋身刺繡乃是一門特技,自有操作程序,絕非一蹴而就的。在此業見紅的兩宋時代,他是名列於三百六十行之列的。嶽母也難能有這門工藝。
所以盡避“嶽母刺字”流傳於世,但嚴肅的嶽飛研究學者,如鄧廣銘、王曾瑜、龔延明,在他們各自所寫的“嶽飛傳”裏,對此絕妙素材是拋棄的,寧缺不濫,不從俗說。
嶽飛故事是明朝中葉走俏的,就像《滿江紅》、《送紫岩張先生北伐》等發現那樣,嶽飛“刺字”始見有具體的刺字者。如果說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即《嶽飛破虜東窗記》)傳奇,還是隻提及嶽飛背脊有“赤心報國”字樣,那麽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即《武穆精忠傳》)就提及嶽飛見湯陰家鄉多有人眾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勉人,乃出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熊大木所本,多有據《宋史》本傳處,故作者自稱,“以王本傳行狀之實跡,按《通鑒綱目》而取義,至於小說與本傳互有同異者,兩存之以備參考”。此處雖仍係推測,是模糊文字,但正說明非嶽母刺字也。
根據熊大木所寫,可見在嘉靖年間還未見有為嶽飛刺字者。
現所見的為嶽飛背脊刺字的,是明朝末年杭州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此劇據馮夢龍說:“舊有《精忠記》,俚而失實,識者恨之;從正史本傳,參以湯陰廟記事實,編成新劇,名曰《精忠旗》。”“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此劇雲飛令張憲所涅。”如若是“精忠報國”所刺時間要到嶽飛成為統兵大將時候了。但它仍是小說家言,不足為憑的。史書上嶽飛背脊刺的是“盡忠報國”。但到了小說、戲劇,就被改作“精忠報國”,而且也有了母親或部將張憲的刺字者,顯然那是純屬形象思維的塑造,因而其曆史價值為倫理價值替代而人為淡化了。所以嶽飛背脊的刺字,已經很難考證出是誰手刺的。這也許是一個千古難解的不大不小的謎團。
(盛巽昌)
可是,有關“嶽母刺字”的記載,不見於宋人筆記野史,此中亦包括他的曾孫嶽珂《金陀萃編》等書;僅“刺字”之說,見於元人所編《宋史》本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它沒有點明此四個深入膚理的字出自嶽母的傑作。
我們現在所見“嶽母刺字”的本本,乃是清乾隆年間杭州人錢彩評書《精忠說嶽》。該書第二十二回《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嶽母訓子》,內容以嶽飛不受楊麽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怕日後“又有那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誌,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於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就小說所寫,這四個字,是先在嶽飛背上正脊之中用毛筆寫上,然後用繡花針刺就,刺完,將醋墨塗上,便永不褪色了。對此,清人《倒精忠》傳奇亦宗其說,當源於此。但是嶽母姚氏,係一農村婦女,缺乏文化甚至沒有文化,關於她的事跡,僅見於《百氏昭忠錄》所稱:“王天性至孝,自北境紛擾,母命以從戎報國,輒不忍離,趣之不得已,乃留妻養母。”在嶽飛任大將後,姚氏托人捎帶口信,“為我語五郎勉事聖天子,無以老媼為念也。”看來,她隻能言傳;嶽母刺字的不可能,還在於紋身刺繡乃是一門特技,自有操作程序,絕非一蹴而就的。在此業見紅的兩宋時代,他是名列於三百六十行之列的。嶽母也難能有這門工藝。
所以盡避“嶽母刺字”流傳於世,但嚴肅的嶽飛研究學者,如鄧廣銘、王曾瑜、龔延明,在他們各自所寫的“嶽飛傳”裏,對此絕妙素材是拋棄的,寧缺不濫,不從俗說。
嶽飛故事是明朝中葉走俏的,就像《滿江紅》、《送紫岩張先生北伐》等發現那樣,嶽飛“刺字”始見有具體的刺字者。如果說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即《嶽飛破虜東窗記》)傳奇,還是隻提及嶽飛背脊有“赤心報國”字樣,那麽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即《武穆精忠傳》)就提及嶽飛見湯陰家鄉多有人眾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勉人,乃出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熊大木所本,多有據《宋史》本傳處,故作者自稱,“以王本傳行狀之實跡,按《通鑒綱目》而取義,至於小說與本傳互有同異者,兩存之以備參考”。此處雖仍係推測,是模糊文字,但正說明非嶽母刺字也。
根據熊大木所寫,可見在嘉靖年間還未見有為嶽飛刺字者。
現所見的為嶽飛背脊刺字的,是明朝末年杭州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此劇據馮夢龍說:“舊有《精忠記》,俚而失實,識者恨之;從正史本傳,參以湯陰廟記事實,編成新劇,名曰《精忠旗》。”“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此劇雲飛令張憲所涅。”如若是“精忠報國”所刺時間要到嶽飛成為統兵大將時候了。但它仍是小說家言,不足為憑的。史書上嶽飛背脊刺的是“盡忠報國”。但到了小說、戲劇,就被改作“精忠報國”,而且也有了母親或部將張憲的刺字者,顯然那是純屬形象思維的塑造,因而其曆史價值為倫理價值替代而人為淡化了。所以嶽飛背脊的刺字,已經很難考證出是誰手刺的。這也許是一個千古難解的不大不小的謎團。
(盛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