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胺炙人口,流傳千古的《滿江紅》詞作者,是宋代民族英雄嶽飛。但是,近代已故學者餘嘉錫在《四庫提要辨證》中的《嶽武穆遺文》條下,卻對《滿江紅》的作者是否宋代的嶽飛,提出了質疑,他認為,這首詞最早見於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階編的《嶽武穆遺文》。在嶽飛去世(1141年)後,此詞從不見於宋、元人的記載或題詠跋尾,突然出現於400年後的明代中葉,這不能不令人生疑。同時,徐階是根據1502年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嶽墳碑收錄的,而趙寬對這首彌足珍貴的宋詞之源流出處,卻一無所言,這樣,《滿江紅》也就來曆不明了。再說,嶽飛的兒子嶽霖和孫子嶽珂,不遺餘力地搜求嶽飛遺稿,但在他倆所編的《嶽王家集》中,卻沒有收錄這首《滿江紅》,31年後重刊此書時,仍未收入該詞,豈不怪哉?據此,餘嘉錫認為《滿江紅》可能不是嶽飛所作,而是明代人的偽托。
餘嘉錫的考辨,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注意。著名詞學家夏承燾於1961年撰文表示讚同餘嘉錫的看法,並就詞中“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一句進行尋繹研究,補充餘的論斷。夏認為,賀蘭山在今甘肅河套之西,南宋時屬西夏,並非金國地盤。嶽飛要率兵直搗的黃龍府,是在今吉林境內,“這首詞若真出嶽飛之手,不應方向乖背如此!”夏承燾進而考證:在明代,北方韃靼族倒常取道賀蘭山入侵甘、涼一帶,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將王越曾在賀蘭山抗擊韃靼,打了第一個大勝仗,因此,“踏破賀蘭山缺”,“在明代中葉實在是一句抗戰口號,在南宋是決不會有此的。”這首詞出現於明代中葉,“正是作這首詞的明代人說當時的地理形勢和時代意識。”
1980年9月10日,台灣省《中國時報》發表孫述宇的文章,著重從詞的內容和風格上提出質疑。孫認為《滿江紅》是一首激昂慷慨、英風颯颯的英雄詩,而嶽飛的另一首詞《小重山》卻是那樣的低徊宛轉、失望惆悵,兩者的格調和風格大相徑庭,不像出於同一人筆端,因而也懷疑《滿江紅》為偽作。
針對上述論斷,一些學者撰文提出不同看法,認為不能輕易懷疑《滿江紅》的真偽。理由是:一,賀蘭山同“長安”、“天山”一類地名一樣,可用作比喻性的泛稱,嶽飛是把賀蘭山當作黃龍府。1980年12月15日香港《大公報》發表蘇信的文章,認為西夏與北宋向來都有戰事,派範仲淹經略延安府,就是鎮守邊陲,防禦西夏的。這種對峙局麵直至真宗、仁宗賄賂求和,才暫告安定。嶽飛對這一發生在50餘年前的曆史,當然十分熟悉。《滿江紅》一詞提到的賀蘭山,是借指敵境也未嚐不可,不能簡單地當作違背地理常識。
二,一些作品湮沒多年,曆久始彰,在文學史上是有先例的。如唐末韋莊的《秦婦吟》,湮沒900餘年才看到全文。古來私人藏書,往往自視為珍寶,不欲宣泄外人,因而某些珍藏的典籍手稿尚未公之於世時,雖有人竭力尋訪,亦不可能備載無遺。再者,嶽飛遇害時,家存文稿全被查封沒收,後來雖蒙準發還,也並不齊全。嶽飛冤死後,秦檜及其餘黨繼續執掌朝政數十年,嶽飛作品難以在當時傳誦。元朝又有其民族壓抑的緣故,所以,直到明朝,嶽飛的聲譽才更加隆盛起來。因此,嶽飛《滿江紅》詞不見於宋、元人著錄,直到明代中葉才出現並流傳,也不足為怪。
三、文學史上兩種風格兼擅的作家很多。如蘇東坡,既寫過“大江東去”這樣雄渾豪放的名篇,也寫過“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樣情調幽怨纏綿之作。不能以《滿江紅》與《小重山》詞的風格不一致,就斷定《滿江紅》非嶽飛所作。
有人還結合詞句,根據史實,考證出嶽飛寫《滿江紅》的具體時間。嶽飛30足歲(1133年)執掌軍事,“因責任重大,身受殊榮,感動深切,乃作成此壯懷述誌《滿江紅》詞。”故詞中有“三十功名塵與土”一句。嶽飛從軍後,南征北戰,至30歲時,“計其行程,足逾八千裏”,故詞中有“八千裏路雲和月”一句。嶽飛30歲時置守江州,“適逢秋季,當地多雨”,故詞中有“瀟瀟雨歇”之句。因而推斷出,《滿江紅》詞是嶽飛“表達其本人真實感受,於公元1133年(宋紹興三年)秋季九月下旬作於九江”。(李安《瀟瀟雨未歇——嶽飛的〈滿江紅〉讀後》,刊於1980年9月21日台灣省《中國時報》)
《滿江紅》詞究竟是否出於嶽飛手筆?論者各抒己見,尚難定於一說。但即使是懷疑《滿江紅》為偽作者,也並沒有抹殺這首詞的價值和曆史影響,都認為縱使不是嶽飛所作,《滿江紅》也仍然值得流傳下去。
(蘇浙生)
餘嘉錫的考辨,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注意。著名詞學家夏承燾於1961年撰文表示讚同餘嘉錫的看法,並就詞中“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一句進行尋繹研究,補充餘的論斷。夏認為,賀蘭山在今甘肅河套之西,南宋時屬西夏,並非金國地盤。嶽飛要率兵直搗的黃龍府,是在今吉林境內,“這首詞若真出嶽飛之手,不應方向乖背如此!”夏承燾進而考證:在明代,北方韃靼族倒常取道賀蘭山入侵甘、涼一帶,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將王越曾在賀蘭山抗擊韃靼,打了第一個大勝仗,因此,“踏破賀蘭山缺”,“在明代中葉實在是一句抗戰口號,在南宋是決不會有此的。”這首詞出現於明代中葉,“正是作這首詞的明代人說當時的地理形勢和時代意識。”
1980年9月10日,台灣省《中國時報》發表孫述宇的文章,著重從詞的內容和風格上提出質疑。孫認為《滿江紅》是一首激昂慷慨、英風颯颯的英雄詩,而嶽飛的另一首詞《小重山》卻是那樣的低徊宛轉、失望惆悵,兩者的格調和風格大相徑庭,不像出於同一人筆端,因而也懷疑《滿江紅》為偽作。
針對上述論斷,一些學者撰文提出不同看法,認為不能輕易懷疑《滿江紅》的真偽。理由是:一,賀蘭山同“長安”、“天山”一類地名一樣,可用作比喻性的泛稱,嶽飛是把賀蘭山當作黃龍府。1980年12月15日香港《大公報》發表蘇信的文章,認為西夏與北宋向來都有戰事,派範仲淹經略延安府,就是鎮守邊陲,防禦西夏的。這種對峙局麵直至真宗、仁宗賄賂求和,才暫告安定。嶽飛對這一發生在50餘年前的曆史,當然十分熟悉。《滿江紅》一詞提到的賀蘭山,是借指敵境也未嚐不可,不能簡單地當作違背地理常識。
二,一些作品湮沒多年,曆久始彰,在文學史上是有先例的。如唐末韋莊的《秦婦吟》,湮沒900餘年才看到全文。古來私人藏書,往往自視為珍寶,不欲宣泄外人,因而某些珍藏的典籍手稿尚未公之於世時,雖有人竭力尋訪,亦不可能備載無遺。再者,嶽飛遇害時,家存文稿全被查封沒收,後來雖蒙準發還,也並不齊全。嶽飛冤死後,秦檜及其餘黨繼續執掌朝政數十年,嶽飛作品難以在當時傳誦。元朝又有其民族壓抑的緣故,所以,直到明朝,嶽飛的聲譽才更加隆盛起來。因此,嶽飛《滿江紅》詞不見於宋、元人著錄,直到明代中葉才出現並流傳,也不足為怪。
三、文學史上兩種風格兼擅的作家很多。如蘇東坡,既寫過“大江東去”這樣雄渾豪放的名篇,也寫過“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樣情調幽怨纏綿之作。不能以《滿江紅》與《小重山》詞的風格不一致,就斷定《滿江紅》非嶽飛所作。
有人還結合詞句,根據史實,考證出嶽飛寫《滿江紅》的具體時間。嶽飛30足歲(1133年)執掌軍事,“因責任重大,身受殊榮,感動深切,乃作成此壯懷述誌《滿江紅》詞。”故詞中有“三十功名塵與土”一句。嶽飛從軍後,南征北戰,至30歲時,“計其行程,足逾八千裏”,故詞中有“八千裏路雲和月”一句。嶽飛30歲時置守江州,“適逢秋季,當地多雨”,故詞中有“瀟瀟雨歇”之句。因而推斷出,《滿江紅》詞是嶽飛“表達其本人真實感受,於公元1133年(宋紹興三年)秋季九月下旬作於九江”。(李安《瀟瀟雨未歇——嶽飛的〈滿江紅〉讀後》,刊於1980年9月21日台灣省《中國時報》)
《滿江紅》詞究竟是否出於嶽飛手筆?論者各抒己見,尚難定於一說。但即使是懷疑《滿江紅》為偽作者,也並沒有抹殺這首詞的價值和曆史影響,都認為縱使不是嶽飛所作,《滿江紅》也仍然值得流傳下去。
(蘇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