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麵獸楊誌,是水泊梁山重要的一員。
一部《水滸》腰斬本七十回,其中就有整整三回寫了楊誌故事的。此中的賣寶刀殺潑皮牛二,黃泥岡失落生辰綱,都是全書的傳世佳篇。這些故事縱橫捭闔,起伏跌宕,令人百讀不厭,入木三分地刻劃了楊誌義勇忠憨的栩栩形象。大概是施耐庵先生對青麵獸英雄的青睞吧,《水滸》中的楊誌,自有兩處被寫得得天獨厚。一是他出身非常,乃楊家將正宗角色,而且自己也曾是個現任官,“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曾應過武舉,做到殿前製使官”。所以他滿可以與名將世家的呼延灼、大刀義勇之後的關勝等並肩齊驅的。二是他武藝高強,與林衝對打四五十合,刀法不相上下。是鬥將之才。所以後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第十七位,職掌“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與花榮、徐寧等同位,在俊星飛馳的梁山英雄群體中,也堪稱為佼佼者了。
因為《水滸》是小說,梁山水泊諸多形象人物,也都被後來者視為是藝術建構的虛渺者。隻有個別人員,才在史書上有姓名。即使那部充為《水滸》源頭的《大宋宣和遺事》,此中亦隻提及“三十六員猛將”。據餘嘉錫考證,除了宋江和那個建炎元年(1127年)在陝西興州(略陽)造反稱帝的“宋江餘黨”史斌(史進),其餘諸人,包括楊誌,都是不可信的。
但是,也有人說,楊誌此人並非純藝術塑造人像,在宋朝曆史上確有其人。何心(陸澹安)說,“梁山英雄受招安後有下落的,隻有楊誌、關勝二人”(《水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從《宣和遺事》看來,楊誌在三十六人中本來是個很重要的人物,其地位僅次於吳加亮(吳用)、李進義(盧俊義),無怪征遼時能獨將一軍”。(同上)
按,宋江等受招安在宣和三年二月(1121年)。“後來曾經跟隨童貫平定方臘,所以宣和四年童貫征時,以楊誌為先鋒將,自是可能的事”(同上)。楊誌參加征伐遼,見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宣和四年六月,童貫至河間府,分雄州、廣信軍為東西路:以種師道總東路之兵,屯白溝,王稟將前軍,楊惟忠將左軍,種師中將右軍,趙明、楊誌將先鋒軍;辛興宗總西路之眾,屯範村,楊可世、王淵將前軍,焦安節將左軍,劉光世、冀景將右軍,曲奇、王育將後軍,吳子厚、劉安將先鋒軍;並聽劉延慶節製。”但是由於童貫等指揮不當,前線諸軍皆敗,其中“楊誌敗於盂縣”。楊誌後又隨種師中北援太原,“至榆次。金人先屯兵縣中,公遣兵擊走之,遂人縣休士。時軍中乏食三日矣,戰士人給豆一勺,皆有饑色。翌日,賊遣重兵迎戰。
招安巨寇楊誌為先鋒,首不戰,由間道徑歸。前軍參謀官黃友戰沒。胡騎四集。官軍潰敗。公獨與親兵小校數百搏戰,遂力戰而死“。(《靖康小雅》)這一仗,連統帥種師中也戰死。因此有學者認為,楊誌“本不是一個強毅堅定的農民革命領導人物,沒有民族思想的。他中途叛變了起義隊伍,原是不足為怪的。這個叛徒,後來在和金人作戰時,又首先不守紀律,以致種師中遭到潰敗,也正是由於他是這種腐化蛻變了的性格所致。後來《水滸傳》寫了他是將門之後,他的重要事跡隻是替大官僚梁中書送生辰綱給蔡京。他忠實地替統治階級出死力,無可奈何地落草,別無什麽出色的描寫,也許還是提高了他一些罷”(嚴敦易《〈水滸傳〉的演變》)。有關他此後下落,也僅是推測,“種師中死後,朝廷對於其部下失律將佐,處分甚嚴,中軍統製官王從道因此被處斬,楊誌當然亦在應受處分之列,所以後來不見提及”(何心《水滸研究》)。他們都界定此楊誌就是“梁山英雄受招安的”,何心並稱,“無名氏所撰《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雜劇,謂宋江征遼時以楊誌為先鋒,與《三朝北盟會編》所紀符合,大約劇作者也知道有此項史實,所以就寫入劇中”(同上)。
但是,也有學者提出質疑,“宋江三十六人中確實可考者僅史斌、楊誌二人”,但《靖康小雅》隻說他是“招安巨寇”,“沒有明確說出是宋江之黨,他是否在三十六人之數,尚有問題”(華山《宋史論集》、齊魯書社1982年11月)。至於這個征遼的楊誌,他卻認定並非是“沒有民族思想”、“叛徒”。華山引用了李綱《梁谿集》有關楊誌行狀說明,榆次之戰楊誌是有功的,“武節郎楊誌昨隨種師中先次收複榆次縣;大兵既潰,誌不免退師;請將散逸,誌獨收集殘兵,保據平定,屢次立功,殺退賊馬,理須徼賞”(卷五二《奏知嚐罰董有林冀景等劄子》)李綱當時出任兩河宣撫使,這一奏章,是據軍報上報的。不久,楊誌隸兩河宣撫副使劉(韋合)麾下,在山西壽陽作戰獲勝。“賈瓊,楊誌於壽陽縣界節次攻擊賊馬及殺獲近上首領,赴墜崖穀,死者甚眾,”“欲令王淵與劉竧、劉士元等合軍由壽陽進,及楊誌、賈瓊等出奇搗虛,與土豪秦中寶等乘夜會合,直趨太原”(以上均錄《梁谿集》卷五十三、五十四)。但從“(韋合)遣別將賈瓊自代州出敵背,且許義軍以爵祿,得首領數十,既複五台而潛,可求敗聞,遂不果進”(《宋史》卷四四六《劉(韋合)傳》),楊誌是與賈瓊並肩上陣的。這裏沒有提到,是
什麽原因。華山認為,楊誌和賈瓊從代州出敵人之背,聯合五台山義軍準備從北麵反攻包圍太原的兵。他“始終積極參加對金抗戰的,並且戰鬥得非常英勇(自河北淪陷以後,我們在史料中就找不到有關楊誌的記載,可能他是在戰鬥中犧牲了)。”(華山《宋史論集》)因此,學者認為,楊誌應須新的評價;他是“一個民族鬥士”。
有關《水滸》裏楊誌結局,有作為在征方臘後因傷病死於江蘇丹陽的(羅貫中《一百二十回水滸》),也有作為在梁山作戰時受假投降的李成殺害於沙場的(俞萬春《蕩寇誌。)。這些都是小說家言,當然不足為信,但是梁山“招安”後的楊誌,在曆史記載裏究竟下落如何,仍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疑題。(盛巽昌)
一部《水滸》腰斬本七十回,其中就有整整三回寫了楊誌故事的。此中的賣寶刀殺潑皮牛二,黃泥岡失落生辰綱,都是全書的傳世佳篇。這些故事縱橫捭闔,起伏跌宕,令人百讀不厭,入木三分地刻劃了楊誌義勇忠憨的栩栩形象。大概是施耐庵先生對青麵獸英雄的青睞吧,《水滸》中的楊誌,自有兩處被寫得得天獨厚。一是他出身非常,乃楊家將正宗角色,而且自己也曾是個現任官,“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曾應過武舉,做到殿前製使官”。所以他滿可以與名將世家的呼延灼、大刀義勇之後的關勝等並肩齊驅的。二是他武藝高強,與林衝對打四五十合,刀法不相上下。是鬥將之才。所以後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第十七位,職掌“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與花榮、徐寧等同位,在俊星飛馳的梁山英雄群體中,也堪稱為佼佼者了。
因為《水滸》是小說,梁山水泊諸多形象人物,也都被後來者視為是藝術建構的虛渺者。隻有個別人員,才在史書上有姓名。即使那部充為《水滸》源頭的《大宋宣和遺事》,此中亦隻提及“三十六員猛將”。據餘嘉錫考證,除了宋江和那個建炎元年(1127年)在陝西興州(略陽)造反稱帝的“宋江餘黨”史斌(史進),其餘諸人,包括楊誌,都是不可信的。
但是,也有人說,楊誌此人並非純藝術塑造人像,在宋朝曆史上確有其人。何心(陸澹安)說,“梁山英雄受招安後有下落的,隻有楊誌、關勝二人”(《水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從《宣和遺事》看來,楊誌在三十六人中本來是個很重要的人物,其地位僅次於吳加亮(吳用)、李進義(盧俊義),無怪征遼時能獨將一軍”。(同上)
按,宋江等受招安在宣和三年二月(1121年)。“後來曾經跟隨童貫平定方臘,所以宣和四年童貫征時,以楊誌為先鋒將,自是可能的事”(同上)。楊誌參加征伐遼,見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宣和四年六月,童貫至河間府,分雄州、廣信軍為東西路:以種師道總東路之兵,屯白溝,王稟將前軍,楊惟忠將左軍,種師中將右軍,趙明、楊誌將先鋒軍;辛興宗總西路之眾,屯範村,楊可世、王淵將前軍,焦安節將左軍,劉光世、冀景將右軍,曲奇、王育將後軍,吳子厚、劉安將先鋒軍;並聽劉延慶節製。”但是由於童貫等指揮不當,前線諸軍皆敗,其中“楊誌敗於盂縣”。楊誌後又隨種師中北援太原,“至榆次。金人先屯兵縣中,公遣兵擊走之,遂人縣休士。時軍中乏食三日矣,戰士人給豆一勺,皆有饑色。翌日,賊遣重兵迎戰。
招安巨寇楊誌為先鋒,首不戰,由間道徑歸。前軍參謀官黃友戰沒。胡騎四集。官軍潰敗。公獨與親兵小校數百搏戰,遂力戰而死“。(《靖康小雅》)這一仗,連統帥種師中也戰死。因此有學者認為,楊誌“本不是一個強毅堅定的農民革命領導人物,沒有民族思想的。他中途叛變了起義隊伍,原是不足為怪的。這個叛徒,後來在和金人作戰時,又首先不守紀律,以致種師中遭到潰敗,也正是由於他是這種腐化蛻變了的性格所致。後來《水滸傳》寫了他是將門之後,他的重要事跡隻是替大官僚梁中書送生辰綱給蔡京。他忠實地替統治階級出死力,無可奈何地落草,別無什麽出色的描寫,也許還是提高了他一些罷”(嚴敦易《〈水滸傳〉的演變》)。有關他此後下落,也僅是推測,“種師中死後,朝廷對於其部下失律將佐,處分甚嚴,中軍統製官王從道因此被處斬,楊誌當然亦在應受處分之列,所以後來不見提及”(何心《水滸研究》)。他們都界定此楊誌就是“梁山英雄受招安的”,何心並稱,“無名氏所撰《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雜劇,謂宋江征遼時以楊誌為先鋒,與《三朝北盟會編》所紀符合,大約劇作者也知道有此項史實,所以就寫入劇中”(同上)。
但是,也有學者提出質疑,“宋江三十六人中確實可考者僅史斌、楊誌二人”,但《靖康小雅》隻說他是“招安巨寇”,“沒有明確說出是宋江之黨,他是否在三十六人之數,尚有問題”(華山《宋史論集》、齊魯書社1982年11月)。至於這個征遼的楊誌,他卻認定並非是“沒有民族思想”、“叛徒”。華山引用了李綱《梁谿集》有關楊誌行狀說明,榆次之戰楊誌是有功的,“武節郎楊誌昨隨種師中先次收複榆次縣;大兵既潰,誌不免退師;請將散逸,誌獨收集殘兵,保據平定,屢次立功,殺退賊馬,理須徼賞”(卷五二《奏知嚐罰董有林冀景等劄子》)李綱當時出任兩河宣撫使,這一奏章,是據軍報上報的。不久,楊誌隸兩河宣撫副使劉(韋合)麾下,在山西壽陽作戰獲勝。“賈瓊,楊誌於壽陽縣界節次攻擊賊馬及殺獲近上首領,赴墜崖穀,死者甚眾,”“欲令王淵與劉竧、劉士元等合軍由壽陽進,及楊誌、賈瓊等出奇搗虛,與土豪秦中寶等乘夜會合,直趨太原”(以上均錄《梁谿集》卷五十三、五十四)。但從“(韋合)遣別將賈瓊自代州出敵背,且許義軍以爵祿,得首領數十,既複五台而潛,可求敗聞,遂不果進”(《宋史》卷四四六《劉(韋合)傳》),楊誌是與賈瓊並肩上陣的。這裏沒有提到,是
什麽原因。華山認為,楊誌和賈瓊從代州出敵人之背,聯合五台山義軍準備從北麵反攻包圍太原的兵。他“始終積極參加對金抗戰的,並且戰鬥得非常英勇(自河北淪陷以後,我們在史料中就找不到有關楊誌的記載,可能他是在戰鬥中犧牲了)。”(華山《宋史論集》)因此,學者認為,楊誌應須新的評價;他是“一個民族鬥士”。
有關《水滸》裏楊誌結局,有作為在征方臘後因傷病死於江蘇丹陽的(羅貫中《一百二十回水滸》),也有作為在梁山作戰時受假投降的李成殺害於沙場的(俞萬春《蕩寇誌。)。這些都是小說家言,當然不足為信,但是梁山“招安”後的楊誌,在曆史記載裏究竟下落如何,仍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疑題。(盛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