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來初楊家將故事為題材的戲曲中,常常有一位被稱為“八賢王”的人物,相貌堂堂,而且正氣凜然,往往在楊門老小與奸臣矛盾衝突激烈,而昏庸的皇帝又偏袒奸臣一方的危急時刻,他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皇帝老子見他也怕三分,於是邪不敵正,奸臣一方敗北。在傳統劇目《潘楊訟》、《寇準背靴》、《轅門斬子》等戲中他雖然隻是一個配角,但起的作用卻並不小。


    戲曲當然可以虛構人物的故事,但是虛構總得有些依據。一般學者都認為,曆史上確有“八賢王”其人,但他究竟是何等樣人,又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從戲中“八賢王”的名諱趙德芳看來,似乎很簡單,查閱《宋史》卷二百四十四有“燕王德昭、秦王德芳列傳”,按圖索驥,“八賢王”趙德芳必是那個秦王德芳無疑。但是秦王德芳是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病死於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卒年23歲,此時楊家將中的老令公楊業尚活在世上(楊業死於986年),楊延昭才24歲,還沒有擔任邊關的統帥,因此這個秦王趙德芳不能和《潘楊訟》、《寇準背靴》、《轅門斬子》中發生的故事有關。


    也有人認為,這位“八賢王”應當是宋太祖第二子德昭,宋太祖趙匡胤共有四子,長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宋太祖病亡,按照“父位子承,長幼有序”的方式,應該由德昭繼位,而且趙德昭聰明英武,很有韜略。但是,趙匡胤病重時,其弟趙光義經過“燭光斧影”,登上皇帝寶座。朝廷上宗室大臣有不少人為他抱不平。《宋史》中記載,有一次德昭隨叔父宋太宗從征幽州,“軍中嚐夜驚,不知上何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聞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癡兒何至此耶!’,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賜諡。”從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宋太宗奪取皇位後,


    對其侄子仍然戒心甚重,趙德昭知道在這位猜忌心甚重的叔皇手下,日子不會好過,於是一死了之。人們同情這位被逼死去的皇子,稱他為“賢王”,讓他手執打皇金鞭,可以上打昏君,下鞭奸臣,以出憤懣之氣。


    但是,問題是無論趙德芳還是趙德昭,曆史上都沒有被封“八賢王”之事。《宋史》中隻是記載,趙德芳死後,被宋太宗追封為歧王,後改楚王,徽宗時又改封秦王。趙德昭死後追封魏王,後又改封燕王,不知這“八賢王”之稱從何而來?


    因而也有人認為“八賢王”之名當指宋太宗第八子,名元儼,宋人筆記《諧史》中稱他:“生而穎悟,廣顙豐頤,凜不可犯,名聞外夷,小兒夜啼,其家必驚之曰:”八大王來也。‘“元明雜劇中有《八大王開詔救忠臣》的劇目,明熊大木所著小說《北宋誌傳》稱為”八王“。不過,這位”八大王“


    是宋太宗的親子,與戲曲中的“八賢王”的故事距離甚遠,而且他名元儼與趙德芳之名也風馬牛不相及。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八賢王”趙德芳這個人物完全是後世戲劇作家虛構出來的。不過為什麽要虛構出這樣一個鮮明突出的正麵人物是有道理的。由於楊家將戲劇故事的發展,需要從有權有勢的王室中找出一個人物作為與奸佞對抗的力量,使戲劇矛盾尖銳化、複雜化。那麽,為什麽要給人物定名為“趙德芳”呢?這大概是人們出於對宋太祖兒子們的同情吧。京劇傳統劇目《賀後罵殿》中敘述:賀後因夫死情不明,命長子趙德昭(實為次子)上殿質問,反遭趙光義痛斥,德昭撞殿柱而死。賀後再攜次子德芳(實為幼子)


    上殿,曆數匡胤功績,痛罵光義不仁。趙光義向嫂嫂謝罪,賜其上方劍,封入養老宮,加封德芳為“八賢王”,至此賀後母子含悲下殿而去。這大概就是封“八賢王”的由來。宋太宗趙光義奪占侄子皇位,這在《續資治通鑒》、《涑水紀聞》等史料和《湘山野錄》等宋人筆記中都有隱隱約約的記載,所以《賀後罵殿》等戲劇,把同情寄於趙德昭、趙德芳一方,不是偶然的事。


    可以說,小說、戲曲中的“八賢王”趙德芳是虛構的人物,但其所以這樣虛構,也有其曆史的依據。


    (蔣建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古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施宣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施宣圓並收藏千古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