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字長卿,是我國春秋時代的齊國人。他是一位大軍事家,曾以“兵法十三篇”進見吳王闔閭。《史記》上記載說:“闔閭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人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孫武認為“兵者國之大事”,隻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戰不殆”。所著《孫子兵法》一書,為我國最早最傑出的兵書,被世界公認為“兵學聖典”、“世界古代第一兵書”。他本人也被推崇為“東方兵學的鼻祖”。


    他平時訓練軍隊,從實戰出發,要求非常嚴格。在《史記。孫武子列傳》中記有:“吳王闔閭以婦女試兵,武子以王之愛姬為左右二隊長,申令之後,二隊長大笑,武子斬之。”他強調隻有執行鐵的紀律,才能訓練出所向披靡的威武之師。關於他“演陣斬姬”的故事,一直廣為流傳,膾炙人口。


    蘇州,是吳國的故都,至今尚存孫武遺跡。孫武墓,據《越絕書》記載:“在巫門外大塚,去縣十裏。”又《後漢書》引《皇覽》雲:“在吳縣東門外。“唐。陸廣微《吳地記》也說:”平門西北二裏,有吳偏將軍孫武墳。“


    直到清代嘉慶年間,孫星衍購得一榭園故址,改建為孫武子祠,地點在虎丘東山洪內。並曾作詩一首:“我家吳將高絕倫,功成不作霸國臣,春秋三傳佚名姓,大塚卻在吳東門……”解放後,又在虎丘東山孫武子祠廢基之上,建起了一座孫武子亭,亭內聳立石碑一塊,碑上鐫有張愛萍將軍題詞:“孫子兵法,克敵製勝;嬌娘習武,佳話流傳”。以後,有人誤把虎丘訛傳為孫武訓練女兵之所,考之史實,其實不確。


    那末,曆史上的孫武教場,究在何處?相傳一處在楓橋寒山寺西南約三裏的孫家橋。據同治《蘇州府誌》載:“孫武子宅在楓橋西南孫武子橋側。”去當地考查:孫家橋現屬橫塘鄉曙光村,方位係南北向。該橋原名孫武子橋,橋旁曾立有3尺黃石一塊,上刻“孫武子橋”四字。橋西有旗杆浜,亦為南北向,約長80多米,現已填沒。先前,河邊立有一排旗杆石,想當年孫武在此演陣習武,軍旗飄揚,聲威十分顯赫。北邊有一大片平地,相傳就是操練兵馬的大教場遺址,據當地老人回憶:以前這裏矗立著三座高大的牌坊,氣勢雄渾,壯觀異常。孫武為了便於操練兵馬,教場就設在他的居宅附近。此處距離蘇城不遠,城內就有吳王的深宮內苑。作為拱衛蘇州城西的軍事屏障,倒也很有可能。


    另一處,則在今吳縣胥口鄉的蔣墩,當地尚有教場山、二妃廟和二妃墓等遺址。


    蔣墩,地處香山之西。香山,因春秋時吳王曾在此種香而得名,留下了伍子胥墓、鄭旦墓等古跡,附近還有吳國南宮的遺址。其西有舟山村,相傳是吳王訓練水軍、督造舟船之所。這一帶,無疑是當年吳國的重要根據地之一。蔣墩,亦名將墩。相傳因當年孫武在此拜將而得名,村邊有一座小山,叫做教場山。據吳縣《香山小誌》(抄本)稱:“教場山即吳宮教美人戰處,地名蔣墩,或稱小娘山,教場之訛音也。”登上山頂,上麵十分平坦,總長約數百米,可以陳兵列隊,跑馬射箭,據說這裏就是當年孫武的點將台故址。


    山的左前方是一大片蔥綠的平地,可容兵數千,當地老百姓至今仍稱之為大教場。


    南麵山坡上,過去曾有高大的墳壟一座,叫做“美女墳”,又稱“二妃墓”。相傳所葬者即是吳王闔閭的二位美姬,在演陣中因違反“軍令”而被斬。可惜此墳在“文革”中已被平毀,至今在荒草叢中,僅存遺跡。


    教場之東,一帶山埂,連綿起伏,名小橫山,二妃廟就建在這裏(現為小橫山小學所在地)。據《姑蘇誌》記載說:“吳王廟在香山南址,廟貌有二妃侍,相傳即孫武所誅二隊長也。”《香山小誌》上也說:“南麓,土龍橫臥,名小橫山,首東北有尼庵,古之二妃廟也。”據村上的老年人回憶:二妃廟內原有寢樓三間,樓上塑有二妃像,珠冠霞帔,豐姿秀麗、嬌豔動人。在樓下,則塑有孫武的坐像,全副戎裝、神態威武異常。廟內昔年的情況,與《香山小誌》所記,完全符合。明代的高啟曾到此遊曆,並作詩記慨說:“錦雲陣陣落紅衣,波冷雙蓮慘夕暉。故國草侵金輦跡,荒祠塵掩畫羅幃。共哀豔質軍前沒,誰見香魂月下歸?惆帳無人來酹酒,綠楊惟有暮鴉飛!”


    蘇州曆史上遺留的二處孫武教場,究竟哪處是真?哪處是假?還是兩處都曾設過教場?從以上所引史料看,言之鑿鑿,都有所據。但筆者查閱了明代以前的史書,卻未見記載。故而嬌娘在哪處習武?二姬在何處被斬?仍然是撲朔迷離,至今難以作出定論,(孫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古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施宣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施宣圓並收藏千古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