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大戰”是武王伐紂過程中的一次規模宏偉、影響深遠的重要戰役。據史籍記載,周武王率領的“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和庸、蜀、羌、髳、微、、彭、濮等方國部落的盟軍(《史記。周本紀》),“朝至於商郊牧野”(《商書。牧誓》),一舉戰勝了殷紂王的70萬軍隊。此戰決定了殷商的滅亡,奠定了周武王立國的基礎。


    這場具有曆史意義的“牧野大戰”發生在什麽地方?古往今來,人們意見紛呈。《尚書。牧誓》孔傳雲:“牧野,紂近郊三十裏地名牧。”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坶,朝歌南七十裏地。《周書》武王與紂戰於坶野。”坶即牧。《後漢書。郡國誌》雲:“朝歌,紂所都居,南有牧野。”《水經。清水注》:“(清水)東南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坶野矣。《郡國誌》曰,朝歌縣南有牧野。《竹書紀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於坶野”。《通典。州郡》:“郊野之地,即紂都近郊三十裏即此也”。上列古書的記載,雖各自指出了“牧野”的大致方位,但都沒注明其確切的地望。所以在今人的著作中,對此也語焉不詳。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認為“牧野”在今河南汲縣。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則認為在河南淇縣南。“牧野大戰”究竟發生在什麽地方呢?


    孫作雲主張,廣義的“牧野”泛指河南地界中的黃河以北,北及輝縣一帶的地方。這一帶在商代末年是牧地,所以叫“牧野”;狹義的“牧野”在今河南新鄉至汲縣一帶,因為在新鄉城北10裏有一“牧野村”,即今河南師範大學所在地。這就是“古牧野地名遺留,商周之際的牧野大戰,即在此一帶地方作戰”。這是由於新鄉、汲縣處在古黃河的“北曲之地”,是紂王畿的南大門。從地理上說,紂要阻止周人從西方沿黃河東進,必定要在此布兵防守。即所謂紂兵發70萬在“牧野”拒周。從距離上看,新鄉距朝歌恰為70裏。另外,從汲縣城西山彪鎮出土的周初銅器《小臣殷》上的銘字“牧”來判斷,“牧野”就在其附近。(孫作雲《商周之際的“牧野大戰”的“牧野”在哪裏》,載《曆史教學》1961年第8、9期)。


    也有人認為,牧野不是一個特稱的地名,而是一個泛稱的方位。“所謂牧野,是商都郊區”。如《爾雅。釋地》曾說:“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因此,《尚書。牧誓》中的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應讀作“商郊、牧、野”,指的是商邑外的四周,自郊至牧而野,由近及遠的一定範圍內。《墨子。明鬼》說過:“與殷人戰乎牧之野”。可見,“牧之野”


    不是一個地名。宋人夏在其《尚書詳解》中曾明白地說過:“牧野乃凡郊外之統名。”(代夫《“商郊牧野”辨》,載《史學月刊》1981年第5期)。近年來,我國各地廣泛進行了地名普查活動,解決了不少曆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閻正通過地名普查,根據《汲縣縣誌》“在縣南陵西社,周武王伐紂陳師牧野即此。《詩》雲,牧野洋洋是也,《輿地廣記》‘故商都牧野之邑’,《寰宇記》‘近郊三十。’”以及《新鄉縣誌》“牧野在縣東北八裏,即古牧野,武王伐紂陳師之地”的記載,指出“牧野”的確切位置“在


    今新鄉市郊區牧村公社的所在地西牧村大隊“。在牧村公社,有許多古代留下的地名皆與武王伐紂有關。如牧村西南的古龍崗(今揚崗)、古鳳崗(今茹崗)、古龜崗(今暢崗)等,相傳是武王兵臨牧野時駐紮的村落。其東北就是南下禦周的商軍營寨,後稱”禦寨“(今禦河)。其它有關的地名還有”斬將屯“、”分將池“、”拜將台“、”太公池“等。特別是閻正新發現的瀕於湮滅的”牧野興國寺“和寺前倒臥的石碑,為確定牧野的地望提供了重要的證據。碑文寫道:”……舊有興國寺者,年久未見遺趾,隆慶中有叔庠生者,穿井見石,上注興國寺字樣,造於漢明帝年間。……牧村,即周武王伐商之所。“(閻正《牧野大戰究竟在何處?》,載《地名知識》1981年第3期)


    上麵幾種關於“牧野”的考證意見,哪一種最正確呢?


    (黃顯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古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施宣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施宣圓並收藏千古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