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的舞台上,西漢時期的張良字子房,是個富於神話色彩的傳奇人物。據史籍記載,其先為韓人,其祖、父五世相韓。秦破韓,張良矢誌複仇,結交刺客,狙擊秦始皇於博浪沙,未中,逃匿於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幸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三卷。後歸附劉邦,為之謀劃天下,以下立六國之後、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窮追項羽等策而深得劉邦信賴。
劉邦曾褒揚他道:“夫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天下既定,張良被封留侯。然而,這位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的開國勳臣卻功成名遂,急流勇退,托疾不朝,閉門謝客,過起隱士生活,直至漢高後(呂雉)六年(前182年)謝世。據《漢書》記載,張良死後葬濟北(今山東濟水之北)穀城山下黃石。但他的晚年活動,因而鮮為人知。
他歸葬於何處,也眾說不一。
在河南省蘭考縣縣城西南6公裏的曹辛莊車站南側,有一座張良墓,高達10米,古柏環繞,鬱鬱蔥蔥。據傳,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弄權。從此,張良托病隱居於東昏縣(今河南省蘭考縣)西南的白雲山,卒後便葬於此地。
據唐代《括地誌》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裏,與留城相近也。”“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裏,今城內有張良廟也。”當初,劉邦封侯之時,曾許張良“自擇齊三萬戶”。然張良以始見劉邦於留城,而求封留。(以張良之老謀深算,擇留而棄齊三萬戶,似有避嫌之意。)所以,此說當不謬。因而,張良墓或當在沛。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庸市有風景區名張家界,一稱青岩山。此地,山奇雲奇,木奇水奇,清幽之至,景色絕佳。《仙釋誌》載:“張良,相傳從赤鬆子遊。有墓在青岩山,對隱時現。”(似為青岩山多霧之故也。)《陵墓誌》卷之六亦雲:“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鬆子遊。邑中天門、青岩各山,多存遺跡。”張良早於封侯之初,即向劉邦表訴“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的心跡。所以,他遁跡從道,徜徉於青岩山那樣的深山野林,亦不無道理。湖南省有關部門專家對此相當重視,並赴張家界實地考察。隻可惜時光如水,遺跡蕩然無存,張良墓已難以指實。
以上三說,似乎更增添了這位巧於心計、城府頗深的封建士大夫的神奇色彩。其實,早在元代,便有了張良從赤鬆子遊、得道成仙等內容的雜劇劇目。但張良終歸是人不是神,也並無從赤鬆子遊之舉。那麽,張良墓究竟位於何處呢?相信時間會解開這個謎。
(龔法忠)
劉邦曾褒揚他道:“夫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天下既定,張良被封留侯。然而,這位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的開國勳臣卻功成名遂,急流勇退,托疾不朝,閉門謝客,過起隱士生活,直至漢高後(呂雉)六年(前182年)謝世。據《漢書》記載,張良死後葬濟北(今山東濟水之北)穀城山下黃石。但他的晚年活動,因而鮮為人知。
他歸葬於何處,也眾說不一。
在河南省蘭考縣縣城西南6公裏的曹辛莊車站南側,有一座張良墓,高達10米,古柏環繞,鬱鬱蔥蔥。據傳,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弄權。從此,張良托病隱居於東昏縣(今河南省蘭考縣)西南的白雲山,卒後便葬於此地。
據唐代《括地誌》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裏,與留城相近也。”“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裏,今城內有張良廟也。”當初,劉邦封侯之時,曾許張良“自擇齊三萬戶”。然張良以始見劉邦於留城,而求封留。(以張良之老謀深算,擇留而棄齊三萬戶,似有避嫌之意。)所以,此說當不謬。因而,張良墓或當在沛。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庸市有風景區名張家界,一稱青岩山。此地,山奇雲奇,木奇水奇,清幽之至,景色絕佳。《仙釋誌》載:“張良,相傳從赤鬆子遊。有墓在青岩山,對隱時現。”(似為青岩山多霧之故也。)《陵墓誌》卷之六亦雲:“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鬆子遊。邑中天門、青岩各山,多存遺跡。”張良早於封侯之初,即向劉邦表訴“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的心跡。所以,他遁跡從道,徜徉於青岩山那樣的深山野林,亦不無道理。湖南省有關部門專家對此相當重視,並赴張家界實地考察。隻可惜時光如水,遺跡蕩然無存,張良墓已難以指實。
以上三說,似乎更增添了這位巧於心計、城府頗深的封建士大夫的神奇色彩。其實,早在元代,便有了張良從赤鬆子遊、得道成仙等內容的雜劇劇目。但張良終歸是人不是神,也並無從赤鬆子遊之舉。那麽,張良墓究竟位於何處呢?相信時間會解開這個謎。
(龔法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