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耗費了數千萬兩白銀的軍費,戰後又要負擔巨額賠款,財政更加拮據,於是大幅度增加地盯漕賦(清政府兩項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人民負擔更加沉重。《南京條約》及其它幾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為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敞開了大門。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向中國不斷傾銷商品,使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受到打擊,一部分農民、手工業者和運輸工人因之陷於破產和失業,乃至一些中小地主和商業主也受到破產的威脅。同時,鴉片的輸入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繼續增加,由四十年代初期的每年兩萬餘箱增到五十年代初的每年五六萬箱,以致白銀大量外流,銀貴錢賤的現象更加嚴重(銀價為十九世紀初葉的兩倍多),鴉片煙毒更加泛濫於全國。農民和手工業者出賣產品和勞動力所換得的是銅錢,而繳納地租賦稅卻要以銀兩折算,這樣一來,勞動人民除遭受直接剝削之外,又要承受新的變相盤剝。廣大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被迫展開更大規模的反抗鬥爭。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到太平天國起義前夕的八年間,各族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和反對清王朝的鬥爭風起雲湧。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廣州城鄉人民反對英國侵略者企圖在廣州河南地區強行租地的鬥爭(1844年),廣州人民反對英國侵略者入城的鬥爭(1843—1849年),以及廣東、廣西和湖南等地的天地會起義和直隸(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一帶的撚軍、白蓮教起義等反抗清王朝封建統治的鬥爭。這些起義和鬥爭,表明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後,社會階級矛盾更趨尖銳,預示著一場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大風暴正在來臨。


    人民起義和反抗鬥爭聲勢最大的廣東、廣西、湖南等省,是當時全國階級鬥爭最尖銳的地區,而廣西又是三省反清力量的匯合點。廣西地處南陲,曆來賦稅苛重,封建剝削特別殘酷。1太平天國起義前,廣西連年天災2,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紛紛起來反抗。鴉片戰爭後,不少被裁撤的兵勇流入廣西,湖南新寧等地天地會起義武裝失敗後也大都轉入湘桂邊界地區,他們和當地人民群眾結合,成為一支強大的反清力量。對於兩廣地區,清王朝曆來以廣東為統治重點,在廣西的統治力量則相對薄弱,兩廣總督、八旗將軍均駐於廣東,廣西兵力僅及廣東三分之一,加以廣西吏治更加腐敗,這就給了各種反清勢力以生存和發展的機會。至1850年,散布於廣西各地的天地會等反清勢力,遍及全省十一個府中的八個府,多達三十股,使當地統治階級惶恐不安。但是,天地會等舊式會黨,組織鬆散,互不統屬,缺乏集中統一的領導,因而易被統治階級分化瓦解,各個擊破。而洪秀全(1814—1864)等創立的“拜上帝會”,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與舊式會黨不同的特點,既有較明確的綱領,又有較嚴密的組織,因而能在全國日益高漲的反清鬥爭形勢的推動下,崛起於廣西,終於把分散的人民反抗鬥爭匯集成一股革命洪流,迅速發展成震驚中外的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革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近代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軍事科學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軍事科學院並收藏中國近代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