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戰爭是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曆史條件下發生的,它與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所進行的各次革命戰爭相比較,是一次具有更完全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戰爭,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新的發展。這次革命戰爭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在中國大地上升起了第一麵民主共和國的旗幟,因而是一個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事件。它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主主義覺悟,使人民群眾在思想上獲得了一次大解放,為爾後的革命發展開辟了前進的道路,而且對亞洲和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這次戰爭卻以向封建勢力妥協而告終,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偉大任務。因此,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深刻的教訓。


    一、辛亥革命戰爭取得推翻清王朝


    勝利的經驗


    辛亥革命戰爭所以能取得推翻清王朝的勝利,首先,由於中國國內形勢的發展,人民革命鬥爭風起雲湧,革命形勢已臻成熟。其次,由於孫中山為領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其它反清團體,進行了一係列推翻清王朝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武裝起義鬥爭,為辛亥革命做好了輿論準備和組織準備。再次,由於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汲取了屢次起義失敗的教訓,采取了在清朝的新軍中發展革命組織,力求掌握有戰鬥力的武裝的方針,為起義準備了骨幹力量。而這些武裝力量大部分布在長江流域和南方幾省,占據著重要的戰略要地。特別是地處“九省通衢”的武漢的革命黨人,在深入紮實的武裝起義準備的基礎上,善於審時度勢,抓住了起義的有利時機(保路運動風起雲湧,清廷抽兵入川,湖北統治力量削弱等),及時製定了起義計劃,在中國腹地首先發難,使武昌首義一舉成功,並直接推動了其它各省的起義(在全國十四個省的起義中,主要依靠新軍或有新軍參加的共有十個省),迅速打亂了清王朝反動統治的陣腳。


    武昌起義前夕,在領導機關突遭破壞的情況下,革命黨人在新軍中的基層組織,發揚了革命的主動精神,堅持按原計劃發難,並采取了正確的戰鬥行動,以積極靈活的堅決進攻,迅速摧毀了湖北的反動地方政權,奪取了首義的勝利。在武昌首義勝利後,其它各省紛紛響應,及時宣布獨立,對辛亥革命的勝利也起了巨大作用。其中蘇浙滬的革命黨人采取了集中兵力攻取南京的戰略方針,及時把幾方麵的起義軍團結起來,統一指揮,勇敢作戰,並運用了符合當時情況的攻城戰術,攻克了南京城,對擴大武昌首義的勝利和迫使清帝遜位,起了重要作用。


    所有這些,都是辛亥革命起義戰爭不同於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以前各次起義的地方。


    二、辛亥革命戰爭的教訓


    辛亥革命戰爭之所以隻把一個皇帝趕跑,而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固然有封建勢力根深蒂固、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阻撓等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先天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它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不敢也不想將革命進行到底。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成分複雜,組織鬆散,意見紛歧,在迅速到來和迅猛發展的革命高潮麵前,難於形成統一的堅強的領導核心,起不了有力的領導作用。同盟會對暫時被迫承認共和製度的投機革命的立憲派和舊官僚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鬥爭不力,致使立憲派和舊官僚采用“和平篡權”或“政變篡權”的方式,先後竊奪了許多起義省的領導權。一些掌了權的革命黨人,也很快喪失革命意誌,甚至蛻變成新的官僚政客。在這種情況下,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發布的政令軍令,無法貫徹執行,甚至公開遭到違抗,致使南京臨時政府從誕生之日起,就麵臨重重困難。孫中山積極主張用武力統一中國的北伐,就是因為受到多方掣肘,不得不半途而廢。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還表現在害怕帝國主義的幹涉,懼怕群眾的革命鬥爭。對農民的自發鬥爭,不僅不積極支持,反而多方限製,甚至鎮壓。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由於嚴重脫離農民群眾,得不到民主革命主力軍的支持,因而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在內外反動勢力的逼迫下,隻得妥協退讓,將用鮮血換來的革命政權拱手讓給封建勢力的代表和帝國主義的走狗袁世凱,使辛亥革命的成果付諸東流。


    在軍事方麵,資產階級革命黨缺乏統一的戰略部署和積極進攻的精神,這既是資產階級本質的弱點的表現,也是辛亥革命以妥協告終的重要原因。如武昌起義前,缺乏全國起義的周密計劃和部署,武昌首義成功及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後,又未能實行統一指揮,協同作戰,致使武漢的革命軍不能及時得到其它各地切實有力的支援。在武漢的革命軍方麵,由於領導權沒有完全掌握在真正的革命者手中,並缺乏革命的軍事指揮經驗,因而在麵臨優勢清軍進攻的嚴峻形勢下,未能實行如恩格斯在總結曆史上起義經驗時所指出的那種方針:“起義一旦開始,就必須以最大的決心行動起來並采取進攻”1,以致陷於被動境地。例如,起義軍在攻占由殘敵據守的劉家廟之後,未能及時集中兵力攻殲初到灄口一帶的北洋軍先頭部隊。又如,當北洋軍分批南下,向漢口逼近時,除湖南外,其它各省均未及時出兵配合。湖北省的革命黨人,也未及時將本省鎊處起義武裝統一起來,尤其不懂得將積極反清的農民群眾組織和武裝起來,實行城市起義與農村起義相結合,正規戰與遊擊戰相結合,不停頓地襲擊南下清軍之側背,致使武漢起義軍陷於孤軍奮戰,以寡敵眾。加上武漢起義軍采取了單純防禦的方針,作戰部署一再失誤,終於被迫退出漢口、漢陽,處於十分被動不利的局麵。武漢起義軍在軍事上的失利,終於成為導致辛亥革命戰爭最後失敗的原因之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近代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軍事科學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軍事科學院並收藏中國近代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