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袁戰爭,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繼續高舉民主共和的旗幟,反對袁世凱獨裁專製的正義戰爭,是辛亥革命戰爭的繼續。這次戰爭波及江西、江蘇、湖南、廣東、四川、福建等省,加上各地群眾的自發鬥爭,對袁世凱的獨裁統治構成了一定的威脅。但是,這次戰爭僅僅進行了兩個多月,即以失敗而告終。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袁世凱得以實現了反革命的“武力統一”計劃,開始了北洋軍閥集團在全國的反動統治。這次戰爭的失敗,標誌著辛亥革命的最後失敗。
討袁戰爭之所以失敗得如此迅速,一方麵,由於以袁世凱為頭子的北洋軍閥集團已經控製著中央和相當一部分地方政權,擁有一支數量眾多、裝備良好、經過訓練的反動武裝,並且得到帝國主義和以老立憲派為骨幹的舊官僚政客的支持。另一方麵,軟弱的資產階級,自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後,便迅速趨向妥協,除少數激進分子外,大多數資產階級分子因害怕戰爭影響其實業的發展,竟多方反對討袁;廣大農民群眾,雖不斷進行自發的反抗鬥爭,但未能從辛亥革命中獲得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因而沒有出現反袁鬥爭的高潮。這就影響了討袁統一戰線的形成。僅有少數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和部分軍隊的孤立作戰,是難以敵過強大的反革命勢力的。
這次戰爭的失敗,還由於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主觀指導上的失誤。自孫中山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以後,資產階級革命黨的領導人,便產生了妥協傾向。孫中山等主張以在野身分致力於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宋教仁等主張實行“政黨政治”、“議會政治”以分袁之權。這表明了他們對袁世凱代表的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反動本質認識不足,對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艱巨性和武裝鬥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加上戰爭爆發後,在作戰指揮上又犯了錯誤,這就加速了戰爭的失敗。革命黨人主觀指導上的失誤,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忽視經營南方幾省和建立鞏固的
革命基地
袁世凱篡權之初,辛亥革命還沒有完全失敗。當時,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還控製著南方七八個省,倘若他們對革命形勢有正確的估計,認識到與袁世凱鬥爭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實行符合中國當時情況的革命方略,加強對南方諸省的控製和經營,建立起進可攻退能守的戰略基地,特別是喚起和組織民眾,改革政權結構,使這些省的領導權確實掌握在忠實可靠的革命黨人手中,那就不致在反袁鬥爭中處於軟弱無力的地位。
二、忽視軍隊的整頓和建設,部隊
的素質很差
辛亥革命戰爭期間,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掌握著幾十萬軍隊。這些部隊雖然係統紊亂,裝備較差,但其中許多中下級軍官和部分士兵具有旺盛的民主革命熱情,如能加強領導,認真整頓,不難從中造就出一支忠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事業的有戰鬥力的軍隊。然而,由於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掌握槍杆子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意義認識不足,對軍隊需要進行革命的改造缺乏認識,以致在兵權問題上犯了錯誤。首先,對袁世凱瓦解革命軍的陰謀喪失警惕,不折不扣地執行了袁的裁兵減餉“指令”,使南方革命軍由數量上的優勢變為劣勢,軍心亦為之動遙其次,對於保留下來的部隊,既未加強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也未抓緊進行整頓和訓練,特別是不懂得甄別和選拔忠於革命事業的軍官,掌握軍隊的領導權。部隊中不少師、旅、團長不是堅定的民主主義革命者,而是看風使舵的投機分子;一般士兵仍然抱著當兵吃糧、絕對服從長官等陳腐觀念,雖然打著革命軍的旗號,但依然保留著舊軍隊的本質特征。這樣的軍隊,與裝備、訓練和控製力強的敵軍作戰,自然難於取勝。作戰中雖有些部隊表現比較勇敢,但畢竟為數較少,難以影響全局。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在推翻清王朝的過程中,注意策動新軍反正,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放鬆了軍隊的改造工作,這是一大失策。討袁戰爭的實踐證明,中國的革命政黨,如果單純依賴舊軍隊而不建立新型的革命武裝,要想打敗由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支持的反動武裝,進而奪取和保衛政權,是不可設想的。
三、倉促舉義,各自為戰
“宋案”發生後,由於孫中山、黃興等主要領導人之間在“武力討袁”還是“法律倒袁”問題上爭論不休,久拖不決,因而直接影響了應變準備。從3月20日宋教仁被刺至7月12日江西宣布獨立,曆時三個多月。在此期間,袁世凱磨刀霍霍,積極進行南下作戰的準備。而革命黨多數領導人卻麻木不仁,既不進行戰爭動員,又不著手擴充軍隊,籌措作戰物資,白白喪失了寶貴的戰備時間。結果,在北洋軍重兵壓境的情況下,隻好被迫倉促應戰。此外,在已經確定“武力討袁”之後,未能製訂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進行周密的作戰部署,而是簡單從事。結果,幾省同時起兵的預定方案完全落空,形成各自為戰,無法協同配合。江西的李烈鈞雖曾與廣東、湖南、福建、安徽商定,一省有事,四省支援。但當江西討袁戰爭爆發後,福建、安徽一兵未發,廣東援兵半途折回,湖南援兵遲遲不進。江西革命軍隻好孤軍作戰,以寡敵眾,為北洋軍所敗。江蘇雖與安徽、上海境連地接,但也各自為戰,互不協同策應,結果被敵各個擊破。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把戰爭這種極端複雜而又特殊的社會活動,竟視同兒戲,如此草率從事,焉有不敗之理!
四、未能實行正確的靈活的作戰指揮
江西、江蘇兩個主要戰場的討袁作戰,雖然分別成立了作戰指揮機構,但均未能根據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製定正確的作戰方針,實行靈活的指揮。結果,不是冒險進攻,便是消極防禦。江西戰場始則以薄弱的兵力倉卒發難,陷入孤軍作戰;繼而數戰失利,即將走兵潰。江蘇戰場,初則分兵冒進,出師不利;繼則困守南京,終至覆滅。革命黨人在軍事戰略戰術上缺乏認真的學習和研究,臨戰不能實施正確靈活的指揮,不能不是討袁戰爭迅速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討袁戰爭之所以失敗得如此迅速,一方麵,由於以袁世凱為頭子的北洋軍閥集團已經控製著中央和相當一部分地方政權,擁有一支數量眾多、裝備良好、經過訓練的反動武裝,並且得到帝國主義和以老立憲派為骨幹的舊官僚政客的支持。另一方麵,軟弱的資產階級,自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後,便迅速趨向妥協,除少數激進分子外,大多數資產階級分子因害怕戰爭影響其實業的發展,竟多方反對討袁;廣大農民群眾,雖不斷進行自發的反抗鬥爭,但未能從辛亥革命中獲得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因而沒有出現反袁鬥爭的高潮。這就影響了討袁統一戰線的形成。僅有少數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和部分軍隊的孤立作戰,是難以敵過強大的反革命勢力的。
這次戰爭的失敗,還由於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主觀指導上的失誤。自孫中山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以後,資產階級革命黨的領導人,便產生了妥協傾向。孫中山等主張以在野身分致力於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宋教仁等主張實行“政黨政治”、“議會政治”以分袁之權。這表明了他們對袁世凱代表的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反動本質認識不足,對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艱巨性和武裝鬥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加上戰爭爆發後,在作戰指揮上又犯了錯誤,這就加速了戰爭的失敗。革命黨人主觀指導上的失誤,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忽視經營南方幾省和建立鞏固的
革命基地
袁世凱篡權之初,辛亥革命還沒有完全失敗。當時,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還控製著南方七八個省,倘若他們對革命形勢有正確的估計,認識到與袁世凱鬥爭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實行符合中國當時情況的革命方略,加強對南方諸省的控製和經營,建立起進可攻退能守的戰略基地,特別是喚起和組織民眾,改革政權結構,使這些省的領導權確實掌握在忠實可靠的革命黨人手中,那就不致在反袁鬥爭中處於軟弱無力的地位。
二、忽視軍隊的整頓和建設,部隊
的素質很差
辛亥革命戰爭期間,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掌握著幾十萬軍隊。這些部隊雖然係統紊亂,裝備較差,但其中許多中下級軍官和部分士兵具有旺盛的民主革命熱情,如能加強領導,認真整頓,不難從中造就出一支忠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事業的有戰鬥力的軍隊。然而,由於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掌握槍杆子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意義認識不足,對軍隊需要進行革命的改造缺乏認識,以致在兵權問題上犯了錯誤。首先,對袁世凱瓦解革命軍的陰謀喪失警惕,不折不扣地執行了袁的裁兵減餉“指令”,使南方革命軍由數量上的優勢變為劣勢,軍心亦為之動遙其次,對於保留下來的部隊,既未加強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也未抓緊進行整頓和訓練,特別是不懂得甄別和選拔忠於革命事業的軍官,掌握軍隊的領導權。部隊中不少師、旅、團長不是堅定的民主主義革命者,而是看風使舵的投機分子;一般士兵仍然抱著當兵吃糧、絕對服從長官等陳腐觀念,雖然打著革命軍的旗號,但依然保留著舊軍隊的本質特征。這樣的軍隊,與裝備、訓練和控製力強的敵軍作戰,自然難於取勝。作戰中雖有些部隊表現比較勇敢,但畢竟為數較少,難以影響全局。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在推翻清王朝的過程中,注意策動新軍反正,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放鬆了軍隊的改造工作,這是一大失策。討袁戰爭的實踐證明,中國的革命政黨,如果單純依賴舊軍隊而不建立新型的革命武裝,要想打敗由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支持的反動武裝,進而奪取和保衛政權,是不可設想的。
三、倉促舉義,各自為戰
“宋案”發生後,由於孫中山、黃興等主要領導人之間在“武力討袁”還是“法律倒袁”問題上爭論不休,久拖不決,因而直接影響了應變準備。從3月20日宋教仁被刺至7月12日江西宣布獨立,曆時三個多月。在此期間,袁世凱磨刀霍霍,積極進行南下作戰的準備。而革命黨多數領導人卻麻木不仁,既不進行戰爭動員,又不著手擴充軍隊,籌措作戰物資,白白喪失了寶貴的戰備時間。結果,在北洋軍重兵壓境的情況下,隻好被迫倉促應戰。此外,在已經確定“武力討袁”之後,未能製訂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進行周密的作戰部署,而是簡單從事。結果,幾省同時起兵的預定方案完全落空,形成各自為戰,無法協同配合。江西的李烈鈞雖曾與廣東、湖南、福建、安徽商定,一省有事,四省支援。但當江西討袁戰爭爆發後,福建、安徽一兵未發,廣東援兵半途折回,湖南援兵遲遲不進。江西革命軍隻好孤軍作戰,以寡敵眾,為北洋軍所敗。江蘇雖與安徽、上海境連地接,但也各自為戰,互不協同策應,結果被敵各個擊破。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把戰爭這種極端複雜而又特殊的社會活動,竟視同兒戲,如此草率從事,焉有不敗之理!
四、未能實行正確的靈活的作戰指揮
江西、江蘇兩個主要戰場的討袁作戰,雖然分別成立了作戰指揮機構,但均未能根據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製定正確的作戰方針,實行靈活的指揮。結果,不是冒險進攻,便是消極防禦。江西戰場始則以薄弱的兵力倉卒發難,陷入孤軍作戰;繼而數戰失利,即將走兵潰。江蘇戰場,初則分兵冒進,出師不利;繼則困守南京,終至覆滅。革命黨人在軍事戰略戰術上缺乏認真的學習和研究,臨戰不能實施正確靈活的指揮,不能不是討袁戰爭迅速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