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寶豐、魯山一帶,是白朗領導的農民起義的發源地。這一地區的農民,受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十分嚴重。清末民初,約有70—80%的土地被地主所霸占,地租高達收獲量的60%以上。農民除受地租剝削外,還受高利貸的盤剝,比較普遍的是借銀一月,索利三分,借糧一季,交息五成。反動政府征收田賦本較苛重,承包人又從中侵吞,中飽私囊,外加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和為地主、官府服各種無償勞役,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1911年,寶豐、魯山地區遭大冰雹襲擊,農業歉收,但封建剝削卻有增無減,致使廣大農民無法生活下去,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出現了“千百成群,揭竿起事”的革命形勢。由貧苦農民、采煤工人、“蹚匠”2和部分被裁士兵組成的許多小鄙農民武裝,紛紛開展反抗地主豪紳的鬥爭。
在封建統治階級巧取豪奪,土豪劣紳橫行鄉裏,不少中小地主遭到破產的情況下,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白朗也被迫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白朗字明心,1873年生於河南省寶豐縣大劉村,家有土地二百畝。1908年被人誣告入獄,經變賣土地營救,才被釋放。之後,經曆了當兵、販鹽、煉鐵等活動,比較廣泛地接觸了貧苦群眾。1911年10月,白朗公開扯起義旗,組織了一支起義武裝。最初隻有二三十人,多為衣衫破爛的貧苦農民。所用武器除一支快槍外,其餘盡是“笨炮”(即土銃一類武器)和大刀,因此有人稱他們為“笨炮隊”或“襖片隊”。
白朗起義武裝成立後,即於11月聯合以張群為首的義軍共約一百人,進攻靠近葉縣的魯山張官營地主武裝。因遭葉縣軍隊和地主武裝夾擊,損失八十餘人。張群陣亡,白朗負傷。雖然初戰受挫,但白朗並不灰心,繼續堅持鬥爭。1912年4月,白朗率起義軍二三十人,在寶豐東北交馬嶺設伏,襲擊寶豐卸任知事張禮堂的保鏢,繳獲快槍十餘支。不久,又和郜永成(又名秦椒紅)的起義軍聯合作戰,多次擊敗葉縣知事溫少良率領的反動武裝,使其龜縮城內,不敢出戰。
這時,寶、魯一帶各股起義武裝活動頻繁,聲勢日益壯大。當地反動政府無力鎮壓,便使出了招撫伎倆。一些起義軍首領中計受騙,慘遭殺害。白朗識破了反動派的欺騙勾當,拒絕“受撫”。他率部北上禹州(今禹縣),一舉攻克神垢鎮。後又南下舞陽縣,以母豬峽為基地,往來遊擊,活動範圍逐漸擴大到鄂豫邊境。起義軍的口號是“打富濟貧”。每到一地,將地主富商的糧食、銀錢、衣物、首飾分給窮人,加之起義軍的紀律也比較嚴明,因而深受群眾的擁護。當時流傳著不少讚揚白朗及起義軍的民謠。由於白朗的威望日高,許多小鄙起義武裝紛紛投奔。特別是袁世凱篡權後,變本加厲盤剝民眾,使民生更加凋敝,河南人民“十(之)八九不能自活”3。於是,參加起義的群眾日益增加,一年之內,部隊迅速發展到二三千人。
白朗起義軍經過初期戰鬥活動,建立了一支比較能打遊擊戰的武裝,並有一小塊遊擊基地,給了地主豪紳、反動地方官吏以應有的打擊。但是,軍隊的組織形式比較原始,沒有正規的編製和番號,隻有人數不等的“杆”(分馬隊和步隊),由各杆頭統率,以杆頭的姓名為旗號,無統一的職稱。
在封建統治階級巧取豪奪,土豪劣紳橫行鄉裏,不少中小地主遭到破產的情況下,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白朗也被迫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白朗字明心,1873年生於河南省寶豐縣大劉村,家有土地二百畝。1908年被人誣告入獄,經變賣土地營救,才被釋放。之後,經曆了當兵、販鹽、煉鐵等活動,比較廣泛地接觸了貧苦群眾。1911年10月,白朗公開扯起義旗,組織了一支起義武裝。最初隻有二三十人,多為衣衫破爛的貧苦農民。所用武器除一支快槍外,其餘盡是“笨炮”(即土銃一類武器)和大刀,因此有人稱他們為“笨炮隊”或“襖片隊”。
白朗起義武裝成立後,即於11月聯合以張群為首的義軍共約一百人,進攻靠近葉縣的魯山張官營地主武裝。因遭葉縣軍隊和地主武裝夾擊,損失八十餘人。張群陣亡,白朗負傷。雖然初戰受挫,但白朗並不灰心,繼續堅持鬥爭。1912年4月,白朗率起義軍二三十人,在寶豐東北交馬嶺設伏,襲擊寶豐卸任知事張禮堂的保鏢,繳獲快槍十餘支。不久,又和郜永成(又名秦椒紅)的起義軍聯合作戰,多次擊敗葉縣知事溫少良率領的反動武裝,使其龜縮城內,不敢出戰。
這時,寶、魯一帶各股起義武裝活動頻繁,聲勢日益壯大。當地反動政府無力鎮壓,便使出了招撫伎倆。一些起義軍首領中計受騙,慘遭殺害。白朗識破了反動派的欺騙勾當,拒絕“受撫”。他率部北上禹州(今禹縣),一舉攻克神垢鎮。後又南下舞陽縣,以母豬峽為基地,往來遊擊,活動範圍逐漸擴大到鄂豫邊境。起義軍的口號是“打富濟貧”。每到一地,將地主富商的糧食、銀錢、衣物、首飾分給窮人,加之起義軍的紀律也比較嚴明,因而深受群眾的擁護。當時流傳著不少讚揚白朗及起義軍的民謠。由於白朗的威望日高,許多小鄙起義武裝紛紛投奔。特別是袁世凱篡權後,變本加厲盤剝民眾,使民生更加凋敝,河南人民“十(之)八九不能自活”3。於是,參加起義的群眾日益增加,一年之內,部隊迅速發展到二三千人。
白朗起義軍經過初期戰鬥活動,建立了一支比較能打遊擊戰的武裝,並有一小塊遊擊基地,給了地主豪紳、反動地方官吏以應有的打擊。但是,軍隊的組織形式比較原始,沒有正規的編製和番號,隻有人數不等的“杆”(分馬隊和步隊),由各杆頭統率,以杆頭的姓名為旗號,無統一的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