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易經》是從象開始的,實際上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確,應該說,一切一切都是從數開始的。心中沒有數,怎麽去畫那個象呢?隻不過我們第一眼看到的是已經畫出來的象,而沒有深入了解每個象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數存在。
中國人常常講:一切有定數。這句話其實並不迷信,它是告訴我們,所有的事情大都有一定的規律,宇宙萬象都是有定數的。比如,內行的人看到一棵樹,就大概知道它能不能繼續存活、能活多久、將來會長成什麽形狀、做什麽用途。又比如,我們常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就是看到一個小孩三歲時的表現就能大概知道他長大以後是什麽樣子,看到他六歲時的表現,這個孩子的一生就差不多能看透了。可能有人會說他看不懂,那也隻是他個人的修為沒有這麽高而已。中國有這種修為的人很多,自古至今,凡成大事者,在識人上都有過人的本領。
孔子曾經說過,即使是一百世以後的事情,我都可以看清楚。這在《論語》裏記載得很清楚:雖百世,可知也。這並不是神通,而是推論,也叫做推理。這樣,我們就說到了《易經》中的理,它在象和數的後麵,更加難以看清楚。理是象跟數合起來所得到的一個規律,數和象都離不開理。中國人常說,要按照道理行事,就是說隻要依理去做事,基本不會出什麽大的差錯。
我們提到象,會想到象是現象,還是真相?要知道,現象並不一定代表真相,因為現象是有虛有實的,有真相,還有假象。而《易經》中所指的象,是虛實合起來的。因為整個宇宙也是有虛的就一定有實的,有看得見的部分就一定有看不見的部分,也就是有陰有陽,陰陽是同時存在的,任何人都無法清楚地分開。
一個會看相的人,根本不會去看人的表麵。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給我看個相吧”,其實這時就已經不必看了,因為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全身上下都已經做好了被看的準備,已經全都是假象了。看相,要在被看人不經意的時候去看,才能看出真相,這才是看相的道理。這和綜合判斷一個人的表現是一樣的道理,而並不是迷信。很多事情,其實是我們自己弄不清楚,卻說它是迷信。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把《易經》的象、數、理搞清楚,這樣才能知道自己的判斷是不是合理。
《易經》本來是來源於自然的,但是由於它艱深難懂,又被一些似懂非懂的人利用來看相算命,於是《易經》不僅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而且被打上了迷信的烙印。實際上,隻要搞清楚了象、數、理,我們就可以知道《易經》的奧秘。那麽,我們首先來看看,什麽叫象和數呢?
最早,伏羲氏找到了兩個最簡單的象,就是遠古先民結繩記事的兩個動作:一是打結,一是鬆開。用今天的話講,《易經》就是開關,跟電燈的開關一樣。所有的電燈都是由開關控製的:開關開了,燈就亮了,開關關了,燈就暗了。同理,陰就是關了,電門不通,因為它是物質方麵的東西;陽就是開了,電門通了,因為它是能量,是精神方麵的東西。我們以前一味說,精神就是精神,物質就是物質,等到西方的愛因斯坦證明了物質和能量是互變的,物質的運動速度快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能量,能量的速度慢下來又會變成物質,我們就說愛因斯坦太聰明了。其實我們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很早以前就告訴我們,陰極就變陽,陽極就變陰。陰陽本來就是互變的,這和愛因斯坦的話是一樣的道理。
那麽,是數從象來,還是象從數來?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做心中有數。其實每一個人都是相當主觀的,是心中已經有數了以後,才去看象的。
《易經》的六十四卦,每一個卦都是由六個爻組成的。其中,連續的一畫是陽爻,中間斷開的是陰爻。六個爻不是陰的就是陽的,所以一個卦總共隻有兩個符號。一個卦的六個爻怎麽變化都可以,可以有三個陰三個陽,也可以有兩個陰四個陽,還可以有兩個陽四個陰……但是無論怎麽變,無非就是陰陽兩種。而陰陽又有一個共同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數。數是有生命的,是活的,不像我們現在所學的數學,是死的。
我們來看一個卦,這個卦就像是一口棺材。中間四個陽爻像一個死人,硬邦邦地躺在棺材裏,兩頭各有一個陰爻,就像四顆釘子一樣釘下去,蓋棺論定。這個卦就是個棺材象。
其實,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是從卦象模擬來的。一個人要剛強,但是過剛的人就會死得很快。假如一個人說,“我就硬脾氣”,那他就準備要短命了。我們看自然現象,人活著跟死了的不同就在於活著的時候有彈性,死了就僵硬了。一個人如果生氣氣到全身都硬了,那就是快死了。我們讀了《易經》就應該明白,不要氣成那個樣子,我們還是要活下去的。
同樣是這個卦的象,我們也可以不把它想象成棺材,而想象成是一座橋梁——它的底下是大河,兩邊的陰爻都是釘子,一條條的陽爻是木板,我們踩著它就可以過河了。這樣一來,這個卦象又變成橋了。一個象,不同的人來想象,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才需要卦名。卦名就是給大家一個範圍,我們隻能在這個範圍內來想象,而不能是看到一個卦象,就信馬由韁地亂想一氣。
我們上麵看到的這個卦,卦名叫做大過。之所以叫這樣的卦名,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易經》裏陽大陰小,凡是陽就是大的,陰就是小的。這個卦裏有四個陽、兩個陰,就表示大的多、小的少,是大過於小,所以叫大過。我們應該注意,任何事情隻要大過於小,就要小心有類似大過的問題出現。
依此類推,《易經》裏的小過卦,就是中間有兩個陽爻,兩邊各有兩個陰爻,總共四個陰爻、兩個陽爻,即小過於大。小過的象就是一隻小鳥,中間兩個陽爻是鳥身,旁邊兩對陰爻是翅膀,它的意思是飛過去就沒有痕跡了,所以我們不會太注意它。當你看到一副棺材時,你不會不在意,而當你看到一隻小鳥時,也許你根本不會在意。人之所以會小過不斷,就是因為不在意。我們今天總覺得很多事情難以琢磨,就是因為沒有按照《易經》的道理去想去做而已。
現在我們知道了,《易經》裏麵有個卦叫大過,有個卦叫小過。孔子曾經講過“不二過”,就是說,你不要犯大過,也不要犯小過。但是,有的人一聽到大過,就覺得糟糕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大過其實是一個讓人喜悅的卦,看到這個卦我們應該很喜悅才對。
象,就是指卦象。卦象原本是自然中事物的形象,所以我們看卦的時候,既需要豐富的想象力,還需要運用《易經》的思維,從正反兩個方麵來考慮問題。那麽,大過這個卦象,都代表了什麽不同的意思?為什麽我們看到大過卦應該喜悅呢?
很多人讀《易經》,隻會從文字表麵上去解釋,所以看到大過就覺得是不好的卦。在這裏,我們要強調一點:《易經》裏根本沒有好卦和壞卦之分。
我們看到大過卦,就要明白,這其實就是《易經》的理:它要麽是棺材,要麽是橋梁。橋梁就是成功,棺材就是成仁。所以不成功便成仁,才叫大過。
大過就是創新,就是改革,是高度冒險的事情。到底要不要做,要靠本人決定。老子曾說“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下定決心要為天下先,心裏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成功便成仁,成功了不見得有自己的份,失敗了就要死。古往今來所有的大人物,都是準備成仁的。古代的忠誠之士,明明知道講這句話皇帝會生氣,可是職責所在,必須要講。既然要講,就要做好死的準備,真正到了皇帝要殺他的時候,他絕不會求饒,因為他死得心安理得,這種結果是他早就想到,並且願意承受的。
我們一般人,是沒有能力也沒有機會犯大過的,充其量隻會犯一些小過。所以世上大多數人都是小過不斷,大過不犯。而曆代的偉人,不論從哪個角度看,他們在當時都是犯大過的,都跟當時的時代有非常激烈的衝突。現在我們應該明白:犯大過的人,心裏要有一個觀念和決心,就是不成功便成仁。大過卦告訴我們,一方麵,你可以成功地構築出一條通向未來的橋,為人民謀福利;另一方麵,如果不成功,就要準備進棺材了。所以,大過卦是有兩個象的,一個是說,人不犯大過比較安全;另一個是說,如果要犯大過,就要有種,要有擔當、有責任,預備好要麽成功,要麽成仁,真到失敗的時候,要死而無憾,因為所有道路都是自己選擇的。
《易經》中有一個頤卦,中間四爻全都是陰的,隻有上下兩個爻是陽的。這個卦與我們上麵說到的大過卦,正好完全相反,大過卦中的陽爻在這裏全變成了陰爻,而陰爻全變成了陽爻。這種現象,在《易經》中叫做錯卦,即兩個卦相錯。再舉個例子,乾卦裏全部都是陽爻,而坤卦裏全部都是陰爻,乾卦和坤卦就是相錯的。
大過卦的上下兩爻是陰爻,中間都是陽爻,相錯後變成的頤卦上下兩爻是陽爻,中間都是陰爻。在頤卦中,上麵的陽爻代表人的上嘴唇,下麵的陽爻代表人的下嘴唇,中間的四個陰爻代表人的兩排牙齒。這個卦講的就是大小通吃、大快朵頤,所以這個頤卦,是表示養生的卦。
頤卦由山、雷構成,上麵三爻是山,下麵三爻是雷。相對來講,山是不動的,而雷是動的,就像我們吃東西時,上麵的牙齒是不動的,都是下麵的牙齒在動,上麵是陰,下麵是陽。有人不信邪,非要下麵的牙齒不動,上麵的動,試試就發現,那樣是根本不行的,因為這是自然的象,誰也改變不了。萬事萬物總是要一個陰一個陽,兩個都動或者兩個都不動,都是行不通的,隻有一靜一動、一陰一陽才是《易經》的道理。
我們知道,山不會發出聲音,但是雷會發出聲音。那麽,我們吃飯到底要不要發出聲音呢?如果一個人吃飯完全不出聲音,就表示雷怎麽都發不出來,被山壓得死死的。由此可以推測,這個人可能很拘謹,或者心情很沉悶、很驚恐,才會連一點聲音都不出。既然是雷,多少應該發出點聲音,這樣才表示我們心裏很坦然。當然,吃飯發出的聲音太大也是不好的,會讓人感覺這個人肆無忌憚,或者是缺少教養。
頤卦的道理是說,與其在那裏看別人飲食,還不如自己去找食物來吃。我們不要整天看別人吃飯,完全可以自己去找點東西來吃。
既然頤卦的象是兩排堅硬的牙齒咬東西,那麽如果當中出現一根魚刺呢?我們會發現,卦象馬上就變了,變成了噬嗑卦。噬嗑卦的意思是:不是你咬斷中間的這根魚刺,就是它把你的牙齒硌掉。一句話,一切的道理都在裏麵了。
我們現在知道了,象就是卦象,但是同樣的卦象,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釋。 同是一個大過卦,也許是個棺材,就是死路一條,也許是一座橋梁,就是通往成功的道路。所以我們才有“不成功便成仁”的說法。由此可見,我們中國人許多的成語和觀念,都是來自《易經》的。那麽《易經》中的數,又是怎樣影響著我們中國人的呢?
《易經》的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名,不同的卦名代表不同的意思。這就是讓我們看到象以後不要亂想,而要根據卦名來做合理的想象。卦中的每一爻都是數的變化,而數的變化,就是一而二,二而一而已。一而二,二而一,就是一分為二,二合為一。
對比一下,我們就會發現,與《易經》中所講的數相比,現在最高深的數學也不過如此。我們來看兩個例子作一下比對。第一個,我們在一邊列出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在另一邊列出始數、方根、平方、立方、四次方、五次方、六次方,就會發現它們是一一對應的。
第二個,我們在數學裏學過 2n,我們把n等於0、n等於1、n等於2、n等於3,與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對應起來,又會發現,兩個還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要記住一句話,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數的變化。比如人的年齡,我們都是一天比一天老,又比如人的身體,也是一天一天在變化。一句話,所有東西都是不進就退,不是越來越好就是越來越差,沒有靜止不動、維持現狀的。朋友之間的交情也是一樣,不是越來越親密,就是越來越疏遠。哪怕是親戚、兄弟,長久不聯係、不見麵,見麵了也沒有話講。《易經》中講朋友要常往來,要不然就不叫朋友了。隻是我們要注意,朋友之間往來,不能僅僅計較利害關係,或者整天聚在一起開玩笑,講些沒有用的話,那都是浪費時間。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整天聚在一起嘻嘻哈哈,不知道自己是在浪費生命。如果我們真正明白道理,就應該朋友聚在一起,互相分享一點智慧,這樣多好。
人可以做小醜,但不能玩搞笑。現在的人很喜歡搞笑,實際上這是人類很大的危機。如果你帶小孩去看小醜,問他要不要學小醜,他肯定說不要,他自己就知道不要學小醜。可是看到有人搞笑,小孩就分不清楚這樣做到底是正經還是不正經。小孩隻會覺得好玩,所以馬上就跟著學,這就糟糕了。對於這一點,現在的演藝人員要負很大的責任,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把很多人帶壞了。這種例子有很多,有的演藝人員把頭發搞得五顏六色、亂七八糟,像摸了電門一樣,結果一些小孩就跟著學了,最後連父母都管不了。我們想一想,一個人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整天擺弄頭發?
做父母的,更要做孩子的好榜樣。如果爸爸整天穿名牌,小孩一定從小就追名牌。衣服本來是用來保暖的,隻要整齊舒適就可以了,跟名牌沒什麽關係。追求名牌,是人類自找麻煩,是因為他們不明易理。任何事情,當數一變的時候,後麵就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了。這叫做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我們所說的數,其實很簡單,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數,大概就可以解決了。我們的手一共有十個指頭,一個手掌有五個指頭,這五個就叫生數。生數是做基礎的,到五個數沒辦法解決的時候,才把六拿來湊,所以六以上都叫成數,是湊成一個數的意思。一件事,用五能夠解決就用五好了。我們之所以把一隊人馬叫隊伍,就是說這隊人馬,用一個手掌的五個指頭就可以掌握。如果一隻手掌握不了,怎麽能叫做隊伍呢?如果叫“隊六”的話,就說明有一個跑掉了,叫“隊七”更糟糕,說明兩個跑了。所以,中國有很多話,如果我們了解它的真意,自然就知道該怎麽做了。
我們用九和六,也是這個道理。《易經》中,九跟陽是密切相關的,九代表老陽,而六跟陰是密切相關的,六代表老陰。一個人說話不算數,我們就說他又變卦了。《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會變的,所以叫做變卦。一個卦成了以後,隻要其中的一個爻變化,整個卦就變了,所以才說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我們在九和六的基礎上,加上了七和八。七和八是不變的,因為陽極成陰,陰極成陽,七是少陽,八是少陰,少陽和少陰是不會變的,老陽和老陰才會變。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七比九小,七是少陽,九是老陽,這個可以理解;但八明明比六大,為什麽八是少陰,六反而是老陰呢?答案很簡單,因為陽是向外擴張的,是膨脹的,所以九比七大;而陰是向內收縮的,所以六比八大。可見,數字的大小跟它的性質是有密切關係的。我們說七上八下,就是七這個數會向上變成九,所以叫做七上,而八這個數會向下變成六,所以叫做八下,兩個變動一合,就叫七上八下。
我們還可以從數學的角度,來看一看七上八下的道理。在《易經》中,奇數為陽,因為陽是擴張的,所以陽是正數;偶數為陰,因為陰是收縮的,所以陰是負數。七是奇數為陽,八是偶數屬陰,所以七在上,八在下。七上八下就是這麽來的。可見《易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確實無處不在。那麽,《易經》象、數、理中的這個理,又該如何理解呢?
象、數的變化後麵有個理,理是長期不變的。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有這樣一個觀念,就是當你聽到不變的時候,你就知道它會變,當你聽到變的時候,你就知道它後麵一定有不變的東西。陰陽是同時存在、永遠不會分開的,所以變和不變也是永遠不分開的,這是《易經》最重要的精神。我們說現在是陰天,其實太陽還在那裏,隻是被雲層遮住了,我們看不到而已,等到烏雲散開,太陽馬上就出來了。剛剛雨還下得很大,突然間太陽又冒出來,不是太陽跑得多快,而是它本來就在那裏,根本沒有離開。
實際上,人的眼睛所看到的差不多都是假的,可是人最相信的就是自己的眼睛,這是人類很愚昧的地方。要知道,我們的五官是會騙人的。宇宙中有那麽多光線,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就是那麽一點點,其他的都看不到。一個人站在這裏,他所能看到的範圍很有限,隻有麵前這一點,腦後的全都看不到。所以說,人是有限的,我們不要想象自己是無限的,那是很可怕的現象。真正有能力的人,都說自己不足以擔任這個工作。所以,當我們聽到某人信誓旦旦地說“這個工作交給我辦,你盡管放心”,就應該知道他最後一定會出差錯。
老子說,正反是同時存在的,正就是反,反就是正。來看兩個模型。一個叫無極,無極其實不是什麽都沒有,而是什麽都有,隻是我們看不出來而已。另一個叫太極,太極是裏麵在動,但是我們從外麵看不出它在動。任何東西,它裏麵一定有兩個力量在動。就好像當我們心裏有一個念頭在動的時候,肯定是正反兩個方麵都有的。比如,你看到地上有鈔票,立刻就想要撿回去,然後馬上又會想,算了,還是不撿比較好。念頭一動,正反兩個方向都有了,這就叫天人交戰。正反又變四象,就更複雜了。我們還用上麵的例子,當你看到地上的鈔票,就會想,我撿了鈔票回去是留著自己用還是交給警察?或者還是讓別人撿吧,讓別人去負這個責,交不交給警察那是他的事。你看,短短一瞬間,就有了四個念頭了,再往後就越想越多,想到六十四卦就無法再想了。因為六十四卦就是滿數了。
再看車輪,當車子往前走的時候,輪子也應該是往前轉,但是我們實際看到的卻好像是輪子在往後轉,所以往前就是往後,宇宙萬物都是這個道理。哪一天,當你想到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的時候,你就大徹大悟了。人一生的修煉,就是要弄明白,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如果連這個都看不透,那就苦惱多多了。
一切如常,過正常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易經》的智慧
陰就是陽,陽就是陰;好就是壞,壞就是好。好和壞、陰和陽是隨時在變的。有人常常感歎,又過了一天,生命又少了一天。還有人經常為難:如果說時間過得快才好,那就是死得快了;如果說時間過得慢才好,那又很煎熬。我們要奉勸大家:想那些幹什麽?一切如常,過正常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如果說《易經》中的象和數,是變化的現象,那麽《易經》中的理就是不變的規律。我們學習《易經》,就是要透過變化的現象,掌握那個不變的規律。那麽,這個不變的規律究竟是什麽?學習《易經》是不是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加智慧呢?
《易經》的道理,是說明宇宙人生的。這一點跟西方不同。西方人是把宇宙交給科學,人生他們是不管的。而中國人是把宇宙和人生合在一起,從來不分開的。中國人認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必須要尊重宇宙的規律,所以我們的觀念是天人合一的。宇宙和人生,都是從生存到發展再到變化的過程,生老病死是必經的道路,沒有人例外,這是一個不變的道理。我們現在過分強調變,所以大家很辛苦。其實變的後麵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叫做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很重要。孔子把人生演變的過程,用四個字來概括,就叫元、亨、利、貞。人生的演變,一年四季的變化,甚至整個宇宙的變化,都離不開元、亨、利、貞這四個字。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必須要尊重宇宙的規律。——《易經》的智慧
有一些道理我們很熟悉,卻不知道它們是從《易經》中來的,在這裏我們做一個簡單說明:
第一,循環往複。一周七天,從禮拜一到禮拜天,然後又是從禮拜一到禮拜天,永遠都是這樣循環,沒有一次發生過變動。有人說,一切一切都在變,那為什麽從禮拜一到禮拜天不變呢?那不是沒有變,是變中有不變,不變中也有變,這就是循環往複。
第二,物極必反。當一個人天天都覺得自己身體好的時候,就要提防生大病了。實際上,常常生病的人是不太容易病死的,反而是那些身體很硬朗的人,是經不起病的,一生病就倒下了。那麽,一直沒有病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其實生病就是身體裏各種器官和功能在演習,常常演習是有好處的。如果一個部隊從來沒有演習過,敵人一來,肯定就垮了。所以《易經》提醒我們要警惕物極必反,避免事情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第三,動態均衡。宇宙萬物都是陰陽變化的。陰陽隨時要平衡、調和,這就叫動態均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動態均衡的。當這邊的地隆起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在地球的某一個地方,地塌下去了。當我們看到一個好人出來的時候,就知道肯定也有一個壞人出來了。世界上沒有那麽多好人,要那麽多壞人幹什麽?沒有那麽多壞人,又怎麽知道世界上有這麽多好人呢?這就是《易經》的思維。那麽,人要怎麽辦呢?很簡單,該好就是好,該壞就是壞,沒有誰對誰錯。因為好人就是要治壞人的,壞人就是要被好人治的。如果一個壞人都沒有,好人就沒有用,就等於零。如果自認為是好人,就要去治壞人,而不要整天隻知道抱怨。
第四,超越吉凶。我們是超越吉凶的。老有吉凶觀念的人,其實也是不長進的。有這樣兩個卦,一個是天在上,地在下,叫做否卦,一個是地在上,天在下,叫做泰卦。有人覺得奇怪:天明明在上,地明明在下,為什麽反映天地正常位置的卦,反而是否卦呢?這是因為,天是陽的,是往上走的,而地是陰的,是往下沉的。如果天在上而地在下,天地上下不交,地上的蒸汽上不去,天上的雨水也下不來,人在中間就活不成了。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把天弄到下麵,把地弄到上麵,那是不可能的。我們講的其實是一股氣,是宇宙萬物都有的一股氣而已。氣有陰的就有陽的,有陽的就必定有陰的。天的氣往下降,地的氣往上升,地和天相交,陰陽交泰,普降甘霖,萬物才能叢生。人活著就是一口氣,天地之間就是氣在起作用。我們看否卦和泰卦都是三陽三陰,都是很調和的,但是,雖然同樣是調和的狀態,但陰陽位置不同,兩個卦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就告訴我們,要隨時注意自己位置的變化,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觀念。人到了哪個位置,就要想哪個位置的事情。
《易經》的卦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如果一定要講好卦,隻有一個,那就是謙卦——謙虛的卦。有一次,我在機場聽到一個人打電話,這人跟他的朋友說:“你以後不能再謙虛了,謙虛過分就是虛偽。”我覺得這個人實在太差勁了,因為這個世界上什麽都會過分,唯獨謙虛是永遠不會過分的。懂得謙卦的人就會知道,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成就,他就根本沒有資格講謙虛。一個人隻有在有能力、有貢獻之後,才能講謙虛。現在很多人說話很幼稚,經常說“我這個人什麽都不會,就是會謙虛”,實際上那不是謙虛,而是無能。我們早點把《易經》的道理搞清楚,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
關於凶吉,我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叫做趨吉避凶。所以,我們接下來要談的就是:《易經》真的能夠趨吉避凶嗎?
中國人常常講:一切有定數。這句話其實並不迷信,它是告訴我們,所有的事情大都有一定的規律,宇宙萬象都是有定數的。比如,內行的人看到一棵樹,就大概知道它能不能繼續存活、能活多久、將來會長成什麽形狀、做什麽用途。又比如,我們常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就是看到一個小孩三歲時的表現就能大概知道他長大以後是什麽樣子,看到他六歲時的表現,這個孩子的一生就差不多能看透了。可能有人會說他看不懂,那也隻是他個人的修為沒有這麽高而已。中國有這種修為的人很多,自古至今,凡成大事者,在識人上都有過人的本領。
孔子曾經說過,即使是一百世以後的事情,我都可以看清楚。這在《論語》裏記載得很清楚:雖百世,可知也。這並不是神通,而是推論,也叫做推理。這樣,我們就說到了《易經》中的理,它在象和數的後麵,更加難以看清楚。理是象跟數合起來所得到的一個規律,數和象都離不開理。中國人常說,要按照道理行事,就是說隻要依理去做事,基本不會出什麽大的差錯。
我們提到象,會想到象是現象,還是真相?要知道,現象並不一定代表真相,因為現象是有虛有實的,有真相,還有假象。而《易經》中所指的象,是虛實合起來的。因為整個宇宙也是有虛的就一定有實的,有看得見的部分就一定有看不見的部分,也就是有陰有陽,陰陽是同時存在的,任何人都無法清楚地分開。
一個會看相的人,根本不會去看人的表麵。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給我看個相吧”,其實這時就已經不必看了,因為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全身上下都已經做好了被看的準備,已經全都是假象了。看相,要在被看人不經意的時候去看,才能看出真相,這才是看相的道理。這和綜合判斷一個人的表現是一樣的道理,而並不是迷信。很多事情,其實是我們自己弄不清楚,卻說它是迷信。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把《易經》的象、數、理搞清楚,這樣才能知道自己的判斷是不是合理。
《易經》本來是來源於自然的,但是由於它艱深難懂,又被一些似懂非懂的人利用來看相算命,於是《易經》不僅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而且被打上了迷信的烙印。實際上,隻要搞清楚了象、數、理,我們就可以知道《易經》的奧秘。那麽,我們首先來看看,什麽叫象和數呢?
最早,伏羲氏找到了兩個最簡單的象,就是遠古先民結繩記事的兩個動作:一是打結,一是鬆開。用今天的話講,《易經》就是開關,跟電燈的開關一樣。所有的電燈都是由開關控製的:開關開了,燈就亮了,開關關了,燈就暗了。同理,陰就是關了,電門不通,因為它是物質方麵的東西;陽就是開了,電門通了,因為它是能量,是精神方麵的東西。我們以前一味說,精神就是精神,物質就是物質,等到西方的愛因斯坦證明了物質和能量是互變的,物質的運動速度快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能量,能量的速度慢下來又會變成物質,我們就說愛因斯坦太聰明了。其實我們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很早以前就告訴我們,陰極就變陽,陽極就變陰。陰陽本來就是互變的,這和愛因斯坦的話是一樣的道理。
那麽,是數從象來,還是象從數來?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做心中有數。其實每一個人都是相當主觀的,是心中已經有數了以後,才去看象的。
《易經》的六十四卦,每一個卦都是由六個爻組成的。其中,連續的一畫是陽爻,中間斷開的是陰爻。六個爻不是陰的就是陽的,所以一個卦總共隻有兩個符號。一個卦的六個爻怎麽變化都可以,可以有三個陰三個陽,也可以有兩個陰四個陽,還可以有兩個陽四個陰……但是無論怎麽變,無非就是陰陽兩種。而陰陽又有一個共同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數。數是有生命的,是活的,不像我們現在所學的數學,是死的。
我們來看一個卦,這個卦就像是一口棺材。中間四個陽爻像一個死人,硬邦邦地躺在棺材裏,兩頭各有一個陰爻,就像四顆釘子一樣釘下去,蓋棺論定。這個卦就是個棺材象。
其實,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是從卦象模擬來的。一個人要剛強,但是過剛的人就會死得很快。假如一個人說,“我就硬脾氣”,那他就準備要短命了。我們看自然現象,人活著跟死了的不同就在於活著的時候有彈性,死了就僵硬了。一個人如果生氣氣到全身都硬了,那就是快死了。我們讀了《易經》就應該明白,不要氣成那個樣子,我們還是要活下去的。
同樣是這個卦的象,我們也可以不把它想象成棺材,而想象成是一座橋梁——它的底下是大河,兩邊的陰爻都是釘子,一條條的陽爻是木板,我們踩著它就可以過河了。這樣一來,這個卦象又變成橋了。一個象,不同的人來想象,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才需要卦名。卦名就是給大家一個範圍,我們隻能在這個範圍內來想象,而不能是看到一個卦象,就信馬由韁地亂想一氣。
我們上麵看到的這個卦,卦名叫做大過。之所以叫這樣的卦名,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易經》裏陽大陰小,凡是陽就是大的,陰就是小的。這個卦裏有四個陽、兩個陰,就表示大的多、小的少,是大過於小,所以叫大過。我們應該注意,任何事情隻要大過於小,就要小心有類似大過的問題出現。
依此類推,《易經》裏的小過卦,就是中間有兩個陽爻,兩邊各有兩個陰爻,總共四個陰爻、兩個陽爻,即小過於大。小過的象就是一隻小鳥,中間兩個陽爻是鳥身,旁邊兩對陰爻是翅膀,它的意思是飛過去就沒有痕跡了,所以我們不會太注意它。當你看到一副棺材時,你不會不在意,而當你看到一隻小鳥時,也許你根本不會在意。人之所以會小過不斷,就是因為不在意。我們今天總覺得很多事情難以琢磨,就是因為沒有按照《易經》的道理去想去做而已。
現在我們知道了,《易經》裏麵有個卦叫大過,有個卦叫小過。孔子曾經講過“不二過”,就是說,你不要犯大過,也不要犯小過。但是,有的人一聽到大過,就覺得糟糕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大過其實是一個讓人喜悅的卦,看到這個卦我們應該很喜悅才對。
象,就是指卦象。卦象原本是自然中事物的形象,所以我們看卦的時候,既需要豐富的想象力,還需要運用《易經》的思維,從正反兩個方麵來考慮問題。那麽,大過這個卦象,都代表了什麽不同的意思?為什麽我們看到大過卦應該喜悅呢?
很多人讀《易經》,隻會從文字表麵上去解釋,所以看到大過就覺得是不好的卦。在這裏,我們要強調一點:《易經》裏根本沒有好卦和壞卦之分。
我們看到大過卦,就要明白,這其實就是《易經》的理:它要麽是棺材,要麽是橋梁。橋梁就是成功,棺材就是成仁。所以不成功便成仁,才叫大過。
大過就是創新,就是改革,是高度冒險的事情。到底要不要做,要靠本人決定。老子曾說“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下定決心要為天下先,心裏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成功便成仁,成功了不見得有自己的份,失敗了就要死。古往今來所有的大人物,都是準備成仁的。古代的忠誠之士,明明知道講這句話皇帝會生氣,可是職責所在,必須要講。既然要講,就要做好死的準備,真正到了皇帝要殺他的時候,他絕不會求饒,因為他死得心安理得,這種結果是他早就想到,並且願意承受的。
我們一般人,是沒有能力也沒有機會犯大過的,充其量隻會犯一些小過。所以世上大多數人都是小過不斷,大過不犯。而曆代的偉人,不論從哪個角度看,他們在當時都是犯大過的,都跟當時的時代有非常激烈的衝突。現在我們應該明白:犯大過的人,心裏要有一個觀念和決心,就是不成功便成仁。大過卦告訴我們,一方麵,你可以成功地構築出一條通向未來的橋,為人民謀福利;另一方麵,如果不成功,就要準備進棺材了。所以,大過卦是有兩個象的,一個是說,人不犯大過比較安全;另一個是說,如果要犯大過,就要有種,要有擔當、有責任,預備好要麽成功,要麽成仁,真到失敗的時候,要死而無憾,因為所有道路都是自己選擇的。
《易經》中有一個頤卦,中間四爻全都是陰的,隻有上下兩個爻是陽的。這個卦與我們上麵說到的大過卦,正好完全相反,大過卦中的陽爻在這裏全變成了陰爻,而陰爻全變成了陽爻。這種現象,在《易經》中叫做錯卦,即兩個卦相錯。再舉個例子,乾卦裏全部都是陽爻,而坤卦裏全部都是陰爻,乾卦和坤卦就是相錯的。
大過卦的上下兩爻是陰爻,中間都是陽爻,相錯後變成的頤卦上下兩爻是陽爻,中間都是陰爻。在頤卦中,上麵的陽爻代表人的上嘴唇,下麵的陽爻代表人的下嘴唇,中間的四個陰爻代表人的兩排牙齒。這個卦講的就是大小通吃、大快朵頤,所以這個頤卦,是表示養生的卦。
頤卦由山、雷構成,上麵三爻是山,下麵三爻是雷。相對來講,山是不動的,而雷是動的,就像我們吃東西時,上麵的牙齒是不動的,都是下麵的牙齒在動,上麵是陰,下麵是陽。有人不信邪,非要下麵的牙齒不動,上麵的動,試試就發現,那樣是根本不行的,因為這是自然的象,誰也改變不了。萬事萬物總是要一個陰一個陽,兩個都動或者兩個都不動,都是行不通的,隻有一靜一動、一陰一陽才是《易經》的道理。
我們知道,山不會發出聲音,但是雷會發出聲音。那麽,我們吃飯到底要不要發出聲音呢?如果一個人吃飯完全不出聲音,就表示雷怎麽都發不出來,被山壓得死死的。由此可以推測,這個人可能很拘謹,或者心情很沉悶、很驚恐,才會連一點聲音都不出。既然是雷,多少應該發出點聲音,這樣才表示我們心裏很坦然。當然,吃飯發出的聲音太大也是不好的,會讓人感覺這個人肆無忌憚,或者是缺少教養。
頤卦的道理是說,與其在那裏看別人飲食,還不如自己去找食物來吃。我們不要整天看別人吃飯,完全可以自己去找點東西來吃。
既然頤卦的象是兩排堅硬的牙齒咬東西,那麽如果當中出現一根魚刺呢?我們會發現,卦象馬上就變了,變成了噬嗑卦。噬嗑卦的意思是:不是你咬斷中間的這根魚刺,就是它把你的牙齒硌掉。一句話,一切的道理都在裏麵了。
我們現在知道了,象就是卦象,但是同樣的卦象,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釋。 同是一個大過卦,也許是個棺材,就是死路一條,也許是一座橋梁,就是通往成功的道路。所以我們才有“不成功便成仁”的說法。由此可見,我們中國人許多的成語和觀念,都是來自《易經》的。那麽《易經》中的數,又是怎樣影響著我們中國人的呢?
《易經》的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名,不同的卦名代表不同的意思。這就是讓我們看到象以後不要亂想,而要根據卦名來做合理的想象。卦中的每一爻都是數的變化,而數的變化,就是一而二,二而一而已。一而二,二而一,就是一分為二,二合為一。
對比一下,我們就會發現,與《易經》中所講的數相比,現在最高深的數學也不過如此。我們來看兩個例子作一下比對。第一個,我們在一邊列出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在另一邊列出始數、方根、平方、立方、四次方、五次方、六次方,就會發現它們是一一對應的。
第二個,我們在數學裏學過 2n,我們把n等於0、n等於1、n等於2、n等於3,與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對應起來,又會發現,兩個還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要記住一句話,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數的變化。比如人的年齡,我們都是一天比一天老,又比如人的身體,也是一天一天在變化。一句話,所有東西都是不進就退,不是越來越好就是越來越差,沒有靜止不動、維持現狀的。朋友之間的交情也是一樣,不是越來越親密,就是越來越疏遠。哪怕是親戚、兄弟,長久不聯係、不見麵,見麵了也沒有話講。《易經》中講朋友要常往來,要不然就不叫朋友了。隻是我們要注意,朋友之間往來,不能僅僅計較利害關係,或者整天聚在一起開玩笑,講些沒有用的話,那都是浪費時間。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整天聚在一起嘻嘻哈哈,不知道自己是在浪費生命。如果我們真正明白道理,就應該朋友聚在一起,互相分享一點智慧,這樣多好。
人可以做小醜,但不能玩搞笑。現在的人很喜歡搞笑,實際上這是人類很大的危機。如果你帶小孩去看小醜,問他要不要學小醜,他肯定說不要,他自己就知道不要學小醜。可是看到有人搞笑,小孩就分不清楚這樣做到底是正經還是不正經。小孩隻會覺得好玩,所以馬上就跟著學,這就糟糕了。對於這一點,現在的演藝人員要負很大的責任,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把很多人帶壞了。這種例子有很多,有的演藝人員把頭發搞得五顏六色、亂七八糟,像摸了電門一樣,結果一些小孩就跟著學了,最後連父母都管不了。我們想一想,一個人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整天擺弄頭發?
做父母的,更要做孩子的好榜樣。如果爸爸整天穿名牌,小孩一定從小就追名牌。衣服本來是用來保暖的,隻要整齊舒適就可以了,跟名牌沒什麽關係。追求名牌,是人類自找麻煩,是因為他們不明易理。任何事情,當數一變的時候,後麵就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了。這叫做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我們所說的數,其實很簡單,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數,大概就可以解決了。我們的手一共有十個指頭,一個手掌有五個指頭,這五個就叫生數。生數是做基礎的,到五個數沒辦法解決的時候,才把六拿來湊,所以六以上都叫成數,是湊成一個數的意思。一件事,用五能夠解決就用五好了。我們之所以把一隊人馬叫隊伍,就是說這隊人馬,用一個手掌的五個指頭就可以掌握。如果一隻手掌握不了,怎麽能叫做隊伍呢?如果叫“隊六”的話,就說明有一個跑掉了,叫“隊七”更糟糕,說明兩個跑了。所以,中國有很多話,如果我們了解它的真意,自然就知道該怎麽做了。
我們用九和六,也是這個道理。《易經》中,九跟陽是密切相關的,九代表老陽,而六跟陰是密切相關的,六代表老陰。一個人說話不算數,我們就說他又變卦了。《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會變的,所以叫做變卦。一個卦成了以後,隻要其中的一個爻變化,整個卦就變了,所以才說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我們在九和六的基礎上,加上了七和八。七和八是不變的,因為陽極成陰,陰極成陽,七是少陽,八是少陰,少陽和少陰是不會變的,老陽和老陰才會變。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七比九小,七是少陽,九是老陽,這個可以理解;但八明明比六大,為什麽八是少陰,六反而是老陰呢?答案很簡單,因為陽是向外擴張的,是膨脹的,所以九比七大;而陰是向內收縮的,所以六比八大。可見,數字的大小跟它的性質是有密切關係的。我們說七上八下,就是七這個數會向上變成九,所以叫做七上,而八這個數會向下變成六,所以叫做八下,兩個變動一合,就叫七上八下。
我們還可以從數學的角度,來看一看七上八下的道理。在《易經》中,奇數為陽,因為陽是擴張的,所以陽是正數;偶數為陰,因為陰是收縮的,所以陰是負數。七是奇數為陽,八是偶數屬陰,所以七在上,八在下。七上八下就是這麽來的。可見《易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確實無處不在。那麽,《易經》象、數、理中的這個理,又該如何理解呢?
象、數的變化後麵有個理,理是長期不變的。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有這樣一個觀念,就是當你聽到不變的時候,你就知道它會變,當你聽到變的時候,你就知道它後麵一定有不變的東西。陰陽是同時存在、永遠不會分開的,所以變和不變也是永遠不分開的,這是《易經》最重要的精神。我們說現在是陰天,其實太陽還在那裏,隻是被雲層遮住了,我們看不到而已,等到烏雲散開,太陽馬上就出來了。剛剛雨還下得很大,突然間太陽又冒出來,不是太陽跑得多快,而是它本來就在那裏,根本沒有離開。
實際上,人的眼睛所看到的差不多都是假的,可是人最相信的就是自己的眼睛,這是人類很愚昧的地方。要知道,我們的五官是會騙人的。宇宙中有那麽多光線,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就是那麽一點點,其他的都看不到。一個人站在這裏,他所能看到的範圍很有限,隻有麵前這一點,腦後的全都看不到。所以說,人是有限的,我們不要想象自己是無限的,那是很可怕的現象。真正有能力的人,都說自己不足以擔任這個工作。所以,當我們聽到某人信誓旦旦地說“這個工作交給我辦,你盡管放心”,就應該知道他最後一定會出差錯。
老子說,正反是同時存在的,正就是反,反就是正。來看兩個模型。一個叫無極,無極其實不是什麽都沒有,而是什麽都有,隻是我們看不出來而已。另一個叫太極,太極是裏麵在動,但是我們從外麵看不出它在動。任何東西,它裏麵一定有兩個力量在動。就好像當我們心裏有一個念頭在動的時候,肯定是正反兩個方麵都有的。比如,你看到地上有鈔票,立刻就想要撿回去,然後馬上又會想,算了,還是不撿比較好。念頭一動,正反兩個方向都有了,這就叫天人交戰。正反又變四象,就更複雜了。我們還用上麵的例子,當你看到地上的鈔票,就會想,我撿了鈔票回去是留著自己用還是交給警察?或者還是讓別人撿吧,讓別人去負這個責,交不交給警察那是他的事。你看,短短一瞬間,就有了四個念頭了,再往後就越想越多,想到六十四卦就無法再想了。因為六十四卦就是滿數了。
再看車輪,當車子往前走的時候,輪子也應該是往前轉,但是我們實際看到的卻好像是輪子在往後轉,所以往前就是往後,宇宙萬物都是這個道理。哪一天,當你想到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的時候,你就大徹大悟了。人一生的修煉,就是要弄明白,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如果連這個都看不透,那就苦惱多多了。
一切如常,過正常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易經》的智慧
陰就是陽,陽就是陰;好就是壞,壞就是好。好和壞、陰和陽是隨時在變的。有人常常感歎,又過了一天,生命又少了一天。還有人經常為難:如果說時間過得快才好,那就是死得快了;如果說時間過得慢才好,那又很煎熬。我們要奉勸大家:想那些幹什麽?一切如常,過正常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如果說《易經》中的象和數,是變化的現象,那麽《易經》中的理就是不變的規律。我們學習《易經》,就是要透過變化的現象,掌握那個不變的規律。那麽,這個不變的規律究竟是什麽?學習《易經》是不是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加智慧呢?
《易經》的道理,是說明宇宙人生的。這一點跟西方不同。西方人是把宇宙交給科學,人生他們是不管的。而中國人是把宇宙和人生合在一起,從來不分開的。中國人認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必須要尊重宇宙的規律,所以我們的觀念是天人合一的。宇宙和人生,都是從生存到發展再到變化的過程,生老病死是必經的道路,沒有人例外,這是一個不變的道理。我們現在過分強調變,所以大家很辛苦。其實變的後麵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叫做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很重要。孔子把人生演變的過程,用四個字來概括,就叫元、亨、利、貞。人生的演變,一年四季的變化,甚至整個宇宙的變化,都離不開元、亨、利、貞這四個字。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必須要尊重宇宙的規律。——《易經》的智慧
有一些道理我們很熟悉,卻不知道它們是從《易經》中來的,在這裏我們做一個簡單說明:
第一,循環往複。一周七天,從禮拜一到禮拜天,然後又是從禮拜一到禮拜天,永遠都是這樣循環,沒有一次發生過變動。有人說,一切一切都在變,那為什麽從禮拜一到禮拜天不變呢?那不是沒有變,是變中有不變,不變中也有變,這就是循環往複。
第二,物極必反。當一個人天天都覺得自己身體好的時候,就要提防生大病了。實際上,常常生病的人是不太容易病死的,反而是那些身體很硬朗的人,是經不起病的,一生病就倒下了。那麽,一直沒有病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其實生病就是身體裏各種器官和功能在演習,常常演習是有好處的。如果一個部隊從來沒有演習過,敵人一來,肯定就垮了。所以《易經》提醒我們要警惕物極必反,避免事情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第三,動態均衡。宇宙萬物都是陰陽變化的。陰陽隨時要平衡、調和,這就叫動態均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動態均衡的。當這邊的地隆起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在地球的某一個地方,地塌下去了。當我們看到一個好人出來的時候,就知道肯定也有一個壞人出來了。世界上沒有那麽多好人,要那麽多壞人幹什麽?沒有那麽多壞人,又怎麽知道世界上有這麽多好人呢?這就是《易經》的思維。那麽,人要怎麽辦呢?很簡單,該好就是好,該壞就是壞,沒有誰對誰錯。因為好人就是要治壞人的,壞人就是要被好人治的。如果一個壞人都沒有,好人就沒有用,就等於零。如果自認為是好人,就要去治壞人,而不要整天隻知道抱怨。
第四,超越吉凶。我們是超越吉凶的。老有吉凶觀念的人,其實也是不長進的。有這樣兩個卦,一個是天在上,地在下,叫做否卦,一個是地在上,天在下,叫做泰卦。有人覺得奇怪:天明明在上,地明明在下,為什麽反映天地正常位置的卦,反而是否卦呢?這是因為,天是陽的,是往上走的,而地是陰的,是往下沉的。如果天在上而地在下,天地上下不交,地上的蒸汽上不去,天上的雨水也下不來,人在中間就活不成了。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把天弄到下麵,把地弄到上麵,那是不可能的。我們講的其實是一股氣,是宇宙萬物都有的一股氣而已。氣有陰的就有陽的,有陽的就必定有陰的。天的氣往下降,地的氣往上升,地和天相交,陰陽交泰,普降甘霖,萬物才能叢生。人活著就是一口氣,天地之間就是氣在起作用。我們看否卦和泰卦都是三陽三陰,都是很調和的,但是,雖然同樣是調和的狀態,但陰陽位置不同,兩個卦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就告訴我們,要隨時注意自己位置的變化,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觀念。人到了哪個位置,就要想哪個位置的事情。
《易經》的卦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如果一定要講好卦,隻有一個,那就是謙卦——謙虛的卦。有一次,我在機場聽到一個人打電話,這人跟他的朋友說:“你以後不能再謙虛了,謙虛過分就是虛偽。”我覺得這個人實在太差勁了,因為這個世界上什麽都會過分,唯獨謙虛是永遠不會過分的。懂得謙卦的人就會知道,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成就,他就根本沒有資格講謙虛。一個人隻有在有能力、有貢獻之後,才能講謙虛。現在很多人說話很幼稚,經常說“我這個人什麽都不會,就是會謙虛”,實際上那不是謙虛,而是無能。我們早點把《易經》的道理搞清楚,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
關於凶吉,我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叫做趨吉避凶。所以,我們接下來要談的就是:《易經》真的能夠趨吉避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