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5年7月11日,地球藍色的海洋上,出現了一支龐大的船隊,前後有208艘船,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支船隊,船上所載的各類人員有兩萬七千五百多人,也是有史以來最多的航海人員。
船隊由一位名叫鄭和的人統帥。船隊帶著中國這個古老國家的瓷器、絲綢、茶葉等數不盡的珍奇,穿越島嶼眾多的南海、馬六甲海峽,橫跨印度洋,到達亞洲、非洲等的很多國家。在此後的28年間,都是由鄭和統領,一共七下西洋,前後出海的人員有十萬多人,訪問了三十多個國家。在中東,這支船隊曾訪問過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城;在非洲,這支船隊最遠航行到莫桑比克的貝拉港;船隊縱橫南亞、西亞,一直到非洲大陸。這就是曆史上的“鄭和下西洋”。
這支航海船隊的統領鄭和,出身穆斯林家庭,同時也信奉佛教和媽祖。他相貌堂堂,“有智略,知兵習戰”,是明代永樂皇帝(即明成祖朱棣)的近侍。永樂登上皇帝寶座之後,做了兩件重要的決定,一是定都北京,一是派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訪問世界各國。 先進的航海文明
從15世紀開始,人類征服海洋的進程顯著加快。1492年,哥倫布率領他的西班牙艦隊,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率領葡萄牙的船隊,繞過好望角,穿越印度洋,1498年到達印度的西海岸古裏。1522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船隊,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
與這些人類航海史上的創舉相比,鄭和下西洋,時間上比他們早,規模上也比他們大得多。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發現新航路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鄭和每次下西洋,都有多艘大中型寶船組成船隊主體,加上其他類型船隻,組成一二百艘船的龐大的混合船隊。船上各類人員兩萬人以上。而後來哥倫布的船隊隻有3艘船,乘員隻有88名。鄭和遠航的規模之大、技術之先進、組織之嚴密,都是同時代其他遠航活動無法比擬的。 鄭和船隊的裝備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一流的。這證明中國發展到14、15世紀時,不僅國力強大,它的科技文明在世界上也處於領先位置。
航海,首先需要可靠的導航能力。中國在公元9世紀左右,就開始將指南針運用到航海活動中了,而指南針和羅盤定位技術在鄭和的海上探險中運用得更加成熟。從今天發現的資料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已經能熟練地運用觀察潮汐、洋流和季風的技術,綜合運用羅盤指向、物標導航、天文定位和計程計速等複雜的航海技術。
後人發現的《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雖然與當今的航海圖相比,它還略顯粗糙,但已經具有很高的準確度。這冊有20頁的航海圖,載有海圖40幅,其中涉及530多個地名,所標地名包括東非海岸的16個城市,圖中對一些重要的城市、島嶼、灘、礁、山脈等作了詳細的記載。這是那個時代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圖,正是這套航海圖,指引著鄭和的船隊在驚濤駭浪中駛向一個又一個目標港。
“牽星術”這一天文定位技術的運用,也是鄭和船隊平安航行的法寶。這種技術是在夜間通過觀察星鬥的位置,結合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來保持航向,提高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這樣的技術在20世紀還有人在采用。
鄭和的遠洋船隊有寶船(船隊中的大中型船隻)、糧船(以第一次下西洋的人數計算,需要裝載一萬多噸糧食)、馬船(運輸馬匹和物資)、坐船(軍用船隻)、戰船(護航船隻)等。這樣龐大的混合船隊需要通訊聯係,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船隻之間保持前後聯係,協調航向,這有相當的難度。在沒有電子通訊技術的情況下,他們也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
鄭和的船隊不僅在航海技術上體現出高水平,在船隻的設計上,也可以看出六百多年前中國的技術和工藝水平。鄭和寶船中的大型船隻,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長150多米,寬60多米,船體深12米,載重量1000噸左右。一共有4層,可容納上千人。船上有9根桅杆,可掛12張帆。這樣的船,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大製作。 麵向海洋的開放心胸
鄭和下西洋已經過去六百多年,它給中國人留下一個重要的曆史經驗和啟示,那就是文明的建設需要開放的心胸,沒有開放的心胸,也就沒有這個民族的未來。鄭和下西洋的路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那是一條向往陌生的海岸線的開放之路。
玉碗 明
中國人有很長的航海曆史。在公元1世紀時,中國人的航海船隊就從廣東出發,到過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泰國、馬來半島和緬甸,並由此航行印度洋,一直到印度的東南海岸、斯裏蘭卡等地。唐代以後中國經濟中心南移,南方的海洋貿易之路則更為發達。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那種將中國文化概括為“內陸型的文化”的說法並不準確。鄭和的航海編隊具有如此大的規模,如此先進的技術,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中國人長期遠洋航行經驗和智慧的結晶。
粉青蓮花溫碗 宋
明朝建國初期,由於沿海地區時有盜寇騷擾,明太祖朱元璋實行“海禁”政策,嚴格限製私人海外貿易,這嚴重影響了中國與海外的商貿往來。
明成祖取得政權後,采取的一個重要政策,就是麵向海洋,取消他父親所實施的“海禁”政策,打開國門,不僅鼓勵私人海上貿易,而且著手以國家名義組織大規模的航海活動。在鄭和下西洋之前,他就向海外遣使共有18次之多。
青花葡萄紋盤 明永樂
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海洋開放政策。但這樣的政策並沒有長期延續下去。鄭和第六次航行歸來,明成祖去世,繼承他的仁宗、宣宗在朝臣中一些眼光短淺、觀念陳舊的人物的包圍下,拋棄了明成祖的開放戰略,回到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上。在勉強同意鄭和最後一次海洋遠行之後,開放的大門便匆匆關起來了。1474年,反對鄭和下西洋的強硬派中一個叫劉大夏的人當上了兵部尚書,他擔心後來的皇帝恢複明成祖的麵向海洋的開放戰略,就下令把鄭和的航海檔案《鄭和出使水程》燒毀。從此,人們再也無法知道鄭和七下西洋的詳情了。 共享太平的願望
永樂皇帝派鄭和下西洋,一方麵是為了在世人麵前顯示大明帝國的強盛,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實現和順萬邦,與遠近各國相安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想。
鄭和浩浩蕩蕩的船隊,足以證明中國當時的強大,但鄭和的船隊並沒有充當海洋霸主,它以和平的姿態出現在世界各地,滿載而歸的不僅是與各國交換的物品,還有各國人民的友誼。
20世紀30年代發現的鄭和家譜中,記載著鄭和出發時,永樂皇帝曾囑咐他每到一處要向當地國王、酋長宣傳自己提倡的國際關係的準則,那就是“信守天道,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淩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永樂皇帝的這幾句話,就是要在國與國之間反對霸權,反對欺淩弱小,要互相尊重,保持和平的格局,這是永樂皇帝外交的總方針。鄭和下西洋是嚴格按這一方針行事的。
青花纏枝蓮大盤 明宣德
互相尊重,這是鄭和與所到國家交朋友的法寶。鄭和的船隊,抵國問禁,入境問俗,尊重別國的風俗。1911年,人們在錫蘭加異勤寺院發現一塊碑,碑文記載鄭和布施物品、祈禱神靈保佑平安之事,用漢、泰米爾和波斯三種文字鐫刻。三種文字的內容不同。漢語碑文內容主要是祈禱航海平安。泰米爾語碑文表示對南印度泰米爾人信奉的婆羅門教保護神毗瑟奴的禮敬之意。波斯語碑文則表達了對伊斯蘭教真主的崇敬。三段不同文字的碑文寫在一個碑上,表達了鄭和船隊對所到各國民眾宗教信仰的尊重。
鄭和下西洋每次都帶有數萬人的軍隊,但從不輕易用兵。在七下西洋的28年間,鄭和在海外用兵僅有三次。這三次用兵,第一次是清除巨港地區(今蘇門答臘港東南部)海盜,恢複地區的安定和船道暢通。後兩次都屬於自衛性質:一次是錫蘭山地區的一個國王對鄭和船隊發動突然襲擊,一次是蘇門答臘地區的一夥叛亂分子對鄭和船隊進行襲擊,都被鄭和擊敗。三次用兵,都嚴格遵循了永樂皇帝以德睦鄰、“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的總方針。
今人所造仿古寶船
1406年鄭和船隊經過爪哇時,當地東西二王正在進行內戰,東王被殺。鄭和船隊不了解這個形勢,在原東王轄地進行貿易,西王士兵不分青紅皂白,殺害了鄭和船隊官兵一百七十多人。麵對這種情形,鄭和並未立即興兵對西王的軍隊進行報複。他問明對方是誤殺後,把情況向永樂皇帝稟報。永樂皇帝責令西王謝罪,賠償黃金六萬兩。西王以國力有限為由隻賠了一萬兩。永樂皇帝也不再追究。他說:“對於遠邦的人隻要他認識錯誤就可以了,難道我是看重幾個錢嗎?”(“朕於遠人,欲其畏罪而已,寧利其金耶?”)這件事也體現了明王朝和鄭和船隊的寬容的胸懷。
青花竹石靈芝紋盤 明洪武
鄭和龐大的船隊,七次大規模的航海,沒有占領別人一寸土地,沒有掠奪別人一絲財產,更沒有在別國派駐一兵一卒。鄭和船隊每到一處,都無償饋贈當地國王、王室和大小首領以及佛教寺院以各色絲綢、瓷器、衣物、錢幣、金銀銅鐵器皿等物。東南亞一些地區,甚至連建造寺廟的磚瓦、琉璃都是由鄭和船隊運來的。同時,鄭和船隊還與各地官方和民間開展互通有無的貨物交易。中國輸出瓷器、絲綢、茶葉、金屬製品等,換回珠寶、香料、藥材、珍稀動物等。貨物交易,遵循公平的原則。一般是以物易物,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裏國,中國船隊到達後,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麵議價定價,談好後互相擊掌表示成交,決不反悔。 鄭和船隊還向這些國家傳播中國的技術,如曆法、農業技術、製造技術、醫術、航海和造船技術等。
鄭和每次出使回來,都有各國使者隨船來華。如永樂二十年九月,鄭和下西洋返回時,就有亞非16國的一千二百餘名使臣乘鄭和寶船來中國參觀訪問。有四位國王還親自來華訪問。其中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渤泥(今文萊一帶)、古麻刺朗(今菲律賓棉蘭老島)三國國王都常住中國直至病逝。1408年渤泥國王病逝時,永樂皇帝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耀州窯青釉刻花瓶 宋
至今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民眾中,還保留著對鄭和下西洋的美好的記憶。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有“三寶廟”、“三寶壟”、“三寶山”、“三寶井”等紀念鄭和的建築。2004年,在慶祝中國和馬來西亞建交三十周年的紀念晚會上,吉隆坡皇宮戲劇院隆重上演了華巫雙語大型歌舞劇《漢寶麗》,舞劇根據馬來西亞經典名著《馬來紀年》改編,講述鄭和護送明朝漢寶麗公主和五百隨員到馬六甲,與馬六甲蘇丹滿速沙和親的故事。這是很多關於這位偉大航海家溫情記憶的一個例證。
船隊由一位名叫鄭和的人統帥。船隊帶著中國這個古老國家的瓷器、絲綢、茶葉等數不盡的珍奇,穿越島嶼眾多的南海、馬六甲海峽,橫跨印度洋,到達亞洲、非洲等的很多國家。在此後的28年間,都是由鄭和統領,一共七下西洋,前後出海的人員有十萬多人,訪問了三十多個國家。在中東,這支船隊曾訪問過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城;在非洲,這支船隊最遠航行到莫桑比克的貝拉港;船隊縱橫南亞、西亞,一直到非洲大陸。這就是曆史上的“鄭和下西洋”。
這支航海船隊的統領鄭和,出身穆斯林家庭,同時也信奉佛教和媽祖。他相貌堂堂,“有智略,知兵習戰”,是明代永樂皇帝(即明成祖朱棣)的近侍。永樂登上皇帝寶座之後,做了兩件重要的決定,一是定都北京,一是派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訪問世界各國。 先進的航海文明
從15世紀開始,人類征服海洋的進程顯著加快。1492年,哥倫布率領他的西班牙艦隊,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率領葡萄牙的船隊,繞過好望角,穿越印度洋,1498年到達印度的西海岸古裏。1522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船隊,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
與這些人類航海史上的創舉相比,鄭和下西洋,時間上比他們早,規模上也比他們大得多。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發現新航路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鄭和每次下西洋,都有多艘大中型寶船組成船隊主體,加上其他類型船隻,組成一二百艘船的龐大的混合船隊。船上各類人員兩萬人以上。而後來哥倫布的船隊隻有3艘船,乘員隻有88名。鄭和遠航的規模之大、技術之先進、組織之嚴密,都是同時代其他遠航活動無法比擬的。 鄭和船隊的裝備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一流的。這證明中國發展到14、15世紀時,不僅國力強大,它的科技文明在世界上也處於領先位置。
航海,首先需要可靠的導航能力。中國在公元9世紀左右,就開始將指南針運用到航海活動中了,而指南針和羅盤定位技術在鄭和的海上探險中運用得更加成熟。從今天發現的資料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已經能熟練地運用觀察潮汐、洋流和季風的技術,綜合運用羅盤指向、物標導航、天文定位和計程計速等複雜的航海技術。
後人發現的《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雖然與當今的航海圖相比,它還略顯粗糙,但已經具有很高的準確度。這冊有20頁的航海圖,載有海圖40幅,其中涉及530多個地名,所標地名包括東非海岸的16個城市,圖中對一些重要的城市、島嶼、灘、礁、山脈等作了詳細的記載。這是那個時代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圖,正是這套航海圖,指引著鄭和的船隊在驚濤駭浪中駛向一個又一個目標港。
“牽星術”這一天文定位技術的運用,也是鄭和船隊平安航行的法寶。這種技術是在夜間通過觀察星鬥的位置,結合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來保持航向,提高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這樣的技術在20世紀還有人在采用。
鄭和的遠洋船隊有寶船(船隊中的大中型船隻)、糧船(以第一次下西洋的人數計算,需要裝載一萬多噸糧食)、馬船(運輸馬匹和物資)、坐船(軍用船隻)、戰船(護航船隻)等。這樣龐大的混合船隊需要通訊聯係,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船隻之間保持前後聯係,協調航向,這有相當的難度。在沒有電子通訊技術的情況下,他們也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
鄭和的船隊不僅在航海技術上體現出高水平,在船隻的設計上,也可以看出六百多年前中國的技術和工藝水平。鄭和寶船中的大型船隻,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長150多米,寬60多米,船體深12米,載重量1000噸左右。一共有4層,可容納上千人。船上有9根桅杆,可掛12張帆。這樣的船,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大製作。 麵向海洋的開放心胸
鄭和下西洋已經過去六百多年,它給中國人留下一個重要的曆史經驗和啟示,那就是文明的建設需要開放的心胸,沒有開放的心胸,也就沒有這個民族的未來。鄭和下西洋的路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那是一條向往陌生的海岸線的開放之路。
玉碗 明
中國人有很長的航海曆史。在公元1世紀時,中國人的航海船隊就從廣東出發,到過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泰國、馬來半島和緬甸,並由此航行印度洋,一直到印度的東南海岸、斯裏蘭卡等地。唐代以後中國經濟中心南移,南方的海洋貿易之路則更為發達。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那種將中國文化概括為“內陸型的文化”的說法並不準確。鄭和的航海編隊具有如此大的規模,如此先進的技術,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中國人長期遠洋航行經驗和智慧的結晶。
粉青蓮花溫碗 宋
明朝建國初期,由於沿海地區時有盜寇騷擾,明太祖朱元璋實行“海禁”政策,嚴格限製私人海外貿易,這嚴重影響了中國與海外的商貿往來。
明成祖取得政權後,采取的一個重要政策,就是麵向海洋,取消他父親所實施的“海禁”政策,打開國門,不僅鼓勵私人海上貿易,而且著手以國家名義組織大規模的航海活動。在鄭和下西洋之前,他就向海外遣使共有18次之多。
青花葡萄紋盤 明永樂
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海洋開放政策。但這樣的政策並沒有長期延續下去。鄭和第六次航行歸來,明成祖去世,繼承他的仁宗、宣宗在朝臣中一些眼光短淺、觀念陳舊的人物的包圍下,拋棄了明成祖的開放戰略,回到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上。在勉強同意鄭和最後一次海洋遠行之後,開放的大門便匆匆關起來了。1474年,反對鄭和下西洋的強硬派中一個叫劉大夏的人當上了兵部尚書,他擔心後來的皇帝恢複明成祖的麵向海洋的開放戰略,就下令把鄭和的航海檔案《鄭和出使水程》燒毀。從此,人們再也無法知道鄭和七下西洋的詳情了。 共享太平的願望
永樂皇帝派鄭和下西洋,一方麵是為了在世人麵前顯示大明帝國的強盛,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實現和順萬邦,與遠近各國相安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想。
鄭和浩浩蕩蕩的船隊,足以證明中國當時的強大,但鄭和的船隊並沒有充當海洋霸主,它以和平的姿態出現在世界各地,滿載而歸的不僅是與各國交換的物品,還有各國人民的友誼。
20世紀30年代發現的鄭和家譜中,記載著鄭和出發時,永樂皇帝曾囑咐他每到一處要向當地國王、酋長宣傳自己提倡的國際關係的準則,那就是“信守天道,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淩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永樂皇帝的這幾句話,就是要在國與國之間反對霸權,反對欺淩弱小,要互相尊重,保持和平的格局,這是永樂皇帝外交的總方針。鄭和下西洋是嚴格按這一方針行事的。
青花纏枝蓮大盤 明宣德
互相尊重,這是鄭和與所到國家交朋友的法寶。鄭和的船隊,抵國問禁,入境問俗,尊重別國的風俗。1911年,人們在錫蘭加異勤寺院發現一塊碑,碑文記載鄭和布施物品、祈禱神靈保佑平安之事,用漢、泰米爾和波斯三種文字鐫刻。三種文字的內容不同。漢語碑文內容主要是祈禱航海平安。泰米爾語碑文表示對南印度泰米爾人信奉的婆羅門教保護神毗瑟奴的禮敬之意。波斯語碑文則表達了對伊斯蘭教真主的崇敬。三段不同文字的碑文寫在一個碑上,表達了鄭和船隊對所到各國民眾宗教信仰的尊重。
鄭和下西洋每次都帶有數萬人的軍隊,但從不輕易用兵。在七下西洋的28年間,鄭和在海外用兵僅有三次。這三次用兵,第一次是清除巨港地區(今蘇門答臘港東南部)海盜,恢複地區的安定和船道暢通。後兩次都屬於自衛性質:一次是錫蘭山地區的一個國王對鄭和船隊發動突然襲擊,一次是蘇門答臘地區的一夥叛亂分子對鄭和船隊進行襲擊,都被鄭和擊敗。三次用兵,都嚴格遵循了永樂皇帝以德睦鄰、“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的總方針。
今人所造仿古寶船
1406年鄭和船隊經過爪哇時,當地東西二王正在進行內戰,東王被殺。鄭和船隊不了解這個形勢,在原東王轄地進行貿易,西王士兵不分青紅皂白,殺害了鄭和船隊官兵一百七十多人。麵對這種情形,鄭和並未立即興兵對西王的軍隊進行報複。他問明對方是誤殺後,把情況向永樂皇帝稟報。永樂皇帝責令西王謝罪,賠償黃金六萬兩。西王以國力有限為由隻賠了一萬兩。永樂皇帝也不再追究。他說:“對於遠邦的人隻要他認識錯誤就可以了,難道我是看重幾個錢嗎?”(“朕於遠人,欲其畏罪而已,寧利其金耶?”)這件事也體現了明王朝和鄭和船隊的寬容的胸懷。
青花竹石靈芝紋盤 明洪武
鄭和龐大的船隊,七次大規模的航海,沒有占領別人一寸土地,沒有掠奪別人一絲財產,更沒有在別國派駐一兵一卒。鄭和船隊每到一處,都無償饋贈當地國王、王室和大小首領以及佛教寺院以各色絲綢、瓷器、衣物、錢幣、金銀銅鐵器皿等物。東南亞一些地區,甚至連建造寺廟的磚瓦、琉璃都是由鄭和船隊運來的。同時,鄭和船隊還與各地官方和民間開展互通有無的貨物交易。中國輸出瓷器、絲綢、茶葉、金屬製品等,換回珠寶、香料、藥材、珍稀動物等。貨物交易,遵循公平的原則。一般是以物易物,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裏國,中國船隊到達後,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麵議價定價,談好後互相擊掌表示成交,決不反悔。 鄭和船隊還向這些國家傳播中國的技術,如曆法、農業技術、製造技術、醫術、航海和造船技術等。
鄭和每次出使回來,都有各國使者隨船來華。如永樂二十年九月,鄭和下西洋返回時,就有亞非16國的一千二百餘名使臣乘鄭和寶船來中國參觀訪問。有四位國王還親自來華訪問。其中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渤泥(今文萊一帶)、古麻刺朗(今菲律賓棉蘭老島)三國國王都常住中國直至病逝。1408年渤泥國王病逝時,永樂皇帝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耀州窯青釉刻花瓶 宋
至今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民眾中,還保留著對鄭和下西洋的美好的記憶。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有“三寶廟”、“三寶壟”、“三寶山”、“三寶井”等紀念鄭和的建築。2004年,在慶祝中國和馬來西亞建交三十周年的紀念晚會上,吉隆坡皇宮戲劇院隆重上演了華巫雙語大型歌舞劇《漢寶麗》,舞劇根據馬來西亞經典名著《馬來紀年》改編,講述鄭和護送明朝漢寶麗公主和五百隨員到馬六甲,與馬六甲蘇丹滿速沙和親的故事。這是很多關於這位偉大航海家溫情記憶的一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