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幾千年飲酒的曆史,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三千多年前,黃酒就成為人們普遍的飲料。約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有了白酒。白酒和黃酒是中國兩種最主要的酒類。


    中國的名酒非常多,白酒有貴州的茅台,四川的五糧液、瀘州老窖、水井坊,山西的汾酒,陝西的西鳳酒,安徽的古井貢酒,台灣的金門高粱,北京的蓮花白、二鍋頭,黃酒有浙江的女兒紅、竹葉青、花雕,啤酒有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等等。


    對於中國人來說,酒並非僅僅是美妙的飲料,它還和人的心靈密切相關。人們飲酒,不僅是身體之需,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種心靈的需要。中國人用飲酒來表現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情調;在酡然沉醉的境界中,體驗世界的妙趣;用酒來安慰自己的靈魂。正如陶淵明所說:“酒中有深味。”   酒以成禮


    “酒以成禮”是《左傳》中的一句話。幾千年前,酒便成為中國人祭祀必備之物,在人們交際宴飲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酒與中國的禮儀文化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係。


    傳統中國是個農業社會,酒是對在土地上辛勤耕種的人們的饋贈。人們利用收獲的稻穀、高粱等釀成美酒,用醇濃的美酒裝點生活。《詩經》中就描寫了三千年前人們借酒來敬老安民的內容。在一篇表現莊稼人生活的著名詩篇《七月》中,描寫農民經過漫長的辛苦勞作,有了好收成,“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用剛剛收獲上來的稻穀,釀造成好酒,以這樣的好酒給長輩們祝壽。


    《詩經》中的《鹿鳴》寫道:“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鹿是吉祥之獸,它在野外悠閑地吃著草,發出和美的叫聲,為宴飲賓客的場麵創造了一個背景。屋子裏熱鬧非常,賓客盈門,主人以最美的音樂、最美的酒來款待他心儀的客人。在淡淡的酒香和優美的音樂旋律中,主賓心情和悅。濃厚的宗法觀念和親族間的脈脈溫情在酒中得到了加強,酒成了禮儀秩序的強化物。


    父辛爵   西周中期


    中國古人強調喝酒時要循禮自製,反對縱酒失德。《詩經》中說:“飲酒孔嘉,維其令儀。”意思是說,飲酒是件好事,但一定要保持好的形象。《詩經》又說:“人之齊聖,飲酒溫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喝酒隻喝到微醺,情意舒暢,又不失禮節。愚笨的人,爛醉如泥,舉止失當,這便違反了禮法。孔子非常重視飲酒時的禮節。他說:“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和同鄉人在一起飲酒,儀式結束後,要等拄著拐杖的老者離席,才能離席。孔子談到君子比武的禮節時又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有德行的人最好不要爭奪,如果要說有爭奪的事,那就是射禮。即使這類比賽,也要先互相行禮,然後登堂,比賽結束後還要互相敬酒。  酒融進人的靈魂


    酒和中國古人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關係。“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這是節日聚飲的情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親友送別的情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是邊塞生活的情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羈旅生活的情景。酒成了構築中國古人的生活情景的重要因素。


    古代很多仁人誌士,他們本是憂國憂民,飲酒又更加激起他們的萬丈豪情。南宋誌士王質有《何處難忘酒》詩四首,其中說:“何處難忘酒,生民太困窮。百無一人飽,十有九家空。”所以他高喊:“此時無一盞,拍碎石欄杆。”北宋詩人蘇洵有“壯心時傍醉中來”的名句,南宋詩人辛棄疾有“醉裏挑燈看劍”的名句,都是抒發他們的壯誌豪情。


    楚漢相爭,項羽被劉邦的軍隊困於垓下。夜晚,項羽聽到四麵楚歌,大驚失色,起身在帳中飲酒。有美人虞姬侍候在側。項羽於是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羽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在這裏,酒、美人和項羽的悲歌,都加濃了英雄末路的悲涼、悲壯和悲哀。


    唐   懷素   苦筍帖


    小說中也有這類故事。《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煮酒論英雄”,曹操的“亂世奸雄”的性格就是在酒所創造的精神氛圍中顯示出來的。小說寫曹操請劉備飲酒,這時陰雲漠漠,驟雨將至。曹操要劉備指出當世英雄有哪些人。劉備首先提袁術,曹操不屑說:“塚中枯骨。”劉備接著提袁紹,曹操笑笑說:“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劉備接著又提了幾個人,曹操鼓掌大笑:“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接著曹操說了他為英雄下的定義:“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劉備問:“誰能當之?”曹操先以手指劉備,後又指自己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曹操借著酒興,把他的不可一世的王霸之心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出來。


    《水滸傳》中的“景陽岡武鬆打虎”,武鬆打虎的神威,也是在酒所創造的精神氛圍中顯示出來的。小說寫武鬆走進一家掛著“三碗不過岡”的酒招的酒店。這家酒店的酒氣力大,三碗就醉,名叫“透瓶香”,又叫“出門倒”。所以武鬆吃了三碗再要吃時,店家不給篩了。武鬆哪裏肯依。結果吃了三碗又要三碗,前後一共吃了十五碗。這十五碗“透瓶香”創造了一個濃鬱的酒香的氛圍,武鬆就在這濃濃的酒香中,乘著酒興,走上景陽岡,在暮色蒼茫中空著手打死了一隻吊睛白額大老虎。


    葫蘆擺件   清


    《聊齋誌異》是寫花仙、狐仙的故事,但很多花仙、狐仙的性格和命運也同樣離不開酒。如《黃英》篇中的黃英,是菊花幻化成的“二十許絕世美人”,和世代喜好種菊的馬子才結為夫婦。黃英哥哥陶某,喜歡喝酒。馬子才的友人曾生帶來酒與陶共飲,陶喝過了量,大醉臥地,化為菊。黃英聞訊趕來,已經晚了,她哥哥化成的菊花的根和葉都枯萎了,不能複活了。黃英十分悲痛。她把這株菊花的梗埋在盆中,每日灌溉,九月開花,聞之有酒香,名之“醉陶”,成了一個新品種。最有趣的是種這種菊花,不是澆水,而要澆酒,給它澆酒就能長得很茂盛。飲酒賞菊,本是中國人的習俗。《聊齋誌異》作者蒲鬆齡的妙處在於他讓菊花和人一樣,也愛飲酒,菊花化成的陶某愛飲酒,陶某醉倒還原為菊花,仍然愛飲酒,而且散發酒香,名為“醉陶”。酒融進了菊花的靈魂,菊花和酒合為一體,菊仙成了酒仙,真是神妙之極。蒲鬆齡可以說把酒和中國人的性格和命運的關聯寫到了極致。  撫慰人生


    古人說:“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在酒酣耳熱之際,心靈的門隨著醉意而漸漸打開 ,種種難以解除的結一一鬆去,平時為利害得失觀念和習慣勢力束縛的心靈得到超脫和解放,平時喜歡板著臉孔的人,這時綻開了笑臉,平時沉默寡言的人,這時變得談笑風生,這就是所謂“醉來贏得自由身”。


    魏晉文人喜歡飲酒。他們說:“酒正使人人自遠。”所謂“自遠”,就是遠離世俗,超然物外,精神放曠高舉。他們又說:“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複相親。”所謂“形神不複相親”,就是精神為世俗觀念所束縛,得不到解放和自由。


    中國古人在酒意中追求獨特的生命情調。或於盎然春色中,長亭煙柳,酒旗飄飄,酒館中獨自把盞,看窗外風色,一種閑適之意油然而生。或於蕭瑟秋風下,小舟泊岸,沽酒自酌,極目蒼天,群雁高飛,心胸為之開闊。


    中國古人在酒香中創造一種美的氛圍,人在這種氛圍中,詩意地棲居。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小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一個將要下雪的黃昏,詩人邀請他的朋友在雪花飛舞中一起飲酒,度過生命中這詩意彌漫的美妙時刻。


    宋代詩人陳與義有一首《臨江仙》詞,其中說:“憶昔午橋橋上飲,座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詩人和他的朋友在酒意中得到無邊春色的美的享受。


    對於中國人來說,酒可以撫慰人生。  醉來把筆猛如虎


    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藝術史上,很多大文學家、大藝術家都喜歡在酣醉中創作。酒推動他們的藝術生命走向高潮。


    “李白鬥酒詩百篇”,這在中國差不多是人人都知道的一句話,是杜甫的名句。酒後的李白,情思飄逸,意緒飛揚,酒給了他巨大的創造力。其實杜甫自己也好酒,曾發出過“酒渴思吞海,詩狂欲上天”這樣的豪語。


    唐代大書法家張旭被稱為“草聖”,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描繪他的創作:“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新唐書》說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最有趣的是《新唐書》接下去的話:“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複得也。”(醒過來自己一看,啊呀神了,再也寫不到這麽好了。)酒使張旭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達到了熾熱的高潮。這時候,世俗的利害得失的觀念所給予他的束縛全部解脫了。


    玉杯   明


    天青葉式水洗   南宋


    唐代書法家懷素和張旭齊名,被後人譽為“顛張醉素”。懷素是僧人,他喜歡在芭蕉葉上寫字,同時也喜歡飲酒。他的得意書法多在醉後得來。李白《贈懷素草書歌》描繪說:“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隻見龍蛇走。”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描繪說:“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以後始顛狂。一顛一狂多意氣,大叫一聲起攘臂。”酒使他神融筆暢、自由灑脫,酒催動了他的創造力。正如當時人評論他說:“醉來把筆猛如虎”,“醒來卻書書不得”。


    畫家也是如此。唐代畫家吳道子,作畫前要喝得大醉,才動筆。唐代水墨畫家王墨,“性多疏野,好酒,凡欲畫圖障,先飲,醺酣之後,即以墨潑,或笑或吟”,到了醒時,反而不能畫。元代畫家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


    一個人清醒的時候,往往很難超越世俗的利害得失的考慮,因此創造力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束縛。在古代更是如此。正是酒幫助這些藝術家實現了一種超越,使他們的創造力噴湧而出。正如當代學者熊秉明所說,“酒不是消極的‘澆愁’、‘麻醉’,而是積極地使人的精神獲得大解放、大活躍,在清醒的時候不願說,不敢說的,都唱著、笑著、喊著說出來。清醒時候所畏懼的,誠惶誠恐崇敬的、聽命的都踏倒、推翻,正是杜甫在《飲中八仙歌》讚美張旭的‘脫帽露頂王公前’。”


    酒與民俗


    中國人在漫長的歲月中,產生了大量與酒有關的民俗形式。


    中國人舉行婚禮要喝“喜酒”,說去喝“喜酒”,也就等於說去參加婚禮。在婚禮上,新郎新娘要向父母和來賓敬酒,雙方還要喝“交杯酒”。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飲酒的習俗。如除夕夜要喝“年酒”,祝福新的一年合家安康。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喝雄黃酒。雄黃,是一種中藥藥材,顏色橘紅,磨成粉末,加在白酒或黃酒內,就成了雄黃酒。作為一種中藥,雄黃有去濕解毒的功效。在端午節喝這樣的酒,就有祛病消災的用意。在這一天,家中大人常常將雄黃酒塗在孩子的麵部和手足等處,希望孩子能避免毒蟲的侵擾。舊時人們還習慣以雄黃酒在孩子的額上畫出一個“王”字,據說這可以消百災。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人們有飲酒賞月的習俗,這時要喝桂花酒。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自古有登高飲酒的習俗,這時喝的是菊花酒。


    酒令是一種至今還在流行的民俗形式。喝酒行酒令,用以增濃喝酒的氣氛。酒令有俗令和雅令兩種。猜拳就是俗令,唐詩中有“城頭擊鼓傳花枝,席上摶拳握鬆子”,說的就是酒席猜拳之事,說明當時就流行猜拳了。雅令有多種形式,有作詩的,有對對聯的,有猜字謎的,通過這些文雅的遊戲來佐酒取樂,酒令於是成了中國人智慧遊戲的一種形式。


    雅令中比較簡單的是籌令,即用抽籌簽的方式決定誰來飲酒。唐人傳奇小說中有“春來無計遣春愁,醉折花枝當令籌”的詩句,就是說籌令。用花枝當酒籌是最簡單的,一般在令籌上要寫令辭。這可以分好多種。如果令籌上寫的令辭都來自《論語》,稱為《論語》酒令籌,如果令籌上寫的令辭都來自唐詩,稱為《唐詩》酒令籌。以唐詩酒令籌為例,如果抽到“人麵不知何處去”,就由胡須多的人飲酒,如果抽到“停車坐愛楓林晚”,就由臉色紅的人飲酒,如果抽到“千呼萬喚始出來”,就由遲到的人飲酒,等等。行這種酒令比較簡便,行令的人不必有多大學問,但多少能使酒席上增添一點文化氣氛。


    但行有些雅令就要有相當的文學修養。宋代有一個故事很有趣。故事說,蘇東坡、晁補之、秦少遊去訪問佛印法師,這都是當時有名的文人,他們在一起飲酒行令。這個酒令的開頭要落地無聲之物,中間要有古人名,最後要用詩句。蘇東坡第一個說:“雪花落地無聲,抬頭見白起,白起問廉頗:‘如何愛養鵝?’廉頗曰:‘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接著晁補之說:“筆花落地無聲,抬頭見管仲,管仲問鮑叔:‘如何愛種竹?’鮑叔曰:‘隻須兩三竿,清風自然足。’”接著秦少遊說:“蛙屑落地無聲,抬頭見孔子,孔子問顏回:‘如何愛種梅?’顏回曰:‘前村風雪裏,昨夜一枝開。’”最後佛印說:“天花落地無聲,抬頭見寶光,寶光問維摩:‘僧行近如何?’維摩曰:‘對客頭如鱉,逢齋頸似鵝。’”這四位文士行的酒令顯出他們的才氣和風趣。行這種酒令就不容易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文化讀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朗、朱良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朗、朱良誌並收藏中國文化讀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