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理念#7:誤把自我中心思維作為理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工具(原書第3版) 作者:理查德·保羅 / 琳達·埃爾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類難以識別自我中心思維的首要原因是,它常常以理性的樣子出現。沒有人會對自己說:“我應該非理性地思考這一問題。”當我們處於非理性狀態時(比如非理性的暴怒狀態),我們通常會感到憤憤不平並認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自我中心思維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蒙蔽我們,它讓我們自欺。
我們總會認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的感受似乎完全是合理的,我們的思維似乎沒有任何漏洞,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質疑自己的思維,我們找不到任何理由以不同的方式行事。我們總是很難意識到自身的自我中心是非理性的,當這種自我中心能夠讓我們實現自己的目的時尤其如此。
策略性理念
一旦我們意識到自我中心思維常常以理性思維的形象出現,一旦我們用自己生活中的例子來證實這一事實時,我們就能夠做出改變了。我們能夠學會預測自我中心的自欺,之前我們需要覺察這種自欺的線索。比如沒有真正思考反對觀點、對反對者形成刻板印象、忽視相關的證據、情緒化地反應,以及為非理性的行為找借口,等等,都是我們應該注意的線索。思考下麵這些例子:
情境1:你正開車去學校。馬上要開過去時,你才注意到出口匝道。這時,你突然轉彎駛向匝道,這讓後麵的司機防備不及而突然停車,他向你鳴喇叭大吼,你又吼回去。而另一輛車又突然變道,迫使你突然停車,你又向他鳴喇叭大吼。
在這件事中,你心裏感到自己的行為是“公正”的。畢竟,你要準時到達學校,你並不是有意想阻礙誰的行駛,而且另外一個人也沒有權力阻礙你。我們自欺時,經常使用這種過分簡單化的思維:我們忽略否定自己觀點的證據,並且強調支持自己的證據。因此我們不會體驗到負麵的情緒,並且認為自己的思維、感受和行動是公平的。
情境2:你考試考得很糟,回到自己的房間後,你發現你室友在很大聲地播放音樂並跟著唱歌。你說:“我們就不能安靜一會嗎!”你的室友說:“你怎麽了?”你摔上房間的門,悶在屋裏一個小時,特別沮喪、憤怒。過了一會兒,你走出房間,發現室友正在和一個朋友聊天,他們沒有理你。你說:“好吧,你們倆對我可真是友好!”摔上門,你走了出去。
有時在這種情況中,冷靜下來之後,我們會從自己的直接自我中心中恢複過來。但是在現實情景中,我們感到自己的憤怒和沮喪是正當的,自己是公正的,從而我們會強化自身的憤怒,發現自身的委屈並將其任意誇大,卻感受不到自己的自欺。
理論上,我們有能力發現自己何時在自欺以及何時在歪曲事實。我們能夠培養自己以下這些行為習慣:
(1)從我們自己和與我們意見相左的觀點出發來全麵分析事件。和他人交談時,我們可以通過解釋自己對他人觀點的理解來審視自己。
(2)不論何時,當我們感到自己完全正確、反對我們的人完全錯誤時,都要對自己對問題的解釋持懷疑態度。
(3)當我們受強烈情緒的影響時,推遲對他人和事件的評價。直到我們可以冷靜地質疑自己,並且相對客觀地看待事實時,再做出評價。
我們總會認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的感受似乎完全是合理的,我們的思維似乎沒有任何漏洞,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質疑自己的思維,我們找不到任何理由以不同的方式行事。我們總是很難意識到自身的自我中心是非理性的,當這種自我中心能夠讓我們實現自己的目的時尤其如此。
策略性理念
一旦我們意識到自我中心思維常常以理性思維的形象出現,一旦我們用自己生活中的例子來證實這一事實時,我們就能夠做出改變了。我們能夠學會預測自我中心的自欺,之前我們需要覺察這種自欺的線索。比如沒有真正思考反對觀點、對反對者形成刻板印象、忽視相關的證據、情緒化地反應,以及為非理性的行為找借口,等等,都是我們應該注意的線索。思考下麵這些例子:
情境1:你正開車去學校。馬上要開過去時,你才注意到出口匝道。這時,你突然轉彎駛向匝道,這讓後麵的司機防備不及而突然停車,他向你鳴喇叭大吼,你又吼回去。而另一輛車又突然變道,迫使你突然停車,你又向他鳴喇叭大吼。
在這件事中,你心裏感到自己的行為是“公正”的。畢竟,你要準時到達學校,你並不是有意想阻礙誰的行駛,而且另外一個人也沒有權力阻礙你。我們自欺時,經常使用這種過分簡單化的思維:我們忽略否定自己觀點的證據,並且強調支持自己的證據。因此我們不會體驗到負麵的情緒,並且認為自己的思維、感受和行動是公平的。
情境2:你考試考得很糟,回到自己的房間後,你發現你室友在很大聲地播放音樂並跟著唱歌。你說:“我們就不能安靜一會嗎!”你的室友說:“你怎麽了?”你摔上房間的門,悶在屋裏一個小時,特別沮喪、憤怒。過了一會兒,你走出房間,發現室友正在和一個朋友聊天,他們沒有理你。你說:“好吧,你們倆對我可真是友好!”摔上門,你走了出去。
有時在這種情況中,冷靜下來之後,我們會從自己的直接自我中心中恢複過來。但是在現實情景中,我們感到自己的憤怒和沮喪是正當的,自己是公正的,從而我們會強化自身的憤怒,發現自身的委屈並將其任意誇大,卻感受不到自己的自欺。
理論上,我們有能力發現自己何時在自欺以及何時在歪曲事實。我們能夠培養自己以下這些行為習慣:
(1)從我們自己和與我們意見相左的觀點出發來全麵分析事件。和他人交談時,我們可以通過解釋自己對他人觀點的理解來審視自己。
(2)不論何時,當我們感到自己完全正確、反對我們的人完全錯誤時,都要對自己對問題的解釋持懷疑態度。
(3)當我們受強烈情緒的影響時,推遲對他人和事件的評價。直到我們可以冷靜地質疑自己,並且相對客觀地看待事實時,再做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