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屯堡行政村對生產和戰鬥的領導機構,原來也是分開的:領導生產的是生產大隊部和自然村的生產隊部,由農民救國會幹部負責;領導戰爭的是行政村的戰鬥指揮部和自然村的戰鬥指導小組,是由村公所、村武委會、村農救會三方麵幹部組成的。領導生產和領導戰爭的兩個機構,各自都曾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因兩者不是統一的,工作上各管各,彼此缺乏密切的配合。當他們發現這個缺點後,便把兩者合並,成為統一的生產戰鬥指揮部:由村長、村農會秘書、民兵中隊長及村公所書記當委員,以村長為主任。生產戰鬥指揮部各委員除分擔民兵戰鬥、情報聯絡、變工生產、後方轉移、運輸供給、擔架等事外,並分工領導各自然村的生產戰鬥指導小組;指導小組下麵直接指導勞武結合的變工組。
有了變工爆炸,又建立了生產戰鬥指揮部,便使新屯堡行政村成了銅牆鐵壁般堅固的統一的戰鬥體。一九四四年秋收時,他們在緊張備戰中使勞武結合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全村以場麵為中心組織起來的八個變工組,統一分配了誰割、誰打、誰背、誰藏、誰翻秋地,作到了隨割、隨背、隨打、隨藏,同時割一塊田就翻一塊田。變工組每日天剛亮,就把牛羊趕往指定地點,並把行李捆紮好,準備隨時轉移。集合的鑼聲一響,全村男女老少,帶著钁頭、鐮刀、地雷、步槍、火槍一齊下地,到天晚把武器集中起來由幾個人帶著,大家背上莊稼回來。夜裏警戒鑼一打,地雷立即下地,由自衛隊看守,民兵巡哨查戶,把村內外嚴密地封鎖起來。這樣不僅防住了敵人的偷襲竄擾,而且也使漢奸敵探不敢隨意行動。
在圍困敵人據點、碉堡的過程中,根據勞武結合的方針,又創造了“搶耕搶收”的形式,使過去由於敵人破壞不能耕種的土地,都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搶耕搶種。臨南薛家坪,離敵人很近,除山地外,村裏的六百多畝平地都在敵人碉堡威脅下,全村四十五戶中已有二十多戶遷來根據地,村中隻剩三頭耕牛。區政府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動員外村的群眾帶著耕牛前來幫助搶耕,並且調來外村民兵負責掩護。以後遊擊隊也派了一班人,前來加強防禦敵人的力量。除掉本村的人力和畜力以外,區政府共動員外村的民兵三十六人,變工組員一百九十七人,牲口九十頭,四天工夫就把全村六百畝平地全部下種,並且種了二百畝棉花。石門堰敵據點周圍我聯防區民兵,實行槍雷結合,圍困碉堡,不但幫助這一帶的十一個村莊在農忙時種好全部莊稼,並且領導這些村莊割斷對敵人的“維持”關係。
嵐縣民兵和群眾在一起,創造出多種搶耕搶種與圍困敵人的新方式:一種是各據點的群眾和外麵的群眾相互變工搶耕。在敵人火力射擊不到的地方,先由據點外麵的群眾幫助從據點中遷出來的群眾耕種,然後再由對方還工。在耕種中人們所需用的食糧和耕牛所需的草料,以及籽種、糞土,都由據點外麵的群眾幫助調劑解決。另一種是武工隊和民兵爆炸組在敵占區活動時,一麵圍困、襲擊敵人,一麵掩護與組織三人一組的“護家小組”,每晚輪流配合民兵摸進據點巡邏,守護群眾留在家裏的財物,防範小偷,打擊敵人。
有些地區還由部隊和民兵群眾組成武裝紮工隊、幫工隊,前往敵占區和邊緣區去幫助群眾搶耕搶收。一九四四年,離石縣就有三個區組織了將近三百人的民兵武裝紮工隊。該縣第二區為了幫助第一道封鎖線上各村的群眾搶收,打擊敵人所製訂的半月搶糧計劃,曾經動員三個村的九十多個民兵,組成三個分隊。他們一到那裏,首先實行戒嚴、封鎖、埋地雷,把警戒哨一直放到公路旁邊。除負責警戒的哨兵,所有民兵一律參加搶收。因為民兵聲勢浩大,不但敵人半個月的搶糧計劃完全破產,而且未敢越出碉堡一步。這種武裝紮工隊不僅具有打擊敵人、保護群眾利益的生產與戰鬥相結合的功能,而且是團結群眾、教育群眾、組織群眾的一支武裝工作隊,同時也起了掩護後方生產的作用。
有了變工爆炸,又建立了生產戰鬥指揮部,便使新屯堡行政村成了銅牆鐵壁般堅固的統一的戰鬥體。一九四四年秋收時,他們在緊張備戰中使勞武結合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全村以場麵為中心組織起來的八個變工組,統一分配了誰割、誰打、誰背、誰藏、誰翻秋地,作到了隨割、隨背、隨打、隨藏,同時割一塊田就翻一塊田。變工組每日天剛亮,就把牛羊趕往指定地點,並把行李捆紮好,準備隨時轉移。集合的鑼聲一響,全村男女老少,帶著钁頭、鐮刀、地雷、步槍、火槍一齊下地,到天晚把武器集中起來由幾個人帶著,大家背上莊稼回來。夜裏警戒鑼一打,地雷立即下地,由自衛隊看守,民兵巡哨查戶,把村內外嚴密地封鎖起來。這樣不僅防住了敵人的偷襲竄擾,而且也使漢奸敵探不敢隨意行動。
在圍困敵人據點、碉堡的過程中,根據勞武結合的方針,又創造了“搶耕搶收”的形式,使過去由於敵人破壞不能耕種的土地,都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搶耕搶種。臨南薛家坪,離敵人很近,除山地外,村裏的六百多畝平地都在敵人碉堡威脅下,全村四十五戶中已有二十多戶遷來根據地,村中隻剩三頭耕牛。區政府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動員外村的群眾帶著耕牛前來幫助搶耕,並且調來外村民兵負責掩護。以後遊擊隊也派了一班人,前來加強防禦敵人的力量。除掉本村的人力和畜力以外,區政府共動員外村的民兵三十六人,變工組員一百九十七人,牲口九十頭,四天工夫就把全村六百畝平地全部下種,並且種了二百畝棉花。石門堰敵據點周圍我聯防區民兵,實行槍雷結合,圍困碉堡,不但幫助這一帶的十一個村莊在農忙時種好全部莊稼,並且領導這些村莊割斷對敵人的“維持”關係。
嵐縣民兵和群眾在一起,創造出多種搶耕搶種與圍困敵人的新方式:一種是各據點的群眾和外麵的群眾相互變工搶耕。在敵人火力射擊不到的地方,先由據點外麵的群眾幫助從據點中遷出來的群眾耕種,然後再由對方還工。在耕種中人們所需用的食糧和耕牛所需的草料,以及籽種、糞土,都由據點外麵的群眾幫助調劑解決。另一種是武工隊和民兵爆炸組在敵占區活動時,一麵圍困、襲擊敵人,一麵掩護與組織三人一組的“護家小組”,每晚輪流配合民兵摸進據點巡邏,守護群眾留在家裏的財物,防範小偷,打擊敵人。
有些地區還由部隊和民兵群眾組成武裝紮工隊、幫工隊,前往敵占區和邊緣區去幫助群眾搶耕搶收。一九四四年,離石縣就有三個區組織了將近三百人的民兵武裝紮工隊。該縣第二區為了幫助第一道封鎖線上各村的群眾搶收,打擊敵人所製訂的半月搶糧計劃,曾經動員三個村的九十多個民兵,組成三個分隊。他們一到那裏,首先實行戒嚴、封鎖、埋地雷,把警戒哨一直放到公路旁邊。除負責警戒的哨兵,所有民兵一律參加搶收。因為民兵聲勢浩大,不但敵人半個月的搶糧計劃完全破產,而且未敢越出碉堡一步。這種武裝紮工隊不僅具有打擊敵人、保護群眾利益的生產與戰鬥相結合的功能,而且是團結群眾、教育群眾、組織群眾的一支武裝工作隊,同時也起了掩護後方生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