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


    五月五日至二十一日,我從武漢出發,經沙洋、宜昌、巴東、奉節、萬縣、恩施、來鳳、保靖、桑植、大庸、常德、吉首、秀山、印江等地,到達遵義。十七天途徑湖北、四川、湖南、貴州四省三十八個縣,行程共計三千一百多公裏,其中水程六百九十六公裏。沿途察看鐵路選線線路,詳記行蹤、觀感以及途徑縣曆史沿革和經濟地理情形。


    八日《日記》寫道:“(巴東)北岸十五公裏皆屬山坡,便於修路。入巫山十二峰則形勢大變,盡屬懸崖峭壁,不能修路堤,也無法設站,必須打十公裏左右的長洞,才能通過。繼入巫峽,線路長十八公裏,亦不能設站。孔明碑站在峭壁上,從圖上曲線看,有可能設站,但實地看看,根本不可能,可見室內設計與實際情況相去天壤。過巫山縣後,則山勢開豁,便於修路堤,行三十五公裏後,入瞿塘峽,長約五公裏需要開山洞,達白帝城奉節縣。”


    九日《日記》寫道:“奉節至萬縣,兩岸山勢較緩,但溝澗橫列,修路須建很多橋涵和檔牆。小江以下有金字山相連,坡度在45°,修路基也很困難。這一段雖無長隧,但工程量也很大。從巫山到萬縣全屬萬縣專區。北岸有許多山溝,可擺中小工廠。萬縣至梁平、重慶間可擺大工廠。梁平有煤,可供動力之用。”


    十日《日記》寫道:“川、鄂、湘邊,土地雖少,但土壤保水保肥力強,糧產量大,各種植物均易生長。如能在保土、治水、施肥、交通四件事上下些工夫,這些地方都是生產大有希望的地區。”


    十五日《日記》寫道:“大庸到慈利,一渡灃水;到石門縣前,又渡灃水;自石門經張公廟(鐵甲山渡口)三渡灃水而至常德。大庸基本是山區,東部有一部分為丘陵區;慈利為丘陵區,有一部分山區;石門為丘陵區,過張公廟以後則豁然開朗,為一望無際之平原。十天以來,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大平原。”


    十六日《日記》寫道:“(從常德出發)少頃渡沅江走江南岸,五十公裏看公路旁邊的桃花源,完全是人造的,有此益證陶文之假。後人無聊,牽強附會,徒增麻煩。”


    十八日《日記》寫道:“從吉首出發,經過矮寨峰頂。川湘公路在此處一公裏內盤繞十四匝,極為險峻。在頂上俯視洞河溪流,群山拱立,亦一極好風景。洞河發源自大、小龍洞,從洞中流出,高者三百公尺為大龍洞,小龍洞亦有一百公尺,現已發電,大龍洞仍擬裝機發電。過矮寨後行五十公裏到花垣,再行二十五公裏到榮洞為川湘分界處。再行四十七公裏即到秀山。……秀山到園梁山,再到彭水,新選出一條不經黔江的方案,可縮短四十四公裏,工程量也差不多。正安方案也作了初步勘察,工程量相當大,且有十二處車站在頁岩地質上,不易穩固,但線路經過貴州,有聯係到遵義之便利,可以減少現有川黔路的壓力。”


    十九日《日記》寫道:“上午九點到四一一總隊聽大家討論川漢方案意見,多數人意見著重在灃水、沅水方案,其他方案多數人不大讚成。秀山以西亦有三方案即正安、南川、涪陵方案,三個方案都有不同意見。這是少數人討論,準備在六月份開一次大討論會,再最後提出推薦方案。下午四點對總隊職工講了一次形勢。”


    我有寫日記的習慣,建國後(“文化”期間除外)的日記保存完好。這裏摘錄的十多篇日記片斷,記述了當年勘察線路的行程,而且還描述了所經曆地區的自然風貌,其中也有不少深切的感受。


    經過實地勘測,我又組織技術人員進行討論,比較分析,反複論證,結論是:川漢線地質相當複雜,工程異常艱巨,造價極高;而修建襄渝線則切實可行。於是,鐵道部向毛主席送上請示報告,建議暫不修川漢鐵路,應立即動工修建襄渝鐵路,以達到川漢線從重慶通往武漢的目的。


    毛主席認真研究了鐵道部的報告,同意修建襄渝鐵路,收回自己的意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呂正操回憶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呂正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呂正操並收藏呂正操回憶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