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學生徒,驀然間從長者大開隻眼,不論是恢闊了視野、深刻了思慮,抑或是曲折周至地增進了見解,看來都不免於驚奇中盈溢喜悅,李白當然也是如此。
然溷跡市井多年,憑借著心思敏捷、言語俊快的天賦,還有那動輒以武相欺於人的慣習,李白已經養成了極其難馴的性格,縱使辭窮,總不甘屈理。是以他和趙蕤時時各執一詞、據理而爭,常常形成相將不能下的局麵。最輕微卻也堪說是影響最長遠的一回,就是在李白入宿子雲宅的第二天。
當時李白侍奉幾硯紙墨,看趙蕤一麵默記前作、一麵謄抄。所抄的,是他前一天近午時在山徑上口占而成的《采藥》。當趙蕤抄罷的瞬間,李白忽然道:“末句如此,似有所待?”
趙蕤抬頭微微一哂,默而不答。
李白接著道:“既雲‘去來隨意’,何必有所待?”
這不隻是字句之疑,也是旨義之惑。雖然是初識,李白並不能確知趙蕤對於“用世”或者是“避世”這兩端,究竟有什麽執念;純以詩句觀之,“去來隨意”之人,不耐寂寥,居然要在秋後的青碧山色中尋覓知音,看來也太不自在了。李白偶見不純,不吐不快;卻絲毫沒有想到:他自己才是趙蕤所想要邀來共聽寂寥的道侶。
趙蕤一時有些惶窘,不能也不願明話明說,隻得隨念想了個輾轉纏繞的說法:“汝謂某有所待,可知昔年郭璞注《穆天子傳》,直是以‘留’字解‘待’字。待,未必是有所求、有所候;也是留止、容受之意—而今留汝,汝便共某一聽寂寥罷了。”
顏麵維持了,場麵應付了,但趙蕤的不快,仍如骨鯁在喉。雖然他不至於因此而嗔怪李白,卻深深為之尷尬—好像敞晾著身上的癬疥,招搖過市,自己卻渾然不知。轉念忖來,趙蕤覺得還真不能不感謝這孩子的透見與直言,遂低聲喟道:“實則……我也未必真能去來隨意罷?”
“神仙!我寫詩恰是隨意!”李白嗬嗬笑了起來,竟至於要手舞足蹈了,“有時意到,有時無意;有時因意而生句,有時憑句而得意;有時無端造意,字句便來,有時字句相逐,不受節度,也任由之、順從之,落得個亂以他意—”
“如此造詩,前所未聞。”趙蕤也笑了,道:“這又如何說?”
李白匆匆轉身,踅進他暫且寄身的那間小室,搬出來一隻巾箱,隨手翻檢,好容易找出一紙,那是不久之前,他在大明寺中閑暇無事時所謄錄的一首近作。
玉蟾離海上,白露濕花時。雲畔風生爪,沙頭水浸眉。樂哉弦管客,愁殺戰征兒。因絕西園賞,臨風一詠詩。
“無題?”趙蕤雙手端正地捧著那張詩稿問道。
“某寫詩—”李白說,“皆不落題。”
趙蕤皺起眉:“也該有緣故?”
“據題寫去行不遠。”
“何不寫罷再擬?”
“寫罷便遠離初意,倘若回筆借題捆綁,未免太造作。”
“詩篇磨人神思,”趙蕤微微點著頭,道,“可汝也寫就許多了?”
“百數十紙。”
“真是不少了,”趙蕤看一眼那巾箱,笑道,“陶靖節平生著述不過如此。”
“是以陶公生平未成大事,不過是耕田、飲酒、想古人。”
“汝有大誌,居然從一彎眉月也能說到‘戰征兒’?”趙蕤問著,回眸落於紙上。就眼前這首詩的靈動跳脫的手段看來,少年的確是個“耐不住”的人—
此詩原本寫的是一片秋天的眉月,前兩句遙想出海新月,點染窮秋時節,既平順、又分明;三四句應該是即目所見,將隱藏在雲朵背麵、微微露出牙尖,以及運行半周天之後、輕輕墮觸灘岸的一彎新月,描寫得十分玲瓏佻達。
這是用曲折的句法來勾勒明朗的實景,若非經老手指點,則此子的確有幾分吟詠的天賦。可是,偏偏在第五句上,詩的命意忽地跳脫寫景之旨,慨然而興遠意,沒來由地從“弦管客”飛向了“戰征兒”。戴天山世外之地,遙遠的戰火未及到此,可是這詩卻顯示了超逸於眼前的情懷,李白自嘲其“隨意”,果然。
趙蕤朗吟著,到了尾聯之處,眉頭一緊。顯然,第四句與第八句各用了一個“風”字,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無非小疵。但是末聯二句還有大病。這兩句,是借著昔年曹子建《公讌詩》之句“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裏“西園”二字,回頭招呼了“月”的主旨。蓋,本指王公顯貴們的車頂,狀圓而龐,製精而麗,繡飾燦然,奪人心目。在此,便隻是因為形似而用以喻月了。
“前些年天朝與吐蕃戰事頻仍,風聞殺戮甚眾。”李白道,“可是某夜夜聽市上弦管紛紛瑟瑟,笙歌如常,委實不堪,便如此寫了。久後重讀,文氣確是突兀—”
“不不不,”趙蕤連忙搖頭,“出格破題,本來就是詩思窾竅;汝覺來突兀,某卻以為超拔。劉彥和《雕龍》早有警語:‘神有遁心’,汝未曾讀過耶?作詩,萬萬不可隻知依題鑿去,失了‘遯心’!汝既自謂所作,頗能‘隨意’,想來不致受困於此。然—”說到這裏,趙蕤稍停了停,才又沉吟道:“汝此詩之病,病在‘回頭’。”
“回頭?”
“‘戰征兒’遠在天邊,汝並無體會,亦無見識,空寄感慨,無以為繼,隻得搬出陳思王數百年前的舊句,應景收束。某所言,是耶?非耶?”
李白有些不大服氣了,亢聲道:“西園之讌,明月清景,召我以詩情,有何不妥?用此與凡弦俗管相對,又有何不可?”
趙蕤忽然縱聲大笑起來:“後生!休要囉噪,曹子建清夜遊西園時,與之步步相追隨的,是一輪滿月,圓月當空,始以‘飛蓋’形容;而汝詩寫的是初月,本非連類相及之物啊!”
李白愣住了,不覺發出一聲悠長的“噫—”;在這一刻,也可以說是從他生小以來,第一次恍然大悟:他的生命之中,的確得有個像樣的師傅。
然溷跡市井多年,憑借著心思敏捷、言語俊快的天賦,還有那動輒以武相欺於人的慣習,李白已經養成了極其難馴的性格,縱使辭窮,總不甘屈理。是以他和趙蕤時時各執一詞、據理而爭,常常形成相將不能下的局麵。最輕微卻也堪說是影響最長遠的一回,就是在李白入宿子雲宅的第二天。
當時李白侍奉幾硯紙墨,看趙蕤一麵默記前作、一麵謄抄。所抄的,是他前一天近午時在山徑上口占而成的《采藥》。當趙蕤抄罷的瞬間,李白忽然道:“末句如此,似有所待?”
趙蕤抬頭微微一哂,默而不答。
李白接著道:“既雲‘去來隨意’,何必有所待?”
這不隻是字句之疑,也是旨義之惑。雖然是初識,李白並不能確知趙蕤對於“用世”或者是“避世”這兩端,究竟有什麽執念;純以詩句觀之,“去來隨意”之人,不耐寂寥,居然要在秋後的青碧山色中尋覓知音,看來也太不自在了。李白偶見不純,不吐不快;卻絲毫沒有想到:他自己才是趙蕤所想要邀來共聽寂寥的道侶。
趙蕤一時有些惶窘,不能也不願明話明說,隻得隨念想了個輾轉纏繞的說法:“汝謂某有所待,可知昔年郭璞注《穆天子傳》,直是以‘留’字解‘待’字。待,未必是有所求、有所候;也是留止、容受之意—而今留汝,汝便共某一聽寂寥罷了。”
顏麵維持了,場麵應付了,但趙蕤的不快,仍如骨鯁在喉。雖然他不至於因此而嗔怪李白,卻深深為之尷尬—好像敞晾著身上的癬疥,招搖過市,自己卻渾然不知。轉念忖來,趙蕤覺得還真不能不感謝這孩子的透見與直言,遂低聲喟道:“實則……我也未必真能去來隨意罷?”
“神仙!我寫詩恰是隨意!”李白嗬嗬笑了起來,竟至於要手舞足蹈了,“有時意到,有時無意;有時因意而生句,有時憑句而得意;有時無端造意,字句便來,有時字句相逐,不受節度,也任由之、順從之,落得個亂以他意—”
“如此造詩,前所未聞。”趙蕤也笑了,道:“這又如何說?”
李白匆匆轉身,踅進他暫且寄身的那間小室,搬出來一隻巾箱,隨手翻檢,好容易找出一紙,那是不久之前,他在大明寺中閑暇無事時所謄錄的一首近作。
玉蟾離海上,白露濕花時。雲畔風生爪,沙頭水浸眉。樂哉弦管客,愁殺戰征兒。因絕西園賞,臨風一詠詩。
“無題?”趙蕤雙手端正地捧著那張詩稿問道。
“某寫詩—”李白說,“皆不落題。”
趙蕤皺起眉:“也該有緣故?”
“據題寫去行不遠。”
“何不寫罷再擬?”
“寫罷便遠離初意,倘若回筆借題捆綁,未免太造作。”
“詩篇磨人神思,”趙蕤微微點著頭,道,“可汝也寫就許多了?”
“百數十紙。”
“真是不少了,”趙蕤看一眼那巾箱,笑道,“陶靖節平生著述不過如此。”
“是以陶公生平未成大事,不過是耕田、飲酒、想古人。”
“汝有大誌,居然從一彎眉月也能說到‘戰征兒’?”趙蕤問著,回眸落於紙上。就眼前這首詩的靈動跳脫的手段看來,少年的確是個“耐不住”的人—
此詩原本寫的是一片秋天的眉月,前兩句遙想出海新月,點染窮秋時節,既平順、又分明;三四句應該是即目所見,將隱藏在雲朵背麵、微微露出牙尖,以及運行半周天之後、輕輕墮觸灘岸的一彎新月,描寫得十分玲瓏佻達。
這是用曲折的句法來勾勒明朗的實景,若非經老手指點,則此子的確有幾分吟詠的天賦。可是,偏偏在第五句上,詩的命意忽地跳脫寫景之旨,慨然而興遠意,沒來由地從“弦管客”飛向了“戰征兒”。戴天山世外之地,遙遠的戰火未及到此,可是這詩卻顯示了超逸於眼前的情懷,李白自嘲其“隨意”,果然。
趙蕤朗吟著,到了尾聯之處,眉頭一緊。顯然,第四句與第八句各用了一個“風”字,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無非小疵。但是末聯二句還有大病。這兩句,是借著昔年曹子建《公讌詩》之句“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裏“西園”二字,回頭招呼了“月”的主旨。蓋,本指王公顯貴們的車頂,狀圓而龐,製精而麗,繡飾燦然,奪人心目。在此,便隻是因為形似而用以喻月了。
“前些年天朝與吐蕃戰事頻仍,風聞殺戮甚眾。”李白道,“可是某夜夜聽市上弦管紛紛瑟瑟,笙歌如常,委實不堪,便如此寫了。久後重讀,文氣確是突兀—”
“不不不,”趙蕤連忙搖頭,“出格破題,本來就是詩思窾竅;汝覺來突兀,某卻以為超拔。劉彥和《雕龍》早有警語:‘神有遁心’,汝未曾讀過耶?作詩,萬萬不可隻知依題鑿去,失了‘遯心’!汝既自謂所作,頗能‘隨意’,想來不致受困於此。然—”說到這裏,趙蕤稍停了停,才又沉吟道:“汝此詩之病,病在‘回頭’。”
“回頭?”
“‘戰征兒’遠在天邊,汝並無體會,亦無見識,空寄感慨,無以為繼,隻得搬出陳思王數百年前的舊句,應景收束。某所言,是耶?非耶?”
李白有些不大服氣了,亢聲道:“西園之讌,明月清景,召我以詩情,有何不妥?用此與凡弦俗管相對,又有何不可?”
趙蕤忽然縱聲大笑起來:“後生!休要囉噪,曹子建清夜遊西園時,與之步步相追隨的,是一輪滿月,圓月當空,始以‘飛蓋’形容;而汝詩寫的是初月,本非連類相及之物啊!”
李白愣住了,不覺發出一聲悠長的“噫—”;在這一刻,也可以說是從他生小以來,第一次恍然大悟:他的生命之中,的確得有個像樣的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