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事情確實發生了,一切可能性剛剛打開,似乎一切皆有可能,接著,一切又都關閉了。膨脹,然後收緊。你終會明白的。可瓦爾也說過,為什麽每種秩序非得永恒呢?正是這個問題讓我來到了海邊。我看到自己手裏拿著的蒲公英嫩芽。它們是怎麽來到我手上的,你知道嗎?
如果有膨脹和收緊,那麽,還會再有膨脹。不然接下來就是死亡。這是自然法則。就算現在不是,將來也會是。
瓦爾死了。這件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眼皮子底下,我們卻渾然不知。隻有需要找她傾訴的時候,米拉才會想起她。不,這麽說不公平。瓦爾對她來說很重要,對她們所有人都是,隻是沒有她期望的以及她們期望的那般重要而已。
事情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個年輕的黑人婦女,叫安妮塔莫羅,她白天當用人,晚上去東北地區上夜校。她想當一名老師(審判的時候,公訴人還嘲笑她,說安妮塔幾乎就是文盲)。一天晚上,安妮塔在上完課去車站的路上,一個男人襲擊了她。他來到她身後,掐住她的咽喉,把她拖進一條巷子。他把她放倒,掀起她的裙子,但安妮塔是在黑人街區長大的,她的包裏隨時揣著一把刀。她猛踢他的下巴,迅速翻身起來。他又抓住了她,於是她開始用刀刺他。她不停地往他身上刺,血和恐懼在她耳中跳動,吵鬧聲和她的尖叫聲引來了人們的注意。他們看見,他倒下了,她還在刺他,於是上前阻止。他們抓住她,叫來了警察。
她因為謀殺罪被起訴。那個男人來自一個體麵的白人家庭,他有妻子和六個兒子。刀是安妮塔的。公訴人說她是個妓女,是她引誘他到了小巷,她想搶劫他,他要走,她就拿刀刺他。法庭上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安妮塔是否受過教育。如果她去學校隻是為了攬生意,那她就是妓女,妓女是可以被強奸的。這些不言自明。
安妮塔接受了《波士頓鳳凰報》的采訪。據說,在采訪中,從她說話的語法和句法可以看出,她還頗有文學功底。報紙上引用了她的話:“我想回到學校。他們也沒辦法,那裏的老師們——也就是我們——很野蠻,我們不會聽的。可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學習過,你知道嗎?不過,我覺得我可以和孩子們聊天,因為我了解他們,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而且我能讓他們明白我所明白的。正如布萊克的詩裏所寫:‘我的母親呻吟,我的父親流淚——我一頭跳進這危險的世界……’你們都知道嬰兒是不會跳的。布萊克是在告訴我們,生命就是這麽來的——這樣跳出來,哪怕跳進危險中,甚至跳進猶如我童年一般可怕的環境裏,也在所不惜。那首詩後麵寫道:‘赤身裸體,無依無靠’——仿佛嬰兒的哭聲是某種音樂,就像在一條黑暗的街道上鳴笛。我知道那種感覺,所以我隨身帶刀。然後‘就像雲中的惡魔大呼大叫’,哇哦!他把嬰兒類比為魔鬼!哎,你我都知道,確實如此,是真的!”她笑了笑,然後繼續講詩歌。記者說,她當時的眼神很明亮。
他們讓鑒定人來判斷安妮塔的語法、句法和拚寫是否合格。遺憾的是,他們覺得她不合格,而且,他們說,她永遠不夠格當一名英語老師。他們以她是文盲為由,判了她謀殺罪。一群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從頭到尾參與了她的審判,瓦爾也在那裏。她被判刑的那一天,法院周圍拉起了警戒線。隻有《波士頓鳳凰報》報道了那件事,可是,報紙上是這群女權主義者一邊呐喊一邊揮舞標語的照片。安妮塔以一級謀殺罪被判了二十年有期徒刑。有一張她被帶出法庭的照片,照片上,她的表情像孩子般無辜,滿是困惑和恐懼。“他要強奸我,所以我才刺他的。”他們把她押送進警車之前,她對那群女人說。
瓦爾所在的群體很小,沒多少社會資源,但她們還是引起了聯邦調查局的注意,因為她們中滲入了一個聯邦調查局的線人。因為有她,他們才能得到消息。安妮塔的事激怒了那群人,她們計劃營救她。她們還精心安排了營救之後的事宜。她們打算讓各個同情女性的社會組織輪流接待她,直到這個案子完全平息,然後把她送往古巴或墨西哥,再找人幫她偽造身份,讓她可以在某個地方教書。那是一個在絕望中產生的瘋狂計劃。也許,她們並不指望這個計劃能奏效。也許,她們已經預見到會發生什麽事,並且希望它發生,以引起公眾的注意。
在安妮塔被押送至州監獄的那一天(因為她可能會對社會產生危害,所以沒有等她上訴),女人們從四麵八方聚過來。她們像普通女人一樣穿著裙子和牛仔褲,在街上閑逛,直到安妮塔被帶出來,準備被送走。她們突然聚攏成一圈,從裙子底下和外套裏掏出槍來。
可是,當局已經有所防範。磚牆的後麵藏著警察,一個,兩個,三個,他們拿著機關槍走出來——女人們隻有手槍——對著她們掃射。四個,五個,六個,七個,八個……越來越多的警察拿著機關槍衝出來。有兩個行人受傷,那六個女人全都死了。安妮塔被推進車裏,車子開走了。事情就是這樣。不過,那些警察往其中兩個人身上射了太多發子彈,結果屍體爆炸了,傷到了附近的警察。後來,據說那兩個女人拿了手榴彈,說也奇怪,那些手榴彈之前一直沒有爆炸。其中一具爆炸的屍體就是瓦爾的。有一個警察死了,有人為他舉行了葬禮,就連市長都親自參加了。另外一個活了下來,可他的臉和大腿上都留下了傷疤。
有很多人來參加瓦爾的葬禮。伊索說,也許有一半是聯邦調查局的線人,但我不這麽認為。我覺得瓦爾有很多秘密的朋友,她可能隻和他們說過一次話,但說的都是很真實的東西。我敢打賭,那個有強奸犯潛質的牧師也去了。霍沃德珀金斯也來了,還有瓦爾的前夫尼爾特魯瓦克斯也來了,是克麗絲帶他來的,她還介紹他給我們認識。克麗絲臉色蒼白,一副茫然無助的樣子。她的父親帥氣、優雅,有著恰到好處的灰白鬢角、健康的膚色和緊實的小腹(應該是經常打網球或壁球的緣故)。他和我們握手時不住地搖頭。他看著克麗絲,摸了摸她的頭,衝她笑著,撥亂她的發絲。克麗絲看著他,麵無表情。
“不負責任,簡直不負責任!她還有女兒要照顧……她總是這麽不負責任……”他看著遠處的雲,我們看著他。他轉向克麗絲,攬住她的肩:“親愛的,走吧,跟爸爸回家。”他笑著說,然後優雅地和我們道別。
克麗絲用茫然的眼神看了我們一眼。米拉回過神來,伸出手去,可他們已經轉過身,走遠了。克麗絲被肩上那隻大手壓著,看起來又瘦小又無助。
霍沃德珀金斯眨著眼朝我們走過來:“她很了不起,真的很了不起。我覺得,她是因為更年期失去了理智。女人都這樣,不是嗎?她老了,對男人不再有吸引力了,她對他們的敵意被……”
“霍沃德,滾蛋。”米拉說。大家紛紛轉頭看她。霍沃德憤憤地看了她一眼,消失在人群裏。
這群朋友一直等待著,直到人群漸漸散去。本也在那兒,他攬著米拉的肩。還有哈利、伊索、克拉麗莎、凱拉、塔德、格蘭特和巴特。塔德看上去笨拙而又迷茫;格蘭特凶巴巴的;巴特目送克麗絲和她父親走遠,轉身麵向米拉,聳了聳肩,攤開雙手:“其實什麽也沒有改變。”他大聲說。她握住他的手說:“是啊,是啊。或許到我們的下一代,會改變吧。”
這群人慢慢地朝他們的車走去,一路上沉默不語。然後,本、塔德和格蘭特上了哈利的車,伊索、凱拉和克拉麗莎上了米拉的車,兩輛車相繼駛離,送他們回去。每個人都獨自回到了家。
米拉拿出白蘭地,坐在電話旁,把臉埋進掌心。電話並沒有響。葬禮上,本攬住她肩膀的手喚回了一切:溫暖的愛情,以及這愛情對可怕生活的慰藉。她拿起聽筒,撥了本的電話號碼。電話響了又響,最後,她掛了。她覺得自己有些發狂。她努力地回憶他們之間的所有爭吵,回憶她搬出來解釋他們分手的每個理由,那些話,那些她說給自己聽的話,那些她想用來解釋,想徹底說明白他們為什麽要分手的話。如今看來,這一切顯得很可笑。那團炸開的血肉被塞進墳墓裏,然後墳前被寫上“瓦爾”這個名字——那個穿大喜吉裝、高舉酒杯的瓦爾,那個朗聲大笑、揚起眉頭的瓦爾,那個不可能被鎮壓、如今卻被鎮壓了的瓦爾。米拉和本也將麵臨同樣的命運。本是那麽耀眼,他結實的手臂上覆蓋著細細的汗毛,頭發像青草一樣蓬鬆茂密,他那充滿生氣的棕色眼睛,他的笑聲……她又拿起電話撥了一遍號碼。還是沒人接。生命太過短暫,太過殘酷,令人無法放棄愛情,哪怕擁有愛情就意味著失去其他的一切。她又倒了一杯白蘭地,又打了一次電話。仍然沒人接。
假如他們的愛情像她第一段婚姻那樣結束怎麽辦?假如她在四十一二歲的時候生了孩子,沒有寫成論文,或者寫了論文並拿到了學位,可後來還是去了非洲,一邊納涼,一邊看著她的孩子蹲在院子裏觀察一株奇異的花朵。那也可能不會結束。他們的愛情還是那麽重要,那麽溫暖,他們也許會永遠為彼此興奮,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裏,他們也許會一直保有對對方肉體的欲望;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裏,他們也許會帶著不變的興趣和渴望每天相見……
真可笑,可笑。正因為現實不會如此發展,所以這才成為理想,然後又從理想演變為一種永遠無法達到的標準。
她感到無比孤獨,於是站起來,穿上外套,拿上酒瓶,開車去了伊索家。凱拉和克拉麗莎已經在那兒了。她們都一言不發地坐著。她把酒瓶遞過去。她們斟上酒,舉起酒杯:“敬瓦爾。”她們說著,啜了口酒。
“沒什麽可說的,無話可說。”有人說了一句。
沉默如同壽衣一般包裹住她的身體,就像消過毒的白色繃帶,纏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她變得幹淨、雪白、清潔、純淨,直到她的血流幹了,炸開的血肉被蓋住,直到屍臭味退去,直到她幹淨、得體,能被公眾接受。一架幹屍躺在桌子上參加葬禮,它的出現就是一種承諾,一種保證,保證她不再產生威脅,不再怒發衝冠地站起來,手裏拿著刀,大叫著:“不!不!在你接受現實之前,殺啊!”
“是啊,可是她接受了。她接受了自己的滅亡,正如她曾經是斯特拉達拉斯那樣的女人。”
“可是,不那麽做又能怎麽辦,是吧?不管鬥爭還是屈服,不管爬上峭壁還是鑽入岩洞,那都是你的命,是你創造了你的命運,所以就得負責到底,是吧?”
“可是,呸,我們不必那麽做,不必給她貼標簽,不必去定義她,幫著把她送進那個冷庫,她這樣,她那樣,她——像訃告一樣簡潔。”
流言吸幹了她的汁液,就像魚販用牛皮紙來包一條被取了內髒、割了頭、去了鱗的魚。
“但也別忘了她。你知道嗎,希臘語中的‘真相’,並不是‘謊言’的反義詞,而是‘遺忘’的反義詞。真相是被記住的東西。”
“沒錯。那我們就說,她是為真相而死,是因真相而死的。隻是,有些真相,是致命的疾病。”
“所有的真相都是致命的疾病。”
她們又一次碰杯,然後一飲而盡。
如果有膨脹和收緊,那麽,還會再有膨脹。不然接下來就是死亡。這是自然法則。就算現在不是,將來也會是。
瓦爾死了。這件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眼皮子底下,我們卻渾然不知。隻有需要找她傾訴的時候,米拉才會想起她。不,這麽說不公平。瓦爾對她來說很重要,對她們所有人都是,隻是沒有她期望的以及她們期望的那般重要而已。
事情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個年輕的黑人婦女,叫安妮塔莫羅,她白天當用人,晚上去東北地區上夜校。她想當一名老師(審判的時候,公訴人還嘲笑她,說安妮塔幾乎就是文盲)。一天晚上,安妮塔在上完課去車站的路上,一個男人襲擊了她。他來到她身後,掐住她的咽喉,把她拖進一條巷子。他把她放倒,掀起她的裙子,但安妮塔是在黑人街區長大的,她的包裏隨時揣著一把刀。她猛踢他的下巴,迅速翻身起來。他又抓住了她,於是她開始用刀刺他。她不停地往他身上刺,血和恐懼在她耳中跳動,吵鬧聲和她的尖叫聲引來了人們的注意。他們看見,他倒下了,她還在刺他,於是上前阻止。他們抓住她,叫來了警察。
她因為謀殺罪被起訴。那個男人來自一個體麵的白人家庭,他有妻子和六個兒子。刀是安妮塔的。公訴人說她是個妓女,是她引誘他到了小巷,她想搶劫他,他要走,她就拿刀刺他。法庭上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安妮塔是否受過教育。如果她去學校隻是為了攬生意,那她就是妓女,妓女是可以被強奸的。這些不言自明。
安妮塔接受了《波士頓鳳凰報》的采訪。據說,在采訪中,從她說話的語法和句法可以看出,她還頗有文學功底。報紙上引用了她的話:“我想回到學校。他們也沒辦法,那裏的老師們——也就是我們——很野蠻,我們不會聽的。可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學習過,你知道嗎?不過,我覺得我可以和孩子們聊天,因為我了解他們,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而且我能讓他們明白我所明白的。正如布萊克的詩裏所寫:‘我的母親呻吟,我的父親流淚——我一頭跳進這危險的世界……’你們都知道嬰兒是不會跳的。布萊克是在告訴我們,生命就是這麽來的——這樣跳出來,哪怕跳進危險中,甚至跳進猶如我童年一般可怕的環境裏,也在所不惜。那首詩後麵寫道:‘赤身裸體,無依無靠’——仿佛嬰兒的哭聲是某種音樂,就像在一條黑暗的街道上鳴笛。我知道那種感覺,所以我隨身帶刀。然後‘就像雲中的惡魔大呼大叫’,哇哦!他把嬰兒類比為魔鬼!哎,你我都知道,確實如此,是真的!”她笑了笑,然後繼續講詩歌。記者說,她當時的眼神很明亮。
他們讓鑒定人來判斷安妮塔的語法、句法和拚寫是否合格。遺憾的是,他們覺得她不合格,而且,他們說,她永遠不夠格當一名英語老師。他們以她是文盲為由,判了她謀殺罪。一群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從頭到尾參與了她的審判,瓦爾也在那裏。她被判刑的那一天,法院周圍拉起了警戒線。隻有《波士頓鳳凰報》報道了那件事,可是,報紙上是這群女權主義者一邊呐喊一邊揮舞標語的照片。安妮塔以一級謀殺罪被判了二十年有期徒刑。有一張她被帶出法庭的照片,照片上,她的表情像孩子般無辜,滿是困惑和恐懼。“他要強奸我,所以我才刺他的。”他們把她押送進警車之前,她對那群女人說。
瓦爾所在的群體很小,沒多少社會資源,但她們還是引起了聯邦調查局的注意,因為她們中滲入了一個聯邦調查局的線人。因為有她,他們才能得到消息。安妮塔的事激怒了那群人,她們計劃營救她。她們還精心安排了營救之後的事宜。她們打算讓各個同情女性的社會組織輪流接待她,直到這個案子完全平息,然後把她送往古巴或墨西哥,再找人幫她偽造身份,讓她可以在某個地方教書。那是一個在絕望中產生的瘋狂計劃。也許,她們並不指望這個計劃能奏效。也許,她們已經預見到會發生什麽事,並且希望它發生,以引起公眾的注意。
在安妮塔被押送至州監獄的那一天(因為她可能會對社會產生危害,所以沒有等她上訴),女人們從四麵八方聚過來。她們像普通女人一樣穿著裙子和牛仔褲,在街上閑逛,直到安妮塔被帶出來,準備被送走。她們突然聚攏成一圈,從裙子底下和外套裏掏出槍來。
可是,當局已經有所防範。磚牆的後麵藏著警察,一個,兩個,三個,他們拿著機關槍走出來——女人們隻有手槍——對著她們掃射。四個,五個,六個,七個,八個……越來越多的警察拿著機關槍衝出來。有兩個行人受傷,那六個女人全都死了。安妮塔被推進車裏,車子開走了。事情就是這樣。不過,那些警察往其中兩個人身上射了太多發子彈,結果屍體爆炸了,傷到了附近的警察。後來,據說那兩個女人拿了手榴彈,說也奇怪,那些手榴彈之前一直沒有爆炸。其中一具爆炸的屍體就是瓦爾的。有一個警察死了,有人為他舉行了葬禮,就連市長都親自參加了。另外一個活了下來,可他的臉和大腿上都留下了傷疤。
有很多人來參加瓦爾的葬禮。伊索說,也許有一半是聯邦調查局的線人,但我不這麽認為。我覺得瓦爾有很多秘密的朋友,她可能隻和他們說過一次話,但說的都是很真實的東西。我敢打賭,那個有強奸犯潛質的牧師也去了。霍沃德珀金斯也來了,還有瓦爾的前夫尼爾特魯瓦克斯也來了,是克麗絲帶他來的,她還介紹他給我們認識。克麗絲臉色蒼白,一副茫然無助的樣子。她的父親帥氣、優雅,有著恰到好處的灰白鬢角、健康的膚色和緊實的小腹(應該是經常打網球或壁球的緣故)。他和我們握手時不住地搖頭。他看著克麗絲,摸了摸她的頭,衝她笑著,撥亂她的發絲。克麗絲看著他,麵無表情。
“不負責任,簡直不負責任!她還有女兒要照顧……她總是這麽不負責任……”他看著遠處的雲,我們看著他。他轉向克麗絲,攬住她的肩:“親愛的,走吧,跟爸爸回家。”他笑著說,然後優雅地和我們道別。
克麗絲用茫然的眼神看了我們一眼。米拉回過神來,伸出手去,可他們已經轉過身,走遠了。克麗絲被肩上那隻大手壓著,看起來又瘦小又無助。
霍沃德珀金斯眨著眼朝我們走過來:“她很了不起,真的很了不起。我覺得,她是因為更年期失去了理智。女人都這樣,不是嗎?她老了,對男人不再有吸引力了,她對他們的敵意被……”
“霍沃德,滾蛋。”米拉說。大家紛紛轉頭看她。霍沃德憤憤地看了她一眼,消失在人群裏。
這群朋友一直等待著,直到人群漸漸散去。本也在那兒,他攬著米拉的肩。還有哈利、伊索、克拉麗莎、凱拉、塔德、格蘭特和巴特。塔德看上去笨拙而又迷茫;格蘭特凶巴巴的;巴特目送克麗絲和她父親走遠,轉身麵向米拉,聳了聳肩,攤開雙手:“其實什麽也沒有改變。”他大聲說。她握住他的手說:“是啊,是啊。或許到我們的下一代,會改變吧。”
這群人慢慢地朝他們的車走去,一路上沉默不語。然後,本、塔德和格蘭特上了哈利的車,伊索、凱拉和克拉麗莎上了米拉的車,兩輛車相繼駛離,送他們回去。每個人都獨自回到了家。
米拉拿出白蘭地,坐在電話旁,把臉埋進掌心。電話並沒有響。葬禮上,本攬住她肩膀的手喚回了一切:溫暖的愛情,以及這愛情對可怕生活的慰藉。她拿起聽筒,撥了本的電話號碼。電話響了又響,最後,她掛了。她覺得自己有些發狂。她努力地回憶他們之間的所有爭吵,回憶她搬出來解釋他們分手的每個理由,那些話,那些她說給自己聽的話,那些她想用來解釋,想徹底說明白他們為什麽要分手的話。如今看來,這一切顯得很可笑。那團炸開的血肉被塞進墳墓裏,然後墳前被寫上“瓦爾”這個名字——那個穿大喜吉裝、高舉酒杯的瓦爾,那個朗聲大笑、揚起眉頭的瓦爾,那個不可能被鎮壓、如今卻被鎮壓了的瓦爾。米拉和本也將麵臨同樣的命運。本是那麽耀眼,他結實的手臂上覆蓋著細細的汗毛,頭發像青草一樣蓬鬆茂密,他那充滿生氣的棕色眼睛,他的笑聲……她又拿起電話撥了一遍號碼。還是沒人接。生命太過短暫,太過殘酷,令人無法放棄愛情,哪怕擁有愛情就意味著失去其他的一切。她又倒了一杯白蘭地,又打了一次電話。仍然沒人接。
假如他們的愛情像她第一段婚姻那樣結束怎麽辦?假如她在四十一二歲的時候生了孩子,沒有寫成論文,或者寫了論文並拿到了學位,可後來還是去了非洲,一邊納涼,一邊看著她的孩子蹲在院子裏觀察一株奇異的花朵。那也可能不會結束。他們的愛情還是那麽重要,那麽溫暖,他們也許會永遠為彼此興奮,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裏,他們也許會一直保有對對方肉體的欲望;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裏,他們也許會帶著不變的興趣和渴望每天相見……
真可笑,可笑。正因為現實不會如此發展,所以這才成為理想,然後又從理想演變為一種永遠無法達到的標準。
她感到無比孤獨,於是站起來,穿上外套,拿上酒瓶,開車去了伊索家。凱拉和克拉麗莎已經在那兒了。她們都一言不發地坐著。她把酒瓶遞過去。她們斟上酒,舉起酒杯:“敬瓦爾。”她們說著,啜了口酒。
“沒什麽可說的,無話可說。”有人說了一句。
沉默如同壽衣一般包裹住她的身體,就像消過毒的白色繃帶,纏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她變得幹淨、雪白、清潔、純淨,直到她的血流幹了,炸開的血肉被蓋住,直到屍臭味退去,直到她幹淨、得體,能被公眾接受。一架幹屍躺在桌子上參加葬禮,它的出現就是一種承諾,一種保證,保證她不再產生威脅,不再怒發衝冠地站起來,手裏拿著刀,大叫著:“不!不!在你接受現實之前,殺啊!”
“是啊,可是她接受了。她接受了自己的滅亡,正如她曾經是斯特拉達拉斯那樣的女人。”
“可是,不那麽做又能怎麽辦,是吧?不管鬥爭還是屈服,不管爬上峭壁還是鑽入岩洞,那都是你的命,是你創造了你的命運,所以就得負責到底,是吧?”
“可是,呸,我們不必那麽做,不必給她貼標簽,不必去定義她,幫著把她送進那個冷庫,她這樣,她那樣,她——像訃告一樣簡潔。”
流言吸幹了她的汁液,就像魚販用牛皮紙來包一條被取了內髒、割了頭、去了鱗的魚。
“但也別忘了她。你知道嗎,希臘語中的‘真相’,並不是‘謊言’的反義詞,而是‘遺忘’的反義詞。真相是被記住的東西。”
“沒錯。那我們就說,她是為真相而死,是因真相而死的。隻是,有些真相,是致命的疾病。”
“所有的真相都是致命的疾病。”
她們又一次碰杯,然後一飲而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