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987?——1053年?),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北宋詞人。任過屯田員外郎、餘杭令、定海曉峰鹽場大使等職。柳永少年時就擅長寫詞,經常用通俗的語言為秦樓楚館的歌伎和教坊樂工填詞。據宋人記載,柳永因在《鶴衝天》中寫道“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宋仁宗不喜,說:“此人風前月下,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他因此屢試不中,一直到宋仁宗景淘年(1034年)才中了進士,而且一生窮困潦倒,大概也沒有結婚,去世時由歌女們聚資將他埋葬。柳永死後,人們很懷念他,每年清明都到他墓前飲酒,稱為“吊柳會”。因此,柳永成為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柳永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婉約”詞是宋代詞派,婉約,指和順婉轉、柔美含蓄,主要是就語言風格而言的。婉約詞多寫離情別緒、個人際遇;語言圓潤細膩,講究音韻格調,結構深細縝密,風格清婉絢麗。把詞明確區分為婉約、豪放兩派的,是明代的張謌,他在《詩餘圖譜》中說:“詞體大約有二,一婉約,一豪放。”稍晚於張謌的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中指出:“詞貴感人,要當以婉約為正。”以婉約詞為詞壇正宗,無論是從詞家隊伍的龐大,還是詞作的豐盛來說,都不是言過其實。婉約詞風始於唐末“花間鼻祖”溫庭筠,柳永是婉約詞派的正式發端,後經秦觀、賀鑄完善,到周邦彥、李清照集其大成。除此以外,北宋有歐陽修、晏殊、晏幾道、黃庭堅等,南宋有薑夔、史達祖、吳文英、王沂孫、周密、張炎等。清代詞學中興,浙西、常州兩派詞人也以婉約為主。在這中間,柳永無疑是承上啟下的人物。
柳永的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麵,其一,柳永用俗語填詞,首開俚詞先河;其二,柳永是長調的倡導者。俚詞是用俚俗語言反映中下層市民生活麵貌的作品,是與傳統的典雅之詞相對而言的。首先大量創作俚詞而與雅詞分庭抗禮的就是柳永。他善於將日常生活用語融入詞中,創作出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使“天下詠之”。俚詞的出現是對詞的一個發展,它開拓了詞的內容,把詞從王侯的宮闈之內帶到了市井之中,從花間樽前的淺斟低唱,變成了具有一定社會基礎和現實內容的文學體裁。正因為如此,柳詞在當時傳唱極廣,“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可見社會影響之大。
與雅詞相比,俚詞的內容更加廣泛,題材更加豐富,因而自然會衝破傳統詞牌的篇幅限製,從短令向長調發展。在柳永之前,詞大多是短令,篇幅比較短。柳永開創了寫長調的風氣,他精通音律,和樂工、歌伎一起,在短令的基礎上創作了大量篇幅加長、句子錯落不一的詞,文學史上稱為長調或慢詞。如李煜的《浪淘沙》僅54字,柳永的《浪淘沙慢》增為133字;晏殊的《雨中花》僅50字,柳永的《雨中花慢》則有100字。北宋大家保存長調最多的要算柳永,他還給許多慢詞注明宮調名稱,以指導樂工按照調子演奏。可見他不但提倡寫長調,而且證明長調和短令一樣,也可以配樂演唱。
柳永作詞很多,現存於《樂章集》中的詞近200首。柳詞的思想內容,一部分是抒發失意文人的感慨情緒,“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鶴衝天》),表現了他屢試不第後對功名富貴的冷漠和狂傲。另一些詞描寫歌女舞伎的閑愁別恨,“寸心萬緒,咫尺千裏。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憐意,未有相憐計”(《婆羅門令》),“係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憶帝京》),實際上也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最能體現柳詞風格的是描寫羈旅行役之苦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雨霖鈴》,以“寒蟬淒切”、“驟雨初歇”的“冷落清秋節”為背景,把戀人的離別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中間又夾雜仕途失意的抑鬱,使人讀來更覺肝腸寸斷。在這類作品中,有些詞展現了如畫的江山,如《滿江紅》“暮雨初收”,《望遠行》“長空降瑞”等。他鋪寫都市風物之美,使人如臨其境,《望海潮》寫杭州“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傳說金主完顏亮讀了這首《望海潮》,竟動了入侵南宋的念頭,可見柳詞藝術感染力之深。
柳永的作品對後繼的婉約詞人有深遠影響。秦觀寫男女戀情的作品與柳永有很多相似之處,兩人合稱“秦柳”。周邦彥多寫長調,音律精致,內容多是男女戀情和羈旅行役,兩人並稱“周柳”。對於柳詞的評價曆來褒貶不一,比較公允的是黃敬觀,他在《手評樂章集》中說:“耆卿詞當分雅、俚二類……俚詞襲五代淫詖之風氣,開金、元曲子之先聲,比於裏巷歌謠,亦複自成一格。”以豪放著稱的蘇軾也曾評價柳詞“不減唐人高處”,不僅如此,他的“大江東去”就是對柳永“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句的點化和運用。柳永作為婉約派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拓展了詞的題材領域,完善了詞的藝術形式,其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盧月)
柳永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婉約”詞是宋代詞派,婉約,指和順婉轉、柔美含蓄,主要是就語言風格而言的。婉約詞多寫離情別緒、個人際遇;語言圓潤細膩,講究音韻格調,結構深細縝密,風格清婉絢麗。把詞明確區分為婉約、豪放兩派的,是明代的張謌,他在《詩餘圖譜》中說:“詞體大約有二,一婉約,一豪放。”稍晚於張謌的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中指出:“詞貴感人,要當以婉約為正。”以婉約詞為詞壇正宗,無論是從詞家隊伍的龐大,還是詞作的豐盛來說,都不是言過其實。婉約詞風始於唐末“花間鼻祖”溫庭筠,柳永是婉約詞派的正式發端,後經秦觀、賀鑄完善,到周邦彥、李清照集其大成。除此以外,北宋有歐陽修、晏殊、晏幾道、黃庭堅等,南宋有薑夔、史達祖、吳文英、王沂孫、周密、張炎等。清代詞學中興,浙西、常州兩派詞人也以婉約為主。在這中間,柳永無疑是承上啟下的人物。
柳永的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麵,其一,柳永用俗語填詞,首開俚詞先河;其二,柳永是長調的倡導者。俚詞是用俚俗語言反映中下層市民生活麵貌的作品,是與傳統的典雅之詞相對而言的。首先大量創作俚詞而與雅詞分庭抗禮的就是柳永。他善於將日常生活用語融入詞中,創作出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使“天下詠之”。俚詞的出現是對詞的一個發展,它開拓了詞的內容,把詞從王侯的宮闈之內帶到了市井之中,從花間樽前的淺斟低唱,變成了具有一定社會基礎和現實內容的文學體裁。正因為如此,柳詞在當時傳唱極廣,“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可見社會影響之大。
與雅詞相比,俚詞的內容更加廣泛,題材更加豐富,因而自然會衝破傳統詞牌的篇幅限製,從短令向長調發展。在柳永之前,詞大多是短令,篇幅比較短。柳永開創了寫長調的風氣,他精通音律,和樂工、歌伎一起,在短令的基礎上創作了大量篇幅加長、句子錯落不一的詞,文學史上稱為長調或慢詞。如李煜的《浪淘沙》僅54字,柳永的《浪淘沙慢》增為133字;晏殊的《雨中花》僅50字,柳永的《雨中花慢》則有100字。北宋大家保存長調最多的要算柳永,他還給許多慢詞注明宮調名稱,以指導樂工按照調子演奏。可見他不但提倡寫長調,而且證明長調和短令一樣,也可以配樂演唱。
柳永作詞很多,現存於《樂章集》中的詞近200首。柳詞的思想內容,一部分是抒發失意文人的感慨情緒,“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鶴衝天》),表現了他屢試不第後對功名富貴的冷漠和狂傲。另一些詞描寫歌女舞伎的閑愁別恨,“寸心萬緒,咫尺千裏。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憐意,未有相憐計”(《婆羅門令》),“係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憶帝京》),實際上也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最能體現柳詞風格的是描寫羈旅行役之苦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雨霖鈴》,以“寒蟬淒切”、“驟雨初歇”的“冷落清秋節”為背景,把戀人的離別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中間又夾雜仕途失意的抑鬱,使人讀來更覺肝腸寸斷。在這類作品中,有些詞展現了如畫的江山,如《滿江紅》“暮雨初收”,《望遠行》“長空降瑞”等。他鋪寫都市風物之美,使人如臨其境,《望海潮》寫杭州“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傳說金主完顏亮讀了這首《望海潮》,竟動了入侵南宋的念頭,可見柳詞藝術感染力之深。
柳永的作品對後繼的婉約詞人有深遠影響。秦觀寫男女戀情的作品與柳永有很多相似之處,兩人合稱“秦柳”。周邦彥多寫長調,音律精致,內容多是男女戀情和羈旅行役,兩人並稱“周柳”。對於柳詞的評價曆來褒貶不一,比較公允的是黃敬觀,他在《手評樂章集》中說:“耆卿詞當分雅、俚二類……俚詞襲五代淫詖之風氣,開金、元曲子之先聲,比於裏巷歌謠,亦複自成一格。”以豪放著稱的蘇軾也曾評價柳詞“不減唐人高處”,不僅如此,他的“大江東去”就是對柳永“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句的點化和運用。柳永作為婉約派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拓展了詞的題材領域,完善了詞的藝術形式,其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盧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