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七子”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間的七位文學家,為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徐楨卿。前七子不滿“台閣體”千篇一律的文風,倡導複古,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受到推崇和響應。但由於思想片麵,背離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正確方向,走上了盲目尊古甚至模擬剽竊的道路。


    李夢陽(1472-1527年),字獻吉,號空同子,甘肅慶陽人。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任戶部郎中、江西提學副使等。他主張古詩學魏晉,近體學盛唐,影響很大,是前七子的領袖。但由於他過於強調格調、法式,沒能從複古中創新。他有不少詩揭露軍隊和官僚的腐敗,寄寓了改革弊政的理想。他的七律較有特色,主要作品集有《空同集》。


    何景明(1483-1521年),字仲墨,號大複山人。河南信陽人。20歲中進士,任吏部員外郎、陝西提學副使。他性情耿介,不滿黑暗政治,有不少諷刺詩。何景明和李夢陽都是前七子的領袖人物,但兩人在如何複古的問題上爭論很激烈。何景明的複古主張單純從形式上著眼,沒有繼承古代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他的詩風清新秀逸,主要作品集有《大複集》。


    邊貢(1476-1532年),字廷實,號華泉,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任太常博士、南京戶部尚書等。他主張複古,詩風平淡質樸,不完全擬古,但取材狹隘,內容較貧乏,缺少藝術感染力。其五言和七言詩較有特色。他和李夢陽、何景明、徐楨卿並稱“弘正四傑”。


    康海(1475-1540年),字德涵,號對山,陝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員,主張取法漢唐,強調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真情實感。散曲和雜劇方麵較有成就,雜劇《中山狼》講述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富有寓意。部分詩文抨擊時政,反映人民疾苦,但比較粗糙。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康對山集》等。


    王九思(1468-1551年),字敬夫,號渼陂,陝西鄠縣人。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吏部郎中。雜劇《杜甫遊春》很有影響。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散曲集《碧山樂府》《渼陂集》,多數作品寄情山水,抒發仕途失意的惆悵。


    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號浚川,蘭封(今河南蘭考)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士,任四川巡撫、南京兵部尚書等。王廷相推崇李夢陽,他的詩有一定現實意義,但成就不高。他的主要作品集有《王氏家藏集》《內台集》。


    徐楨卿(1479-1511年),字昌穀,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任大理寺左寺副等。與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合稱“吳中四才子”,影響僅次於李夢陽、何景明。前期詩風華豔,後風格改變,能夠關注時事,較有現實意義。他的主要作品集有《迪功集》《迪功外集》,另外有文學批評著作《談藝錄》,見解精辟。


    “後七子”是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的七位文學家,為李攀龍、王世貞、謝檜、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他們推崇前七子,效法漢魏、盛唐,提倡格調,擬古風氣比前七子更嚴重。


    謝檜(1495-1575年),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山東臨清人。謝檜詩風接近徐楨卿,是後七子中成就較高的一位。因和李攀龍意見有所不合而受到排擠,但他的聲望並未因此受到影響。他主張摹擬盛唐,但反對過分擬古,同時強調創作的真情實感和獨創性。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四溟集》。


    李攀龍(1514-1570年),字於鱗,號滄溟,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任刑部主事、郎中等。李攀龍是後七子的領袖之一,排斥謝檜後主持文壇近20年。他的文學觀較偏激,認為創作詩文就是嚴守古法,這種文學觀對他的創作產生不良影響,使他的詩文幾乎接近剽竊摹擬。七言律詩和絕句較有成就。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滄溟集》。


    王世貞(1526-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江蘇太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為官正直,不依附權貴。李攀龍死後,王世貞主持文壇20餘年,雖然堅持前七子的文學路向,但不像李攀龍那麽偏激,主張把格調和才思相結合,並提倡繼承古詩批判現實的精神。他的詩、詞都有佳作,對戲曲也有研究,知識很廣博。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文學批評著作《藝苑卮言》。


    宗臣(1525-1560年),字子相,號方城山人,江蘇興化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任刑部主事、吏部員外郎等,為官正直。宗臣散文較出色,有的抨擊官場的腐敗,有的諷刺沽名釣譽之輩的醜態,有的記載抗擊倭寇的鬥爭。詩歌創作曾模仿李白,但成就不高。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宗子相集》。


    梁有譽(1522-1566年),字共實,廣東順德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任刑部主事。梁有譽的詩風格婉麗,詞采華美但不濃豔,擬古之風較輕,但不夠深沉有力。有些詩感慨時事,寄寓著對時局的擔憂,同時表達潔身自好的情懷,有一定的意義。他的主要作品集有《蘭汀存稿》。


    徐中行(?-1578年),字子輿,號天目山人,浙江長興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官至江西布政使。他的詩多描繪山川風貌和社會習俗,並寄寓懷念故鄉的情思,筆力比較蒼勁,風格模仿杜甫,但不自然。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天目山堂集》等。


    吳國倫(1524-1593年),字明卿,號南嶽山人,江西興國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官至河南參政。他關心時事,有的詩揭露軍隊的無能和官僚的腐敗。善於描寫各地奇風異俗,風格比較真實樸素,但有重複雷同現象。


    前七子和後七子之間有一定的承繼關係,他們前呼後應,在明代文壇上形成聲勢浩大的複古運動,取代了“台閣體”的地位,統治文壇100多年。


    (盧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文化常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幹春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幹春鬆並收藏中國文化常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