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位於甘肅省敦煌縣城東南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的河穀中,南北大約長1600米,現共有石窟552個,是世界現存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存有從北涼至元朝製作的壁畫共12萬多平方米,造像2450多尊。
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早期,即從十六國到北朝時的敦煌壁畫,內容大部分為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經曆、佛生前的行善事跡和與佛有關的變化事跡和許多說法圖等,比較鮮為人知的有“薩[土崔]那太子以身伺虎”、“九色鹿拯救溺人”、“須摩提女請佛”等故事畫。還有許多佛像畫,大多以說法圖為主,以供善男信女們禮拜供養。早期敦煌壁畫還描繪了傳統神話的有關許多題材,比如伏羲、女媧、雷公、白虎等,這些中國的傳說故事與阿修羅等印度傳來的神話交織在一起,表現了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的融合。在這些壁畫中還有許多表現諸如狩獵、造屋、修廟、趕車、交戰、出殯、舞蹈、奏樂等現實場麵,對於今天了解當時的社會民俗狀況都有著重要的曆史價值。這一時期壁畫尤其注重對人物動態、身體姿態的描繪,並善於用誇張的手法加以體現。
早期敦煌壁畫中的人物多著西域服裝,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印度和西域對中國的影響。北魏孝文帝改製之後,中原的風格逐漸開始融入敦煌壁畫當中,與印度、西域兩類風格一起在壁畫中表現出來,形成了獨特的壁畫風貌。唐代是敦煌壁畫發展的興盛階段,以經變畫為主,畫中人物眾多,色彩絢麗,畫幅也比較龐大。經變畫中大量的歌舞場麵是壁畫的一個主要部分,畫中描繪了不同膚色和發飾的樂手及舞女,鼓樂並奏,舞姿飄逸,表現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反映出大唐帝國的輝煌業績。五代時的壁畫大多繼承了唐代的風尚,除了有關佛教的繪畫之外,還出現了很多世俗畫,規模都很宏大。宋代的敦煌壁畫沒有太多的創新,元代的壁畫多受到密教的影響,神像都變得神秘、可畏。晚期的敦煌壁畫幾乎沒有什麽發展,已經逐漸走向了沒落。
飛天圖(局部)
飛天是敦煌壁畫中出現最多的形象之一,也是敦煌壁畫中最著名的形象,甚至可以說是敦煌藝術最顯著的標誌。在500多個石窟中幾乎每個窟中都繪有飛天的形象,出現了4500多個造型。
飛天的名稱來自佛教,把化生到淨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三十三天”等。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人物稱為“仙”,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飛天原本隻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曾把壁畫中的飛天也稱為飛仙。佛教在中國逐漸深入發展,飛天和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有所融合,但是在名稱上,人們隻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天神叫作飛天。
據佛經中講,飛天也稱為“香神”,是西方極樂世界中專門撒播香氣的神。飛天的形象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成功地溝通了宗教與世俗、各個民族之間的關係,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共同認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有的懷抱琵琶,輕撥弦絲;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有的彩帶繞身,漫天遨遊;有的腳踏白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騰空向上。飛天的形象生動活潑、自由奔放、千姿百態,經曆了千餘年的歲月,向人們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具有高度的曆史意義和審美價值,給予人們美的享受。
(孫愛迪)
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早期,即從十六國到北朝時的敦煌壁畫,內容大部分為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經曆、佛生前的行善事跡和與佛有關的變化事跡和許多說法圖等,比較鮮為人知的有“薩[土崔]那太子以身伺虎”、“九色鹿拯救溺人”、“須摩提女請佛”等故事畫。還有許多佛像畫,大多以說法圖為主,以供善男信女們禮拜供養。早期敦煌壁畫還描繪了傳統神話的有關許多題材,比如伏羲、女媧、雷公、白虎等,這些中國的傳說故事與阿修羅等印度傳來的神話交織在一起,表現了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的融合。在這些壁畫中還有許多表現諸如狩獵、造屋、修廟、趕車、交戰、出殯、舞蹈、奏樂等現實場麵,對於今天了解當時的社會民俗狀況都有著重要的曆史價值。這一時期壁畫尤其注重對人物動態、身體姿態的描繪,並善於用誇張的手法加以體現。
早期敦煌壁畫中的人物多著西域服裝,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印度和西域對中國的影響。北魏孝文帝改製之後,中原的風格逐漸開始融入敦煌壁畫當中,與印度、西域兩類風格一起在壁畫中表現出來,形成了獨特的壁畫風貌。唐代是敦煌壁畫發展的興盛階段,以經變畫為主,畫中人物眾多,色彩絢麗,畫幅也比較龐大。經變畫中大量的歌舞場麵是壁畫的一個主要部分,畫中描繪了不同膚色和發飾的樂手及舞女,鼓樂並奏,舞姿飄逸,表現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反映出大唐帝國的輝煌業績。五代時的壁畫大多繼承了唐代的風尚,除了有關佛教的繪畫之外,還出現了很多世俗畫,規模都很宏大。宋代的敦煌壁畫沒有太多的創新,元代的壁畫多受到密教的影響,神像都變得神秘、可畏。晚期的敦煌壁畫幾乎沒有什麽發展,已經逐漸走向了沒落。
飛天圖(局部)
飛天是敦煌壁畫中出現最多的形象之一,也是敦煌壁畫中最著名的形象,甚至可以說是敦煌藝術最顯著的標誌。在500多個石窟中幾乎每個窟中都繪有飛天的形象,出現了4500多個造型。
飛天的名稱來自佛教,把化生到淨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三十三天”等。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人物稱為“仙”,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飛天原本隻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曾把壁畫中的飛天也稱為飛仙。佛教在中國逐漸深入發展,飛天和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有所融合,但是在名稱上,人們隻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天神叫作飛天。
據佛經中講,飛天也稱為“香神”,是西方極樂世界中專門撒播香氣的神。飛天的形象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成功地溝通了宗教與世俗、各個民族之間的關係,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共同認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有的懷抱琵琶,輕撥弦絲;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有的彩帶繞身,漫天遨遊;有的腳踏白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騰空向上。飛天的形象生動活潑、自由奔放、千姿百態,經曆了千餘年的歲月,向人們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具有高度的曆史意義和審美價值,給予人們美的享受。
(孫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