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是與“寫意畫”相對的概念,是中國畫的表現手法之一,注重形似,畫法工整嚴謹,用筆細膩準確,被廣泛運用於中國的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中。
工筆畫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真”,是作者對客觀對象細致的觀察和入微的描繪。它所描繪的對象以逼真的形象,以細膩的描寫手法取勝。荊浩曾提出:“似者得其形,真者氣質俱盛。”“形”在工筆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形似”並不意味著單純地進行模仿,而是根據客觀事物提煉出典型的、不違背客觀事實的藝術形象。在把握準物象形體輪廓的基礎上,線條要求工整、流暢,能將物象的形態與富有表現力的線條較好地結合起來。工筆畫也重視通過形體中的細節抓住物象的本質特征,寫出物象的“神”,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達到“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
工筆畫不同於寫意畫,它必須要先畫稿本,經過反複修改之後再定稿,然後覆上經過礬水加工的熟宣紙或者熟絹,並用流暢的墨線勾勒出底稿所畫物象的輪廓線,先完成白描稿(白描是中國畫中隻勾勒物象的線條,單純用線條來表現事物而不著色的畫法),之後先用淡墨或者薄色暈染出物象的陰陽麵,再上一層底色。待底色完全晾幹,就可以開始正式上色了。上好色之後,還要用墨或色按照原來的輪廓線將物象再勾勒一遍,使線和色能夠完全融為一體。工筆畫除了勾線之外的每一步驟都要經過三暈九染,所謂“三暈九染”就是指在著色的過程中,無論是上底色,還是正式染色,在每著一筆墨或者色之後,都要用蘸有清水的毛筆暈染一次,而且要反複進行,以衝開墨或色的痕跡。工筆畫因設色有濃淡、厚薄、重輕的分別,所以可以分為工筆重彩和工筆淡彩。它所描繪出的物象造型準確、逼真,線條流暢、工整,著色均勻,色彩明亮、典雅。
工筆畫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早在戰國時期,帛畫中就可以尋找到工筆的痕跡。唐代繪畫技巧的日趨成熟使得工筆畫在唐代逐漸盛行起來,當然初唐時期絹帛料的改善對工筆畫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米芾在《畫史》中記載道:“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到了宋代,由於宋徽宗對藝術的重視和對工筆畫的提倡,成立了畫院,形成了“院體派”的畫法,所以工筆畫在宋代也很繁榮,並步入了它的成熟時期。元代之後,隨著文人畫的興起,工筆畫開始走向衰落。
直到20世紀,工筆畫又開始複蘇,並於20世紀80年代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在材料、色彩的運用,題材,描繪手法等方麵都有所擴展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體現了中國古典藝術的恒久魅力和新時期中國畫藝術的繁榮昌盛。
(孫愛迪)
工筆畫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真”,是作者對客觀對象細致的觀察和入微的描繪。它所描繪的對象以逼真的形象,以細膩的描寫手法取勝。荊浩曾提出:“似者得其形,真者氣質俱盛。”“形”在工筆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形似”並不意味著單純地進行模仿,而是根據客觀事物提煉出典型的、不違背客觀事實的藝術形象。在把握準物象形體輪廓的基礎上,線條要求工整、流暢,能將物象的形態與富有表現力的線條較好地結合起來。工筆畫也重視通過形體中的細節抓住物象的本質特征,寫出物象的“神”,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達到“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
工筆畫不同於寫意畫,它必須要先畫稿本,經過反複修改之後再定稿,然後覆上經過礬水加工的熟宣紙或者熟絹,並用流暢的墨線勾勒出底稿所畫物象的輪廓線,先完成白描稿(白描是中國畫中隻勾勒物象的線條,單純用線條來表現事物而不著色的畫法),之後先用淡墨或者薄色暈染出物象的陰陽麵,再上一層底色。待底色完全晾幹,就可以開始正式上色了。上好色之後,還要用墨或色按照原來的輪廓線將物象再勾勒一遍,使線和色能夠完全融為一體。工筆畫除了勾線之外的每一步驟都要經過三暈九染,所謂“三暈九染”就是指在著色的過程中,無論是上底色,還是正式染色,在每著一筆墨或者色之後,都要用蘸有清水的毛筆暈染一次,而且要反複進行,以衝開墨或色的痕跡。工筆畫因設色有濃淡、厚薄、重輕的分別,所以可以分為工筆重彩和工筆淡彩。它所描繪出的物象造型準確、逼真,線條流暢、工整,著色均勻,色彩明亮、典雅。
工筆畫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早在戰國時期,帛畫中就可以尋找到工筆的痕跡。唐代繪畫技巧的日趨成熟使得工筆畫在唐代逐漸盛行起來,當然初唐時期絹帛料的改善對工筆畫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米芾在《畫史》中記載道:“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到了宋代,由於宋徽宗對藝術的重視和對工筆畫的提倡,成立了畫院,形成了“院體派”的畫法,所以工筆畫在宋代也很繁榮,並步入了它的成熟時期。元代之後,隨著文人畫的興起,工筆畫開始走向衰落。
直到20世紀,工筆畫又開始複蘇,並於20世紀80年代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在材料、色彩的運用,題材,描繪手法等方麵都有所擴展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體現了中國古典藝術的恒久魅力和新時期中國畫藝術的繁榮昌盛。
(孫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