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弄堂的曆史要追溯到19世紀。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上海被辟為“通商口岸”,外國人被允許在此居住、經商。在上海開埠的最初幾年裏,除租界範圍內原有的中國居民外,其他中國人不允許移居租界內,租界內的外國人的經濟貿易活動中也不存在房地產經營行為。1853年9月,小刀會起義,占領了上海縣城,與清軍展開了長達一年半的拉鋸戰,大量城隍廟居民為避戰火而移居較為安全的外國租界,“華洋分居”的規定被徹底打破,並極大地刺激了租界內的房地產經營活動。由於人多房少,房價高得出奇,因此大多數外商都很快將商業與興趣轉移到房地產經營中來。
最初建造的這類專供向租界內華人出租的房屋,都是木板結構,成本低廉,施工簡單,建造速度快。這種出租木板房屋一般采用聯排式總體布局,並起某某“裏”為其名稱。這就是後來上海弄堂的雛形。
1870年後,這種簡易木板房屋因易燃不安全而被租界當局取締,但由於大量建造出租住房可給租界當局帶來最主要的稅收來源,因此房地產經營活動非但沒有被製止,反而越來越繁榮,隻不過是將一種新型的住宅——石庫門裏弄取代了早期簡易的木板房。
石庫門裏弄是用中國傳統的“立帖式”木結構加磚牆承重的方式建造起來的新式住宅。這種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規、耐久得多。它的平麵和空間更接近於江南傳統的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適合於中國居民的永久性居住。它雖然無法跟過去傳統民居中層層進進、庭院深深相比,也無法鑿池疊石、賞花折柳,但它畢竟還保持著正當中規整的客堂,有樓上安靜的內室,還有習慣中常見的兩廂。這種住宅還基本保持了中國傳統住宅建築對外較為封閉的特征,雖身居鬧市,但關起門來卻可以自成一統。於是這“門”也就變得愈加重要起來。它總是有一圈石頭的門框,門扇為烏漆實心厚木,上有銅環一副。
為跟後來的新式石庫門住宅相區別,早期所建的石庫門住宅又叫作“老式石庫門”。從整體看,一個個“石庫門”單元被聯排在一起,呈西方聯立式住宅的布局方式。一排排石庫門住宅之間,形成了一條條“弄堂”。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租界內裏弄住宅的影響,上海老城廂內外華界內,也開始大量建造起裏弄住宅。20世紀以後,上海的房地產經營活動更加高漲。
20世紀初,上海的石庫門弄堂有了一些變化。弄堂的規模比以前增大了,平麵、結構、形式和裝飾都和原有的石庫門弄堂有所不同。單元占地麵積小了,平麵更緊湊了,三開間、五開間等傳統的平麵形式已極少被采用,而代之以大量單開間、雙開間的平麵。建築結構也多以磚牆承重代替老式石庫門住宅中常用的傳統“立帖式”,牆麵多為清水的青磚或紅磚,而很少像過去那樣用石灰粉刷,石庫門本身的裝飾性更強了,但中國傳統的裝飾題材逐漸減少,受西式建築影響的裝飾題材越來越多。這種弄堂被稱為“新式石庫門裏弄”或“後期石庫門裏弄”。其分布範圍也較老式石庫門弄堂為廣。
在新式石庫門弄堂大量建造的同時,從中演變出一種新的弄堂住宅形式——新式裏弄。在新式裏弄中,石庫門這一住宅形式被淘汰了,封閉的天井變成了開敞或半開敞的綠化庭院。形式上更多地模仿了西方建築式樣而較少采用中國傳統建築式樣。各種建築設備也較為齊全了。20世紀30年代後,新式裏弄進一步發展,演變出一類標準更高的花園式裏弄住宅。這種住宅由長條式變成了半獨立式,注重建築間的環境綠化,室內布局和外觀接近獨立式私人住宅,風格多為西班牙或現代式。還有一些花園裏弄,不是每家一棟或兩家合為一棟,而是和公寓一樣,每一層都有一套或幾套不同標準的單元。這種花園弄堂又被稱為“公寓式裏弄”。花園式裏弄與公寓式裏弄,除了整體布局還有些類似於傳統弄堂的成片式布局特征外,其建築單體已很難再視之為弄堂住宅了。
上海的弄堂住宅有著強烈的空間藝術特征。這種空間藝術特征首先表現在弄堂中不同層次的空間序列上,即從街麵到總弄再到支弄最後入戶這樣一種空間組織方式。它將居民的居住空間有序地分隔成公共空間(街道)、半公共空間(總弄)、半私密空間(支弄)和私密空間(住宅內部)這樣幾個不同的層次,但又將這些不同層次的空間有機地組織在一個有序的係列中。
弄堂的空間藝術特征,也表現在戶內的空間組合上。前後天井,將房間在縱向上分成不同的層次,同時又很好地解決了深住宅內的通風和采光問題。主、次房間的不同層高使空間利用更有效率,降低的灶披間上更是多出一個亭子間的空間。
弄堂建築的裝飾也豐富多彩。首先是弄口的裝飾。這裏往往都被設計者和建造者精雕細琢。第二個裝飾的重點是每家每戶的石庫門。石庫門的裝飾風格成為形成各弄堂可識別性的重要視覺元素。第三個裝飾元素是建築山牆上的裝飾。此外,在有的石庫門弄堂中,還常常會有重重疊疊的半圓磚券或過街樓,這些券門或過街樓也是極富裝飾性的部位。
(張雨)
弄堂的曆史要追溯到19世紀。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上海被辟為“通商口岸”,外國人被允許在此居住、經商。在上海開埠的最初幾年裏,除租界範圍內原有的中國居民外,其他中國人不允許移居租界內,租界內的外國人的經濟貿易活動中也不存在房地產經營行為。1853年9月,小刀會起義,占領了上海縣城,與清軍展開了長達一年半的拉鋸戰,大量城隍廟居民為避戰火而移居較為安全的外國租界,“華洋分居”的規定被徹底打破,並極大地刺激了租界內的房地產經營活動。由於人多房少,房價高得出奇,因此大多數外商都很快將商業與興趣轉移到房地產經營中來。
最初建造的這類專供向租界內華人出租的房屋,都是木板結構,成本低廉,施工簡單,建造速度快。這種出租木板房屋一般采用聯排式總體布局,並起某某“裏”為其名稱。這就是後來上海弄堂的雛形。
1870年後,這種簡易木板房屋因易燃不安全而被租界當局取締,但由於大量建造出租住房可給租界當局帶來最主要的稅收來源,因此房地產經營活動非但沒有被製止,反而越來越繁榮,隻不過是將一種新型的住宅——石庫門裏弄取代了早期簡易的木板房。
石庫門裏弄是用中國傳統的“立帖式”木結構加磚牆承重的方式建造起來的新式住宅。這種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規、耐久得多。它的平麵和空間更接近於江南傳統的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適合於中國居民的永久性居住。它雖然無法跟過去傳統民居中層層進進、庭院深深相比,也無法鑿池疊石、賞花折柳,但它畢竟還保持著正當中規整的客堂,有樓上安靜的內室,還有習慣中常見的兩廂。這種住宅還基本保持了中國傳統住宅建築對外較為封閉的特征,雖身居鬧市,但關起門來卻可以自成一統。於是這“門”也就變得愈加重要起來。它總是有一圈石頭的門框,門扇為烏漆實心厚木,上有銅環一副。
為跟後來的新式石庫門住宅相區別,早期所建的石庫門住宅又叫作“老式石庫門”。從整體看,一個個“石庫門”單元被聯排在一起,呈西方聯立式住宅的布局方式。一排排石庫門住宅之間,形成了一條條“弄堂”。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租界內裏弄住宅的影響,上海老城廂內外華界內,也開始大量建造起裏弄住宅。20世紀以後,上海的房地產經營活動更加高漲。
20世紀初,上海的石庫門弄堂有了一些變化。弄堂的規模比以前增大了,平麵、結構、形式和裝飾都和原有的石庫門弄堂有所不同。單元占地麵積小了,平麵更緊湊了,三開間、五開間等傳統的平麵形式已極少被采用,而代之以大量單開間、雙開間的平麵。建築結構也多以磚牆承重代替老式石庫門住宅中常用的傳統“立帖式”,牆麵多為清水的青磚或紅磚,而很少像過去那樣用石灰粉刷,石庫門本身的裝飾性更強了,但中國傳統的裝飾題材逐漸減少,受西式建築影響的裝飾題材越來越多。這種弄堂被稱為“新式石庫門裏弄”或“後期石庫門裏弄”。其分布範圍也較老式石庫門弄堂為廣。
在新式石庫門弄堂大量建造的同時,從中演變出一種新的弄堂住宅形式——新式裏弄。在新式裏弄中,石庫門這一住宅形式被淘汰了,封閉的天井變成了開敞或半開敞的綠化庭院。形式上更多地模仿了西方建築式樣而較少采用中國傳統建築式樣。各種建築設備也較為齊全了。20世紀30年代後,新式裏弄進一步發展,演變出一類標準更高的花園式裏弄住宅。這種住宅由長條式變成了半獨立式,注重建築間的環境綠化,室內布局和外觀接近獨立式私人住宅,風格多為西班牙或現代式。還有一些花園裏弄,不是每家一棟或兩家合為一棟,而是和公寓一樣,每一層都有一套或幾套不同標準的單元。這種花園弄堂又被稱為“公寓式裏弄”。花園式裏弄與公寓式裏弄,除了整體布局還有些類似於傳統弄堂的成片式布局特征外,其建築單體已很難再視之為弄堂住宅了。
上海的弄堂住宅有著強烈的空間藝術特征。這種空間藝術特征首先表現在弄堂中不同層次的空間序列上,即從街麵到總弄再到支弄最後入戶這樣一種空間組織方式。它將居民的居住空間有序地分隔成公共空間(街道)、半公共空間(總弄)、半私密空間(支弄)和私密空間(住宅內部)這樣幾個不同的層次,但又將這些不同層次的空間有機地組織在一個有序的係列中。
弄堂的空間藝術特征,也表現在戶內的空間組合上。前後天井,將房間在縱向上分成不同的層次,同時又很好地解決了深住宅內的通風和采光問題。主、次房間的不同層高使空間利用更有效率,降低的灶披間上更是多出一個亭子間的空間。
弄堂建築的裝飾也豐富多彩。首先是弄口的裝飾。這裏往往都被設計者和建造者精雕細琢。第二個裝飾的重點是每家每戶的石庫門。石庫門的裝飾風格成為形成各弄堂可識別性的重要視覺元素。第三個裝飾元素是建築山牆上的裝飾。此外,在有的石庫門弄堂中,還常常會有重重疊疊的半圓磚券或過街樓,這些券門或過街樓也是極富裝飾性的部位。
(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