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其中又首推安徽徽州的民居。徽州位於安徽南部,臨近黃山。這裏山川毓秀,民物豐饒,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發達的文化。徽州民居多建於明清時期,由於民風淳樸古雅,崇尚孔孟之道,加之山巒重疊,避開了戰火兵亂,大部分尚保存完好。
徽派民居分布在徽州六縣:婺源和黃山地區的績溪、黟縣、祁門、休寧、歙縣。其民居建築藝術風格可以概括為:自然古樸,隱僻典雅。即自然順乎形勢,與大自然保持和諧;古樸信守傳統,推崇儒教,兼蓄道、釋,堅持宗族法規,崇奉風水,追求樸素淳真;隱僻蓄秀深邃;典雅莊重高潔。
徽州各地的民居住宅、祠堂、廂宇、牌坊、亭、塔、墓等建築上的許多構件和局部,都飾以精美的石、木、磚雕。常見的有牌坊、石獅、石馬、座門、門窗、欄杆等。古徽州,民間建築藝術相當發達,建房有別具一格的傳統舊俗。農村建房很講究“風水”,認為房屋的大門忌對煙囪,立門對煙囪,就在大門楣上掛上鏡子和剪刀,謂之“解煞”。門前行走的大路,也忌諱路的走向對準大門。徽州民居建築,都是先由木匠立屋架,然後才蓋瓦封牆。立屋架這天是個大喜之日,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屋架中有根正梁,是非常講究的。砍伐時,拴繩牽掛,並用木馬承托,絕不能落地。上梁時,披紅掛彩的正梁兩端插著金花,架在木馬上,切忌人從梁上跨過。麵前擺著豬頭、魚、雞和其他供品,並點燃一對蠟燭,由房東上香祭梁,接著木匠撒著五供穀,口念讚詞,手提酒壺,四方祭靈。讚梁儀式結束,撤去供品,在鞭炮聲中上梁。木匠又有一番禮讚,眾人齊聲喝好。上梁日,要當天蓋好屋瓦。
徽州民居在屋簷下麵和門、窗上麵,還有個小屋簷,這叫作“短簷”。傳說當年宋太祖到徽州,在山中遇雨,避雨於一家山民的屋簷下,因屋簷短小,宋太祖被淋得渾身透濕,後來山民發現當朝天子竟在自家屋簷下避雨,連忙跪下請罪。太祖問他屋簷為什麽造得這麽短小。山民回答說是從祖上沿襲下來的,一向如此。太祖說:祖上的舊製雖說不能更改,但你可以在屋簷下再造一個屋簷,以利行人避雨。山民聽後連稱遵旨,當即請人在門、窗上端修了一道屋簷。一家修簷,百家效仿,徽州的民居漸漸地都修上了上下兩層屋簷。
徽州民居絕大多數都設有“天井”,三間屋的“天井”設在廳前,四合屋的“天井”設在廳中。這種設計跟徽商有極大關係。經商之人,總怕財源外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順勢納入天井之中,美其名曰為“四水到堂”。徽州的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封火牆”,遠遠望去像是古城堡。這種高牆深宅,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廳堂後用中門隔開,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後又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往後的更多進,結構都是如此。徽州最大的民居往往是“三十六個天井,七十二個檻窗,一百多個門庭”。
徽州的私家園林都是因地勢而築,布局精巧,配以池水、假山、嘉樹、花徑、小榭、亭閣等,構成一個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的幽靜小天地。私家園林的室內擺設極為雅致。一般正堂掛有中堂、對聯,兩邊板壁上掛四幅長條古畫,加上八仙桌、太師椅,一派古色古香。講究一點的屋內,處處有木雕裝飾,在梁撐、窗衣、檻子門上木雕尤為精致。上堂簷口兩柱簷撐,一般左雕“鬆鶴圖”,右雕“椰鹿圖”,圖內鏤空,立體感強,顯得栩栩如生。有的在兩廂檻子門上端,雕上“麒麟戲鳳”、“鶴舞雄獅”、“喜鵲登梅”、“百鳥啼鳴”及錦雞、梅花鹿等圖案,都是活靈活現。有的在檻子門的檻棍柵上,還雕有各種字樣,如“壽”、“福”及“萬代榮華”、“竹繁鬆茂”等。有的還雕有各式各樣的故事圖案,人物有表情,故事有情節,有環境氣氛,表現得精巧細膩。徽州的私家園林,由於建築棱角突兀,極不規整,人在其內,外麵人隻能窺其局部,頗具諧趣。登亭頂平台,極目四望,又有另一番情致。
總之,徽州古民居以馬頭牆、天井、鬥拱以及磚雕、木雕、石雕等為鮮明特色,風姿綽約,在我國古代建築流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青瓦、白牆,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內向合院,四周高牆圍護,外麵幾乎看不到瓦,唯有以狹長的天井采光、通風與外界溝通。徽派民居因其獨特的情調和韻味,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吸引了大批建築學家、曆史學家、畫家、攝影師、影視人士及中外遊客。現在西遞和宏村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核準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稱號。
(張雨)
徽派民居分布在徽州六縣:婺源和黃山地區的績溪、黟縣、祁門、休寧、歙縣。其民居建築藝術風格可以概括為:自然古樸,隱僻典雅。即自然順乎形勢,與大自然保持和諧;古樸信守傳統,推崇儒教,兼蓄道、釋,堅持宗族法規,崇奉風水,追求樸素淳真;隱僻蓄秀深邃;典雅莊重高潔。
徽州各地的民居住宅、祠堂、廂宇、牌坊、亭、塔、墓等建築上的許多構件和局部,都飾以精美的石、木、磚雕。常見的有牌坊、石獅、石馬、座門、門窗、欄杆等。古徽州,民間建築藝術相當發達,建房有別具一格的傳統舊俗。農村建房很講究“風水”,認為房屋的大門忌對煙囪,立門對煙囪,就在大門楣上掛上鏡子和剪刀,謂之“解煞”。門前行走的大路,也忌諱路的走向對準大門。徽州民居建築,都是先由木匠立屋架,然後才蓋瓦封牆。立屋架這天是個大喜之日,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屋架中有根正梁,是非常講究的。砍伐時,拴繩牽掛,並用木馬承托,絕不能落地。上梁時,披紅掛彩的正梁兩端插著金花,架在木馬上,切忌人從梁上跨過。麵前擺著豬頭、魚、雞和其他供品,並點燃一對蠟燭,由房東上香祭梁,接著木匠撒著五供穀,口念讚詞,手提酒壺,四方祭靈。讚梁儀式結束,撤去供品,在鞭炮聲中上梁。木匠又有一番禮讚,眾人齊聲喝好。上梁日,要當天蓋好屋瓦。
徽州民居在屋簷下麵和門、窗上麵,還有個小屋簷,這叫作“短簷”。傳說當年宋太祖到徽州,在山中遇雨,避雨於一家山民的屋簷下,因屋簷短小,宋太祖被淋得渾身透濕,後來山民發現當朝天子竟在自家屋簷下避雨,連忙跪下請罪。太祖問他屋簷為什麽造得這麽短小。山民回答說是從祖上沿襲下來的,一向如此。太祖說:祖上的舊製雖說不能更改,但你可以在屋簷下再造一個屋簷,以利行人避雨。山民聽後連稱遵旨,當即請人在門、窗上端修了一道屋簷。一家修簷,百家效仿,徽州的民居漸漸地都修上了上下兩層屋簷。
徽州民居絕大多數都設有“天井”,三間屋的“天井”設在廳前,四合屋的“天井”設在廳中。這種設計跟徽商有極大關係。經商之人,總怕財源外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順勢納入天井之中,美其名曰為“四水到堂”。徽州的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封火牆”,遠遠望去像是古城堡。這種高牆深宅,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廳堂後用中門隔開,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後又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往後的更多進,結構都是如此。徽州最大的民居往往是“三十六個天井,七十二個檻窗,一百多個門庭”。
徽州的私家園林都是因地勢而築,布局精巧,配以池水、假山、嘉樹、花徑、小榭、亭閣等,構成一個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的幽靜小天地。私家園林的室內擺設極為雅致。一般正堂掛有中堂、對聯,兩邊板壁上掛四幅長條古畫,加上八仙桌、太師椅,一派古色古香。講究一點的屋內,處處有木雕裝飾,在梁撐、窗衣、檻子門上木雕尤為精致。上堂簷口兩柱簷撐,一般左雕“鬆鶴圖”,右雕“椰鹿圖”,圖內鏤空,立體感強,顯得栩栩如生。有的在兩廂檻子門上端,雕上“麒麟戲鳳”、“鶴舞雄獅”、“喜鵲登梅”、“百鳥啼鳴”及錦雞、梅花鹿等圖案,都是活靈活現。有的在檻子門的檻棍柵上,還雕有各種字樣,如“壽”、“福”及“萬代榮華”、“竹繁鬆茂”等。有的還雕有各式各樣的故事圖案,人物有表情,故事有情節,有環境氣氛,表現得精巧細膩。徽州的私家園林,由於建築棱角突兀,極不規整,人在其內,外麵人隻能窺其局部,頗具諧趣。登亭頂平台,極目四望,又有另一番情致。
總之,徽州古民居以馬頭牆、天井、鬥拱以及磚雕、木雕、石雕等為鮮明特色,風姿綽約,在我國古代建築流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青瓦、白牆,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內向合院,四周高牆圍護,外麵幾乎看不到瓦,唯有以狹長的天井采光、通風與外界溝通。徽派民居因其獨特的情調和韻味,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吸引了大批建築學家、曆史學家、畫家、攝影師、影視人士及中外遊客。現在西遞和宏村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核準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稱號。
(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