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使用香料,無論是東西方國家,都有著悠久的曆史。


    香水(perfume)一詞在拉丁文中的本意是“穿透煙霧”,這種詩意般的解釋除用它來去除身上的異味外,還用在神聖的儀式上。埃及曆史上記載了許多使用香精和油膏的史實,不過這些香料主要是用於沐浴及沐浴後。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香水使用已日趨普遍,埃及豔後克婁巴特拉奧就經常使用15種不同氣味的香水和香油來洗澡,甚至還用香水來浸泡她的船帆。古埃及的國王或貴族死後,要用香料裹屍,使之永存。古埃及時期,在公共場所中不塗香水是違法的。古希臘婦女在宗教儀式上也要撒潑香水。古羅馬人則喜歡把香水塗在任何地方,如馬的身上,甚至造牆的砂漿中。


    我國也有著悠久的香料文化。周代的金銘文有纒鬯之賜,纒是黑黍,鬯是香料。《說文解字》解“鬯”:“以纒釀鬱草,芬芳攸服,以降神也。”說明“鬯”是一種以黑黍為酒,再加上香料的祭酒。纒鬯經常名列賞賜禮單之首,足見其貴重。


    在先秦典籍中也有纒鬯的記載,《詩經·大雅·江漢》:“厘爾皀瓚,纒鬯一卣。告於文人,錫山土田。”張湘澤譯為:“賞你玉柄龍口杯,黑黍香酒賜一壇。告祭你的祖先們,賜你名山與土田。”《尚書·洛誥》中有:“以纒鬯二鹵,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有:“纒鬯一鹵,虎賁三百人。”說明香料的作用是多樣性,既有生活的用途,也用於神聖的儀式。


    我國古代的用香,非常講究各種香料的配合,以形成種種不同的香氣,達到不同的效果。所使用的植物香料主要有:檀香、丁香、龍腦香、沉香等。主要是從植物的枝、葉、花等部位采集的植物精油、香樹脂和樹膠等製成。


    中國發明熏香的曆史也很早。《西京雜記》有長安巧工丁緩“作九層博山爐”的記載,表明我國在漢代就用香爐焚燒香料了。至於寺院焚香尤為典型,不但可以使進香者沉浸於悅法的境界,還可以用“香火因緣”來說明彼此投機的宿世緣分。在寺院使用的香料中,有一種香叫作篆香,又稱百刻香。它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寺院常用其作為計時器來使用。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就曾製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


    我國古代使用各種香料製作麵脂、護發香澤等化妝用品,將香料用於美容的曆史也很悠久。唐朝的《香乘》一書中,還記載有貴族婦女經常各自帶著香料比較優劣,稱之為“鬥香”。


    早在漢代,古人就將植物香料用於醫藥保健方麵了,名醫華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藥物製成香囊,懸掛在居室內,用來預防“傳屍疰病”,即肺結核病。而且香除了外用,還可以內服。明代醫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記載用“線香”入藥,並且將植物香料即香藥分為三類計127種。


    古人還常用香餅熏衣增香防黴,用香末置於書櫥畫甑中驅蟲防蛀。據蔡質的《漢宮典職儀式選用》載:“尚書郎、女侍史二人潔衣服,執香爐燒熏。”而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丞相楊國忠,用沉香為閣,檀香為欄,用麝香和乳香拌泥飾壁,用以驅蟲防蛀,連皇宮中的沉香亭都不及。


    我國悠久的香料文化從曆代所著的香譜中也可見一斑。漢代有鄭玄輯著的《漢宮香方注》,隋朝有楊廣編寫的《隋煬帝後宮香藥方》,五代時留下孟昶的《後主香藥方》,明代有高濂的《遵生八箋·論香》。縱覽中國古代的香文化,皇宮貴族是香料及製品主要消費者。


    沉香


    沉香,又叫作“沉木香”、“水沉香”。按古書記載,沉香主要產於天竺國(今印度等地)和今天的中國海南、廣州等地。天寶二年(743年),陝郡太守韋堅為唐玄宗精心安排了一次全國特產物資大博覽,其中就有廣東的沉香。明清時期,廣東藥材業大發展,形成了沉香和龍涎香等藥材及成藥市場。


    至於沉香的來源及命名,葉廷皀的《海錄碎事·飲食器用》中有:“沉木香,林邑國土人破斷之,以歲年朽爛而心節獨在,置水中則沉,故名沉香,不沉名棧香。”宋代寇宗《本草衍義》和張師正的《倦遊雜錄》裏則記載了采集沉香的辦法:“山民入山,見香木之曲幹斜枝,必以刀砍成坎,經年見雨水所漬,結香後以钜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結為斑點,亦名鷓鴣斑,燔之甚佳。”這是一種切斷樹脂道,促進沉香樹脂溢出凝聚的人工結香法,既可以提高產量質量,又不毀壞林木。這種保證主幹再生斜枝的可持續利用的方法,積澱了古人科學而又簡單易行的寶貴經驗。


    沉香與中國的宗教關係也很密切。沉香是供佛重要香品之一,以唯一能通三界的香氣而著稱。這種特殊的使命,有著莊嚴美好的內涵。道教在降魔驅邪的儀式中則是以銅製容器盛裝沉香,終日點燃,象征天地間和合盈盛之氣,稱為“氤氳繚繞”。


    檀香


    “寶馬雕車香滿路”、“笑語盈盈暗香去”。古人這些膾炙人口、令人陶醉的詩句描繪的就是現在為人們所熟知的著名香料——檀香。


    檀香,又名旃檀、白檀,為常綠寄生小灌木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采伐木材後,鋸成段,除去邊材,陰幹。刨片,或劈碎生用。宋代藥學家蘇頌說:“檀香有數種,黃白紫之異,今人盛用之。”李時珍說:“按大明一統誌雲:檀香出廣東、雲南及占城、真臘、爪哇、渤泥、暹羅三佛齊回回等國,今領南諸地亦皆有之。”葉廷圭著《香譜》雲:“皮實而色黃者為黃檀,皮潔而色白者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為紫檀,其木並堅重清香,而白檀尤良。”


    檀香其木極香,我國古人首先在慶典和宗教儀式上拿它作為焚香使用,後來用它來做器具、扇骨等。又由於檀香具有理氣、和胃的功效,所以也刨片入藥做芳香健胃劑。


    檀香扇還是我國特種工藝品之一,檀香扇用檀香木製成折扇,加以精美的雕刻裝飾,用來扇風香氣撲鼻。此外,我國古人還用檀香木做成的傘來表示身份。


    據稱隋代宮殿夜宴時並不點燈,而在廊下懸掛120顆直徑數寸的夜明珠,再在殿前設火焰山數十座,焚燒檀香等香料,既可使殿中光耀如白晝,又有異香繞梁,如入仙境,每晚燒掉的檀香就有200多車。


    丁香


    我國古代作為植物香料的丁香有兩種。一種是桃金娘科的常綠喬木,由其花蕾所得的丁香油為重要香料。由於其種仁是由兩片形狀如雞舌的子葉抱合而成,所以又稱雞舌香。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朗官日含雞舌香,欲其奏事對答,其氣芬芳。”另一種是我國北部的木犀科灌木紫丁香及其變種白丁香花。


    我國古代曾經用丁香來製作各種化妝用品,如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裏就記載有用丁香和藿香作為唇脂製作使用的香料。由於丁香對部分細菌和皮膚真菌具有抵禦和抑製作用,我國古人還用丁香製作麵脂和護發用的香澤,《齊民要術》中寫為:“合香澤法,如清酒以浸香。雞舌香,藿香,苜蓿,蘭香,凡四種。”


    用丁香的花蕾即丁香結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蘇合香


    蘇合香又名蘇合油或蘇合香油,是金縷梅科植物蘇合香所分泌的樹脂,是半透明、半流動的黏稠液體,黃白色至灰棕色。唐朝蘇恭言其“燒之灰白者好”。至於它的產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木一·蘇合香》說:“按《環宇誌》雲,蘇合油出安南三佛齊諸番國。”葉廷皀的《香譜》為:“蘇合香油出大食國。”


    古人將蘇合香用於寺院焚香禮佛及祭祀。此外,蘇合香的藥用價值也為古人所重視,它具有開竅通淤、活血散結的作用。它還善治昏厥,所以又被叫作還魂香。南朝梁陶弘景的《名醫錄·上品·蘇合香》裏有:“去三蟲,除邪,不夢,通神明。”晉代張華《博物誌》曾記載,漢武帝時,長安發大疫,漢武帝在宮中燒天下異像,驅走了疫病,焚燒的香中就有蘇合香。


    乳香


    乳香,又名“熏陸”,是橄欖科小喬木乳香的樹脂。按《通雅·植物》記載:“乳香即熏陸也,本名熏陸,以其滴下如乳頭曰乳頭香,杷地上者曰塌香。”乳香芳香特異,有活血、消腫、止痛等醫療功能。《三國誌·魏書》附《魏略》稱之產於大秦國,《本草綱目》稱此“西出天竺,南出波斯等國。西者色黃白,南者色紫赤”。三國時期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至唐朝,從波斯、大食等地輸入的香料中就以乳香最為大宗。


    乳香的種類有很多,宋代洪芻在其《香譜·香之品》記有:“乳香,《廣誌》雲:‘即南海波斯國鬆樹脂,有紫赤櫻桃者,名乳香……今以通明者為勝,最明者曰乳,其次曰揀乳,又次曰瓶香。然多夾雜成塊,如瀝青之狀。又其細者,謂之香纏。’”


    龍腦香


    龍腦香,古代又稱之為梅片、龍腦、片腦等,今人稱之為冰片。龍腦香是龍腦樹脂經過蒸餾後所得到的結晶。其藥用價值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龍腦香“治頭腦疼痛,片腦1錢,紙卷作撚,燒煙熏鼻,吐出痰涎即愈”。龍腦香還有多種用途,例如我國宋代時候的貢茶的製作中就加入了龍腦香以增加茶的香氣。又因龍腦香具有很強的抑菌殺菌的功效,我國出土的古屍千年不腐,其中就有龍腦香的功勞。


    龍腦香的產地按《續文獻通考》記載為:“渤泥(今印度尼西亞的加裏曼丹島)產片腦。”唐代劉肅的《酉陽雜俎》為:“樹出婆利國(今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太平廣記》中則為:“龍腦香樹,出婆利國。婆利呼為個不婆律。亦出波斯國。樹高八九丈,大可六七圍。葉圓而背白,無花實。其樹有肥有瘦,瘦者出婆律膏。香在木心,中斷其樹,劈取之,膏於樹端流出,斫樹作坎而承之。入藥用,別有法。”


    古人還根據龍腦香的質量劃分了不同的等級,據史書記載,宋朝的時候,渤泥國遣使施弩等向宋進獻了大片龍腦、二等龍腦、三等龍腦、蒼龍腦等。


    (李曉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文化常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幹春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幹春鬆並收藏中國文化常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