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使用動物香料最早的國家之一,這是除植物香料外的另一種天然香料,曾經從波斯、大食等地進口。不過隻有如麝香、龍涎香等少數幾種,但香質名貴,價格昂貴,一直被人們所珍視。


    我國古代動物香料的作用與用途大體跟植物香料相同,主要用於化妝美容、焚香、醫藥保健等。但因其價格更為昂貴,所以隻有少數的王公貴族才用得起。


    動物香料的使用更講究與別的香料配合使用,據宋朝洪芻《香譜》記載,唐宋時代用麝香和檀香、丁香、乳香、蘇合香等植物香料配製成含在口中的“牙香”、印香、刷牆用香等。


    麝香


    麝香來自雄麝鹿的香腺囊分泌物,別名麝臍香,又叫作遺香、臍香、心結香。


    關於麝香的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記》。李時珍說:“麝之香遠射。”所以,名“麝香”。在古漢語中,“麝”字也泛指香氣,緣由人們提到麝便會想到香。宋藥學家蘇頌在《圖經本草》中曾這樣描繪麝香那特異而濃烈的香氣:“瀝一滴於鬥水中,用涿衣,其衣至斃而香不歇。”


    麝香除具有極強的保香力外,還有固定與之配合的其他香料的性能。我國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貴婦人化妝匣中就有麝香。


    麝香有不同的性狀和香型:麝香仁,色棕黃和紫紅,粉末;塊狀顆粒習稱“當門子”,不規則圓形或扁平狀,色紫黑,油潤光亮,質柔,香氣強烈特異。


    關於麝香的來源,在古代曾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有的說是蠅蚊等昆蟲飛進香囊變成麝香;有的說是麝吃了靈芝草而生成的;還有的說是蛇聞到異香,探頭鑽進麝的香囊,麝突感疼痛,滿山奔跑,收縮囊口,蛇頭被勒斷於囊中,變成麝香。連宋代的醫藥學家唐慎微在其《重修政和證類本草》中也記載了南朝醫藥學家陶弘景的話:“常食柏葉,又瞰蛇,五月得香,往往有蛇皮骨……夏月食蛇蟲多,至寒香滿。”


    古代還有麝自己“剔出”香囊裏的分泌物的傳說,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說:“(麝)入春臍內急痛,自以爪剔出……此香絕勝采取者。”在古人眼中,麝香因為珍貴,所以神秘,其實這些傳說都是不科學的。


    麝香不僅是一種名貴的香料,還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我國自古就用麝香治療疾病。秦漢的《神農本草經》把它列為上藥。明代李時珍則闡明了它的功用:“通諸竅,開經絡,透筋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積,治中風,中氣,中惡,痰厥。”


    龍涎香


    龍涎香是一種灰色或黑色的蠟狀芳香物質,來自抹香鯨的腸胃結石,從鯨體內排出浮於海麵或衝上海岸而得。龍涎香是香料中最貴重的一種,有“香王”之稱,剛傳入中國的時候,曾被譽為“香神”。


    阿拉伯人在六七世紀首先發現龍涎香的香料價值,將其命名為琥珀(amber),在唐末的香料貿易中,從阿拉伯各地輸入。當時人們珍視“琥珀”這種香料,賦予其神秘的色彩,稱之為龍的涎沫。如《類說·香譜·龍涎香》記載:“龍涎香,出文石國,國人候島林,上有異獸翔集,下有群魚遊泳,則有伏龍吐涎浮水上,舟人或探得之,則為巨富,其涎如膠。”明代文震亨在《長物誌·香茗》裏也記載有:“蘇門答臘國有龍涎嶼,群龍交臥其上,遺沫入水,取以為香。”從此以後,該香料得名叫龍涎香。


    生的龍涎香並沒有香氣,用茉莉花、素馨花等煉製之後才香氣四溢。中國古人主要用龍涎香來配製香燭和香料。用龍涎香來配製的香燭,有耐燃、聚煙兩大特點。龍涎香還有清暑的藥理作用,但價值昂貴而醫者少用。隻有像唐懿宗時的同昌公主那樣的人才用得起。據《杜陽雜編》記載,她用塗有龍涎香的澄水帛消暑。


    (李曉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文化常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幹春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幹春鬆並收藏中國文化常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