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菜係中,八大菜係被人們普遍認可,它們分別是魯、川、粵、閩、蘇、浙、湘、徽菜。
一個菜係的形成受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的影響,同時也是和這個地區悠久的曆史分不開的。中國的“八大菜係”各具風韻,菜肴之特色也異彩紛呈,各有千秋。
魯菜
魯菜即山東菜,主要是以濟南和膠東兩個地區的風味菜構成。魯菜的孕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經曆代的發展,稱為公認的一大流派。宋代以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它選料講究,刀功精細,調味適中,菜肴具有鮮鹹適度、清爽脆嫩的特點。膠東魯菜擅長烹製海鮮,多采用保留原味的烹調方法,如清蒸、扒、燒等。魯菜烹飪技法以爆、炒、燒、炸、溜、燜、扒等為主,調味善用大蔥。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明清兩代,魯菜為宮廷禦膳主體,對京、津和東北各地的影響較大。代表菜肴有“糖醋黃河鯉魚”、“湯爆雙脆”、“燒海螺”、“烤大蝦”、“清湯燕窩”以及“幹蒸加吉魚”、“油爆海螺”等。
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由成都菜、重慶菜和自貢菜等為主構成。川菜在先秦兩漢時期就已具雛形,到宋代已經有很大的影響了。川菜特點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濃,以酸、辣、麻等口味著稱。烹飪技法注重燒、烤、幹酥、熏等,以辣椒、胡椒、花椒以及薑作為主要的調料用品。川菜擅長綜合用味,在鹹、甜、麻、辣、酸五味基礎上,加上各種調料,形成各種複合味,如家常味、鹹鮮味、魚香味等。代表菜肴有“黃燜鰻”、“怪味雞塊”、“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小籠牛肉”等。
粵菜
粵菜即廣東菜,主要是由廣州、潮州、東江等地方的風味菜構成。南宋時期,受宮廷禦廚的影響。明清時期,廣東對外貿易已經很發達,隨著對外通商和對外交流發展迅速,逐漸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長,形成別具一格的菜係特點。廣東菜選料廣雜,鳥獸鼠蟲蛇等都可以作為原料,口味清純鮮活,隨時節不同,口味也會有變化。冬春多以濃鬱口味為主,夏秋以清淡口味為主。烹飪技法主要由煲、泡、燴等。粵菜的調味品也非常具有自己的風格,多用蠔油、糖醋、果汁、酸梅醬、魚露、豉汁等,這些調味品都是幾種其他調味品混合而成,調味有所謂五滋(香、鬆、臭、肥、濃)、六味(酸、甜、苦、鹹、辣、鮮)之別。菜肴以烹製蛇、貓、狗、鼠等著稱,著名的菜有“三蛇龍虎鳳大會”、“五蛇羹”、“蠔油牛肉”、“烤乳豬”等。
閩菜
閩菜即福建菜,以福州、泉州、漳州、廈門等地的菜肴組成。閩菜的特點以色調美觀、滋味清鮮而著稱。烹調技法以烹炒、幹炸、爆炒為主,原料多以海鮮如鰻、蟶子、魷魚、黃魚、海參等為原料。口味偏重甜酸,多以紅糟調味。著名的菜肴有“佛跳牆”、“淡糟炒香螺片”、“雪花雞”、“醉糟雞”、“酸辣爛魷魚”、“燒片糟雞”等。
蘇菜
蘇菜即江蘇菜,由蘇州、揚州、南京、鎮江等地方的風味菜構成。蘇菜始於南北朝時期,唐宋以後,與浙菜一樣,成為“南食”代表之一。口味以清淡雅著稱,製作精致,尤其擅長烹製河鮮、湖蟹等。烹飪技法上有炒、溜、煮、燴、烤、燒、蒸,菜肴具有香、鮮、酥、嫩、脆等特點。調料的使用也以突出本味為目的,多用調料為菜肴增色。其用料嚴謹,注重配色,講究造型,四季有別。夏季色澤清淡,冬季色澤濃豔。蘇菜造型美觀,運用切配、烹調、裝盤、點綴以及刻、包、卷、釀,使菜肴色、香、味俱全。著名的菜肴熱菜有“清湯三套鴨”、“南京三燉”等,涼菜有“逸圃彩花籃”等。
浙菜
浙菜即浙江菜,由杭州、寧波、紹興、溫州等地的菜肴構成其主流。浙菜製作精細,變化較多,以清鮮、香酥、細嫩為主要的特點。烹飪方法主要以爆、炒、燴、燒等見長。代表菜肴有“西湖醋魚”、“生爆蟮片”、“東坡肉”、“龍井蝦仁”、“叫化童雞”、“清湯魚圓”、“幹菜燜肉”、“大湯黃魚”等。
湘菜
湘菜即湖南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的菜肴為主而形成。湘菜用料廣泛,油重色濃,口味注重香鮮、酸辣、軟嫩的特點。調料多以辣椒、熏臘為主,口味酸辣。烹飪技法以蒸、熏、燒、燉、幹炒為主。代表菜肴有“麻辣仔雞”、“臘味合蒸”、“冰糖湘蓮”、“紅椒釀肉”等。
徽菜
徽菜即安徽菜,以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區的地方菜為主而形成,以烹製山珍野味為主。口味重,重油、重醬色、重火功,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烹飪技法注重燉、燒、熏等。代表菜肴主要有“符離集燒雞”、“雪冬燒山雞”等。
(嶽晗 南金花)
一個菜係的形成受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的影響,同時也是和這個地區悠久的曆史分不開的。中國的“八大菜係”各具風韻,菜肴之特色也異彩紛呈,各有千秋。
魯菜
魯菜即山東菜,主要是以濟南和膠東兩個地區的風味菜構成。魯菜的孕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經曆代的發展,稱為公認的一大流派。宋代以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它選料講究,刀功精細,調味適中,菜肴具有鮮鹹適度、清爽脆嫩的特點。膠東魯菜擅長烹製海鮮,多采用保留原味的烹調方法,如清蒸、扒、燒等。魯菜烹飪技法以爆、炒、燒、炸、溜、燜、扒等為主,調味善用大蔥。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明清兩代,魯菜為宮廷禦膳主體,對京、津和東北各地的影響較大。代表菜肴有“糖醋黃河鯉魚”、“湯爆雙脆”、“燒海螺”、“烤大蝦”、“清湯燕窩”以及“幹蒸加吉魚”、“油爆海螺”等。
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由成都菜、重慶菜和自貢菜等為主構成。川菜在先秦兩漢時期就已具雛形,到宋代已經有很大的影響了。川菜特點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濃,以酸、辣、麻等口味著稱。烹飪技法注重燒、烤、幹酥、熏等,以辣椒、胡椒、花椒以及薑作為主要的調料用品。川菜擅長綜合用味,在鹹、甜、麻、辣、酸五味基礎上,加上各種調料,形成各種複合味,如家常味、鹹鮮味、魚香味等。代表菜肴有“黃燜鰻”、“怪味雞塊”、“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小籠牛肉”等。
粵菜
粵菜即廣東菜,主要是由廣州、潮州、東江等地方的風味菜構成。南宋時期,受宮廷禦廚的影響。明清時期,廣東對外貿易已經很發達,隨著對外通商和對外交流發展迅速,逐漸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長,形成別具一格的菜係特點。廣東菜選料廣雜,鳥獸鼠蟲蛇等都可以作為原料,口味清純鮮活,隨時節不同,口味也會有變化。冬春多以濃鬱口味為主,夏秋以清淡口味為主。烹飪技法主要由煲、泡、燴等。粵菜的調味品也非常具有自己的風格,多用蠔油、糖醋、果汁、酸梅醬、魚露、豉汁等,這些調味品都是幾種其他調味品混合而成,調味有所謂五滋(香、鬆、臭、肥、濃)、六味(酸、甜、苦、鹹、辣、鮮)之別。菜肴以烹製蛇、貓、狗、鼠等著稱,著名的菜有“三蛇龍虎鳳大會”、“五蛇羹”、“蠔油牛肉”、“烤乳豬”等。
閩菜
閩菜即福建菜,以福州、泉州、漳州、廈門等地的菜肴組成。閩菜的特點以色調美觀、滋味清鮮而著稱。烹調技法以烹炒、幹炸、爆炒為主,原料多以海鮮如鰻、蟶子、魷魚、黃魚、海參等為原料。口味偏重甜酸,多以紅糟調味。著名的菜肴有“佛跳牆”、“淡糟炒香螺片”、“雪花雞”、“醉糟雞”、“酸辣爛魷魚”、“燒片糟雞”等。
蘇菜
蘇菜即江蘇菜,由蘇州、揚州、南京、鎮江等地方的風味菜構成。蘇菜始於南北朝時期,唐宋以後,與浙菜一樣,成為“南食”代表之一。口味以清淡雅著稱,製作精致,尤其擅長烹製河鮮、湖蟹等。烹飪技法上有炒、溜、煮、燴、烤、燒、蒸,菜肴具有香、鮮、酥、嫩、脆等特點。調料的使用也以突出本味為目的,多用調料為菜肴增色。其用料嚴謹,注重配色,講究造型,四季有別。夏季色澤清淡,冬季色澤濃豔。蘇菜造型美觀,運用切配、烹調、裝盤、點綴以及刻、包、卷、釀,使菜肴色、香、味俱全。著名的菜肴熱菜有“清湯三套鴨”、“南京三燉”等,涼菜有“逸圃彩花籃”等。
浙菜
浙菜即浙江菜,由杭州、寧波、紹興、溫州等地的菜肴構成其主流。浙菜製作精細,變化較多,以清鮮、香酥、細嫩為主要的特點。烹飪方法主要以爆、炒、燴、燒等見長。代表菜肴有“西湖醋魚”、“生爆蟮片”、“東坡肉”、“龍井蝦仁”、“叫化童雞”、“清湯魚圓”、“幹菜燜肉”、“大湯黃魚”等。
湘菜
湘菜即湖南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的菜肴為主而形成。湘菜用料廣泛,油重色濃,口味注重香鮮、酸辣、軟嫩的特點。調料多以辣椒、熏臘為主,口味酸辣。烹飪技法以蒸、熏、燒、燉、幹炒為主。代表菜肴有“麻辣仔雞”、“臘味合蒸”、“冰糖湘蓮”、“紅椒釀肉”等。
徽菜
徽菜即安徽菜,以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區的地方菜為主而形成,以烹製山珍野味為主。口味重,重油、重醬色、重火功,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烹飪技法注重燉、燒、熏等。代表菜肴主要有“符離集燒雞”、“雪冬燒山雞”等。
(嶽晗 南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