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裕仁行宮,阿裏山神木陡增神奇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 作者:師永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地處海拔2000米以上的阿裏山,東南麵與花蓮、高雄交接,東北角和南投、雲林為鄰,區內全是高山,據說早在5000多年前便有鄒族移徙至此。
1896年,日本陸軍中尉長野義虎從玉裏翻越玉山,途經阿裏山時,發現遍野原始檜木林,1899年2月,第四任日據“總督”兒玉源太郎派遣技師小池三九郎等人深入調查,決定采用美國式機械力運材方案開發,預估無盡藏的立木蓄積625萬立方米,成為阿裏山檜木浩劫的開始。阿裏山附近山頭也被稱為“兒玉山”。
1906年,日本人開始修築深林通往市區的阿裏山鐵道,以配合日本“總督府”官營伐木事業;1912年12月正式通車,沿線景觀極為傲人。但在經濟上,台灣大批木材因此被日本殖民體係廉價地運往本土,飽受壓榨與剝削。總計1912年至1945年的34年間,伐木作業麵積約為9773公頃,伐采立木蓄積約為3469930立方米,搬出材積約為1523484公頃,阿裏山天然貴重木材幾乎被砍伐殆盡。
1920年,日本“總督府”為迎接裕仁,在祝山林道旁紅檜林內,離阿裏山森林鐵路不遠處興建行館,離阿裏山第二管製站約五分鍾步程。但裕仁並未親臨行館。之後行館作為日本皇族上山視察林業、遊憩的避暑行館,從1927年開始,陸續有朝香宮、久邇宮朝融王、梨本宮守正等皇族,以及川村、石塚等“總督”,都曾到此避暑,皇族久邇宮邦彥也於1935年在此下榻。
◆ 20 世紀20 年代明信片上的神木
阿裏山神木,原本特指台灣阿裏山上這棵樹齡達到3000 餘年的紅檜,由於在1906 年被日本技師小笠原富二郎發現,被日本人尊稱為“神木”。隨著阿裏山森林鐵路的開通,這棵參天巨木成為聞名中外的台灣地標之一。(上圖)
阿裏山行館係采平房建築,占地約600平方米,整體風格為日洋合璧,木造紅瓦,造型大方,古色古香,地板維持挑高,以防止濕氣入侵。建材全采用阿裏山紅檜建造,梁柱未使用任何鉚釘,而以木榫固定,具有相當的特色。四周森林茂密,加上房舍外有小巧的園林,不但隱秘,更頗有曲徑通幽的感覺,行館旁檜木群步道也讓人沁涼舒爽。
◆台大校史館珍藏的神木前留影
神木的高大雄偉令日本人瞠目結舌,喜好供神的日本人甚至在阿裏山未設神社,直接用木柵將這個巨木團團圍住,掛上一堆粗稻草結成的“七五三繩”,把神木作為祭祀的對象,仿佛天地神靈的現實化身,甚至還被寫進“台灣總督府”教科書,可見在日本人的心中,這棵巨木閃耀著神聖光輝。各界人士來到阿裏山,必定遊覽和朝拜阿裏山神木,這張留存在台大校史館的照片讓人們看見,浩浩蕩蕩幾十人排列在神木前合影,每個個體都顯得如此渺小和袖珍。(下圖)
至於同在阿裏山鐵路沿線的神木更是非同小可,號稱3000年壽命,1906年才被日本人小笠原富二郎發現。當年阿裏山神木枝葉繁茂,高40.9米,樹圍18米,直徑6.3米,最低枝幹距地表13.6米,所在位置海拔2182米;雄偉到日本人未設神社,用木柵團團圍住,掛上一堆粗稻草結成的“七五三繩”,直接將神木作為祭祀對象,還被寫入“台灣總督府”教科書,更是各界必來覽勝、參拜之地。
1896年,日本陸軍中尉長野義虎從玉裏翻越玉山,途經阿裏山時,發現遍野原始檜木林,1899年2月,第四任日據“總督”兒玉源太郎派遣技師小池三九郎等人深入調查,決定采用美國式機械力運材方案開發,預估無盡藏的立木蓄積625萬立方米,成為阿裏山檜木浩劫的開始。阿裏山附近山頭也被稱為“兒玉山”。
1906年,日本人開始修築深林通往市區的阿裏山鐵道,以配合日本“總督府”官營伐木事業;1912年12月正式通車,沿線景觀極為傲人。但在經濟上,台灣大批木材因此被日本殖民體係廉價地運往本土,飽受壓榨與剝削。總計1912年至1945年的34年間,伐木作業麵積約為9773公頃,伐采立木蓄積約為3469930立方米,搬出材積約為1523484公頃,阿裏山天然貴重木材幾乎被砍伐殆盡。
1920年,日本“總督府”為迎接裕仁,在祝山林道旁紅檜林內,離阿裏山森林鐵路不遠處興建行館,離阿裏山第二管製站約五分鍾步程。但裕仁並未親臨行館。之後行館作為日本皇族上山視察林業、遊憩的避暑行館,從1927年開始,陸續有朝香宮、久邇宮朝融王、梨本宮守正等皇族,以及川村、石塚等“總督”,都曾到此避暑,皇族久邇宮邦彥也於1935年在此下榻。
◆ 20 世紀20 年代明信片上的神木
阿裏山神木,原本特指台灣阿裏山上這棵樹齡達到3000 餘年的紅檜,由於在1906 年被日本技師小笠原富二郎發現,被日本人尊稱為“神木”。隨著阿裏山森林鐵路的開通,這棵參天巨木成為聞名中外的台灣地標之一。(上圖)
阿裏山行館係采平房建築,占地約600平方米,整體風格為日洋合璧,木造紅瓦,造型大方,古色古香,地板維持挑高,以防止濕氣入侵。建材全采用阿裏山紅檜建造,梁柱未使用任何鉚釘,而以木榫固定,具有相當的特色。四周森林茂密,加上房舍外有小巧的園林,不但隱秘,更頗有曲徑通幽的感覺,行館旁檜木群步道也讓人沁涼舒爽。
◆台大校史館珍藏的神木前留影
神木的高大雄偉令日本人瞠目結舌,喜好供神的日本人甚至在阿裏山未設神社,直接用木柵將這個巨木團團圍住,掛上一堆粗稻草結成的“七五三繩”,把神木作為祭祀的對象,仿佛天地神靈的現實化身,甚至還被寫進“台灣總督府”教科書,可見在日本人的心中,這棵巨木閃耀著神聖光輝。各界人士來到阿裏山,必定遊覽和朝拜阿裏山神木,這張留存在台大校史館的照片讓人們看見,浩浩蕩蕩幾十人排列在神木前合影,每個個體都顯得如此渺小和袖珍。(下圖)
至於同在阿裏山鐵路沿線的神木更是非同小可,號稱3000年壽命,1906年才被日本人小笠原富二郎發現。當年阿裏山神木枝葉繁茂,高40.9米,樹圍18米,直徑6.3米,最低枝幹距地表13.6米,所在位置海拔2182米;雄偉到日本人未設神社,用木柵團團圍住,掛上一堆粗稻草結成的“七五三繩”,直接將神木作為祭祀對象,還被寫入“台灣總督府”教科書,更是各界必來覽勝、參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