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亭深受蔣介石喜愛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 作者:師永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福壽山最高點則是一處號稱“天池”的高山湖泊,高約2580米,雖然湖麵周圍直徑不過30餘米,但湖畔絲草如茵,鬆柏環立,可靜聽鬆濤,午後霧氣長鎖山腰,可清楚望見遠方的雪山西稜、合歡山係、白狗山係、大禹嶺等名山,視野絕佳,氣象萬千,同時即使久旱不雨,池水仍然碧綠,是蔣介石相當鍾愛的景點。
1967年間,蔣介石在靠近天池右側,昔日日本人“理蕃”駐在所,興建了一座兩層樓行館,於1969年5月完工,名為“達觀亭”,達觀亭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外層以木料裝飾,四周被鬆濤環抱,氣氛靜謐,格局為十字形,一樓有玄關、侍衛房、機要室、中庭、書房,蔣宋臥室各一間,二樓有景觀陽台及議事廳。
蔣介石每到福壽山農場,必來天池與達觀亭看雲、望山、觀水。當時蔣介石在天池避暑,每天淩晨4點左右起床後就在山徑散步;官邸也在天池左側鬆林設有一磚砌烤肉架,為蔣介石與宋美齡在此烤肉所造。
據說當地清晨萬籟俱寂,聲音傳得極遠,使蔣介石特別偏愛在晨起時聆聽附近梨山耶穌堂響鍾的聲音。有次鍾槌失控多響了一下,蔣介石還派人以電話告訴教堂鍾聲敲錯了,讓教會大吃一驚。
達觀亭四麵都是落地玻璃窗,視野清晰,可俯瞰福壽山農場全景,內部也有取暖用的壁爐,特別二樓景觀陽台四周為3米寬走廊與觀景座椅,其中有兩座沙發,麵對遠山並排而放,是蔣介石與宋美齡“坐看雲起時”的休憩處所;庭內圓桌則是蔣介石與官員商議政事之處,達觀亭牌匾更是蔣介石親筆所題。
達觀亭之後便成為蔣介石來農場度假時的臨時辦公室及會議室,步行到農場大約要三四十分鍾。但因天池周邊鬆林早被火焚毀,留下一大片平坦綠地,基於安全考量,避免突襲空降,蔣介石也曾指示在附近山崗建構工事,配置高射武器,以防萬一。
至於福壽山農場辦公室附近的“鬆廬”,則是蔣經國的行館,由於福壽山莊是蔣介石專屬行館,因此蔣經國視察福壽山農場或與要員商談,地點均在鬆廬,從未在福壽山莊內留宿。相較於福壽山莊的氣派,鬆廬類似於雅致的小宿舍,小小前庭內可看到青鬆及盆栽點綴,還有透光室內陽台,擺著躺椅。每逢秋風吹起,鬆廬外更是楓紅片片。
農場內“唐莊”廣場邊,有一列參天巨鬆,其中一棵青翠蒼勁、挺拔勁立的鬆樹,於1960年間被陳誠命名為“介壽鬆”,是蔣介石每到必徘徊流連、攝影留念之地,每每在許多報刊雜誌和月曆上出現。
1967年間,蔣介石在靠近天池右側,昔日日本人“理蕃”駐在所,興建了一座兩層樓行館,於1969年5月完工,名為“達觀亭”,達觀亭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外層以木料裝飾,四周被鬆濤環抱,氣氛靜謐,格局為十字形,一樓有玄關、侍衛房、機要室、中庭、書房,蔣宋臥室各一間,二樓有景觀陽台及議事廳。
蔣介石每到福壽山農場,必來天池與達觀亭看雲、望山、觀水。當時蔣介石在天池避暑,每天淩晨4點左右起床後就在山徑散步;官邸也在天池左側鬆林設有一磚砌烤肉架,為蔣介石與宋美齡在此烤肉所造。
據說當地清晨萬籟俱寂,聲音傳得極遠,使蔣介石特別偏愛在晨起時聆聽附近梨山耶穌堂響鍾的聲音。有次鍾槌失控多響了一下,蔣介石還派人以電話告訴教堂鍾聲敲錯了,讓教會大吃一驚。
達觀亭四麵都是落地玻璃窗,視野清晰,可俯瞰福壽山農場全景,內部也有取暖用的壁爐,特別二樓景觀陽台四周為3米寬走廊與觀景座椅,其中有兩座沙發,麵對遠山並排而放,是蔣介石與宋美齡“坐看雲起時”的休憩處所;庭內圓桌則是蔣介石與官員商議政事之處,達觀亭牌匾更是蔣介石親筆所題。
達觀亭之後便成為蔣介石來農場度假時的臨時辦公室及會議室,步行到農場大約要三四十分鍾。但因天池周邊鬆林早被火焚毀,留下一大片平坦綠地,基於安全考量,避免突襲空降,蔣介石也曾指示在附近山崗建構工事,配置高射武器,以防萬一。
至於福壽山農場辦公室附近的“鬆廬”,則是蔣經國的行館,由於福壽山莊是蔣介石專屬行館,因此蔣經國視察福壽山農場或與要員商談,地點均在鬆廬,從未在福壽山莊內留宿。相較於福壽山莊的氣派,鬆廬類似於雅致的小宿舍,小小前庭內可看到青鬆及盆栽點綴,還有透光室內陽台,擺著躺椅。每逢秋風吹起,鬆廬外更是楓紅片片。
農場內“唐莊”廣場邊,有一列參天巨鬆,其中一棵青翠蒼勁、挺拔勁立的鬆樹,於1960年間被陳誠命名為“介壽鬆”,是蔣介石每到必徘徊流連、攝影留念之地,每每在許多報刊雜誌和月曆上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