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原名“新埤”,俗稱“埤尾”“牛角湳埤”,位於桃園縣大溪鎮與複興鄉交界處,靠近省道台七線,現今大溪鎮中心向東南山道逶迤而上約4000米,就是慈湖。慈湖係納大漢溪支流而成,前後分為兩個湖,前慈湖麵積稍大,約有5公頃,後慈湖隻有3公頃,中間以溪水相通,但有山屹立,係經水道循山麓彎流下注。


    慈湖四季氣候和煦宜人,溪穀縈回,有“近龍湖”之稱。原本是座名為“謙記”的煤礦場,1906年開始采礦,但礦場在1939年發生多次災變後停工,慈湖因此廢棄;說也奇怪,當地廢棄10多年之久,沒想到因蔣介石路經此地,發現風光與故鄉溪口相似,決定在前慈湖畔,仿照故鄉“豐鎬房”風格,建立行館。


    據說當年蔣介石是與蔣緯國搭車經過桃園時,發現的這塊遠離塵囂、雲霧縹緲的寶地。蔣介石數日後再來,還拿出了羅盤,步上小山頭勘地,發覺四周群山環繞,把慈湖籠罩在如太師椅般的地形中,他當時選擇的地點就是日後慈湖陵寢的位置。


    蔣緯國曾說,蔣介石之後命他私下與地主接觸,探詢是否願意賣地或租地,由於當地煤礦已然采盡,原地主即台灣板橋林本源家族同意出讓,再委由國民黨中央黨部前去洽談。林本源家族看到蔣介石有意洽購,所以堅持捐贈,最後雙方同意將土地登記為國民黨無償租用,並於1955年將當地兩個湖四周約19公頃土地使用權轉讓給國民黨作為行館用地,不過當時隻看得到池塘和一片莽林而已。


    ◆慈湖風光


    慈湖集天地靈秀之氣,位於“太師椅”正中,是風水寶地,且湖光山色與浙江奉化山水神似,在蔣介石“欽點”下,“埤尾”搖身一變成“慈湖”。蔣介石生前“駐蹕”於此,死後奉厝此地,慈湖便美名遠播更充滿神秘。慈湖原本為一處人工蓄水池,但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渾然天成,頗有江南山水之貌。如今慈湖開放,吸引遊客流連,感慨蔣介石目光獨到,覓得此處世外桃源。


    之後,慈湖改建整體工程由“榮民工程處”負責興建,但在設計上,多半是由蔣介石親自構思,並於1959年6月13日竣工。由於基地靠近百吉隧道北端出口,鄉民當時稱之為“洞口”,因此“榮工處”一度取名為“洞口賓館”。


    1962年10月31日蔣介石七秩晉六誕辰當天,賓館正式落成啟用,總麵積37.5公頃,完工後已完全看不出礦場原貌。為感念母親王太夫人養育之恩,蔣介石將“埤尾新埤”改名為“慈湖”,除手書“慈湖”牌匾,放置在大門橫梁上,行館也正名為“慈湖賓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師永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師永剛並收藏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