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1975年4月5日逝世,打亂了全盤規劃。


    蔣介石去世後,台灣官方規定下半旗一個月誌哀,娛樂業停業直到公祭結束,連電視節目都從彩色改成黑白。治喪委員會就在位於營邊段的信義路“教育部”招待所、原陳誠官邸召開,敲定4月16日公祭,並在孫逸仙紀念館設置靈堂,開放民眾誌哀等紀念方式,同時積極籌辦隆重喪禮,鼓勵民間展開“獻機報國”運動。


    當時中國國民黨中央常會也通過了“行政院”擬定的《永久紀念“總統”蔣介石辦法》,共七項,包括每年清明節為“‘總統’蔣介石逝世紀念日”,10月31日為“‘總統’蔣介石誕辰日”,均放假一天。


    其次,國民黨也提出,由政府出麵統籌在台北市興建中正紀念堂一座,除政府經費外,也接受民間捐獻。其餘包括由“教育部”製訂《“總統”蔣公紀念歌》,頒行全台;編纂“‘總統’蔣公豐功偉業教材”,供各級學校講授研讀;各縣市建“總統”蔣介石銅像一座,但已有者不再建立,式樣由“內政部”統一訂頒,供各界采用;各機關、學校、社團禮堂正麵牆壁懸掛孫中山遺像,對麵懸掛“總統”蔣介石遺像以及編纂《“總統”蔣公哀思錄》等。


    國民黨中央隨後也迅速敲定,為表達永恒的懷念,決定在台北市籌建中正紀念堂,並由“行政院”設項目小組策劃,聘請俞國華、秦孝儀、辜振甫、王永慶、林金生、蔣彥士、謝東閔、高魁元、趙聚鈺、費驊、賴名湯、蔡鴻文、周宏濤、張豐緒、林挺生、徐有庠16人推行建堂事宜,並由與蔣宋美齡關係密切的前“中央銀行”總裁俞國華為召集人,負責策劃。


    之後,國民黨並於1976年10月成立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委員會,由張群、何應欽、陳立夫、倪文亞、王雲五、於斌、錢思亮、黃少穀、穀正綱、黃傑、林伯壽、吳經熊、連震東、陳啟天、徐慶鍾、張寶樹、謝東閔、孫亞夫、劉闊才、戴炎輝、劉季洪、周百練、蔡鴻文、林挺生、林洋港25人擔任指導委員。


    宋美齡在設計規劃過程中多所著墨。因此短短兩年內,中正紀念堂從動土到完工,以極高效率把這棟別具中國古典風味的陵園式建築完成,同時向公眾開放。


    至於之所以選定在營邊段興建紀念堂,主要因為當時國民黨除了要興建中正紀念堂,也打算因蔣介石曾發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之補述》,所以希望如文中倡議,一並興建音樂廳和“國劇院”,是以占地麵積要夠遼闊,交通要便利。


    ◆中正紀念堂裏的蔣介石銅像


    在台灣當局“去蔣化”趨勢抵達高潮時期,這尊著力打造的蔣介石銅像首當其衝成為靶子,中正紀念堂被當局“教育部”改成“台灣民主紀念館”,一度關閉達半年之久。而後重新開放的紀念館內懸掛300 多隻風箏將銅像團團圍住,大廳銅門一開,風箏隨風舞動。直至2008 年4 月1 日,因國民黨再次贏得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蔣介石銅像才得以重新“出關”,之前在中正堂階梯上鋪就的綠百合塑料布也隨之拆除。


    加上台北市當時日漸繁榮,已感綠地缺乏,也需要遊憩場所,基於都市的整體發展考量,才決定設在營邊段地區。至於台北市政府原打算在此推動商業區計劃則全盤取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師永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師永剛並收藏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