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步履維艱


    “霸王”戰役結束以後,第3集團軍下一步該怎麽辦?這是巴頓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眼下,他已經勾畫出一份戰役計劃的藍圖,這個計劃無論從規模還是內容上看,都是非常驚人的,它甚至使巴頓本人都感到吃驚,他把它稱之為“必勝的計劃”。


    “必勝的計劃”主要內容是,以第3集團軍3個軍的力量迅速地渡過塞納河去,向東挺進,穿過德軍空虛的“齊格菲防線”,直抵萊茵河,而後直搗柏林,力爭在秋雨把戰場變成無法通過的沼澤之前,徹底贏得歐洲戰爭的勝利。


    8月23日,天氣陰冷而潮濕。這一天,巴頓把這份“必勝的計劃”,交給了布萊德雷。同一天,第15軍被調往第1集團軍,使巴頓手頭現成的軍隻剩下兩個,而憑這個兵力是無法完成“必勝的計劃”的,因此巴頓試圖說服布萊德雷支持他的計劃,並允許他偷偷使用或借用第7軍的全部或一部分兵力。


    布萊德雷對巴頓的計劃基本上表示讚同,因為這同他的想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他主張使用六至七個軍,而巴頓認為三個軍就足夠了。


    眼下,布萊德雷正忙得不可開交,他就要飛往謝爾柏斯特,圍繞盟軍下一步的行動計劃與蒙哥馬利進行一場針鋒相對的鬥爭。


    “霸王”計劃原來規定,在“霸王”戰役基本任務完成後,盟軍應在塞納河邊暫時休整,補充損耗,並建立瑟堡和布列塔尼半島上各港口到塞納河的後勤補給線,然後再發起下一次進攻。但戰局發展之快超出了原來的預料,德軍兵敗如山倒,一觸即潰,不堪一擊。在這種情況下,艾森豪威爾認為原地休整已無必要。他認為盟軍應衝過塞納河去,把目光瞄向萊茵河。8月19日,他把這一決策告訴了蒙哥馬利和布萊德雷,在這個問題上,他們取得了完全一致的認識。但是,在製定具體的作戰方案時,雙方出現了分歧。隨著事態的發展,這種分歧最終變成了一場將軍們之間的“戰爭”。


    蒙哥馬利建議渡過塞納河後,采取“一路突擊”,由他率三個集團軍(英第2集團軍、加拿大集團軍和美第1集團軍),向魯爾河方向阿登以北實施進攻。至於巴頓的第3集團軍則留在默茲河邊堅守陣地。蒙哥馬利這一建議,從純軍事觀點講,無可指責。但是,在這一計劃的後麵,卻藏著兩層美國人所不能接受的意思:一、按此計劃,蒙哥馬利將指揮盟軍所有地麵部隊,在事實上架空了艾森豪威爾;二、驍勇善戰的第3集團軍將變成一支後衛部隊,最終打敗德國的榮譽之冠將落在英國人頭上。


    布萊德雷針鋒相對,提出分兩路進攻的計劃。按這一計劃,第1集團軍隻能抽出一個軍給蒙哥馬利,支援他進攻魯爾區,而該集團軍剩下的幾個軍則派給第3集團軍,支持第3集團軍開展第二路進攻。


    布萊德雷告訴巴頓,目前他沒時間同他討論“必勝的計劃”,他要去謝爾柏斯特,迫使艾森豪威爾在兩種計劃中作出抉擇,這不是一般的計劃的抉擇,而是兩個國家間的抉擇。


    從巴頓的戰術觀點來說,他讚同實施“一路突擊”,“必勝的計劃”所體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思想。不同的是,這種“一路突擊”的主角是由第3集團軍來唱的。但是,在聽了布萊德雷的話後,他轉而同布萊德雷站在了一起,因為現在“一路突擊”代表的是英國的利益,“兩路進攻”代表的是美國利益,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巴頓不會固執地犯糊塗。


    8月25日,布萊德雷從艾森豪威爾那兒回來了,沒有帶來什麽好消息:艾森豪威爾仍在考慮兩個截然對立的計劃,舉棋未定。布萊德雷這時已經決定,不管最後確定計劃是什麽樣,他得首先越過塞納河去。


    布萊德雷煞費苦心地下達一項命令,這是一項彈性極大的命令,即部分滿足了蒙哥馬利的要求,也一定程度地滿足了巴頓的要求,並且還可以根據艾森豪威爾最後確定的計劃。隨機應變,向北向東,可靈活機動。


    根據布萊德雷的命令,第1集團軍應在默倫和芒特越過塞納河,向法國北部城市裏爾進軍,這個方向正是蒙哥馬利所主張的進攻方向。


    第3集團軍此時已擁有七個師,它的任務是分成左右兩路,沿巴黎向東的兩條公路幹線平行追擊,目標是梅斯——斯特拉斯堡一線,這與


    “必勝的計劃”差距很大,但這個方向卻是該計劃的一部分,巴頓對此還是比較高興的,他在日記裏情緒很高昂地寫道:“我堅信,如果我們現在狠狠地打擊德軍,戰爭可望在近期結束。”


    第3集團軍立刻開始了跨越塞納河的戰鬥。


    8月26日這一天,巴頓先後視察了第20軍軍部、第5步兵師、第7裝甲師和第4裝甲師,給他的士兵們打氣。在這一天的戰鬥中,第3集團軍在所有戰線上大踏步前進,但巴頓並不滿意,因為他看到德軍的抵抗極其軟弱無力,他要求部隊以更快的速度推進。


    27日,第3集團軍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進。


    這時,出現了兩個令巴頓頭疼的問題,顯示了某種不好的預兆。


    一個問題是,蒙哥馬利堅持要在圖爾奈實施空降,這一行動占用了為巴頓運送物資的所有飛機,使第3集團軍本已緊張的燃料和物資供應更加吃緊。


    第二個問題是,擔任翼側保護的法第2裝甲師的官兵,大都掉進了溫柔之鄉,此時仍在巴黎的酒館裏大吃大喝,享受著巴黎女郎醉人的溫存,致使第2裝甲師遲遲不能到達戰鬥崗位。最後,還是在布萊德雷的強烈幹預下,巴頓才把這支部隊“收”了回來。


    更糟糕的情況出現了。8月29日,艾森豪威爾終於對塞納河以後的作戰計劃做出了抉擇。在蒙哥馬利軟硬兼施的遊說與威脅之下,他終於站到了蒙哥馬利一邊,同意了其“一路突擊”的計劃,但同時,他還做了一些調和,他命令蒙哥馬利在北路進行主攻,巴頓在南路實行輔助進攻,不過第3集團軍的後勤供應(主要是汽油)將被大幅度削減。


    巴頓對此怒不可遏。雖然第3集團軍也被賦予了進攻任務,但僅憑汽油供應減少這一項,便足以使他不能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對艾森豪威爾如此妥協求全,他十分不解,他說:“蒙蒂一意孤行,而艾克卻一味地‘是,先生’……”


    8月底的形勢,對盟軍非常的有利。艾森豪威爾的情報處長肯尼思·斯特朗少將的報告稱:“8月的戰鬥已成定局,敵人受到了應有的打擊。兩個半月的鏖戰,最終使德國人血流成河,其規模之大,即使對於胃口極大的德國人來說,也是夠吃的。德軍已不再是一支像樣的軍隊,他們成了一群散兵遊勇,他們組織渙散,士氣不振,缺乏武器和裝備,結束歐洲戰爭已為期不遠,幾乎是近在咫尺了。”


    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巴頓決定即使沒油,也要大踏步前進。他認為,隻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輕出奇兵,一定可以“像天鵝一樣射進齊格菲防線”。8月28日晚,巴頓的部隊已接近默茲河,正在他準備一舉殺過默茲河,直搗“齊格菲防線”時,原先按計劃已同意撥給第3集團軍的14萬加侖汽油卻沒有運到,造成一些部隊因缺油被迫停止前進。造成巴頓斷油的原因是為了保證蒙哥馬利的突擊計劃,汽油被調往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巴頓為此怒不可遏,他抱怨說:“我隻要能得到一滴汽油,就能保證打贏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巴頓曾領著他的坦克旅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戰鬥,如今他決心故伎重施。當晚,巴頓下令將所有汽油集中起來,用於1/4的坦克,他自己則登上第一輛坦克,進行戰地指揮,領著這支隊伍向默茲河猛衝過去。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戰術行動,如果被德軍發現進攻部隊已經沒油,他們很可能遭到滅頂之災。幸運的是,此刻的德軍已是驚弓之鳥,巴頓的部隊很順利地就衝破了守軍防線,當晚,其先頭部隊大部已渡過默茲河。


    同一天晚上,巴頓才得知對他來說是最糟糕的消息,油料將優先供應蒙哥馬利部隊。果然,第二天,8月30日,第3集團軍所需的40萬加侖汽油的指標中隻有3.2萬加侖得到兌現。這時,巴頓部隊距梅斯隻有35英裏,距薩爾還有70英裏,摩澤爾已處於他的進攻之下,從那裏到萊茵河隻有100公裏,德軍已直接感受到巴頓的威脅。德軍統帥部已任命能征慣戰的莫德爾元帥在第3集團軍前進的路上迅速集結兵力,以阻止第3集團軍前進。誰知,盟軍最高司令部也在做和他們一樣的事,他們用汽油供應勒住了巴頓這匹野馬的韁繩,敵我雙方都發出了“製止巴頓”的呼聲,這樣的怪事居然真的發生了。


    巴頓不願就範,他繼續前進,他命令手下的指揮官們“一直打到坦克開不動,然後爬出來步行再打……”這樣,8月30日和8月31日兩天,第3集團軍在極其缺油的情況下繼續向前猛衝。這時,後勤處長馬勒向巴頓報告說,他一滴汽油都沒有了!


    第3集團軍缺的不僅是汽油,其先頭部隊所需的鞋子、衣服及坦克所需的零件都發生了短缺現象,對巴頓來說,這是眼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否則第3集團軍這麽一個龐大的機器,就會成為一堆爛鐵趴在那兒再也起不來了。


    巴頓那種偏執狂的性格又從身上一下子冒了出來。在給妻子信中,他說:“我每前進一步都得拚命,然而現在阻止我的不是敵人,卻是‘他們’……。假如我能想方設法弄點汽油,僅憑這一條,我就能打贏戰爭。”


    想法變成了行動,巴頓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的後勤處長馬勒。


    馬勒是個傳奇式的後勤軍官,從1941年本寧堡集訓時,他始終是巴頓的後勤處長。對這位能幹的部下,巴頓是這樣評價的:他“是整個歐洲戰區最會撈取物資的後勤處長。……凡是需要的物資他都能搞到——就連不馬上需要的物資,他也常常能搞到……他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原則辦事,總比別人先行幾步”。


    馬勒以一種美國牛仔式的做法去搜刮汽油,汽油的一個來源是戰場繳獲,對這些戰利品,他沒有按規定登記,而是盡快地發給部隊。另一個來源是,鼓勵用一切辦法攫取汽油。在他鼓動下,有些人冒充友鄰部隊人員去油庫冒領汽油,有的士兵用管子將別人油庫裏、油箱裏的油偷走,有的部隊甚至把開往巴黎的卡車連同車上的油一起掠走。巴頓對這些“非正統”的做法,采取默許和鼓勵的態度,他甚至向偷油最多的士兵提供一種極具誘惑力的獎勵——給他們美美的放上三天假。至於巴頓本人,也是個“揩”油高手,他常常隻帶著可憐巴巴的一點汽油去布萊德雷的司令部,臨走時總不忘讓人把他的油箱加滿。就這樣,第3集團軍無中生有地弄到10萬加侖汽油。


    10萬加侖汽油雖然支持不了多久,但對巴頓來說是個寶貝。他命令先頭部隊繼續向萊茵河和“齊格菲防線”前進,能走多遠算多遠。


    艾森豪威爾再一次收緊韁繩。9月2日,他重申了對蒙哥馬利計劃的支持,對第3集團軍的攻勢作了限製。布萊德雷和巴頓雖然據理力爭,卻無濟於事。


    來自內部和外部的種種幹擾,終於“製服”了巴頓和第3集團軍,他們再也無法快速地躍進了。而與此同時,希特勒也調整了戰略部署,將大量部隊由巴爾幹半島撤回,加強本土防禦,迅速建立起穩定有效的防禦體係,“齊格菲防線”不再有名無實,它成了一堵橫在盟軍前進路上的高牆。一個千載難逢的、在1944年結束戰爭的良機就這樣被錯過了。


    2. 突破“西壁”


    “西壁”,即“齊格菲防線”,這是1939年希特勒進攻波蘭時為遏製英法軍隊在德國西部邊境構築的一個龐大的工事。在1944年9月以前,這一工事形同虛設,在戰爭中並未發揮任何作用,可眼下,它成了盟軍進入德國腹地最大的障礙。


    1944年9月初,希特勒在“齊格菲防線”上部署了63個師,其中有15個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鎮守這一防線的是老謀深算的馮·龍德施泰特元帥,他的任務是遏製盟軍的長驅直入,牢牢地控製住防線,並在適當時候向蘭斯實施反攻。


    9月4日,一再約束巴頓行動的艾森豪威爾突然間改變了主意,對巴頓大開綠燈,命令他迅速突破“西壁”,並向法蘭克福挺進。因為,此時他已意識到巴頓早就意識到的一個問題:“德國的失敗是注定的,要徹底摧毀它,最重要的是速度。”


    戰爭是個瞬間萬變的怪物,有時候差之毫厘,便謬以千裏。艾森豪威爾的反應比戰場實際情況慢了半拍,這就為第3集團軍在完成作戰任務的道路上平添了許多障礙。


    9月5日,第3集團軍進入了默茲河以東的洛林地區。這是一塊不祥之地,法國人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經曆過兩次屈辱和噩夢般的失敗。一次是在普法戰爭中,一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洛林地區是幾條大河的匯流處,高地、山脈、叢林密布其間,地形極為複雜。每年9月,這裏就進入雨季,10月份達到高潮,屆時整個地區變成一片沼澤,非常不利於裝甲部隊的行動。再加上法國人遺留下來的邊境要塞和馬奇諾防線也被德軍利用,形成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局麵。


    第3集團軍的對手是德第1集團軍。德第1集團軍的七個裝甲師和一個裝甲旅在第3集團軍正麵設置了一道堅固的防線,這是德軍這一地區防線上最堅固的盾。


    最鋒利的矛對最堅固的盾,這將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


    9月5日拂曉,第3集團軍的進攻開始了。巴頓很快發現,他的部隊正在啃一塊硬骨頭。隨心所欲地大踏步前進,在這裏已變得不可能了。


    頭兩天的進攻非常不順利,第3集團軍的各部隊有的從進攻一開始就受阻,有的前進了不遠就被迫停了下來,有的則為了一塊小陣地同德軍展開了拉鋸戰。惟一值得一提的勝利是,第318團奪取了326高地。對第3集團軍來說,這是他們踏上歐洲後頭一回遇到的事。巴頓對此大為震驚,這使他對艾森豪威爾前一段時間的錯誤更是痛心疾首:“這一切都是最高司令官的錯誤決定造成的,他們命令第3集團軍停止前進,使我們坐失良機!”


    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9月8日,從德國剛開來的黨衛軍第106裝甲旅在奧梅茲發動反攻,插入第90師的兩個團之間,它的一個小分隊還闖入了該師師部,劫掠走了大批機密檔案。與此同時,另一支德軍向第80師發動猛攻。第11步兵師和第7裝甲師也被德軍的猛烈炮火壓得抬不起頭來。


    正在第3集團軍陷入苦戰之際,布萊德雷卻找到了機會,他發現由於德軍同第3集團軍展開了拉鋸戰,某些地段上出現了兵力空虛,於是,他采取了一個大膽的軍事行動,命令第1集團軍迅速插向“齊格菲防線”,並在科布倫茨附近占領萊茵河渡口。布萊德雷的這一決定無疑是絕妙的,它不僅粉碎了德軍的反攻,而且對打破僵局起了推進作用。


    以後的事,就成了第1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的競賽。他們都想成為首先突破“齊格菲防線”的英雄。巴頓為此下令:無論哪位士兵,隻要他能成為盟軍第一個進入“齊格菲防線”的人,就可連升數級直至營長。


    9月中旬,天氣開始轉冷,第3集團軍戰區內陰雨綿綿,第3集團軍奏響了一支在雨水和泥濘中前進的悲歌。在天不予時、地不予利的情況下,第3集團軍直到9月12日,才有一支裝甲師渡過摩澤爾河,其餘大部仍在河這邊。巴頓對部隊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能取得這樣的戰果感到十分欣慰,他對部下說:“不要著急,讓我們坐下來喝杯酒再去衝‘西壁’吧!”就在這時,一個令盟軍振奮但也讓巴頓略感沮喪的消息傳來:第1集團軍已於前1日下午突破“齊格菲防線”,其先頭部隊已進入德國境內。


    第3集團軍輸掉了這場競賽,但巴頓沒有氣餒,待後勤供應恢複後,他決定於9月18日發動大規模攻勢,突破第3集團軍當麵的“齊格菲防線”並攻戰沃爾姆斯。


    巴頓的對手亦非平庸之徒,9月18日,德軍先於第3集團軍發動了全麵進攻。由於美軍忙於進攻準備,沒料到德軍會有這一手,結果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呂內維爾的美軍險些被趕出城,幸虧第4裝甲師及時馳援,才穩住陣腳。


    德軍的進攻打亂了巴頓的部署,進攻被迫改到第二天。在第3集團軍的強大攻勢下,德軍開始後退。巴頓雄心勃勃地準備在10天內攻破“齊格菲防線”,進入德國境內。正在這時,艾森豪威爾擊碎了他這個夢。


    盟軍後勤係統此時已不堪大規模進攻的重負,艾森豪威爾決定在供應條件轉好以前,全力供應北路的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和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第3集團軍則在原地暫時轉入防禦。巴頓沮喪到了極點,對他而言,戰爭似乎已經結束了,他甚至想轉到亞洲太平洋戰場上去。他對蓋伊這樣說:“哎,哈普,你是否願意去尼米茲海軍上將手下去作戰?”


    幸運的是,巴頓現在已經得到布萊德雷真正的友誼。布萊德雷了解他朋友的痛苦,而且他對艾森豪威爾的不滿也在增長,於是,他利用自己的權限,同意巴頓“對戰線做一些小的改動”。


    巴頓對此心領神會,一方麵他停止了大規模作戰,以表明他在執行最高司令部的命令,另一方麵,他指揮部隊頻繁地進行中小規模的作戰,並將此解釋為守勢中的攻勢。在經過了貌似“平和”的9月底以後,巴頓又開始了大規模的進攻行動,作戰目標是梅斯,作戰代號“霹靂行動”。


    梅斯是德軍在該地區重要的軍事要塞,據稱是“堅不可摧”的。“霹靂行動”計劃規定:首先使用1000磅炸彈,從空中對要塞堡壘群進行轟炸,同時投擲汽油彈,然後再使用高爆炸彈。最後再以地麵部隊展開正麵強攻。


    “霹靂行動”於10月3日發起,由於空中支援未到位,進攻是在地麵炮火掩護下開始的。在第3集團軍的進攻麵前,梅斯向人們證明了“堅不可摧”絕非浪得虛名,美軍雖一度攻入堡壘群但很快就被趕了出來,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至10月10日,巴頓終於承認“霹靂行動”失敗,美軍從梅斯陣地全部撤出。


    “霹靂行動”雖然失敗了,但為以後攻取梅斯積累了經驗,它不再


    “堅不可摧”,後來,它像一隻“熟透了的梅子”被美軍輕易摘取。


    10月11日以後,還是由於供應不足的原因,巴頓再次被迫中止了攻勢,轉而加固摩澤爾河畔各分散的橋頭堡,為今後的戰鬥創造條件。


    在平靜了一個月後,11月5日,第3集團軍奉命再次發起了攻勢,目標是從沃爾姆斯和美因茨之間渡過萊茵河。


    瓢潑大雨持續數日不停,河水猛漲,道路泥濘,巴頓將進攻時間推遲到8日。利用這三天空閑時間,巴頓決定用他特殊的語言重新鼓起因停滯不前而顯得有些低落的士氣。在給第95師士兵的講話中,他這樣說:


    “萊茵河距此有132英裏,如果我們這支部隊能夠勇猛凶狠地展開進攻,迅速插入‘西壁’後敵軍防禦空虛的地點,那麽,戰爭在我們到達萊茵河之前就結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進攻時,要拿出拚命的勁頭來!前進,前進,再前進!”


    11月8日,大雨依然傾盆,巴頓擔心天氣將給部隊行動帶來不便,憂心忡忡,無法入眠,索性坐起來讀隆美爾的《步兵進攻》,其中一節記下了1914年法國的幾場大雨以及德軍在雨中是如何前進的,這給了他啟示與鼓舞,他想:“德國人能做到的事,我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在700門大炮震天動地的齊鳴聲中,進攻開始了。戰鬥發起三個小時後,天公作美,雨勢漸停,太陽撥雲而出。早已等得不耐煩的盟軍飛機緊急出動,向著敵陣地和指揮所一通狂轟濫炸。隨後,裝甲部隊像是“鐵輪上的地獄”,降臨到德軍頭上,巴頓興奮得大叫:“如此地屠殺,我他媽的簡直要為德國雜種感到悲哀!”


    當天,第3集團軍所有部隊均順利達到了作戰目標。


    以後一段時間,天氣繼續變得陰雨不斷。第3集團軍在巴頓的指揮下,盡可能使用炮火支援、實施狹小正麵的進攻,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依然穩步前進。11月22日,美軍像摘“熟透了的梅子”似的,攻克了梅斯,這是這座要塞存在1300多年來第一次被強攻占領。


    以後的戰鬥,照樣沒有出現大踏步前進的情況,第3集團軍的戰役特點變成了小部隊進行的小規模戰役。在同眼前頑固的德軍的作戰中,巴頓隻能逐村逐河、逐碉堡地進行爭奪,隻能以緩慢的速度向前推進。


    新的攻勢發起一個月後,第3集團軍終於攻破德裏安堡壘群。至12月中旬,他們終於將德軍由摩澤爾河、尼德河和薩爾河三個牢固的防禦陣地上趕走,突破了“齊格菲防線”,並控製了德國重要的工業區——薩爾盆地。


    至此,盟軍在兩條主要戰線上均成功地突破了“齊格菲防線”,進入德國心腹地區,他們像一把張開的鉗子,鉗向了一度強大而如今卻已發僵的法西斯戰爭機器,最後結束戰爭的日子似乎已經不遠了。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德軍在阿登地區發起反撲,盟軍陣腳大亂。


    3. “悲哀之戰”


    1944年12月中旬的時候,阿登地區氣溫驟降,地麵上落下了厚達5英寸的大雪。


    12月16日拂曉,薄霧尚未消散,美第8軍將士睡夢猶酣。突然間,震耳欲聾的炮聲打斷了他們的酣夢。第8軍將士睜眼一看,發現有近20個師的德軍如潮水般地向他們湧來。


    德軍發動反攻,盟軍前線告急。


    從阿登地區發起反攻,進行一場“悲哀之戰”的想法,在希特勒腦子裏盤旋了很久。“齊格菲防線”雖然沒能阻住盟軍,但卻遲滯了他們的進攻速度,就連一向以高速推進著稱的第3集團軍也失去了往昔神采,3個月裏隻推進了50英裏。這給希特勒爭取了足夠的時間,為拋出他的殺手鐧——阿登反攻集結了必需的兵力。


    阿登地區,位於法比邊境中段。1940年德軍曾在此成功地對法國實施了突擊,演出了軍事史上極為成功的一幕。四年過去了,如今德國已非昔日可比,戰略上陷入了極為被動的境地,希特勒又想起阿登這個曾經給德軍帶來光榮的地方,他想在這裏再創造一個奇跡,以挽救危局。


    在希特勒狂妄的大腦裏,已經構想出一幅美妙絕倫的勝利畫麵。


    為了實現這一狂妄的設想,以9月下旬起,希特勒就四處搜羅殘兵剩卒,並為此不惜代價地取消了原定對東線德軍的增援。而東線德軍司令官認為,沒有這種增援,想頂住蘇軍可能於1945年1月發動的冬季攻勢是不可能的。靠著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到12月反攻發起前,希特勒已集中了13集團軍群的三個集團軍,共計25個師的兵力。馮·龍德施泰特元帥任總指揮。


    同龍德施泰特1940年在同一戰場使用的兵力相比,現在這支力量顯然無力得多。這已經是德軍最後一著中所能下的最大砝碼了。但是,同它作戰正麵的盟軍相比,它還是構成了較大的優勢。


    阿登地區當時是霍奇斯第1集團軍與巴頓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其戰場正麵寬80公裏,但卻僅有米德爾頓的第8軍把守,兵力十分薄弱。盟軍最高司令部和各前線指揮員並未看到在這一地區所潛伏的巨大危機,反而自以為是地以為不會有大的戰事。艾森豪威爾在致馬歇爾的一封信中,是這樣說的:


    “德軍在阿登山區的兵力有限,而且時值冬季,他們已無力發起進攻,他們隻能依靠氣候條件、洪水和泥濘的道路,在一定的時期內守住一條殘缺的防禦戰線。德軍目前就像菜板上的魚肉,就等我們拿鋒利的戰劍,去慢慢地宰割了!”


    盟軍的疏忽,使希特勒有機可乘。果然,德軍在反攻開始後,接連突破盟軍陣地,布萊德雷的部隊已被德軍分割成兩部分。


    對德軍從天而降的進攻,布萊德雷最初不以為然,他以為這是一次有限的攻擊,目的在於牽製巴頓對“齊格菲防線”的進攻。直到前線吃緊,前線告急電報紛至遝來,他才如夢初醒,驚叫:“這個狗娘養的從哪兒搞到這麽多兵力!怎麽這樣神速!”


    希特勒的這次反攻,安排得非常周密,但他獨獨沒有考慮到巴頓。12月18日下午,布萊德雷召集巴頓去他的司令部舉行緊急軍事會議。


    巴頓一到,布萊德雷就向他展示了從空中拍攝到的最新戰場形勢照片。照片表明:德軍在阿登山區已突破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德第5裝甲集團軍正在蜂擁而入,美軍整個防線正在垮下來,像一座行將崩塌的大廈。


    “喬治,對我們將要幹的事情,我想你不會感興趣,但我是迫不得已的。”布萊德雷有些吞吞吐吐,他在看巴頓的反應。


    不用布萊德雷再說什麽,巴頓已明白他們想要他做什麽。他必須停止在薩爾地區的進攻,幫助渡過這次危機。巴頓明白形勢的緊迫和改變戰略的必要性,他當即表示,他將讓第4裝甲師星夜向朗威前進,次日再派第80師去盧森堡,如果需要的話,他還可以派出第26師。


    巴頓的回答,讓布萊德雷既滿意又感動,他原以為讓巴頓取消薩爾戰役,他會大鬧情緒,不曾想,剛剛提了一句,就從他那裏痛快地得到三個師。


    12月19日,艾森豪威爾急匆匆地由巴黎趕到凡爾登,召開高級軍事會議。


    會上,艾森豪威爾決定,為解除阿登危機,盟軍應最少以6個師的兵力向德軍的南翼發動強有力的反擊,巴頓擔任這一行動的總指揮。


    一年以後,在巴頓因車禍而生命垂危之際,他收到艾森豪威爾打來的電報,電報中特別提到了這一緊急關頭的插曲:


    “布萊德雷剛剛提醒過我,當我們三人在凡爾登會見並仔細考慮作戰計劃的時候,你和你的部隊接受了極其重要的戰鬥任務。從那個時刻起,我們對該次戰鬥的憂慮便開始消失了。無論是風暴、嚴寒或冰封雪蓋的道路,還是作困獸之鬥的敵人,都不可能擋住你前進的道路。我們要對你說,在你當前的生死搏鬥中,我們堅信你的精神會再次贏得勝利。”


    “喬治,什麽時候可以行動?”艾森豪威爾現在問。


    這是巴頓一生中無尚榮光和備受賞識的最重要的時刻。命運讓他肩負起拯救美軍的責任,他斬釘截鐵地回答:“12月22日!三個師。”


    巴頓的回答引起會場的騷動,一些將軍很興奮,另一些則表示懷疑。


    艾森蒙威爾提醒他:“喬治,別胡鬧,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巴頓說:“這不是胡鬧,艾克,請你相信我,我已經作好了安排。”


    鑒於巴頓的兵力不足,艾森豪威爾當場拍板,讓巴頓以抽調一部分兵力給帕奇將軍的第7集團軍為條件,將泰勒將軍指揮的第101空降師劃歸第3集團軍。


    會議結束時,艾森豪威爾親自把巴頓送出大門。他最近剛被提升為上將,於是,他以一種輕鬆的口吻向巴頓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真有意思,喬治,我每在肩上加一顆星,就遇上一次敵人的進攻。”


    “每一次當你遇到進攻時”,巴頓閃著炯炯的目光回答說,“我就救你出難關。”


    凡爾登會議後,巴頓沒有回自己在南希的司令部,而是直接去了盧森堡。同時,他打電話通知手下各軍師長,讓他們做好在24日發動進攻的準備。


    20日上午,巴頓得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艾森豪威爾將阿登以北的地麵指揮權交給了蒙哥馬利,這就意味著第1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將由布萊德雷的手中移交給英國人。在當時那種形勢下,艾森豪威爾的這一決定是正確的,因為第1集團軍、第9集團軍同第12集團軍群的聯係已被切斷,布萊德雷實際上根本無法指揮它們。盡管如此,布萊德雷和巴頓從感情上還是不能接受這一決定。但是,他們已沒有時間抱不平了,因為距發起進攻的日子隻有三天了。


    在以後的三天裏,巴頓以他驚人的才幹,讓第3集團軍的作戰方向來了個大轉彎,並妥善地處理好了諸如兵種協調、通訊保障和後勤保障等一係列問題。


    一切安排就緒後,巴頓開始進行作戰部署,他的目光被巴斯托尼吸引了。


    巴斯托尼是個人口不足4000的比利時小鎮,但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當地的交通樞紐,隻要控製住它,就等於控製了德軍反攻部隊的補給係統。但德軍對此處卻未給予足夠重視,反攻中他們隻派了一支戰鬥力平平的師去順道占領它。


    在德軍發動進攻的第一天,艾森豪威爾就命令第101空降師緊急趕往巴斯托尼增援。當德軍按計劃向布魯塞爾方向和安特衛普方向瘋狂反撲時,龍德施泰特這才注意到巴斯托尼的重要性,立刻派出兩員虎將弗裏茲·拜爾林和馮·盧特維茲將軍率重兵前來,將巴斯托尼圍了個水泄不通。


    拜爾林狂妄地以為巴斯托尼的美軍已成甕中之鱉,於是派代表進城進行恫嚇勸降,守軍司令麥考利夫的回答極為簡單:“白癡!”麥考利夫的行為很快傳遍全鎮,美軍士氣大振,並乘夜向德軍發起一係列的襲擊,惱羞成怒的德軍向巴斯托尼發起了瘋狂的進攻,炮彈密集地傾瀉在這個小鎮上。


    巴斯托尼告急!為解巴斯托尼之圍,8月23日,盟軍空軍緊急出動。運輸機全力向巴斯托尼運送各種物資,轟炸機則輪番向德軍目標進行破壞。與此同時,第4裝甲師第2戰鬥群衝入巴斯托尼,加強了該鎮的防禦,最危險的時候過去了。


    由於美軍始終據守著巴斯托尼,使它成為紮進德軍大舉進攻範圍內的一個釘子,將德軍大舉進攻的部隊死死地釘在了這一地區。12月29日,美軍徹底擊潰了圍攻巴斯托尼的德軍。


    由於第3集團軍的英勇作戰,到1月中旬,戰局重新趨於明朗。到1月6日止,整條戰線上的德軍退回到反攻開始的地點。緊接著,更大的災難降臨了。應丘吉爾的要求,斯大林決定在東線提前發起冬季攻勢。盟軍和紅軍像兩把鐵鉗一樣,從東西兩麵鉗住了德軍最後的機動兵團,德軍左支右絀,已無力回天了。1月16日,巴頓的部隊由南北兩麵向赫法利策推進,將德軍的突擊部隊攔腰截斷。23日,美軍攻占聖維特。27日,巴頓部隊前鋒已抵達烏爾河。29日,巴頓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阿登戰役勝利結束。


    希特勒別出心裁的阿登反撲,一定程度上打亂了盟軍進攻的時間表,但是“悲哀之戰”最終給德軍自己帶來了悲哀,希特勒在這一仗中賠掉了他最後的賭本:800多輛坦克、1000餘架飛機,此外,傷斃俘計12萬人之巨。


    盟軍的損失也不小,是役,僅第3集團軍就有近15000人陣亡,加上失蹤、受傷人數,總損失將近10萬人。巴頓那粗暴外表掩飾下的悲天憫人之心為這場戰役的殘酷性而顫抖,在即將取得勝利之時,他躲在自己的辦公室裏,寫下了一首淒婉憂傷的小詩:


    噢!烏法利茲,小小的城鎮


    我看見他們依舊躺在那裏;


    起伏破碎的街道,


    隻有飛機在上空翱翔。


    夜色如墨的街道,


    見不到一絲可憐的燈光。


    永恒的希望和恐懼被帶入地獄,


    就在昨天晚上。


    4. 喪鍾為希特勒鳴響


    阿登戰役以後,德軍最後失敗的日子已日益臨近了。在西線,德軍此時還剩下66個師的殘兵剩卒。盡管德軍此時已是氣息奄奄,但在希特勒和戈培爾蠱惑人心的宣傳下,仍然決心效忠元首和第三帝國,憑借萊茵河天險同盟軍做背水一戰。


    對於德軍的負隅頑抗,艾森豪威爾早有準備,早在阿登戰役還在進行的時候,他就在考慮一個由波恩一直往北向萊茵河挺進的作戰計劃,並決定一旦攻擊開始,便要不間斷地進行下去,直到徹底擊敗德國。誰知,具體擬製這一計劃時,再次引發了盟軍內部的“戰爭”。


    艾森豪威爾最初的想法是進行一場全線出擊的大戰役。但這一想法遭到蒙哥馬利的強烈反對。蒙哥馬利攻擊這一設想是以前的“兩路進攻”的翻版,而後者最終導致了阿登反撲。蒙哥馬利強調,盟軍此時沒有足夠力量在兩個戰場同時作戰,為防止分散兵力,應以他所在的北部戰場為主攻方向。同時,他毫不掩飾地要求授予他“地麵指揮官”的職務。


    布萊德雷和巴頓堅決反對蒙哥馬利這一主張。他們認為,蒙哥馬利這一招是為了達到一箭雙雕之目的:既為自己撈權爭名,同時又變相地抹殺美軍的功績。


    艾森豪威爾處在夾縫之中,最後采取了一項妥協方案,即所謂“萊茵河作戰計劃”,其要點是“消滅萊茵河以西敵軍,由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擔任主攻,方向是下萊茵省;布萊德雷從美因茨——法蘭克福地區輔助進攻,與蘇軍會合;此外,德弗斯的第6集團軍從南邊實施主攻。為了加強主攻方向上的力量,美第9集團軍劃歸蒙哥馬利調遣。


    艾森豪威爾的這一安排,引起布萊德雷和巴頓的強烈不滿。巴頓認為,這實際上是間接地讓自己再次處於停滯狀態。為此,他決定抗命不從,他對部下說:“讓我們呆在一旁袖手旁觀地等待戰爭的結束,這是愚蠢而不光彩的。我是決不會幹愚蠢而不光彩的事的。”巴頓的想法得到了布萊德雷的支持,他們決定在艾佛爾發動攻勢,阻止德軍向北撤退,同蒙哥馬利一決高低。


    1945年2月6日,艾佛爾戰役打響了。至2月12日,第3集團軍基本肅清了薩爾河和摩澤爾河三角地帶、基爾河和萊茵河西岸的殘敵。


    這時,特裏爾攔在巴頓前進的路上。特裏爾是德軍在該地區的軍事要地,守軍力量雄厚,兼之地形複雜,易守難攻。要搬掉這個攔路虎,巴頓麵臨兩個難題:一是兵力不足,二是上級不批準。為此,巴頓於2月14日前往巴黎,美其名曰“度假”,實則是想把第10裝甲師收回來,增強進攻力量。巴頓的努力取得了效果,他如願以償地得到了第10裝甲師。


    2月22日,進攻特裏爾的戰鬥開始了。在戰役進行中,盟軍最高司令部又改變了主意,多次命令巴頓歸還第10裝甲師這支盟軍最高司令部的預備隊。巴頓問布萊德雷怎麽辦,布萊德雷告訴他打下去,隻要最高當局不強製性幹預,他還說:“我不想再聽到你的這種電話了。”


    巴頓心領神會,他命令部隊中斷與上級的所有通訊聯絡,不顧一切地投入到眼前戰鬥中去。3月1日,第10裝甲師在第94師支援下,攻下了特裏爾城。


    巴頓在同“時間和空間”賽跑,也在同蒙哥馬利賽跑。現在,這兩位偉大的將軍之間,正在進行著一場究竟誰先渡過萊茵河的激烈較量。為了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萊茵河,巴頓馬不停蹄地進行了法爾茨戰役,以風卷殘雲之勢奪取了科布倫茨。這時,他同蒙哥馬利一樣都到了萊茵河邊。


    蒙哥馬利的部隊其實早在3月10日以前,就已強攻到了萊茵河邊。由於過於謹慎,蒙哥馬利決定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決不渡河。為此,他精心製訂了一個“劫掠”計劃。按照這一計劃,他將於3月23日完成戰役的一切準備工作。並於3月24日正式發起進攻。蒙哥馬利宣稱,“劫掠”戰役將是他本人在這次大戰中最偉大的戰績,其規模將僅次於“霸王”戰役,屆時,他將與“希特勒尚存的西部集團軍之精華較量一番”。


    經過十多天的準備,在進攻發起前,蒙哥馬利集中了35個師的龐大兵力,約25萬噸物資。丘吉爾首相也驚動了,3月24日他親自來到前線,觀看了渡河場麵,並親自寫了篇稿子,祝賀蒙哥馬利在戰爭史上第一次強渡了萊茵河,英國廣播公司立刻播出了這篇講話,誰曾想到,竟鬧出了個大笑話。


    丘吉爾和蒙哥馬利萬萬沒有想到,就在“劫掠”戰役發起的前一天,巴頓已偷偷渡過了萊茵河。


    原來,3月22日的時候,巴頓根據情報判斷,德軍已處於土崩瓦解的前夕,根本無戰鬥力可言。因此,他決定不等艾森豪威爾的批準,在遠離後續部隊,缺乏空中和地麵火力掩護的情況下,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萊茵河,給蒙哥馬利一點顏色看看。


    3月22日夜11時,巴頓下達了渡河命令。第5師的2個營首先開始渡河,結果發現被稱為“歐洲第一天塹”的萊茵河並沒有出現蒙哥馬利所想象的“西部集團軍之精華”,德軍抵抗極其微弱。次日晨,第3集團軍已有6個營渡過河去,而傷亡僅有34人。至23日晚,第5師全部過河,並在對岸建立了橋頭堡。而後,巴頓連續不斷地擴大他的橋頭堡,至24日晚,整個第12軍都過了河。巴頓不無得意地對布萊德雷說:“我要讓全世界都知道,第3集團軍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了萊茵河。”


    比蒙哥馬利早24小時渡過萊茵河,是巴頓軍事生涯的頂點。對第3集團軍來說,大規模的激烈戰役就此結束了。接下來的隻是一種凱歌式的大踏步前進,與其說是追擊潰不成軍的敵人,倒不如說是在享受進軍的喜悅與驕傲。


    第三帝國氣數已盡,喪鍾已為希特勒鳴響。4月30日,這位一代盜世奸雄在自己陰暗潮濕的地下室裏以飲彈自盡的方式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5月2日,柏林被蘇聯紅軍攻克。


    第3集團軍的曆史使命也要結束了。5月4日,他們進行了最後一次戰役,向捷克斯洛伐克挺進。德國於5月8日正式宣告戰敗投降。


    5月10日,巴頓發出了停止戰鬥的第98號命令。


    在解放歐洲的戰爭中,巴頓和第3集團軍留下的是奇跡般的記錄。在總共281天的戰鬥中,第3集團軍保持了直線距離100多英裏寬的進攻正麵,向前推進了1000多英裏,占領了8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解放了13000座城鎮、村莊,其中大城市27座。這期間,它共斃傷俘敵近150萬人。巴頓的軍事領導藝術和指揮才能在領導第3集團軍過程中達到了巔峰。


    眼下,戰爭終於結束,可是這位勇猛無前的戰神卻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孤獨和惆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巴頓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彭訓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彭訓厚並收藏巴頓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