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怕指揮一個師,我也心甘情願!”
1945年5月10日,巴頓在第3集團軍的會議上,發布了停止戰爭的第98號命令。
巴頓是在累根斯堡美軍指揮部接到德軍宣布投降的通告的。前天中午,他還在戰地記者情況介紹會上同國際新聞社的拉裏·紐曼談論了集團軍為什麽不攻占布拉格的原由。這個消息對巴頓來說,意味著戰爭已實際上結束了。雖然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還在大肆宣揚“焦土作戰”,日軍還在本土周圍諸島上做著反擊的虛幻之夢,然而,美軍太平洋艦隊已完成對日本防衛圈上諸島以及本土的最後包圍,日軍的艦隊和空軍早已在中途島海戰及爾後的幾次戰役中消耗殆盡,狂妄一時的日本帝國主義已不堪一擊,太陽旗的墜落指日可待。
西歐戰場戰事結束了,全世界人民渴望已久的和平即將到來,盟國領導人已經在為戰後格局的重建具體謀劃。
槍炮聲停止了。這對巴頓也許有些突然。他有些暈頭轉向,巴頓自己難以判定,對他這位職業軍人而言,這究竟是個好消息還是個壞消息?在潛意識中,巴頓已經感到和平的到來對於一個職業軍人意味著什麽,曆史的車輪不久就會使他在歐洲大陸上鑄就的輝煌化作邃遠夜空中的幾點星光,在幽暗的夜幕下遙望世界的喧鬧;將軍的榮耀隻是和平對他們的補償;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他們的事業結束了。巴頓對虛榮的渴慕和強烈的自尊,使他不願也不能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嗜戰成性的將軍為無仗可打感到極度苦悶。他不相信戰爭真的會結束,他要在戰爭的炮火中顯示自己的存在。正如他在信中對妻子所說的那樣:“我熱愛戰爭、工作和振奮人心的事。對於我來說,和平將是一座墳墓。”
如今,對日戰爭已成為最後一戰。隻有遠東戰場上的硝煙才能延長巴頓的曆史使命。他看到了這一點,於是極力要求赴遠東參戰。他利用空軍司令阿諾德到他司令部訪問之機,請他在馬歇爾麵前替他說情,然後又數次寫信給這位參謀總長,表達自己願意飛赴遠東前線的急切心情。在信中,他寫道:“哪怕是指揮一個師,我也心甘情願!”巴頓有理由滿懷信心,因為已故總統羅斯福曾親口允諾在西歐戰事結束後,調他到太平洋戰場去對付“小日本”。
在歐洲戰場勝利日那天,巴頓在最後一次例會上向他的部下保證道:第3集團軍很快“將去中國”參加對日作戰,屆時,他將被批準在對日戰爭中多領“幾天軍餉”。甚至在對《芝加哥論壇報》記者的談話中宣稱:“第3集團軍就要向太平洋進發”,去摧毀法西斯主義的最後巢穴。
到5月20日,巴頓得到了明確的答複,他去遠東參加對日作戰的要求未獲批準,滿腔的期望一時間化為泡影。據傳,史汀生和馬歇爾同意巴頓的調動,但麥克阿瑟強烈反對,因為他不願再為這個易衝動、好招惹是非的家夥增添什麽麻煩。不管什麽原因,在對日戰爭仍處於艱苦的歲月裏,把巴頓這樣一位“進攻型”的“戰術天才”留在德國是講不通的。關於這個決定的緣由,麥克阿瑟隻字未提。
影響巴頓赴遠東戰場的另外一個因素是老總統羅斯福的逝去。這位曾在“打耳光事件”中幫助巴頓正常晉升少將永久軍銜的前總統是非常欽佩和喜愛這位戰場猛將的,他也確實希望巴頓能在太平洋戰場衝鋒陷陣,再顯榮耀。但不幸的是,羅斯福畢竟死了,現任總統杜魯門不會再像他的前任那樣支持他。
巴頓對這樣的結果越想越覺得懊惱,他感到自己已經成為一個曆史人物,愈是失意他愈是迫切想要參戰,甚至到了極端的程度。
早在1945年4月,陸軍部副部長約翰·麥克洛依曾告訴巴頓,美國實施的“曼哈頓”計劃已獲得突破性進展,不久就能製造出威力巨大的原子彈,預料不用進攻日本本土就能摧毀日本的戰爭力量,結束對日作戰。恰巧,與此同時,巴頓宴請一批科學家吃飯時,他獲悉納粹在核裂變軍事應用方麵也在發展。不過,德國在這方麵的研究遠遠落後於英、美兩國。巴頓當然期望對日戰爭早日取得勝利,但是他又非常沮喪,一顆超級炸彈竟然能使他這樣一位指揮官變得無用武之地,他不由得反對這樣的戰爭途徑了。
巴頓渴望戰爭,渴望指揮戰爭,渴望戰爭的榮譽。他不能沒有戰爭。
不久,巴頓似乎又獲得了一個重返戰場的機會,雖然這個戰場的規模不大。5月16日,他在英國旅遊時,突然接到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的布爾將軍的電話,要他立即到蘭斯向艾森豪威爾將軍處報到。巴頓於當天就返回法國,艾森豪威爾告訴他有關戰事的具體情況:
目前鐵托的勢力正在向巴爾幹地區迅速膨脹,有可能占領阿爾巴尼亞和意大利的一部分領土,特別是戰略要地亞得裏亞海的裏雅斯特港口和威尼斯-朱利亞地區。杜魯門總統想使鐵托謹慎一些,指示馬歇爾將軍選派一支軍隊在意大利北部顯示一下力量。馬歇爾認為巴頓比較合適,就讓艾森豪威爾通知巴頓。
巴頓欣喜若狂,用了兩天時間做好了一切準備。更令他高興的是,第7集團軍第15軍調歸巴頓指揮。第3集團軍擬在恩斯河上采取虛張聲勢的行動,一旦鐵托有反應,第3集團軍便跨越恩斯河,展開軍事行動。
後來命令被突然取消,原因是駐意大利盟軍總司令克拉克將軍不願讓巴頓進入他在意大利的勢力範圍,於是竭力阻止巴頓指揮此次行動。根本的原因是,同麥克阿瑟反對巴頓赴遠東參加對日作戰一樣,巴頓的魯莽、不顧後果、性格倔強,以及“打耳光事件”的陰影,促使他們對巴頓采取了遠而避之少惹是非的態度。
此時此刻,巴頓隻好飲下了自己釀造的苦酒。
巴頓在兩次參戰無望的情況下,產生了嚴重的失落感,勾起了他濃重的思鄉之情。他決定返回家園休假,聊以排遣悵惘抑鬱的心情。
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巴頓是位傳奇將軍,是位令人仰慕的、凱旋歸來的英雄。返回祖國後,鮮花、彩帶和歡呼的人群很快把他淹沒了。在波士頓,起碼有100萬人排成長達25英裏的隊伍夾道歡迎巴頓將軍。此時此刻,他感到,自己所受的一切磨難和打擊都得到了補償。但很快,他就發現,由於自己的言論和思想已經同美國的社會氛圍很不協調,他好戰的性格和已在美國流行的和平思潮發生了強烈碰撞。美國人民很快就開始冷落起他們剛剛狂熱崇拜過的這位英雄來。
問題的起因在於巴頓在各地所作的演講。熟悉他的人們都說:巴頓的嘴是不大聽大腦使喚的。但是,在巴頓的演講中,他總能展現出軍人氣度和英雄威武的姿態,給聽眾留下良好印象。有時巴頓也顯得極為謙遜,在洛杉磯市政廳台階上演講時,他撫摩著胸前佩帶的綬帶說:“是勇士們贏得了勳章,隻不過由我們佩帶罷了。”說著就熱淚盈眶,不能自己。但更多的時候,巴頓是以戰時那種激昂顛狂的情緒來闡釋他那殺氣騰騰的思想和主張,是在不適當的時間和不適當的地點發表不合時宜的講話。在聖加夫列爾,在他祖父唐·貝尼托·威爾遜創立的救世主教堂,他先是率領學生大唱讚美詩,接著就發表激烈言辭敦促他們加強備戰,繼續保持高昂士氣,放棄任何和平麻痹思想。這些強硬的言辭和凶悍的樣子,好似一個好戰分子在進行戰爭動員。他的話甚至比喬治·華盛頓在類似情況下發出號召時的措辭還要強烈。
在哈奇城的另一次演講中,巴頓還深深觸犯了烈士們的父親。巴頓說:“人們普遍認為,隻有在戰場上犧牲了生命的人才算是英雄。相反,我倒認為在戰場上送了命的人往往是大傻瓜。”這句不慎的話被美聯社刊載出來以後,立即在各地引起轟動。巴頓又不得不出麵向烈士的父母公開道歉,才算了結此事。因為此時此刻,飽受戰爭磨難的美國人民剛剛獲得和平,人人渴望獲得祥和富足的生活,巴頓的過激、不慎的談話自然引起人們強烈不滿。他多次受到牧師、知識分子,甚至“星條報”的批評。“聖戰英雄”的形象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馬歇爾將軍和艾森豪威爾將軍對巴頓的老毛病十分清楚,尤其在得知巴頓演講有意造成西方國家和共產主義蘇聯之間矛盾後,憤怒異常,幾乎一致懷疑巴頓患有精神分裂症,同時尖銳警告他:“請你行為檢點一些,閉上你的臭嘴。”
麵對美國公眾的抨擊和老朋友毫無禮貌的質問與斥責,更由於自己的思想不為世人所理解,巴頓又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
鑒於巴頓在美國的表現,艾森豪威爾將軍給他安排了一個駐巴伐利亞軍事行政長官的職位,以使他縮短滯留美國的時間,同時也許是為了恢複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擺脫日益沉重的鬱悶心情。也許艾森豪威爾是出於好心,但對巴頓來說,它卻是一個十分厭惡和不適當的職位,正是這一職位毀了巴頓。
2. 勇猛有餘、不講政治的巴頓將軍的悲劇性終結
巴頓毫無思想準備,就被送到他最不適應的職位上來,正如兩年前在摩洛哥一樣,但是由於這次是在德國,他將要麵臨的困難遠遠超過在卡薩布蘭卡遇到的問題。
總的來講,戰後德國對新任行政長官來說,意味著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巴伐利亞是德國納粹主義的誕生地,納粹的敗降必然會在這裏留下一些棘手的問題。第二,行政長官必須同俄國人打交道,由於蘇聯在戰爭中的崛起,美蘇已成為主宰戰後世界格局的兩極,而意識形態的不同必然導致兩大強國的激烈衝突。這樣,戰後德國實際上已成為美蘇關係的晴雨表。因此美國行政長官的職責是十分微妙的。
遺憾的是,巴頓平生隻知道打仗,他隻熱衷於戰爭,而對管理工作十分陌生;政治問題,巴頓又是極少顧及,自然顯得十分幼稚。果然不久,巴頓在德國任職時發生了許多致命的問題,從而葬送了他的政治生命。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巴頓竟公然聲稱納粹黨和美國的共和黨、民主黨並無多大區別,從而引起公眾大嘩。艾森豪威爾隻得免去他第3集團軍司令的職務,調他到一個有名無實的部隊——第15集團軍任司令,主要任務是研究和撰寫戰史。同年12月9日,巴頓決定返回美國並可能從此退休的前夕,因車禍負傷,被送到醫院搶救。
1945年5月10日,巴頓在第3集團軍的會議上,發布了停止戰爭的第98號命令。
巴頓是在累根斯堡美軍指揮部接到德軍宣布投降的通告的。前天中午,他還在戰地記者情況介紹會上同國際新聞社的拉裏·紐曼談論了集團軍為什麽不攻占布拉格的原由。這個消息對巴頓來說,意味著戰爭已實際上結束了。雖然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還在大肆宣揚“焦土作戰”,日軍還在本土周圍諸島上做著反擊的虛幻之夢,然而,美軍太平洋艦隊已完成對日本防衛圈上諸島以及本土的最後包圍,日軍的艦隊和空軍早已在中途島海戰及爾後的幾次戰役中消耗殆盡,狂妄一時的日本帝國主義已不堪一擊,太陽旗的墜落指日可待。
西歐戰場戰事結束了,全世界人民渴望已久的和平即將到來,盟國領導人已經在為戰後格局的重建具體謀劃。
槍炮聲停止了。這對巴頓也許有些突然。他有些暈頭轉向,巴頓自己難以判定,對他這位職業軍人而言,這究竟是個好消息還是個壞消息?在潛意識中,巴頓已經感到和平的到來對於一個職業軍人意味著什麽,曆史的車輪不久就會使他在歐洲大陸上鑄就的輝煌化作邃遠夜空中的幾點星光,在幽暗的夜幕下遙望世界的喧鬧;將軍的榮耀隻是和平對他們的補償;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他們的事業結束了。巴頓對虛榮的渴慕和強烈的自尊,使他不願也不能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嗜戰成性的將軍為無仗可打感到極度苦悶。他不相信戰爭真的會結束,他要在戰爭的炮火中顯示自己的存在。正如他在信中對妻子所說的那樣:“我熱愛戰爭、工作和振奮人心的事。對於我來說,和平將是一座墳墓。”
如今,對日戰爭已成為最後一戰。隻有遠東戰場上的硝煙才能延長巴頓的曆史使命。他看到了這一點,於是極力要求赴遠東參戰。他利用空軍司令阿諾德到他司令部訪問之機,請他在馬歇爾麵前替他說情,然後又數次寫信給這位參謀總長,表達自己願意飛赴遠東前線的急切心情。在信中,他寫道:“哪怕是指揮一個師,我也心甘情願!”巴頓有理由滿懷信心,因為已故總統羅斯福曾親口允諾在西歐戰事結束後,調他到太平洋戰場去對付“小日本”。
在歐洲戰場勝利日那天,巴頓在最後一次例會上向他的部下保證道:第3集團軍很快“將去中國”參加對日作戰,屆時,他將被批準在對日戰爭中多領“幾天軍餉”。甚至在對《芝加哥論壇報》記者的談話中宣稱:“第3集團軍就要向太平洋進發”,去摧毀法西斯主義的最後巢穴。
到5月20日,巴頓得到了明確的答複,他去遠東參加對日作戰的要求未獲批準,滿腔的期望一時間化為泡影。據傳,史汀生和馬歇爾同意巴頓的調動,但麥克阿瑟強烈反對,因為他不願再為這個易衝動、好招惹是非的家夥增添什麽麻煩。不管什麽原因,在對日戰爭仍處於艱苦的歲月裏,把巴頓這樣一位“進攻型”的“戰術天才”留在德國是講不通的。關於這個決定的緣由,麥克阿瑟隻字未提。
影響巴頓赴遠東戰場的另外一個因素是老總統羅斯福的逝去。這位曾在“打耳光事件”中幫助巴頓正常晉升少將永久軍銜的前總統是非常欽佩和喜愛這位戰場猛將的,他也確實希望巴頓能在太平洋戰場衝鋒陷陣,再顯榮耀。但不幸的是,羅斯福畢竟死了,現任總統杜魯門不會再像他的前任那樣支持他。
巴頓對這樣的結果越想越覺得懊惱,他感到自己已經成為一個曆史人物,愈是失意他愈是迫切想要參戰,甚至到了極端的程度。
早在1945年4月,陸軍部副部長約翰·麥克洛依曾告訴巴頓,美國實施的“曼哈頓”計劃已獲得突破性進展,不久就能製造出威力巨大的原子彈,預料不用進攻日本本土就能摧毀日本的戰爭力量,結束對日作戰。恰巧,與此同時,巴頓宴請一批科學家吃飯時,他獲悉納粹在核裂變軍事應用方麵也在發展。不過,德國在這方麵的研究遠遠落後於英、美兩國。巴頓當然期望對日戰爭早日取得勝利,但是他又非常沮喪,一顆超級炸彈竟然能使他這樣一位指揮官變得無用武之地,他不由得反對這樣的戰爭途徑了。
巴頓渴望戰爭,渴望指揮戰爭,渴望戰爭的榮譽。他不能沒有戰爭。
不久,巴頓似乎又獲得了一個重返戰場的機會,雖然這個戰場的規模不大。5月16日,他在英國旅遊時,突然接到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的布爾將軍的電話,要他立即到蘭斯向艾森豪威爾將軍處報到。巴頓於當天就返回法國,艾森豪威爾告訴他有關戰事的具體情況:
目前鐵托的勢力正在向巴爾幹地區迅速膨脹,有可能占領阿爾巴尼亞和意大利的一部分領土,特別是戰略要地亞得裏亞海的裏雅斯特港口和威尼斯-朱利亞地區。杜魯門總統想使鐵托謹慎一些,指示馬歇爾將軍選派一支軍隊在意大利北部顯示一下力量。馬歇爾認為巴頓比較合適,就讓艾森豪威爾通知巴頓。
巴頓欣喜若狂,用了兩天時間做好了一切準備。更令他高興的是,第7集團軍第15軍調歸巴頓指揮。第3集團軍擬在恩斯河上采取虛張聲勢的行動,一旦鐵托有反應,第3集團軍便跨越恩斯河,展開軍事行動。
後來命令被突然取消,原因是駐意大利盟軍總司令克拉克將軍不願讓巴頓進入他在意大利的勢力範圍,於是竭力阻止巴頓指揮此次行動。根本的原因是,同麥克阿瑟反對巴頓赴遠東參加對日作戰一樣,巴頓的魯莽、不顧後果、性格倔強,以及“打耳光事件”的陰影,促使他們對巴頓采取了遠而避之少惹是非的態度。
此時此刻,巴頓隻好飲下了自己釀造的苦酒。
巴頓在兩次參戰無望的情況下,產生了嚴重的失落感,勾起了他濃重的思鄉之情。他決定返回家園休假,聊以排遣悵惘抑鬱的心情。
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巴頓是位傳奇將軍,是位令人仰慕的、凱旋歸來的英雄。返回祖國後,鮮花、彩帶和歡呼的人群很快把他淹沒了。在波士頓,起碼有100萬人排成長達25英裏的隊伍夾道歡迎巴頓將軍。此時此刻,他感到,自己所受的一切磨難和打擊都得到了補償。但很快,他就發現,由於自己的言論和思想已經同美國的社會氛圍很不協調,他好戰的性格和已在美國流行的和平思潮發生了強烈碰撞。美國人民很快就開始冷落起他們剛剛狂熱崇拜過的這位英雄來。
問題的起因在於巴頓在各地所作的演講。熟悉他的人們都說:巴頓的嘴是不大聽大腦使喚的。但是,在巴頓的演講中,他總能展現出軍人氣度和英雄威武的姿態,給聽眾留下良好印象。有時巴頓也顯得極為謙遜,在洛杉磯市政廳台階上演講時,他撫摩著胸前佩帶的綬帶說:“是勇士們贏得了勳章,隻不過由我們佩帶罷了。”說著就熱淚盈眶,不能自己。但更多的時候,巴頓是以戰時那種激昂顛狂的情緒來闡釋他那殺氣騰騰的思想和主張,是在不適當的時間和不適當的地點發表不合時宜的講話。在聖加夫列爾,在他祖父唐·貝尼托·威爾遜創立的救世主教堂,他先是率領學生大唱讚美詩,接著就發表激烈言辭敦促他們加強備戰,繼續保持高昂士氣,放棄任何和平麻痹思想。這些強硬的言辭和凶悍的樣子,好似一個好戰分子在進行戰爭動員。他的話甚至比喬治·華盛頓在類似情況下發出號召時的措辭還要強烈。
在哈奇城的另一次演講中,巴頓還深深觸犯了烈士們的父親。巴頓說:“人們普遍認為,隻有在戰場上犧牲了生命的人才算是英雄。相反,我倒認為在戰場上送了命的人往往是大傻瓜。”這句不慎的話被美聯社刊載出來以後,立即在各地引起轟動。巴頓又不得不出麵向烈士的父母公開道歉,才算了結此事。因為此時此刻,飽受戰爭磨難的美國人民剛剛獲得和平,人人渴望獲得祥和富足的生活,巴頓的過激、不慎的談話自然引起人們強烈不滿。他多次受到牧師、知識分子,甚至“星條報”的批評。“聖戰英雄”的形象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馬歇爾將軍和艾森豪威爾將軍對巴頓的老毛病十分清楚,尤其在得知巴頓演講有意造成西方國家和共產主義蘇聯之間矛盾後,憤怒異常,幾乎一致懷疑巴頓患有精神分裂症,同時尖銳警告他:“請你行為檢點一些,閉上你的臭嘴。”
麵對美國公眾的抨擊和老朋友毫無禮貌的質問與斥責,更由於自己的思想不為世人所理解,巴頓又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
鑒於巴頓在美國的表現,艾森豪威爾將軍給他安排了一個駐巴伐利亞軍事行政長官的職位,以使他縮短滯留美國的時間,同時也許是為了恢複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擺脫日益沉重的鬱悶心情。也許艾森豪威爾是出於好心,但對巴頓來說,它卻是一個十分厭惡和不適當的職位,正是這一職位毀了巴頓。
2. 勇猛有餘、不講政治的巴頓將軍的悲劇性終結
巴頓毫無思想準備,就被送到他最不適應的職位上來,正如兩年前在摩洛哥一樣,但是由於這次是在德國,他將要麵臨的困難遠遠超過在卡薩布蘭卡遇到的問題。
總的來講,戰後德國對新任行政長官來說,意味著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巴伐利亞是德國納粹主義的誕生地,納粹的敗降必然會在這裏留下一些棘手的問題。第二,行政長官必須同俄國人打交道,由於蘇聯在戰爭中的崛起,美蘇已成為主宰戰後世界格局的兩極,而意識形態的不同必然導致兩大強國的激烈衝突。這樣,戰後德國實際上已成為美蘇關係的晴雨表。因此美國行政長官的職責是十分微妙的。
遺憾的是,巴頓平生隻知道打仗,他隻熱衷於戰爭,而對管理工作十分陌生;政治問題,巴頓又是極少顧及,自然顯得十分幼稚。果然不久,巴頓在德國任職時發生了許多致命的問題,從而葬送了他的政治生命。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巴頓竟公然聲稱納粹黨和美國的共和黨、民主黨並無多大區別,從而引起公眾大嘩。艾森豪威爾隻得免去他第3集團軍司令的職務,調他到一個有名無實的部隊——第15集團軍任司令,主要任務是研究和撰寫戰史。同年12月9日,巴頓決定返回美國並可能從此退休的前夕,因車禍負傷,被送到醫院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