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長出一口氣,一絲笑容從嘴角一閃而沒,隨即大怒,手指摩挲著劍柄,眼神陰冷的盯著許攸,一副隨時準備拔劍砍了許攸,為公孫瓚報仇的氣勢。
許攸撇了撇嘴,漫不經心地哼了一聲,回頭看看,一臉的不耐煩。“我來的時候遇到了張郃的斥候,估計一個時辰內會趕到涿郡,快則今夜,最遲明天中午,袁使君就會率領兩萬步卒趕到這裏。你也可以趁這個時間調兵遣將,大戰一場,然後讓張則來收拾殘局。”
劉備心裏有些虛,卻又不肯就此退步,厲聲喝道:“我師兄身首異處,雖說是劉和所為,但劉和是袁使君父子部屬,若非袁使君從中蠱惑,焉會如此慘烈?”
許攸拱拱手。“府君義氣過人,攸深表佩服,就此告辭。”說完,轉身就走。
劉備愣住了,心中惱怒,這許攸還是那副臭脾氣,一臉的桀驁不馴,有你這麽做使者的嗎?我看你像是來送戰書的。雖然如此,他卻不敢真讓許攸這麽走了。他被張郃、顏良咬住了,很難安然撤到安次城,就算派人去召關羽、田豫,他們要趕到這裏也兩三天時間,這一戰真要打起來,他肯定要吃虧。就算勝也是慘勝,最後全便宜了張則。
劉備左右看看,本想由別人出聲留住許攸,但身邊除了親衛騎之外隻有關靖。關靖身為公孫瓚的故吏,顯然不適合主動與許攸講和,無奈之下,他隻得趕上兩步,攔住許攸,陪笑道:“許君留步。”
許攸停住腳步,扭過身子,歪著頭,打量著劉備,眼神輕蔑。劉備心裏恨不得拔劍砍了許攸,臉上卻隻能擠出燦爛的笑容。“許君,請留步。”
許攸慢慢地轉過身來,漫不經心地拱拱手。“不知府君還有什麽指教?”
“這個……說起來,我與許君也有好些年沒見了,本不該如此失禮,隻是伯珪新喪……”
許攸抬起手,打斷了劉備。“劉府君,這些話,你還是對那些人說吧,我沒什麽興趣。劉公衡和公孫伯珪是殺父之仇,誰也解不開,現在這個結果是最好的結果。我們接管涿郡,你接管公孫瓚的部屬,各取所需,有何不好?雖說你也姓劉,但漢家氣數已盡,這是天下所共知,別的不說,孫策占據五州,朝廷能奈他何?反倒要嫁公主為妾,以換取一些殘羹冷炙,朝廷威嚴早已掃地,你又何必為他陪葬?識時務者為俊傑,府君乃是當世俊傑,為什麽不為自己想一想?”
劉備吃了一驚。“許君,你說什麽,朝廷要嫁公主與孫策?”
“是啊,而且是做妾。”
劉備臉色變了又變,半晌無語。種劭可沒跟他說這些。如果情況屬實,那朝廷真是氣數將盡,苟延殘喘不了多久。不過他更關心的不是朝廷,而是孫策。孫策已經強到這種地步了嗎?他接下來會不會圖謀冀州、幽州?
不管孫策是先打幽州還是先打冀州,現在和袁譚翻臉都不是好機會。
“許君,外麵太冷,車裏說話?”劉備笑得更加燦爛。
——
種劭連夜趕路,挨了一夜凍,卻迷了路,等他趕到安次的時候,劉備已經回到安次城。種劭還不知道情況,熱情的勸說劉備攻擊袁譚,奪取涿郡,張則將率部協助。拿下涿郡後,涿郡由劉備兼管。
劉備不動聲色地聽完,神情誠懇地說道:“既然如此,請申甫回複使君,容我調遣人馬,準備糧草,一旦準備妥當,我立刻向涿郡進軍。如果使君能調集諸部胡騎助陣,再撥一些糧草給我,那就再好不過了。”
種劭急了。“府君,救兵如救火,如今劉和新喪,袁譚初至,立足不穩,急攻之尚有成功的可能,若是讓他站穩腳跟,再想圖謀涿郡可就遲了。涿郡是府君的本郡,你願意看著涿郡落入袁譚之手嗎?”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劉備一聲長歎。“伯珪新喪,將士氣沮,我雖然勉力安撫,奈何德淺能薄,無法穩定形勢。若倉促出戰,隻怕難以如願。”他頓了頓,又道:“申甫兄,我能請教你一件事嗎?”
種劭心亂如麻。他耽誤了時間,這中間可能發生了變故,雖然他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麽變故,可是從劉備的神情來看,他對攻擊涿郡並不熱心。如果不能說服劉備,幽州形勢就不由張則作主了,他這次千裏迢迢地趕來也會是白忙一場。此時此刻,他哪裏想到劉備會問他什麽。
“府君請說。”
“朝廷是不是要與孫策聯姻?”
種劭一愣,立刻警惕起來。“你聽誰說的?”
劉備笑了,隻是笑得有些假。“這麽說,是真的了?是不是長公主要嫁給孫策作妾?”
種劭不吭聲了。劉備說得這麽詳細,說明得到了準確的消息,而且對他的有意隱瞞很不爽,如果他再狡辯,劉備說不定會趕他出去。他歎了一口氣。“的確有這樣的說法,但是我離開長安時,朝廷還沒有明確下詔,所以這事……”
劉備點點頭,神色稍緩。“這麽說,那朝廷如何處置袁譚?”
種劭心中一動,搖搖頭。“朝廷如何想,劭未聽說,不敢信口解說,以免誤導府君。不過以常理論,既然朝廷選擇了孫策,那袁譚的矯詔之罪怕是逃不脫了。袁譚若是肯向朝廷俯首稱臣,也許還有戴罪立功的機會。如果沒有,那朝廷很可能會派兵征伐。”
劉備笑了笑。“既然如此,那就請申甫兄趕緊回去與使君商量,將袁譚爭奪涿郡的事上報朝廷,請朝廷下詔嚴斥之,以免刀兵之危。若能兵不血刃,豈不善哉?若是袁譚不識時務,一旦朝廷詔書到,使君下令,備必身率步騎,為使君前驅。”
種劭無奈,隻得點頭答應。他也清楚,朝廷沒有威信,張則沒有實力,已經控製不住劉備了。同樣,幽州也失控了。從現在開始,隻有幽州人能決定幽州人的命運,威嚴掃地的朝廷再也不可能靠派一兩個強者就能控製住幽州。
種劭心灰意冷。他靜靜地看著劉備,躬身一拜。“府君保重,有緣再會。”
劉備挑了挑眉,沒有起身還禮。他看著種劭走出去,心裏忽然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空落落的,無依無靠。朝廷靠不住了,張則也靠不住了,而袁譚卻將一隻腳伸進了幽州,占據了實力最強的涿郡。更遠的中原,孫策正虎視眈眈,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出現在幽州。
我能是他們的對手嗎?
——
種劭半路上收到了張則的消息,張則已經撤回廣陽。種劭立刻趕回廣陽,求見張則。
三日不見,張則就像老了十歲,頭發幾乎全白了。種劭出發的第二天晚上,他就收到消息,袁譚進駐涿郡,劉備進駐安次,兩人達成了默契,瓜分幽州。
種劭向張則致歉。如果不是他迷了路,也許不會讓袁譚搶了先。張則苦笑著搖搖頭。這是天意,非人力可以挽回。劉備雖然不明大勢,但他不蠢,不會在立足未穩的情況下和袁譚硬拚。既然能不費吹灰之力接收公孫瓚的部下,他又何必冒險。
“申甫,你回長安去吧。”
“使君呢?”
“我再堅持一段時間,聯絡諸郡,看看有沒有機會。”張則苦笑道:“朝廷命我來安定幽州,如今幽州局麵如此,我怎麽能掛印而去,怎麽也得接到朝廷的詔書再說。”
種劭盯著張則看了好一會兒,向前湊了湊。“使君,我以為你還是回長安好。”
張則轉頭打量著種劭,眉頭微蹙。“為何?”
“你做過護羌校尉,在羌人中頗有威信。幽州事雖不諧,但朝廷對你的忠心和能力都是認可的,也許會派你再去涼州。幽州已亂,並州又在牛輔的手中,朝廷可以依賴的就隻有涼州了。雖說朝廷沒有詔書明示,但從各種跡象來推測,朝廷可能會冒險一搏,引涼州人入關中,充實人口,強者為兵,弱者為民,再與關東較高下。”
張則眉頭皺得更緊,半晌才道:“這可是飲鴆止渴啊。”
“沒錯,明知這是一杯鴆酒,朝廷也不得不飲。關中人口不足,朝廷僅靠益州是無法平定天下的。且曹操本是閹豎之後,當年亦曾隨袁紹左右,他能忠於朝廷到幾時,誰能知道?引涼州人入關中,在關中屯田積穀,練兵備戰,就算不能平定天下,至少可以堅持一段時間,以待關東自亂。”
張則目光一閃。“關東為什麽會自亂?”
“我不清楚,但當年六國亡於秦,如今形勢與當年依稀相似,朝廷也未必就沒有一點機會。若非如此,荀彧又何必建議陛下遷都關中?”種劭頓了頓,又道:“荀彧雖然年輕,卻不是唯利是圖之輩。我聽說他拒絕了孫策的邀請,孤身赴關中,又反對朝廷與袁譚結盟,一心隻為朝廷。就算所有人都放棄了朝廷,他也不會。”
張則撫著胡須,思索良久,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我給朝廷寫一封奏疏,說說這幽州的情況。”
許攸撇了撇嘴,漫不經心地哼了一聲,回頭看看,一臉的不耐煩。“我來的時候遇到了張郃的斥候,估計一個時辰內會趕到涿郡,快則今夜,最遲明天中午,袁使君就會率領兩萬步卒趕到這裏。你也可以趁這個時間調兵遣將,大戰一場,然後讓張則來收拾殘局。”
劉備心裏有些虛,卻又不肯就此退步,厲聲喝道:“我師兄身首異處,雖說是劉和所為,但劉和是袁使君父子部屬,若非袁使君從中蠱惑,焉會如此慘烈?”
許攸拱拱手。“府君義氣過人,攸深表佩服,就此告辭。”說完,轉身就走。
劉備愣住了,心中惱怒,這許攸還是那副臭脾氣,一臉的桀驁不馴,有你這麽做使者的嗎?我看你像是來送戰書的。雖然如此,他卻不敢真讓許攸這麽走了。他被張郃、顏良咬住了,很難安然撤到安次城,就算派人去召關羽、田豫,他們要趕到這裏也兩三天時間,這一戰真要打起來,他肯定要吃虧。就算勝也是慘勝,最後全便宜了張則。
劉備左右看看,本想由別人出聲留住許攸,但身邊除了親衛騎之外隻有關靖。關靖身為公孫瓚的故吏,顯然不適合主動與許攸講和,無奈之下,他隻得趕上兩步,攔住許攸,陪笑道:“許君留步。”
許攸停住腳步,扭過身子,歪著頭,打量著劉備,眼神輕蔑。劉備心裏恨不得拔劍砍了許攸,臉上卻隻能擠出燦爛的笑容。“許君,請留步。”
許攸慢慢地轉過身來,漫不經心地拱拱手。“不知府君還有什麽指教?”
“這個……說起來,我與許君也有好些年沒見了,本不該如此失禮,隻是伯珪新喪……”
許攸抬起手,打斷了劉備。“劉府君,這些話,你還是對那些人說吧,我沒什麽興趣。劉公衡和公孫伯珪是殺父之仇,誰也解不開,現在這個結果是最好的結果。我們接管涿郡,你接管公孫瓚的部屬,各取所需,有何不好?雖說你也姓劉,但漢家氣數已盡,這是天下所共知,別的不說,孫策占據五州,朝廷能奈他何?反倒要嫁公主為妾,以換取一些殘羹冷炙,朝廷威嚴早已掃地,你又何必為他陪葬?識時務者為俊傑,府君乃是當世俊傑,為什麽不為自己想一想?”
劉備吃了一驚。“許君,你說什麽,朝廷要嫁公主與孫策?”
“是啊,而且是做妾。”
劉備臉色變了又變,半晌無語。種劭可沒跟他說這些。如果情況屬實,那朝廷真是氣數將盡,苟延殘喘不了多久。不過他更關心的不是朝廷,而是孫策。孫策已經強到這種地步了嗎?他接下來會不會圖謀冀州、幽州?
不管孫策是先打幽州還是先打冀州,現在和袁譚翻臉都不是好機會。
“許君,外麵太冷,車裏說話?”劉備笑得更加燦爛。
——
種劭連夜趕路,挨了一夜凍,卻迷了路,等他趕到安次的時候,劉備已經回到安次城。種劭還不知道情況,熱情的勸說劉備攻擊袁譚,奪取涿郡,張則將率部協助。拿下涿郡後,涿郡由劉備兼管。
劉備不動聲色地聽完,神情誠懇地說道:“既然如此,請申甫回複使君,容我調遣人馬,準備糧草,一旦準備妥當,我立刻向涿郡進軍。如果使君能調集諸部胡騎助陣,再撥一些糧草給我,那就再好不過了。”
種劭急了。“府君,救兵如救火,如今劉和新喪,袁譚初至,立足不穩,急攻之尚有成功的可能,若是讓他站穩腳跟,再想圖謀涿郡可就遲了。涿郡是府君的本郡,你願意看著涿郡落入袁譚之手嗎?”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劉備一聲長歎。“伯珪新喪,將士氣沮,我雖然勉力安撫,奈何德淺能薄,無法穩定形勢。若倉促出戰,隻怕難以如願。”他頓了頓,又道:“申甫兄,我能請教你一件事嗎?”
種劭心亂如麻。他耽誤了時間,這中間可能發生了變故,雖然他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麽變故,可是從劉備的神情來看,他對攻擊涿郡並不熱心。如果不能說服劉備,幽州形勢就不由張則作主了,他這次千裏迢迢地趕來也會是白忙一場。此時此刻,他哪裏想到劉備會問他什麽。
“府君請說。”
“朝廷是不是要與孫策聯姻?”
種劭一愣,立刻警惕起來。“你聽誰說的?”
劉備笑了,隻是笑得有些假。“這麽說,是真的了?是不是長公主要嫁給孫策作妾?”
種劭不吭聲了。劉備說得這麽詳細,說明得到了準確的消息,而且對他的有意隱瞞很不爽,如果他再狡辯,劉備說不定會趕他出去。他歎了一口氣。“的確有這樣的說法,但是我離開長安時,朝廷還沒有明確下詔,所以這事……”
劉備點點頭,神色稍緩。“這麽說,那朝廷如何處置袁譚?”
種劭心中一動,搖搖頭。“朝廷如何想,劭未聽說,不敢信口解說,以免誤導府君。不過以常理論,既然朝廷選擇了孫策,那袁譚的矯詔之罪怕是逃不脫了。袁譚若是肯向朝廷俯首稱臣,也許還有戴罪立功的機會。如果沒有,那朝廷很可能會派兵征伐。”
劉備笑了笑。“既然如此,那就請申甫兄趕緊回去與使君商量,將袁譚爭奪涿郡的事上報朝廷,請朝廷下詔嚴斥之,以免刀兵之危。若能兵不血刃,豈不善哉?若是袁譚不識時務,一旦朝廷詔書到,使君下令,備必身率步騎,為使君前驅。”
種劭無奈,隻得點頭答應。他也清楚,朝廷沒有威信,張則沒有實力,已經控製不住劉備了。同樣,幽州也失控了。從現在開始,隻有幽州人能決定幽州人的命運,威嚴掃地的朝廷再也不可能靠派一兩個強者就能控製住幽州。
種劭心灰意冷。他靜靜地看著劉備,躬身一拜。“府君保重,有緣再會。”
劉備挑了挑眉,沒有起身還禮。他看著種劭走出去,心裏忽然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空落落的,無依無靠。朝廷靠不住了,張則也靠不住了,而袁譚卻將一隻腳伸進了幽州,占據了實力最強的涿郡。更遠的中原,孫策正虎視眈眈,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出現在幽州。
我能是他們的對手嗎?
——
種劭半路上收到了張則的消息,張則已經撤回廣陽。種劭立刻趕回廣陽,求見張則。
三日不見,張則就像老了十歲,頭發幾乎全白了。種劭出發的第二天晚上,他就收到消息,袁譚進駐涿郡,劉備進駐安次,兩人達成了默契,瓜分幽州。
種劭向張則致歉。如果不是他迷了路,也許不會讓袁譚搶了先。張則苦笑著搖搖頭。這是天意,非人力可以挽回。劉備雖然不明大勢,但他不蠢,不會在立足未穩的情況下和袁譚硬拚。既然能不費吹灰之力接收公孫瓚的部下,他又何必冒險。
“申甫,你回長安去吧。”
“使君呢?”
“我再堅持一段時間,聯絡諸郡,看看有沒有機會。”張則苦笑道:“朝廷命我來安定幽州,如今幽州局麵如此,我怎麽能掛印而去,怎麽也得接到朝廷的詔書再說。”
種劭盯著張則看了好一會兒,向前湊了湊。“使君,我以為你還是回長安好。”
張則轉頭打量著種劭,眉頭微蹙。“為何?”
“你做過護羌校尉,在羌人中頗有威信。幽州事雖不諧,但朝廷對你的忠心和能力都是認可的,也許會派你再去涼州。幽州已亂,並州又在牛輔的手中,朝廷可以依賴的就隻有涼州了。雖說朝廷沒有詔書明示,但從各種跡象來推測,朝廷可能會冒險一搏,引涼州人入關中,充實人口,強者為兵,弱者為民,再與關東較高下。”
張則眉頭皺得更緊,半晌才道:“這可是飲鴆止渴啊。”
“沒錯,明知這是一杯鴆酒,朝廷也不得不飲。關中人口不足,朝廷僅靠益州是無法平定天下的。且曹操本是閹豎之後,當年亦曾隨袁紹左右,他能忠於朝廷到幾時,誰能知道?引涼州人入關中,在關中屯田積穀,練兵備戰,就算不能平定天下,至少可以堅持一段時間,以待關東自亂。”
張則目光一閃。“關東為什麽會自亂?”
“我不清楚,但當年六國亡於秦,如今形勢與當年依稀相似,朝廷也未必就沒有一點機會。若非如此,荀彧又何必建議陛下遷都關中?”種劭頓了頓,又道:“荀彧雖然年輕,卻不是唯利是圖之輩。我聽說他拒絕了孫策的邀請,孤身赴關中,又反對朝廷與袁譚結盟,一心隻為朝廷。就算所有人都放棄了朝廷,他也不會。”
張則撫著胡須,思索良久,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我給朝廷寫一封奏疏,說說這幽州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