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提出了先破曹仁,再攻江州的方案。
理由有三個:曹仁離開了僰道,可以野戰而勝;江陽離符節不過百餘裏,是去江州路程的三分之一;擊敗曹仁,成都門戶大開,益州腹地唾手可得,可以推行新政,以益州之糧給軍,減少補給困難。
從兵法上而言,也沒有不取背後之敵,先攻堅城的道理。
言簡意賅,一針見血。
孫翊與諸葛亮相視而笑。今天這個局麵,他們已經有所預料。荀攸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顯然不熟悉——或者說不屑於遵從大吳關於軍謀製度的,根本沒有給鄧芝等人討論、發言的機會。
一旦荀攸隱退,周瑜身邊的軍謀力量會有一個明顯的斷層。這是天子一直警惕的,但荀攸顯然沒當回事,而周瑜本人也沒有放在心上。
諸葛亮欠欠身。“荀君,亮有一疑,還請荀君指教。”
荀攸微微頜首。“請諸葛軍師直言。”
“周大都督也好,右都護也罷,將來都是要征伐海外的,在座諸君想來也不甘心解甲歸老,益州不過是演兵之地。如果先取成都,隻剩江州、魚複數縣,萬一曹操主動請降,那可就沒有練兵的機會了,會不會有些可惜?”
賀齊、祖郎無動於衷,鄧芝等人當日卻是聽到諸葛亮與荀攸問答的,也等著這樣的機會,隻是不敢主動發問,聽得諸葛亮提出這個疑問,立刻投來支持的目光。
荀攸愣了一下,暗自慚愧。他眼裏隻是戰事,卻忘了戰事隻是手段,鍛煉將領、軍謀才是根本。
“諸葛軍師有何高見?”
“高見不敢當。”諸葛亮笑道:“亮聞陛下在巫縣,命諸將輪流上陣,與曹操交鋒,兩個多月下來,諸將皆受益匪淺。或者,我們也可以效仿陛下之法,由周大都督和荀君坐鎮中軍,諸將出擊,以夏侯惇、曹仁為礪石,檢驗一下這幾個月的練兵成果,再演練一下諸部協同作戰,取長補短,互相增益。”
賀齊點頭附和。如此一來,他也有機會像朱桓、紀靈一樣指揮兩三萬人的大戰,而不是隻有本部數千人馬。對一個將領來說,能不能指揮萬人甚至萬人以上規模的戰事,這是一個分水嶺,有人可能一輩子也跨不過去。有這樣的機會試試身手,還有周瑜、荀攸在一旁指點、掠陣,當然是再好不過。
祖郎也表示讚同。雖然他之前做山賊時,也常有指揮幾萬人的機會。可是指揮那些烏合之眾作戰,與指揮訓練有素的吳軍作戰,那完全是兩個概念。
周瑜也覺得有道理。孫策讓他指揮這場戰事,本身就有讓孫翊見習的意思。孫翊本身已經是指揮兩三萬人作戰的大將,隻是經驗有限,要他再帶一帶,就像孫策親自指導孫尚香取河東一樣。
從軍征戰,雖說天賦很重要,有沒有人指點也大有不同。
就他自己而言,他也需要這樣的機會來曆練麾下將領,將來遠征天竺,不可能每戰都由他自己親自指揮,賀齊、祖郎等人率部獨立作戰是避免不了的事。
周瑜與荀攸商量了一下,采納了諸葛亮的意見。作戰方案不變,隻是增加了一個練兵的目的,將主要的任務分割給賀齊、祖郎、蔣欽為首的幾名將領,荀彧、諸葛亮則負責指導鄧芝等軍謀按照吳軍作戰準備,強化軍謀的參謀作用。
對這個決定,鄧芝、魏延等年輕人最為歡迎。經過這樣的一次大戰,他們能收獲更多。
荀攸也有意識的調整了自己的做事方法,將更多的發言機會留給鄧芝等人,由他們來設計作戰方案,然後根據各人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彌補他們的不足。
這樣的事以前基本沒出現過,他們多少都有些不適應,大家都有些尷尬。好在有諸葛亮在一旁協助、斡旋,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誤會,很快就體會到了其中的益處。
很多時候,心裏的想法有沒有說出來,能不能經得住別人的質疑,區別還是很大的。有些想法看起來很不錯,卻可能是自己一廂情願。有些想法看起來荒唐,根本沒有可行性,卻可能是自己沒想到那個點,別人或許隻是一句話,就能解決自己想不通的事。
總而言之,集思廣益對每個人都有用,隻是多少而已。
反複討論了作戰方案後,周瑜命蔣欽留守符節,防備夏侯惇去而複返,然後全軍趕往江陽。
之所以留下蔣欽,是因為蔣欽在孫策身邊多年,從一開始就是這種作戰方式,之前的戰績也證明他早就是一名合格的萬人將,可以獨當一麵。
與此同時,周瑜傳書黃忠,通報自己的作戰方案,請黃忠先完成對江州的牽製。他將在擊破曹仁後,回師江州,與黃忠並力,圍攻夏侯惇部。
周瑜又傳書左都護孫尚香,請孫尚香提供一部分騎兵。平原野戰,騎兵能起到關鍵作用,尤其是在追擊的時候。周瑜隻有百餘親衛騎,沒有成建製的騎兵,曹仁卻有一個騎兵營,大約有千人左右。
以曹仁的用兵習慣,不可能不利用這幾乎是唯一的優勢。
——
曹仁站在地圖前,半天沒有動。
夏侯惇撤出符節之前,給他送了個消息。收到那個消息,他就預料到會有今天這個局麵。
他隻是沒想到周瑜和孫翊會合兵一處。
雙方的兵力出現了逆轉,再加上吳軍的戰鬥力,正麵作戰,他幾乎沒有勝算。要想取勝,唯有出奇。否則就算他放棄江陽,撤回僰道,也是必敗之局。
“永年,形勢如此,奈何?”曹仁緩緩轉身,打量著張鬆,淡淡地說道。
張鬆身材矮小,在曹仁麵前像個未成年的孩子。他聳著眉,撫著唇邊的胡須,同樣淡淡的說道:“退守僰道,靜觀其變。”
“靜觀其變?”曹仁轉身,坐回席中,端起案上的茶杯,呷了一口。“能有什麽變?”
“等戰機。”
曹仁瞥了張鬆一眼,欲言又止。他知道張鬆說的戰機是什麽,曹操已經有消息給他。張鬆是彭羕的好友,和法正的關係也不錯,他自然也清楚彭羕在忙什麽。
隻是坐等未免消極。
萬一彭羕找不到機會呢?
張鬆等的不是戰機,而是投降的機會。
“永年最近可曾與尊兄聯絡?”
張鬆眉心微蹙,猶豫半晌後,點了點頭。
他的兄長張肅原本任巴西太守,巴西失守之後,張肅便棄官逃回成都。之所以沒有投降,是因為孫尚香下令在巴西推行新政,大族的土地都在收繳之列,張肅一聽就跑了。
但他後來就後悔了。原因很簡單,他聽說陳宮在為孫尚香奔走,勸說巴西大族接受吳國新政,而且進展不錯。具體是什麽理由,他不清楚,但他相信陳宮,所以正在等巴西的反饋。
可是這話不能對曹仁說,至少不能明說。曹仁肯定有成都的消息,大家心照不宣。
曹仁向後靠了靠,眼皮下垂。“永年與楊季休相熟否?”
張鬆搖搖頭。他不喜歡楊洪,素無來往。
“孫翊攻江陽,楊季休不敵,撤走之前,與諸葛亮見過一麵。”
“是嗎?”張鬆麵色大變,眼珠連轉。楊洪與諸葛亮見麵,是議降還是另有目的?不管怎麽說,這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我聽說,諸葛亮之所以如此禮遇楊季休,是因為楊季休在南廣作戰得力。”曹仁歎息道:“雖與吳國君臣為敵多年,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氣度,對才能之士敬重有加。”
張鬆心中一動,張了張嘴,又將湧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不管曹仁說這話是不是別有用心,他所說的都是事實。吳國君臣敬重強者,鄙視弱者,是眾所周知的事。
太史慈曾與孫策惡戰,但他歸降之後,卻成了吳國大將。於禁在交阯與太史慈纏鬥多時,如今敗亡,卻還是得到了蔣欽的禮遇。
相比之下,那些沒能給他們造成威脅的人就算主動投降,也無法得到足夠的尊重。
最明顯的就是長安老臣,幾乎都被閑置了,隻有士孫瑞入職中樞。
張鬆沉吟片刻,笑道:“楊季休雖有才,如何能與將軍相提並論。從兗州到益州,將軍與孫吳君臣交鋒十餘年而不敗,大概也隻有大王、太子可以媲美。”
曹仁苦笑。“交鋒十餘年屬實,不敗卻難。如今大王寄希望於彭永年,我也隻能寄希望於你張永年。隻是不知道益州兩永年,哪個更勝一籌。”
“我雖不敢與彭永年相比,卻也不敢辜負將軍厚望。狹道相逢勇者勝,將軍若想挽大廈於將傾,怕是要冒些險。”
“願聞其詳。”曹仁坐直了身體,正色道。
——
周瑜剛剛進入江陽縣境,便收到潘濬傳來的消息。
曹仁解了江陽之圍,卻沒有直接撤回僰道,在縣西的方山一帶立營,看樣子還沒死心。
周瑜等人商議之後,判斷曹仁延滯不走的原因可能有二:要麽是擔心他們增兵江陽之後,回師進攻江州;要麽是不死心,想在野戰中取勝。方山臨江,很適合以守代攻。且曹仁有不少戰船,可以方便的來往於大江南北,水麵作戰有一定優勢。
對他們來說,這當然是個不錯的機會。與其趕到僰道去攻堅,不如在方山野戰。
周瑜命令賀齊、祖郎率部先行,一在江南,一在江北,迂回到曹仁身後,切斷他的退路。
在軍議中,鄧芝率先提出,要警惕蜀軍誘敵。蜀軍有騎兵,最利奔襲。此外曹仁駐兵方山,即使是迂回,也要從方山附近經過,很可能會遭到曹仁的伏擊。
鄧芝的建議得到了荀攸的讚同,正式警告賀齊、祖郎,急行軍中一定要留有餘力,隨時應變。
賀齊、祖郎躬身領命,告辭而去。
考慮到蜀軍的戰船優勢,周瑜自己也提高了警惕,派人通知潘濬,讓他加強對江麵的控製,別讓蜀軍水師有可趁之機。曹仁遊俠出身,用兵穩健而又狠辣,一旦有戰機,他極有可能行險。
尤其是現在這種形勢下。
第三天下午,當周瑜率部趕到江陽,在雞峰山紮營。
潘濬趕來拜見,匯報戰況。就在周瑜到達的前夜,曹仁企圖用水師突破吳軍防線,奔襲周瑜。不過他守得嚴實,曹仁沒能找到機會。
此外,根據斥候匯報,曹仁麾下的騎兵昨天出了營,去向不明,很可能是截擊賀齊、祖郎去了。
當晚,周瑜先後收到賀齊、祖郎傳來的消息。他們在不同的時間點遭遇蜀軍,有步有騎,雙方有小規模接觸。他們行蹤暴露,迂回包抄的計劃可能會泡湯。從斥候的報告來看,曹仁很可能會選擇撤回僰道。
賀齊、祖郎不約而同的提出了強行軍追擊,以免曹仁逃回僰道,不得不進行攻堅。如果能在野戰中擊潰曹仁,顯然是目前最佳選擇。
緊接著,中軍的斥候也送來消息,駐守在方山的蜀軍有移營的跡象。
戰機轉瞬即逝,周瑜不敢怠慢,召集軍謀議事,分析軍情,策劃應變方案。
對曹仁可能的舉動,尤其是方山大營的變化,軍謀們出現了分歧。
有人認為曹仁是想撤回僰道,據城而守。我軍回援,曹仁牽製我軍,為夏侯惇減輕壓力的目的已經達到,又察覺了我軍包抄的意圖,撤回僰道據守是順理成章的事。
因此,應該立刻發動進攻,咬住曹仁。
有人則認為,方山到僰道有一百多裏,就算曹仁打算趁夜撤退,他也不可能逃脫我軍的追擊。夜間行軍太危險,很容易中伏,我軍又初來乍到,立足未穩,現在就發起追擊,體力消耗太大,萬一中伏,後果不堪設想。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下,最後隻能請荀攸裁決。
他們爭論的時候,荀攸一直在認真的聽,卻沒有任何表示。此刻麵對麵紅耳赤的幾個軍謀,他難得的笑了笑。“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是忘了一個原則。”
“什麽原則?”
“因人設計。”荀彧緩緩說道:“你們隻是依常理分析,推測曹仁的反應。卻忘了一點,此時此刻的曹仁,不可以常理計。你們不覺得這半天收到的各種消息太正常了嗎?”
鄧芝沉吟片刻,忽然恍悟。“軍師,你的意思是說,這些都是曹仁故意誤導我們的虛招,他就是要讓我們相信他要撤回僰道,然後……”
話音未落,大帳外突然響起刺耳的報警聲。
理由有三個:曹仁離開了僰道,可以野戰而勝;江陽離符節不過百餘裏,是去江州路程的三分之一;擊敗曹仁,成都門戶大開,益州腹地唾手可得,可以推行新政,以益州之糧給軍,減少補給困難。
從兵法上而言,也沒有不取背後之敵,先攻堅城的道理。
言簡意賅,一針見血。
孫翊與諸葛亮相視而笑。今天這個局麵,他們已經有所預料。荀攸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顯然不熟悉——或者說不屑於遵從大吳關於軍謀製度的,根本沒有給鄧芝等人討論、發言的機會。
一旦荀攸隱退,周瑜身邊的軍謀力量會有一個明顯的斷層。這是天子一直警惕的,但荀攸顯然沒當回事,而周瑜本人也沒有放在心上。
諸葛亮欠欠身。“荀君,亮有一疑,還請荀君指教。”
荀攸微微頜首。“請諸葛軍師直言。”
“周大都督也好,右都護也罷,將來都是要征伐海外的,在座諸君想來也不甘心解甲歸老,益州不過是演兵之地。如果先取成都,隻剩江州、魚複數縣,萬一曹操主動請降,那可就沒有練兵的機會了,會不會有些可惜?”
賀齊、祖郎無動於衷,鄧芝等人當日卻是聽到諸葛亮與荀攸問答的,也等著這樣的機會,隻是不敢主動發問,聽得諸葛亮提出這個疑問,立刻投來支持的目光。
荀攸愣了一下,暗自慚愧。他眼裏隻是戰事,卻忘了戰事隻是手段,鍛煉將領、軍謀才是根本。
“諸葛軍師有何高見?”
“高見不敢當。”諸葛亮笑道:“亮聞陛下在巫縣,命諸將輪流上陣,與曹操交鋒,兩個多月下來,諸將皆受益匪淺。或者,我們也可以效仿陛下之法,由周大都督和荀君坐鎮中軍,諸將出擊,以夏侯惇、曹仁為礪石,檢驗一下這幾個月的練兵成果,再演練一下諸部協同作戰,取長補短,互相增益。”
賀齊點頭附和。如此一來,他也有機會像朱桓、紀靈一樣指揮兩三萬人的大戰,而不是隻有本部數千人馬。對一個將領來說,能不能指揮萬人甚至萬人以上規模的戰事,這是一個分水嶺,有人可能一輩子也跨不過去。有這樣的機會試試身手,還有周瑜、荀攸在一旁指點、掠陣,當然是再好不過。
祖郎也表示讚同。雖然他之前做山賊時,也常有指揮幾萬人的機會。可是指揮那些烏合之眾作戰,與指揮訓練有素的吳軍作戰,那完全是兩個概念。
周瑜也覺得有道理。孫策讓他指揮這場戰事,本身就有讓孫翊見習的意思。孫翊本身已經是指揮兩三萬人作戰的大將,隻是經驗有限,要他再帶一帶,就像孫策親自指導孫尚香取河東一樣。
從軍征戰,雖說天賦很重要,有沒有人指點也大有不同。
就他自己而言,他也需要這樣的機會來曆練麾下將領,將來遠征天竺,不可能每戰都由他自己親自指揮,賀齊、祖郎等人率部獨立作戰是避免不了的事。
周瑜與荀攸商量了一下,采納了諸葛亮的意見。作戰方案不變,隻是增加了一個練兵的目的,將主要的任務分割給賀齊、祖郎、蔣欽為首的幾名將領,荀彧、諸葛亮則負責指導鄧芝等軍謀按照吳軍作戰準備,強化軍謀的參謀作用。
對這個決定,鄧芝、魏延等年輕人最為歡迎。經過這樣的一次大戰,他們能收獲更多。
荀攸也有意識的調整了自己的做事方法,將更多的發言機會留給鄧芝等人,由他們來設計作戰方案,然後根據各人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彌補他們的不足。
這樣的事以前基本沒出現過,他們多少都有些不適應,大家都有些尷尬。好在有諸葛亮在一旁協助、斡旋,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誤會,很快就體會到了其中的益處。
很多時候,心裏的想法有沒有說出來,能不能經得住別人的質疑,區別還是很大的。有些想法看起來很不錯,卻可能是自己一廂情願。有些想法看起來荒唐,根本沒有可行性,卻可能是自己沒想到那個點,別人或許隻是一句話,就能解決自己想不通的事。
總而言之,集思廣益對每個人都有用,隻是多少而已。
反複討論了作戰方案後,周瑜命蔣欽留守符節,防備夏侯惇去而複返,然後全軍趕往江陽。
之所以留下蔣欽,是因為蔣欽在孫策身邊多年,從一開始就是這種作戰方式,之前的戰績也證明他早就是一名合格的萬人將,可以獨當一麵。
與此同時,周瑜傳書黃忠,通報自己的作戰方案,請黃忠先完成對江州的牽製。他將在擊破曹仁後,回師江州,與黃忠並力,圍攻夏侯惇部。
周瑜又傳書左都護孫尚香,請孫尚香提供一部分騎兵。平原野戰,騎兵能起到關鍵作用,尤其是在追擊的時候。周瑜隻有百餘親衛騎,沒有成建製的騎兵,曹仁卻有一個騎兵營,大約有千人左右。
以曹仁的用兵習慣,不可能不利用這幾乎是唯一的優勢。
——
曹仁站在地圖前,半天沒有動。
夏侯惇撤出符節之前,給他送了個消息。收到那個消息,他就預料到會有今天這個局麵。
他隻是沒想到周瑜和孫翊會合兵一處。
雙方的兵力出現了逆轉,再加上吳軍的戰鬥力,正麵作戰,他幾乎沒有勝算。要想取勝,唯有出奇。否則就算他放棄江陽,撤回僰道,也是必敗之局。
“永年,形勢如此,奈何?”曹仁緩緩轉身,打量著張鬆,淡淡地說道。
張鬆身材矮小,在曹仁麵前像個未成年的孩子。他聳著眉,撫著唇邊的胡須,同樣淡淡的說道:“退守僰道,靜觀其變。”
“靜觀其變?”曹仁轉身,坐回席中,端起案上的茶杯,呷了一口。“能有什麽變?”
“等戰機。”
曹仁瞥了張鬆一眼,欲言又止。他知道張鬆說的戰機是什麽,曹操已經有消息給他。張鬆是彭羕的好友,和法正的關係也不錯,他自然也清楚彭羕在忙什麽。
隻是坐等未免消極。
萬一彭羕找不到機會呢?
張鬆等的不是戰機,而是投降的機會。
“永年最近可曾與尊兄聯絡?”
張鬆眉心微蹙,猶豫半晌後,點了點頭。
他的兄長張肅原本任巴西太守,巴西失守之後,張肅便棄官逃回成都。之所以沒有投降,是因為孫尚香下令在巴西推行新政,大族的土地都在收繳之列,張肅一聽就跑了。
但他後來就後悔了。原因很簡單,他聽說陳宮在為孫尚香奔走,勸說巴西大族接受吳國新政,而且進展不錯。具體是什麽理由,他不清楚,但他相信陳宮,所以正在等巴西的反饋。
可是這話不能對曹仁說,至少不能明說。曹仁肯定有成都的消息,大家心照不宣。
曹仁向後靠了靠,眼皮下垂。“永年與楊季休相熟否?”
張鬆搖搖頭。他不喜歡楊洪,素無來往。
“孫翊攻江陽,楊季休不敵,撤走之前,與諸葛亮見過一麵。”
“是嗎?”張鬆麵色大變,眼珠連轉。楊洪與諸葛亮見麵,是議降還是另有目的?不管怎麽說,這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我聽說,諸葛亮之所以如此禮遇楊季休,是因為楊季休在南廣作戰得力。”曹仁歎息道:“雖與吳國君臣為敵多年,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氣度,對才能之士敬重有加。”
張鬆心中一動,張了張嘴,又將湧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不管曹仁說這話是不是別有用心,他所說的都是事實。吳國君臣敬重強者,鄙視弱者,是眾所周知的事。
太史慈曾與孫策惡戰,但他歸降之後,卻成了吳國大將。於禁在交阯與太史慈纏鬥多時,如今敗亡,卻還是得到了蔣欽的禮遇。
相比之下,那些沒能給他們造成威脅的人就算主動投降,也無法得到足夠的尊重。
最明顯的就是長安老臣,幾乎都被閑置了,隻有士孫瑞入職中樞。
張鬆沉吟片刻,笑道:“楊季休雖有才,如何能與將軍相提並論。從兗州到益州,將軍與孫吳君臣交鋒十餘年而不敗,大概也隻有大王、太子可以媲美。”
曹仁苦笑。“交鋒十餘年屬實,不敗卻難。如今大王寄希望於彭永年,我也隻能寄希望於你張永年。隻是不知道益州兩永年,哪個更勝一籌。”
“我雖不敢與彭永年相比,卻也不敢辜負將軍厚望。狹道相逢勇者勝,將軍若想挽大廈於將傾,怕是要冒些險。”
“願聞其詳。”曹仁坐直了身體,正色道。
——
周瑜剛剛進入江陽縣境,便收到潘濬傳來的消息。
曹仁解了江陽之圍,卻沒有直接撤回僰道,在縣西的方山一帶立營,看樣子還沒死心。
周瑜等人商議之後,判斷曹仁延滯不走的原因可能有二:要麽是擔心他們增兵江陽之後,回師進攻江州;要麽是不死心,想在野戰中取勝。方山臨江,很適合以守代攻。且曹仁有不少戰船,可以方便的來往於大江南北,水麵作戰有一定優勢。
對他們來說,這當然是個不錯的機會。與其趕到僰道去攻堅,不如在方山野戰。
周瑜命令賀齊、祖郎率部先行,一在江南,一在江北,迂回到曹仁身後,切斷他的退路。
在軍議中,鄧芝率先提出,要警惕蜀軍誘敵。蜀軍有騎兵,最利奔襲。此外曹仁駐兵方山,即使是迂回,也要從方山附近經過,很可能會遭到曹仁的伏擊。
鄧芝的建議得到了荀攸的讚同,正式警告賀齊、祖郎,急行軍中一定要留有餘力,隨時應變。
賀齊、祖郎躬身領命,告辭而去。
考慮到蜀軍的戰船優勢,周瑜自己也提高了警惕,派人通知潘濬,讓他加強對江麵的控製,別讓蜀軍水師有可趁之機。曹仁遊俠出身,用兵穩健而又狠辣,一旦有戰機,他極有可能行險。
尤其是現在這種形勢下。
第三天下午,當周瑜率部趕到江陽,在雞峰山紮營。
潘濬趕來拜見,匯報戰況。就在周瑜到達的前夜,曹仁企圖用水師突破吳軍防線,奔襲周瑜。不過他守得嚴實,曹仁沒能找到機會。
此外,根據斥候匯報,曹仁麾下的騎兵昨天出了營,去向不明,很可能是截擊賀齊、祖郎去了。
當晚,周瑜先後收到賀齊、祖郎傳來的消息。他們在不同的時間點遭遇蜀軍,有步有騎,雙方有小規模接觸。他們行蹤暴露,迂回包抄的計劃可能會泡湯。從斥候的報告來看,曹仁很可能會選擇撤回僰道。
賀齊、祖郎不約而同的提出了強行軍追擊,以免曹仁逃回僰道,不得不進行攻堅。如果能在野戰中擊潰曹仁,顯然是目前最佳選擇。
緊接著,中軍的斥候也送來消息,駐守在方山的蜀軍有移營的跡象。
戰機轉瞬即逝,周瑜不敢怠慢,召集軍謀議事,分析軍情,策劃應變方案。
對曹仁可能的舉動,尤其是方山大營的變化,軍謀們出現了分歧。
有人認為曹仁是想撤回僰道,據城而守。我軍回援,曹仁牽製我軍,為夏侯惇減輕壓力的目的已經達到,又察覺了我軍包抄的意圖,撤回僰道據守是順理成章的事。
因此,應該立刻發動進攻,咬住曹仁。
有人則認為,方山到僰道有一百多裏,就算曹仁打算趁夜撤退,他也不可能逃脫我軍的追擊。夜間行軍太危險,很容易中伏,我軍又初來乍到,立足未穩,現在就發起追擊,體力消耗太大,萬一中伏,後果不堪設想。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下,最後隻能請荀攸裁決。
他們爭論的時候,荀攸一直在認真的聽,卻沒有任何表示。此刻麵對麵紅耳赤的幾個軍謀,他難得的笑了笑。“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是忘了一個原則。”
“什麽原則?”
“因人設計。”荀彧緩緩說道:“你們隻是依常理分析,推測曹仁的反應。卻忘了一點,此時此刻的曹仁,不可以常理計。你們不覺得這半天收到的各種消息太正常了嗎?”
鄧芝沉吟片刻,忽然恍悟。“軍師,你的意思是說,這些都是曹仁故意誤導我們的虛招,他就是要讓我們相信他要撤回僰道,然後……”
話音未落,大帳外突然響起刺耳的報警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