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懷出訪德國是從幾年前就訂下的,八七年威廉一世九十歲大壽的時候,中國派出了以恭親王奕忻為的龐大慶祝團隊,奕忻不僅是當今皇帝的親叔叔,而且是上書房席內閣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地位相當於歐洲的相兼外交部長,而在奕忻名字後麵列的一長串人,包括李鴻章、張之洞、丁日昌、劉坤一、丁寶楨等等,不是身居閣部要職就是一省的封疆大吏。這樣的禮遇就是對有“歐洲老奶奶”之稱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皇,中國也沒有如此過,這讓自普法戰爭以來,自尊心極度膨脹的德意誌上下大覺有麵子。加之兩國剛剛簽訂《中德通商友好條約》,關係正處於蜜月期,禮尚往來邀請方懷訪德也就不是一件意外的事情。


    隻是由於這幾年方懷一直忙於國內瑣碎的政務,所以沒有成行。這五年時間,國際上的局勢總體還算平靜,除了英國依舊受困於蘇丹馬赫迪起義的沼澤,德國對暹羅進行了不太成功的占領外,其它基本尚算平靜。但在外部平靜的情況下,大清國內卻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在通過兩次以博大,險死還生的對外戰爭和一係列合縱連橫的外交活動,基本抵擋住了外部侵略的壓力後,確立了權威的方懷開始大刀闊斧對國內各項弊政開始了改革。官製的革新、官辦企業的出售、鼓勵民間興辦工商業、取締各省捐稅局、編練新軍和將旗營、綠營、團練改編成警察與衛戍部隊,一條條一項項無不牽動著舉國上下的神經。這些有的已經全麵實行,有的尚在一兩個省份進行試,但總體上帶給中國人的變化是巨大的。


    在這樣看似平靜,實則動蕩不安的激流中,出現地問題自然也不會太少。雖然經過幾次吏治整肅,官員貪汙瀆職的情況已經大為減少,但舊式科舉體製下選拔出來的官員在對待變革中出現的問題時,依舊乏善可陳。這就使得方懷幾乎事無巨細。樣樣都要關照到,乾清宮的***幾乎每晚都要亮到四更以後,而就連早就定好的大婚也是一拖再拖。


    到了今年,自方懷親政後選拔的第一批新式官員終於成熟起來,像康有為當上了禮部侍郎、詹天佑當上了工部侍郎、唐紹儀當上了總理衙門協辦大臣、嚴複當上了海軍衙門協辦大臣、劉光第當上了越南巡撫、楊銳當上了越北巡撫、楊深秀出任了貴州巡撫、鄭觀應出任了山西巡撫、徐世昌出任了陝西布政使、程德全出任了福建按察使、湯壽潛出任了浙江布政使,張謇出任了淞滬太道,楊士琦與乃兄楊士驤也分別外放了廣西布政使和雲南布政使……其它一些後進選拔官員也逐次充實到各階層官僚體係中。除此之外。對改造舊官僚方麵也想出了一些辦法。比如規定吏部如果要提拔官員,該官員必須先官員資格考試,考試內容涉及農、工、商、天文、地理、格物等各個方麵,正所謂“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中國地讀書人有幾個是不想當官地,當官的又有幾個是不想當大官的,這就使得那些舊官僚不管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都開始學習一些基本的、儒家學以外的東西,同時,這些舊官僚為了弄懂這些問題,紛紛開始招募學習過新學的師爺、文吏,也使得一大批擁有新知識和新頭腦地年輕人以這種底層幕僚的形式加入到官僚體係中來。


    幾年下來,雖然官場上依然存在很多很多弊病,但因為以前那種愚蠢無知而犯下的錯誤少了很多,這才使得方懷終於有時間抽身出來。考慮國際間的博弈和大清未來所麵臨的危險。


    雖然因為自己的到來,使得這個時空已經生了重大變化,像原本利用英法殖民勢力之間的矛盾,勉強生存,後來成為東南亞一枝獨秀的泰國。因為中法、中英兩次戰爭結局都以中國勝利而告終,攪亂了泰國地周邊環境,最終被在全球範圍內急尋找殖民地的德國所吞並,這樣的蝴蝶效應想必不會少。但在未來二三十年間,國際局勢的主流仍然不會變化。後來崛起的、以德國為地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擁有更多的殖民地,以獲得充足的市場和原料產地。必定向掌握著大量殖民地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起挑戰,而以英法為代表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為維護自身地利益和地位,也勢必不會妥協,雙方地矛盾不像過去的英法矛盾、法德矛盾、英俄矛盾這樣地國家矛盾,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在共同的利益下,雙方士兵還是可以坐在同一個戰壕裏的,但新老兩大帝國主義陣營之間的矛盾是尖銳不可調和的,解決的方法似乎除了戰爭別無他途,而這也是曆史的必然。


    方懷前世是學曆史的,對這一切自是了然於心。不過在那樣兩大陣營針鋒相對的情況下,中國將處於一個什麽樣的位子,要怎樣做才能謀取最大利益,這些方懷一直以來所思考的。而要想利用那場世界性的浪潮為中國謀得最大利益,勢必要加入其中一方的陣營。如果加入協約國陣營,就像曆史上日本那樣,貌似很容易獲得勝利,還可以大戰爭財,也不用付出太大的代價;但現在中國貌似跟同盟國走得比較近,而且,如果在未來的大戰中,同盟國一方有中國的加入,勢必極大牽扯俄國和英國在遠東的力量,畢竟俄國不可能放棄遠東和西伯利亞,而英國也不可能不要印度,這樣的話,隻要意大利不反水,並控製美國參戰的時間,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未必不能改寫,每當想到這裏,方懷就不由怦然心動,還有什麽比親手創造更加令人著迷。不過方懷很快冷靜下來,這不是一個人的遊戲,而是關係著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前途命運的事情,上天給了自己一次贖罪的機會。哪怕是嘔心瀝血、用盡自己的生命也要讓中國強盛起來,不再遭受那東亞病夫的恥辱。所以一切的決定都必須慎之又慎,更何況現在地中國,遠還沒有達到以一國之力左右世界局勢的地步,甚至連自保都有問題。英國這些年在西藏的問題上一直動作不斷,一會借口勘測西藏與印度分界線,私自派遣武裝打擊抗英的土司勢力。一會又以開道路的名義。派遣勘探隊,對西藏的地形地貌和生物、礦產資源進行測繪,而另一方麵,英國又不遺餘力地幫助日本展海軍,不僅幫助日本訓練海軍軍官,還幫日本建造了吉野、浪、秋津洲這三艘最先進的巡洋艦,其目地不言而喻,那就是打壓中國。實現他們所謂地地區平衡。中國要想打破這樣的封鎖,前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而在這種時候,中國更不能直接站到英國的麵前,幾百年來,凡是敢於和約翰牛直接對抗的,都倒在了他們的腳下,其中包括像拿破侖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羅曼諾夫王朝領導下橫跨歐亞的俄國。以及這次自己即將訪問、現在正如日中天地德意誌第一帝國。緬甸戰爭之所以能打贏,是因為光腳不怕穿鞋的,以當時中國的國力,英國人如果全力以赴,未必不能重演前兩次鴉片戰爭的結局。但付出的代價必定很大也就是了,因為中國是極端封建集權的獨裁統治,而且中國的社會經濟還是以自己自足的農經濟為主,所以隻要中國皇帝堅持作戰,要想讓中國崩潰是一個很難地事情。在當時國內經濟出現混亂。德、法、美、俄又沒有外力可借的情況下。英國人還是審時度勢地放棄了緬甸。


    但中國不可能永遠都停留在農經濟的社會,中國要展。必然要加大商品流通、改變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對外貿易的比重,一旦社會展到那樣的地步,英國人可以扼住中國喉嚨地手段就多了。到時中英如果再次交戰,英國隻要把中國沿海的那些工廠一炸,將海港一封,已經習慣了麵粉、火柴、牙膏、肥皂這些生活資料的人民就能起來造反。


    所以在中國還沒有完全強大到不懼外敵侵犯的時候,必須找一個國家,代替自己吸引英國人的目光。方懷選擇地是俄國。這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沙皇亞曆山大二世領導下地俄國就已經從克裏米亞那場導致一位沙皇自殺、整個黑海艦隊沉沒的慘痛失敗中緩過勁來。1877年第十次俄土戰爭,俄國利用巴爾幹斯拉夫人地民族解放戰爭,打著“解放”的旗號,對土宣戰。俄軍在羅馬尼亞軍隊和保加利亞軍隊的配合下,接連攻克普列文、索非亞和亞得裏亞堡等土軍駐紮的重鎮,若不是後來英國幹預得及時,俄國恐怕已經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海峽。不過這次戰爭也使得俄國在歐洲獲得了比薩拉比亞南部,在亞洲獲得了巴統、卡爾斯、阿達等地,並將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這兩個主要由斯拉夫人組成、信仰東正教的國家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而原來排名世界前三的海軍也開始複興,從第十次俄土戰爭結束到如今,短短不過十年時間,俄國就建成了葉卡捷琳娜二世號、格奧爾基.波別多諾塞茨號、切斯馬號、西諾普號、亞曆山大二世號、尼古拉一世號、十二使徒號、甘古特號共八艘大型戰列艦,加上1872年建造的彼得大帝號和明年即將服役的納瓦林號,俄國的戰列艦數量一下子達到了兩位數,要知道這些可都是過萬噸的大家夥。


    有了強大的海軍,俄國人開始更加執著地追求他們通往各大海洋的窗口。在波羅的海沿岸,他們吞並了立陶宛王國,並在那裏修建了大型的造船廠;在北冰洋沿岸,他們從瑞典手中搶過了芬蘭;在太平洋沿岸,他們租借了膠州灣和濟州島;而在上一次的俄土戰爭中他們差一打通了前往地中海的道路。四大洋中,他們在三大洋上都擁有了港口,剩下的就隻有印度洋,而似乎他們離這個目標也不遠了。在阿富汗和伊朗,俄國的勢力滲透得很厲害,特別是在西線麵對德奧意三國同盟,東線麵對蒸蒸日上的中國均無進展的時候,他們把所有的實力都放到了中東的賭盤上。


    而這樣做大大破壞了英國地傳統勢力地盤。特別是威脅到英女皇皇冠上的明珠——印度。這樣的對手正是吸引英國人目光的絕佳目標,當英俄展開全麵對抗的時候,中國正好可以躲在俄國人身後安心修煉內功。那樣等英國收拾完俄國人後,在想起中國的時候,會現中國已經不是他可以隨便揉搓的了。


    正是秉承著這樣地外交政策,方懷這幾年一直對英國保持強勢,而對俄國則適當地妥協。即便俄國在上一次中英戰爭的時候暗地裏支持世鐸等滿清勳貴的叛軍。還出兵東北大肆搶掠了一番,但方懷隻是讓總理衙門對俄國大使瓦西列夫提出了幾句雲淡風輕的抗議也就過去了。果然,約翰牛被俄國人吸引了大部分的精力,他們忙著拉攏希土耳其和日本,以牽扯俄國人的勢力,對付6權國家,他們傳統上是不會赤膊上陣的。至於中國,也就顧不上了。故而才有了中國這幾年相對安定的展環境。


    不過隨著今年德、奧、俄三國再保障條約地到期,一切局勢又有了新的變化。這份在俾斯麥倡議下,由德、奧、俄三國皇帝親自簽署的邊境安全保障條約,使得三國在西線關於波蘭、巴爾幹等問題上取得了諒解,俄國得以專心向東方擴張,而德國領導的三國同盟集團則在歐洲一家獨大,徹底孤立了德國的宿敵法國。這本來是皆大歡喜的局麵,但在一手簽訂這份條約的沙皇亞曆山大二世被刺殺後。局勢有了稍稍的變化,在亞曆山大二世以前地每一任沙皇都秉承著與德國親近的外交政策,羅曼諾夫王朝的曆代沙皇連續贏取了九位德國皇後,這本身是三帝同盟的基礎之一。然而,繼承亞曆山大二世帝位的亞曆山大三世本卻迎娶了一位丹麥妻子。在來自丹麥地妻子的影響下(其時丹麥在普丹戰爭中失敗,被迫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對俾斯麥及威廉一世的德國產生反感。加之德、奧、意秘密召開的兩次地中海會議,在對巴爾幹、亞細亞和北非的勢力瓜分從根本上侵害了俄國地利益,使得原本穩固地同盟出現了裂痕。最終。俄國拒絕簽訂再保障條約。而被孤立絕望的法國拉攏了過去。如果曆史真地按照這樣展,俄國將很有可能改變他現在的擴張方向。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對巴爾幹的爭奪上來,這樣必然使英國大鬆一口氣,而且因為中國的關係,英法在中南半島沒有了矛盾,兩國提前走到了一起,英國也甚至有可能聯合俄國從南北兩個方向上瓜分中國,就像曆史上他們曾經秘密籌劃的那樣,長江流域歸英國,長城以北歸俄國。


    這樣的事情對中國自然是大大的不利,方懷出訪德國的主要目之一就是希望能在這件事情上想一些辦法。其他人去都不合適,唯有他自己,即明白其中的關竅,話又足夠份量。


    此時方懷一身沒有任何標記的新式海軍軍服,獨自一人屹立在“定遠”號的艦橋上,任由海風吹得衣角獵獵作響。雖然已經是北洋水師最大的軍艦,但在狂躁的大海麵前依然顛簸的很厲害,不要隨方懷一起出訪的一些官員,就是北洋海軍學堂新畢業的幾個海軍軍官也吐得厲害。但方懷卻仿佛沒事人一樣,讓定遠艦自劉步蟾以下都倍感佩服,一代聖君就是有過人之處。


    方懷是從京城坐火車到塘沽上船的。如今滿洲鐵路(從北京到齊齊哈爾)、南滿鐵路(奉天到旅順)、京浦鐵路、京漢鐵路、隴海鐵路、滬杭鐵路都已經修通,在德國工程師鮑寧主持設計下,中國在長江上建起了第一座大橋,也是中國第一座公路鐵路雙用橋,江寧長江大橋,加上一些還沒有並入大鐵路網的地區性鐵路,如:衡粵鐵路(廣州到衡陽)、粵南鐵路(從廣州到潮州)、川西鐵路(從成都到綿竹)等等,大清的實際鐵路總裏程已經過了日本和印度,位居亞洲第一。


    除了這些,計劃中已經從廣州府修到湖南衡州府的粵漢鐵路也將於兩三年內通車,屆時不僅武昌和漢口之間將建起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的長江大橋,中國也將擁有第一條貫穿南北的鐵路大動脈。而貫穿西南四省湘緬鐵路(從長沙到仰光)和經廣西進入安南的南疆鐵路(從長沙到西貢)也已經破土動工。這兩條鐵路修建的意義自不用,兩越與緬甸都是新近收回的土地。因為就曆史上看,兩個地區也屬於不服王化地邊疆地區,加之近兩百年幾乎沒有受到中央的控製,所以這裏的地方分裂勢力還是很大的。因而方懷采取了大量的安定和同化措施,除了在兩越開府建省、在緬甸設置駐緬大臣,在兩地強製實行了漢語和漢字普及,還遷移了大量百姓以改變兩地的人口結構。這自然觸動了如安南舊王室、緬甸各族土司等地方勢力的固有利益。兩地這些年衝突時有生,越南還爆了由原安南親王阮時恩領導地叛亂,幸虧劉光第處置及時,借用駐峴港水師地力量,一舉剿滅了匪,才沒有釀成大禍。這樣看,兩地社會動蕩是毋庸置疑的,一支有力的軍隊。無疑是短時間內壓服這樣反抗情緒的最佳手段。但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如果處處都需要重兵駐守,即使養上一千萬軍隊也不夠,而國家現在正是大力展經濟,追趕歐美列強的時候,養這麽多兵無疑是不現實的。因而,一條可以隨時調集大量兵力的鐵路線便成了解決方法。


    修建鐵路是必須的,像孤懸於印度洋畔地緬甸。英國如果從印度出,越過印緬交界的若開山脈進入印度腹地隻需要兩天時間,而國內的兵要翻過地形複雜的雲貴高原到達緬甸,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而且,由於英國控製著馬六甲海峽。在戰時,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的軍艦將無法自由進出印度洋,緬甸沿海地區將任由英國海軍6戰隊予取予求。不過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會,這兩條鐵路都要經過地形複雜的山區。南疆鐵路還好。隻要出了廣西鎮南關,南麵的紅河三角洲和瀾滄江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都是一派平原。真正難修的是湘緬鐵路。由於雲貴高原特有地喀斯特溶洞地貌,使得這裏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質條件及其複雜,幾乎每修建一公裏鐵路就需要修建一條隧道或者橋梁。這樣複雜的施工條件,工部和總理衙門問遍了德、美鐵路公司,也沒有願意承擔下來的。最後,在詹天佑的建議下,這條全長近三千公裏的鐵路將采取兩頭同時開始修建地方法,分三步進行。第一步,修建從比較容易的兩段,從湖南長沙府到貴州銅仁府段和從仰光沿怒江(伊洛瓦底江)到密支那,這兩段占全長的一半以上,地勢較為平坦;第二步,修建銅仁府至貴陽府段和大理至昆明府段;最後一步,等技術更加成熟,才是把三段鐵路連接起來,鐵路全部修通預計耗時15年時間。


    有一或許方懷並不知道,他大力展鐵路的計劃給這個時期的中國帶來了多大地影響。畢竟這不是後世網絡遍地走,手機人人有地信息時代,更何況是在大清這樣效率低下的官僚體製下,對國內局勢地判斷除了幾份少得可憐的驛報,就主要靠統治者自己的感覺。方懷對鐵路給社會和經濟造成的影響並沒有特別深刻的認識,畢竟他前世是學曆史的而不是學經濟的,而且在前世他也算不上什麽十分優秀的人物,他對國家政策的決定更多是仿照曆史上那些強國興起的過程方法以及後世總結出來的那些經驗,得更荒誕些,他甚至有可能是受那句“要致富,先修路”的影響。


    這個時期,由於工商業的迅展,使得大豆、棉花、亞麻、木材、蠶絲、羊毛等一些工業原料越來越緊缺,價格也飛攀升,種植糧食已經不是利用土地的最好方法,一些地主把腦筋動到了種植經濟作物上,更多的是手裏有了一些錢的工廠主,為了得到廉價的生產原料,開始大規模並購土地,類似於英國“圈地運動”的事情開始在中國上演。許多農民因此失去了世世代代耕種的土地,如果不能讓他們找到生計,加上國家變法過程中產生了一係列問題和矛盾,一場太平天國式的動亂將不可避免地上演。但鐵路振興計劃,為這些空置的勞動力提供了活下去的生計,中國的農民都是忍耐力最強的,隻要有一線活下去的機會,他們都不會想到要揭竿造反。於是,大批勤勞樸實的農民被吸納進來,成為築路大軍的一部分,間接彌補了因為變法所產生社會矛盾。


    另一方麵,大量鐵路的修建為剛剛起步的中國重工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原本脫胎於各官辦槍炮機器局中國重工業企業,因為技術和管理的落後,並不具備與列強一些企業競爭的實力。但數萬公裏的鐵軌、上百節火車頭、上千節車廂的訂單加上數目繁多的配套產品,讓這些企業迅展壯大,江南製造的馬鞍山鋼鐵廠、北洋重工的唐山鋼鐵廠和邯鄲鋼鐵廠、漢冶萍的漢陽鐵廠、東北聯合的鞍山鋼鐵廠都得到了長足的展,光這幾家鋼鐵廠生產的鋼鐵就比光緒十二年全國鋼鐵產量翻了十倍。此外,四川機器工業局在川南寧遠府(攀枝花)新建的鋼廠、開平礦務局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包頭)新建的鋼廠、廣東船舶工業局在海南瓊州府(石碌)、越南船舶機器局在石溪新建的鋼廠都已經開始選址或者建設。屆時,大清年平均生鐵產量將有望突破20萬噸,鋼產量有望突破7萬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生恨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生恨雨並收藏大清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