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經略高大人派我來迎接上差的。”吳望接下話茬,笑眯眯道。
戚遼一愣,心想果然沒有不透風的牆,消息還是早一步到了高第耳朵裏,於是道:“你家大人耳目倒是靈通啊!也難怪,這山海關,總比寧遠離京城近些。”
相隔五年,吳望還是那個吳望,戚遼卻非當年的戚遼,吳望當然聽得出他話裏的譏諷之意,又見戚遼身後還有兩輛馬車,於是朝馬車努了努嘴,道:“戚將軍見笑了,大人吩咐了,請上差一行往經略衙門歇息。”
“歇息?”戚遼冷笑一聲,提著馬韁的手一抖,也不管擋在前頭的吳望等人,一馬當先往城門衝去。
“轟隆隆!”馬隊緊跟在戚遼身後,風馳電掣而去。
“戚將軍!”吳望隻覺腦門一炸,連忙讓手下兵丁跟上。
“何人膽敢闖關!”守關的將士大叫起來,大隊人馬從兩側向城門湧來。
“北鎮撫司辦差,誰敢擋駕!”戚遼大喊一聲,一手提韁,一手從懷裏摸出那塊沉甸甸的北鎮撫司銅腰牌,衝前頭的幾十個兵一亮,動作漂亮瀟灑之極。山海關雲集了大明朝最大規模的兵痞和老油子,如果不在氣勢上鎮住他們,就憑三個太監和十幾個錦衣衛,根本沒法在這兒辦差。
“是京城來人,讓開,快讓開!”吳望帶著一夥人跟在馬隊屁股後頭,一邊跑一邊大叫。
不知是被戚遼等人的氣勢所懾,還是認出了吳望,總之守城門的士兵們都讓開了,一個個瞪大了眼睛望著馬隊衝進城裏——京城來的,譜兒就是大!
遼東經略衙門,經略使高第早已等候多時。自打宮裏派人來山海關的消息傳來,他便寢食難安,一連兩個晚上沒有睡好。本來,他在京城當兵部尚書當得好好的,可偏偏孫承宗去職後沒人願意頂上遼東經略的職,挑來挑去,也就他既懂“兵略”,又有資格,便被朝廷派到山海關來。
高第原本以為憑著魏忠賢在朝中的力量,足以把反對放棄遼西、退守山海關的聲音壓下,可沒想到遼東總兵馬世龍前腳帶著軍民入關,宮裏的人後腳就到,而且還有錦衣衛同行。出動了北鎮撫司,就說明聖上動搖了,要來徹查此事。
“高大人,別來無恙啊!”一聲大喝打斷了高第的思緒。魏三打頭,另外兩個太監一個跟在右邊,一個跟在後頭,左邊則是裹著棉襖皮甲、腳踏棉靴、身披黑色鬥篷、虎步生風的戚遼。
“啊,魏公公!”高第一眼就認出了魏三,當兵部尚書的時候,他沒少跟司禮監的太監打交道。
“吳望,吳望呢?讓他去接公公的,居然不見人了……酒宴,酒宴擺好了沒?我要給魏公公接風!”高第手忙腳亂的大喊著,借以掩飾心中的慌亂。按照地方接待中央的慣例,高第首先要給他們接風洗塵,然後再談正事。
“這遼東,可真是冷!”魏三一邊走,一邊結結實實的打了個噴嚏。
“公公,這兒還算是在關內呢,要出了山海關,才算是到了遼東地界。”高第道,順便送上一通馬屁。
“高大人,客氣話就不用說了,”魏三白了高第一眼,道,“這一趟,咱家可是奉了聖上的旨意來的,還是先談公事吧!”
“啊,這……公公請,公公請!”高第定了定神,頓時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連忙在前引路。
“大人,大人,我回來了!”吳望帶著一大群人氣喘籲籲的追到衙門口,卻被一幹錦衣衛攔住。
“吳大人,”戚遼沉聲道,“管好你手下的人,一個時辰內,任何人不得前來打擾,明白?”
“明,明白。”吳望渾身打了個哆嗦,就這麽戰戰兢兢的候在一旁。
一眾錦衣衛沒有去吃飯,而是跟著高第和魏三等人來到內堂外,將吳望等人隔在十幾步外——他們必須時刻保護三個太監的安全,半點也不得放鬆。
錦衣衛不去吃飯,作陪的吳望也隻能跟著呆在內堂外。兩人並肩站在廊下,客套幾句後,便敘起舊來。
戚遼話不多,正所謂言多必失,這些年來,他逐漸養成了聽別人說得多,自己說得少的習慣。
吳望告訴他,當年隨林騰甲出使朝鮮歸來後,朝廷論功升職,巡撫王化貞便舉薦他出任錦州縣令。可上任才幾個月,就趕上後金大舉進犯。廣寧一戰,明軍慘敗,丟了重鎮廣寧不說,就連遼西大大小小數十座城堡也全都丟給了後金,錦州也沒能幸免。吳望見錦州城小兵少,無力堅守,便跟著從廣寧潰敗下來的軍民一起逃往山海關。這樣一來,非但沒了之前的功績,還可能落個“失地逃亡”的罪名。隻不過因為從遼東潰逃下來的官員實在太多,朝廷也無法一一追究責任,所以他也沒遭處分,一直在山海關閑混,直到孫承宗出鎮遼東。由於吳望一直在地方任職,又精通朝鮮話,所以很快又被派去跟著出使朝鮮,回來後便留在經略衙門當了一名小吏。高第上任後,又提拔吳望為經略衙門通判,裏裏外外大大小小的雜事兒都交給他打理。
待吳望說完,戚遼才問起東江軍的近況。
吳望先是把毛文龍狠誇一通,然後道:“毛軍門不簡單啊,就靠一支孤軍,硬是在韃子腋窩子後頭打出一片天地來。現在不但整個遼南海上都在東江軍控製下,就連朝鮮那幫孫子,見了毛軍門,也是低頭哈腰連屁都不敢放一個。可惜啊……”
“可惜什麽?”戚遼追問道。
吳望歎道:“可惜毛軍門太窮,東江軍沒錢啊!”吳望歎道,“東江軍每年的餉銀都要從山海關走,就那三四十萬兩銀子,能頂什麽用?四年,朝廷往關寧軍身上砸了上千萬兩銀子,不還是連個水泡都沒冒!”
“還要統統丟給韃子。”戚遼又補上一句。
吳望臉色大變,像是明白了什麽。
戚遼也覺得自己說多了,於是在他肩膀上拍了兩下,不再多說什麽。
一炷香工夫後,內堂的門“吱嘎”一聲開了。魏三走在最前頭,同行的兩個太監跟在他身後。
“戚將軍,咱們走!”魏三丟下一句話就走,腳下帶起一股寒氣。
戚遼瞥了高第一眼,後者的胡子上竟結了一層薄薄的白霜。
戚遼一愣,心想果然沒有不透風的牆,消息還是早一步到了高第耳朵裏,於是道:“你家大人耳目倒是靈通啊!也難怪,這山海關,總比寧遠離京城近些。”
相隔五年,吳望還是那個吳望,戚遼卻非當年的戚遼,吳望當然聽得出他話裏的譏諷之意,又見戚遼身後還有兩輛馬車,於是朝馬車努了努嘴,道:“戚將軍見笑了,大人吩咐了,請上差一行往經略衙門歇息。”
“歇息?”戚遼冷笑一聲,提著馬韁的手一抖,也不管擋在前頭的吳望等人,一馬當先往城門衝去。
“轟隆隆!”馬隊緊跟在戚遼身後,風馳電掣而去。
“戚將軍!”吳望隻覺腦門一炸,連忙讓手下兵丁跟上。
“何人膽敢闖關!”守關的將士大叫起來,大隊人馬從兩側向城門湧來。
“北鎮撫司辦差,誰敢擋駕!”戚遼大喊一聲,一手提韁,一手從懷裏摸出那塊沉甸甸的北鎮撫司銅腰牌,衝前頭的幾十個兵一亮,動作漂亮瀟灑之極。山海關雲集了大明朝最大規模的兵痞和老油子,如果不在氣勢上鎮住他們,就憑三個太監和十幾個錦衣衛,根本沒法在這兒辦差。
“是京城來人,讓開,快讓開!”吳望帶著一夥人跟在馬隊屁股後頭,一邊跑一邊大叫。
不知是被戚遼等人的氣勢所懾,還是認出了吳望,總之守城門的士兵們都讓開了,一個個瞪大了眼睛望著馬隊衝進城裏——京城來的,譜兒就是大!
遼東經略衙門,經略使高第早已等候多時。自打宮裏派人來山海關的消息傳來,他便寢食難安,一連兩個晚上沒有睡好。本來,他在京城當兵部尚書當得好好的,可偏偏孫承宗去職後沒人願意頂上遼東經略的職,挑來挑去,也就他既懂“兵略”,又有資格,便被朝廷派到山海關來。
高第原本以為憑著魏忠賢在朝中的力量,足以把反對放棄遼西、退守山海關的聲音壓下,可沒想到遼東總兵馬世龍前腳帶著軍民入關,宮裏的人後腳就到,而且還有錦衣衛同行。出動了北鎮撫司,就說明聖上動搖了,要來徹查此事。
“高大人,別來無恙啊!”一聲大喝打斷了高第的思緒。魏三打頭,另外兩個太監一個跟在右邊,一個跟在後頭,左邊則是裹著棉襖皮甲、腳踏棉靴、身披黑色鬥篷、虎步生風的戚遼。
“啊,魏公公!”高第一眼就認出了魏三,當兵部尚書的時候,他沒少跟司禮監的太監打交道。
“吳望,吳望呢?讓他去接公公的,居然不見人了……酒宴,酒宴擺好了沒?我要給魏公公接風!”高第手忙腳亂的大喊著,借以掩飾心中的慌亂。按照地方接待中央的慣例,高第首先要給他們接風洗塵,然後再談正事。
“這遼東,可真是冷!”魏三一邊走,一邊結結實實的打了個噴嚏。
“公公,這兒還算是在關內呢,要出了山海關,才算是到了遼東地界。”高第道,順便送上一通馬屁。
“高大人,客氣話就不用說了,”魏三白了高第一眼,道,“這一趟,咱家可是奉了聖上的旨意來的,還是先談公事吧!”
“啊,這……公公請,公公請!”高第定了定神,頓時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連忙在前引路。
“大人,大人,我回來了!”吳望帶著一大群人氣喘籲籲的追到衙門口,卻被一幹錦衣衛攔住。
“吳大人,”戚遼沉聲道,“管好你手下的人,一個時辰內,任何人不得前來打擾,明白?”
“明,明白。”吳望渾身打了個哆嗦,就這麽戰戰兢兢的候在一旁。
一眾錦衣衛沒有去吃飯,而是跟著高第和魏三等人來到內堂外,將吳望等人隔在十幾步外——他們必須時刻保護三個太監的安全,半點也不得放鬆。
錦衣衛不去吃飯,作陪的吳望也隻能跟著呆在內堂外。兩人並肩站在廊下,客套幾句後,便敘起舊來。
戚遼話不多,正所謂言多必失,這些年來,他逐漸養成了聽別人說得多,自己說得少的習慣。
吳望告訴他,當年隨林騰甲出使朝鮮歸來後,朝廷論功升職,巡撫王化貞便舉薦他出任錦州縣令。可上任才幾個月,就趕上後金大舉進犯。廣寧一戰,明軍慘敗,丟了重鎮廣寧不說,就連遼西大大小小數十座城堡也全都丟給了後金,錦州也沒能幸免。吳望見錦州城小兵少,無力堅守,便跟著從廣寧潰敗下來的軍民一起逃往山海關。這樣一來,非但沒了之前的功績,還可能落個“失地逃亡”的罪名。隻不過因為從遼東潰逃下來的官員實在太多,朝廷也無法一一追究責任,所以他也沒遭處分,一直在山海關閑混,直到孫承宗出鎮遼東。由於吳望一直在地方任職,又精通朝鮮話,所以很快又被派去跟著出使朝鮮,回來後便留在經略衙門當了一名小吏。高第上任後,又提拔吳望為經略衙門通判,裏裏外外大大小小的雜事兒都交給他打理。
待吳望說完,戚遼才問起東江軍的近況。
吳望先是把毛文龍狠誇一通,然後道:“毛軍門不簡單啊,就靠一支孤軍,硬是在韃子腋窩子後頭打出一片天地來。現在不但整個遼南海上都在東江軍控製下,就連朝鮮那幫孫子,見了毛軍門,也是低頭哈腰連屁都不敢放一個。可惜啊……”
“可惜什麽?”戚遼追問道。
吳望歎道:“可惜毛軍門太窮,東江軍沒錢啊!”吳望歎道,“東江軍每年的餉銀都要從山海關走,就那三四十萬兩銀子,能頂什麽用?四年,朝廷往關寧軍身上砸了上千萬兩銀子,不還是連個水泡都沒冒!”
“還要統統丟給韃子。”戚遼又補上一句。
吳望臉色大變,像是明白了什麽。
戚遼也覺得自己說多了,於是在他肩膀上拍了兩下,不再多說什麽。
一炷香工夫後,內堂的門“吱嘎”一聲開了。魏三走在最前頭,同行的兩個太監跟在他身後。
“戚將軍,咱們走!”魏三丟下一句話就走,腳下帶起一股寒氣。
戚遼瞥了高第一眼,後者的胡子上竟結了一層薄薄的白霜。